初三语文作文汇编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语文作文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语文作文 篇1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八年级的时候转过去的,也就是意味着,很多同学,跟八年级的老师都是才接触才见过的,那时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跟七年级的不一样,很简单,我们七年级的学校被拆了,所以我们整体学生全部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而那时我深深的记得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因为她身材高挑,穿着高跟鞋显得人十分的修长,我那时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很好看的老师,这个老师既然这么好看,教课也一定很好,那是我对他的印象十分的好,但是相反语文老师就不是这样了,他是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女人,那时候她有着长长的头发,我总觉得一个人留这么长的头发一定很难打理,他自然不是什么让我喜欢的人。
但是,我深深的记得,在我们要毕业的时候,语文老师腾出来一节课跟我们说,咱们用这一节课来聊一聊,他说聊完以后我们再做一个小游戏,那么一道做游戏,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了,但是在这之前语文老师演讲了一番,他拿出了一个稿子,上面是他写的话,是对我们说的,一是对所有人说的,他说,时间过得这么快,一转眼就要跟我们分离了,他还记得我们八年级时,刚进来那懵懂的样子,以及到现在,如此渴望知识的样子他见过我们埋头苦干 他在教室里,累的在课桌上睡着的样子,他见过我们体育课上挥洒汗水的样子,他见过我们有过的样子,可是他的样子我们却很少见过。
他以前说,想让我们在银杏树下拍一张照片,银杏树,那一年的银杏树特别的好看,整个树全部都是金黄色的叶子,你能想象到那是多么美的画面吗?我能想象到因为我见过呀,语文老师把它拍了下来,做成PPT,放在大屏幕上,我们看见那一些书,突然想起语文老师当年说,今年的银杏树开得特别好看,有机会我就带同学们下去多拍一张照片,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留作纪念,好像就在昨天才讲完这话,今天的银杏树似乎就枯萎了。
语文老师在演讲的最后一句,眼看就要下课了,他说,再见了孩子们,然后,抹着眼泪就赶紧走了,我知道,他是怕我们看见会难过,他也难过,毕竟待了两年的学生真的就要走了。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总是这个样子,可我们记得最深的也是他,他总是很亲切的,能理解我们。
初三语文作文 篇2
愤怒地甩门而出后才惊觉,走出这个曾以为是一生避风港的家,偌大的世界竟无我容身之处。惶惑中,我想起了母亲,迎着黑暗,顶着悲风冷雪,踉跄的我敲开了母亲的门。
穿着母亲的睡衣,依偎在母亲身边,一种久违的温暖与安宁缓缓流遍全身。"你好久没跟我这么亲了。"母亲的一句话使我泣不成声。我就像一只小鸟,翅膀硬了就迫不及待地飞向更为广阔的天空,受到伤害才记起母亲的好。我愧疚地搂着母亲的腰,儿时的记忆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远在新疆,母亲带着体弱多病的我艰难度日,那时候,我常常会不争气地半夜发起高烧来,母亲就要背我到几里外的诊所看病。记忆中有一段路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周围是空旷的农田,偶尔冒出一两个插着白幡的坟头,在黑夜里显得更为阴森恐怖。也许是感应到了母亲的紧张,每走到此,熟睡的我都会被惊醒。母亲就唱儿歌、讲故事来分散我的注意力。我紧紧搂着母亲的脖子,在晃晃悠悠中再次进入梦乡。
看病回来,无论是半夜几点钟,母亲都不睡了,她把温度表一直夹在我的腋下,每隔几分钟拿出来看一下,直到我完全退烧,她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天刚放亮时,母亲就起来熬米粥,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听到有人在耳边轻声唤我,接着感觉自己被轻轻抱起。我睁开眼,看到母亲一手揽着我端了碗,一手拿着勺子,舀了一勺粥在唇边吹了吹,送到了我的嘴边。时至今日,我都忘不了那碗粥的味道,更忘不了漆黑的夜里蜷在母亲背上的感觉,那是我童年最依恋的地方。
第一次离家读书,是在百十里之外的寄宿学校。记得开学那天,母亲细心地帮我打理一切,当她含泪离去后,我所有的坚强顷刻间土崩瓦解,无助的我跑到校园外的围墙下痛哭流涕。那时,我天天盼着过大星期,回家的行李几天前就收拾妥当。后来才知道,期待那天的不止我一人--母亲早把我的归期用红笔醒目地圈在挂历上,很早就去赶集,买菜、割肉,做很多我最爱吃的,床铺也晒得暖暖的。可惜,我那时还不能体会母亲的心情,只想着家里的伙食比学校好,我心里还很不平衡呢。事实上,母亲一个月不见一点晕腥,才省下了那一天的伙食费。一旦想起这些,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深深的愧疚积在心底形成淤血,至今不散。
随后的我参加工作,为人妻,为人母,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羽翼渐丰的我只顾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向往的生活,丝毫没有想起去安慰母亲的不舍和痛楚,可宽容的母亲仍一如既往地待我。我过月子时,十月的天,风已凉得刺骨,不会骑车的母亲早上步行来我家,晚上再离去,三十天没有一天间断。洗衣做饭、洗尿布、烤尿布、抱孩子、照顾我,母亲忙得像个陀螺,在我整个月子里她没有安安稳稳吃上一顿热饭。现在想来,让双鬓斑白的母亲如此劳累,如此牵挂,我于心何忍。为了不让母亲看到我的泪眼,我把自己更深地埋进母亲怀中,小小的心里除了感动与自责,生平第一次懂得了心疼的滋味。
初三语文作文 篇3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
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
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
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
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政治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采、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
初三语文作文 篇4
语文,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人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语文,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走来,她的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令我震撼。
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足以见证了语文雄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水",运用了象形,使人感到流动与柔和;"众",会意字的代表,形象地体现了团结的力量。汉字书法的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无论从艺术还是形态来看,或刚劲有力,或柔情似水,无不体现了语文中文字之美。
而诗词,更是把文字的魅力聚集起来,诗人随心抒发,于是,一句句诗词,更有了心,有了魂。
无论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思念,还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人生志向;无论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无奈与哀愁,还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都体现了古代诗词的优美与诗人的心境。"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现代诗人海子对人生追求的一种领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又包含着徐志摩多少离别的愁绪?
诗词,把情融其中,把一个个孤单的文字,结合成一篇篇如乐谱般灵动、悠扬的乐章,能够震撼人心,指引思想,能让人与诗人一同感受到山河壮丽,悲欢离合,让读者与诗人一起苦笑,与诗人产生共鸣。灵魂与灵魂碰撞,陶醉其中,怎不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倘若你翻开一本书,细细地朗读上面的段落,你就会发现,原本每一个字的音,竟如此动听。在年幼时听亲人讲故事,你肯定会同我一般,惊叹于每个发音的独特,就算你并不懂她的意思,你也会陶醉其中,享受那美妙的音韵。
语文之美,令我惊叹,令我沉醉。语文,一位在我身前经过、却永远地在我心田上打坐的僧人。
初三语文作文 篇5
青春,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词。
青春允许犯错,至少还有改过的时候。青春允许任性幼稚,至少还有机会变得成熟。青春的一切都值得珍藏回味,因为青春是一生之中最美好,最值得留恋的时刻。
年轻时想长大,独立对于小毛孩的吸引力巨大。老了却渴望青春,其实,青春并非特别,只是青春年少时有太多的.第一次值得纪念,也有太多的遗憾留下。缺失也是一种美,一种使人伤感的美,或许正因为有缺憾才会记住吧!
谁没有年轻过,但谁又可以永远年轻呢?秦始皇耗尽一生追求的不就是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吗?可是若没有体会老去的感觉,那么青春之美又如何可以呈现。我们渴望长大,但又害怕变老,人生也就那么几年可以尽情地嬉戏欢笑,珍惜更珍重吧!
青春来得太快,走得太急,如同茶叶还未溢出茶香,便被一饮而尽。
那么,就珍惜这几年美好的时光吧!青春,真美。
初三语文作文 篇6
难道只有从语文书中才能学到语文吗?答案是否定的。影视中、游戏中、广告词中都能学到语文。学到语文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也能在课外书中学到语文。
在我的藏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和历史有关的书籍。爱屋及乌我也很喜欢古文。虽然妈妈有时会说我不务正业但是我总是必以为然。每当我拿起一些白话带古文的书籍妈妈看我看的入迷的劲儿,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儿。有时令我着迷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容,还有中间夹杂的古文。我经常是看一遍古文再看白话文,以至于我的古文能力提高的很快,妈妈也不得不叹服了。我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语文。
我很喜欢读名人传记。比如《主席传》《斯大林传》等等都是我所喜欢的。我能从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道理,同时也使我的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在名人传记中学到的精神、道理也会使我受益终生。我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语文。
我喜欢诗文,没事的时候看一看、吟一吟、背一背,会从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七律长征》《将进酒》《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古诗。从而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诗就会记下来并且抽空背过。因此我积累了很多名言、诗句,我也赢得了“诗库”的雅称。我从课外书中学到了语文。
从小说中、散文中、杂志中都可以发现语文。由此看来,语文不仅仅在语文中。只要你有一双明亮、求知、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生活中便处处是语文。
语文无处不在:在影视中、游戏中、报刊中、课外书中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有着求知的精神,相信你一定会从更多的地方发现语文,因为语文无处不在。
初三语文作文 篇7
又是一年高考时。我曾经有幸成为一名联络员,为参加高考的考生们做后勤服务工作。我想利用这次机会,提前感受高考的氛围,也顺便回忆一下我参加人生中第一次大考的场景。
记得小学毕业时,我选报了两所学校——实验中学和外国语学校。而它们恰巧安排在同一天考试,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妈妈要参加监考,所以我打算自己单枪匹马去应战。因为家离学校很近,我拒绝了爸爸送我的一番好意。因为那天是“秀才赶考”的好日子,路上车水马龙,十分拥挤。家长们在校门口千叮嘱万吩咐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唯恐漏掉一些重要的细节。我看了看,颇觉好笑,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不就是一场考试吗?何必全家总动员?何必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我对实验中学比较熟悉,所以很快找到考场,自如地等待考试。
坐在教室里,周围一切安静,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咚咚咚”的心跳速度都让我惊讶。只见监考老师麻利地打开试卷袋,试卷到手后,只有“沙沙”的写字声。渐渐地,紧张的情绪也慢慢消退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实验中学的`入学考试随着铃声的到来而宣告结束。
楼梯上挤满了刚走出考场的学生们,或兴奋,或垂头丧气,或面无表情。一出校门,家长们蜂拥而上,或急切,或观察,或无语。大多数的家长见到孩子,第一件事就是问考得如何;然后带着孩子匆忙离去,准备下一个学校的考试。当然,我也不例外。真是一群累坏的孩子,一群忙坏了的家长!
写到这里,我想我的考试经历也结束了。看了看表,考场内的考生们离交卷的时间也只有40分钟了。对于每一个参加过大型考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它带给我们的不论是欣喜、骄傲,还是沮丧、失望,都是那么刻骨铭心。而它对于我们的影响,不仅在于当时的成败,更在于今后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反复回味时的各种滋味。
我猜想,此刻仍有不少家长透过那堵开满夹竹桃的校园的围墙,翘首等待,默默祈祷。真可谓是:“年年高考题不同,岁岁父母心相似”啊。
初三语文作文 篇8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于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春景,诗中的红杏,在叶绍翁的笔下闪烁出点点星光,这是春的诗篇,这是春的韵味,诗中的意,诗中的奇,诗一样的春意盎然!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中的绿水,诗中的青山,在苏轼的笔下荡漾着层层波纹,这是夏的标牌,这是夏的希望,诗中的水,诗中的山,诗一样的燕语莺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中的红霞,诗中的孤鹜,在王勃的笔下散落出淡淡忧伤,这是秋的世界,这是秋的'天籁,诗中的霞,诗中的鹜,诗一样的落叶萧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诗中的云朵,诗中的冬雪,在高适的笔下飘落出片片雪花,这是冬的豪迈,这是冬的乐章,诗中的雪,诗中的云;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中有雨,雨中有诗,雨划过了诗,诗轻抚着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诗中有风,风中有诗,风吹动着诗,诗轻扬着风。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诗中有佳人,佳人如诗赋,佳人的芳容如诗般秀美,诗中的意境如佳人般绝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中有奇景,奇景如诗秀,奇景的风光如诗般清澈,诗中的淡雅如奇景般低调!
诗,是中国流传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让我们走进诗仙的世界,走进中国文化的巅峰之作!
初三语文作文 篇9
游览名山大川间,徜徉小桥流水畔,放眼茫茫世界,关注美好人生,是她,给了我这一切的体验,她是举世闻名的著作,她是浪漫精彩的诗篇,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心田。她从我身边走过,留下缕缕墨香。她,是我一直深爱的语文。
数不尽风流人物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不知道人外有人,自以为是。是她,以母亲般的细心,父亲般的威严,开化我的愚昧,带我穿越时空,与李白共饮杯中酒,与曹雪琴共尝梦中泪;是她,让我和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交谈,与高尔基促膝,与雄才大略的曹操“煮酒”,还是她……民族的`历史像书页一样在我眼前翻动,是她让我记住了中国曾经的耻辱和今天的振兴,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在她的心扉娓娓道来。
看不尽绝世美景
曾几何时,我还是一个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
英国的伦敦铁塔,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印度的泰姬陵……是她带我一一走过,使我不再是“两耳只闻玩耍声,一心只捧可乐瓶”的小孩子了。我随她看到了“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婀娜画卷;岳阳楼前,我与她共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无限壮观;滕王阁上,我又和她一同品尝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味……语文像我展示着绝世美景、广阔天地。
道不尽人间真情
曾几何时,我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少年。
亲情、友情、爱情,在语文中无不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道不完的人间真情,语文带我一一品味。
我曾经羡慕剑客执一柄长剑游历名川大山的自由,曾经羡慕钓者携一支长杆独享“一蓑一笠一扁舟”的意境,但此时此刻,我,不再羡慕,因为我知道语文在我身边,只要她在,我就会无所不获,无其不有。
她从我身边走过,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在招手,看不尽的绝世美景在微笑点头,道不尽的人间真情轻抚我额头,她走过,墨香萦绕我心头,久久……
【初三语文作文】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作文09-24
初三语文作文10-11
关于初三语文作文09-12
初三语文作文15篇12-07
初三语文作文(15篇)09-27
初三语文作文(合集15篇)12-05
初三语文周记10-08
初三语文的教学计划09-07
【精选】初三语文作文集合10篇09-28
【精选】初三语文周记三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