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热】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记叙的都是她在故乡呼兰经历的往事。整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萧红的祖父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她有一个像乐园一样的后花园和疼爱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她无所顾忌地干着她想干的事情:追蜻蜓、采黄瓜、捉蚂蚱……而这样的自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来自她祖父的爱,她在后园里搞破坏,祖父从不责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她是自由快活、无忧无虑的。我想,如果没有了祖父的关怀,肯定就不会有萧红的美好童年。
书中,唯一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人就是外祖父,因为有他暖融融的爱才塑造了萧红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则是个悲剧了。
老胡家用钱订下了小团圆媳妇后,就接了回来。萧红在她打水的时候遇见了团圆媳妇,她觉得小团圆媳妇“黑乎乎、笑呵呵,怪好的”。可是别人却说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公婆打骂她、虐待她,终于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走了。她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过去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害死的,它就像一个吃人的魔兽,残害着无辜的人的生命。如果现在还有很多人信服那种旧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单调、刻板,体会到了小城里的人们的传统、愚笨、迷信。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以及麻木中的挣扎,反映出了中国北方人民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快乐了多少倍。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一到冬天大雪便封了路,而最繁华的地方是东西和南北走向交汇的十字街,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略显荒凉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在这里度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昂的评判,我们只是随她用六七岁孩子的眼光看着这世界。
“我”最爱的地方是后园。后园里有果实,有杂草,玉米如果愿意,能长到天那么高。一颗樱桃树,一颗李子树,虽然不开花,不结果,却寄予了“我”美好的期望。祖父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总是挂着慈爱的笑容,带“我”去地里掰苞米吃。下午在后园里除草,任“我”给他戴了满头鲜花,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好,自家玫瑰香飘十里。
“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却也看到周围的悲欢离合。“我”看到扎花店的伙计把给死人烧的房子丫鬟粘的漂漂亮亮,自己却终日待在昏暗的店里,活得没有人样;“我”看到卖粉丝的人住在风雨飘摇的家,能享受到的美味是雨天房顶上长起的蘑菇,一年到头为温饱而忙碌,却在阳光下流着眼泪唱起歌;“我”看到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初来时健康开朗,黝黑的面容上连一双大眼睛都在笑,却最终受害于封建礼教和思想,在众多“善人”的“关怀”下凄惨死去;“我”亦看到磨坊里的冯歪嘴子冷静坚强,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微笑面对生活。
“我”的生活里有封建,有善良,有无奈,有乐观。萧红的笔触简单却也真实,一点一滴,是那个年代的人间百态。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童年,同样是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个小镇。仍记得,那时放学后,爷爷骑车载我穿梭在大街小巷,经过惯常买豆腐的一家,那阿姨便装了豆腐出来,顺便给我切了一小块儿吃。白豆腐吃在嘴里并没有什么滋味,但坐在自行车上啃着豆腐,看西山一点点吞了那火红的太阳,却是无比的快活。更不能忘了的是朗朗上口的古诗和一个人的意识流。你一定不会想到我在傍晚的堂屋里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亦想不到我在大院的台阶上感受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浩瀚与清凉;更不会想到我经过邻居家的篱笆,看到流连在黄四娘家的蝶子栖息在碗大的黄花上。
童年的事,现在想来,时常感动,偶尔神奇。总想着要把那些浪漫的事一一写下,害怕时间一久,竟忘了那时简单的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它让我伤心,它让我感动,它让我开心。它---就是《呼兰河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乐的,伤心的,多样的,美好的。。。。。。 在呼兰河,人们的开心与伤心,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牢牢地抓住了我,与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 作者萧红虽然祖母对她不好,但她有她的祖父对她的关爱、陪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乐的,伤心的,多样的,美好的。
在呼兰河,人们的.开心与伤心,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牢牢地抓住了我,与他们一起感受悲欢离合。
作者萧红虽然祖母对她不好,但她有她的祖父对她的关爱、陪伴。在大花园中享受,充满了快乐。
可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住入老胡家,天天牵马去井边饮水。过了没几天,老胡家就打起团圆媳妇了,打得厉害,说是给团圆媳妇个下马威,左邻右舍竟然很同意。没多久,团圆媳妇就一病在床。老胡家就去请人来治,没治成,最后反倒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她才12岁,还没有成年,但是......唉!可是她的婆婆心酸的是她的钱,不是团圆媳妇,她还觉得这是个赔本的买卖。我真替团圆媳妇伤心!
这本书作者把对家乡的怀念写了出来,让人感受到她的寂寞与快乐。在童年中,她也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与祖父一起玩耍。自然,她对祖父的感情最深。这本书也写出了她与祖父在一起的快乐,也写出了她对祖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想念!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迟迟留恋在作者的童年回忆中。我又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中有一个小城,其中有着作者的童年,以及他那个慈祥的祖父。
祖父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常常笑的和孩子一般。
在那个严冬到来,大地就裂开口、处处布满冰霜的呼兰河边,作者的童年也似这座寒冷的城一样悲凉。她面对着因说吃的是瘟猪肉而惨遭母亲外祖母打骂的孩童,无人理会、无人在意的不幸者,无数在泥坑中丧失生命的小生灵以及父亲和祖母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都不禁让我泛起丝丝心痛。在这个悲凉的小城,作者和祖父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作者的到来给予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祖父给予了作者无限的关怀和爱
作者童年的美好回忆大多都储存在祖父的大花园里。作者总是爱学习祖父,如跟着祖父戴草帽、栽花、铲地。铲地时祖父还贴心的把锄头杆给我拔下来。作者在花园中嬉戏玩闹,作者一次把“狗尾巴草”当做“谷子”而被祖父好好的嘲笑了一番。
祖父是有学问的,他喜欢教作者念诗,发现只念行不通时就给作者讲每首诗的意思。作者早上念、晚上念、半夜醒了念、客人来了还念,然而作者总是爱把“几度呼童扫不开”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那客人也总点头说好。
祖父是个善良的人,在小团圆媳妇夜晚被打时,他到老胡家去劝说了好几回“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以及祖父借房子给冯歪嘴子居住,帮其渡过难关都体现了祖父的良善。
然而祖父在那个年代思想上也难免是迷信的,呼兰河有一个说法,搬家“春天二月搬,秋天八月搬”祖父想让每晚跳大神的团圆媳妇家搬家也总说明年二月再让他们搬。
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那园里的风景也无影了,作者的童年因有祖父,所以拥有欢乐,用作者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
祖父给予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它允许作者随便玩闹,对作者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作者的天性,在他暖暖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中,这个悲凉呼兰河城中的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油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周末无疑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早上打开《呼兰河传》,一口气读完后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黄昏。《呼兰河传》出自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前读的书再怎么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么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这部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
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6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叫《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自传体著作。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讲述的是呼兰河小城的风貌风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写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讲的是小镇上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镇上的旁观者,作者从侧面,通过这些旁观者的行为语言表达了他对人心炎凉的感叹。
萧红幼年时和他最疼爱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乐。但与之对比的是我读到结尾时,结局却令人难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静、美好的地方,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场景,这让我又想到了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人心的荒凉。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人就是旁观者,在书的第五章,首先小团圆媳妇被买到老胡家时,就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然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连打了她一个月,而那些看热闹的'人却说她打的不够狠。到了小团圆媳妇被婆婆逼疯的时候,他们又跑出来出主意,后来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他们又开心的聊起天来,眼前这一切悲剧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没有一个人想起这个12岁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来,我曾经当过不知道多少次旁观者,同学打闹时,同学和老师吵架时,同学生气时,我都当过旁观者,那时我的内心是冷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个人,否则自己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被人耻笑的人。
呼兰河传是一本文笔细腻的书,通过小城的生活描写,勾画出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又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描写了人心的温暖与冷漠。这本书,我觉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这几天,我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有人说,《呼兰河传》像萧红的一本自传而又不是自传。而茅盾所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小说,而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呼兰河传》,真正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则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在为自己儿时的家乡——呼兰河所代言。借萧红手下的笔,描述出了以儿时萧红眼中形形色色的呼兰河。
这不仅仅是萧红自己的一本自传。这是以一个小女童的视角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萧红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写法再现了当时呼兰河的情景。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真实地反馈在纸上。让我们看着书,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小萧红所在的呼兰河,当时小萧红身边的人或事。虽性格不同,但他们纯朴的民风在萧红笔下可是一点也没少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时,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笑起来,看到可怜人是我也会替他伤心。在其中我更少读到了各种风俗,更近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而在里面读到了曾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原著——《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写到:“《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萧红也多次在《呼兰河传》中提到“荒凉”“寂寞”,但我觉得,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开心,虽单调,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我没有茅盾那么有文采,文学。如果实在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呼兰河传》的话,我只能说:“这是萧红纯真的孩童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童年,在我们的眼中,是天真、快乐、幸福、自由的代名词。大人们回顾童年时,总是会发出无限的感慨:“童年的时光真令人难忘啊!”我想,作者萧红也是怎么想的吧!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十分有趣。有一次,她把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以为玫瑰花香太浓了,把全家人都逗笑了。这样有趣的故事不止这些,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次—— 赶庙会。每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会回想起我逛商场时的.一段小插曲。
那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逛一家大型超市。妈妈叮嘱我要一直牵着她的手,不能松开,要不就见不到她了。我一开始很听话,妈妈也紧紧拉住我的手。可是妈妈一见到了漂亮衣服,就松开了我的手。我也忘记了妈妈的话,东跑跑西逛逛的,像个挣开了铁链的小疯狗。等我玩够了,玩累了,我才发觉事情不对劲。妈妈呢?对呀,妈妈呢?我只觉得心里一阵恐慌,想按原路返回去找妈妈。由于刚才玩得高兴,哪还记得路啊!于是我在路上见谁都叫妈妈,确认不是后我又马上跑开。最后没办法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突然,一个极似妈妈的身影走过,我没多想,一下子冲了上去,抱住了她,嘴里大喊:“妈妈!妈妈!”那个被我误认为“妈妈”的人急忙挣脱开,我这才看清楚那不是我妈妈。就在这时,妈妈却从商场另一头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对我唠唠叨叨:“傻孩子,没事往哪钻!”还对那个人不住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孩子认错人啦。”妈妈带着我像逃离灾区一样跑出了商场。回家后,妈妈把我训了一顿,并让我牢记了一句话:“逛商场时绝不松开妈妈的手。”
当时走丢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但现在想起来又觉得童年的天真是那样的有趣。就像萧红写《呼兰河传》的心情一样吧!短暂又美好的时光总会悄悄地溜走,所以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来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边上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度过的童年。那里的条件并不发达,存在着许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动: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却到山上去请大神;女人们为了今早给孩子办婚事,竟“指腹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过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负,就是自杀了。我真为他们而难过!地方偏远,吃不到新鲜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恶又无辜。读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尝。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们家是个外来户,也是个大户,可并不知道当地的风俗,所以他们家连连闹事。于是,各种偏方可就来了:跳大神,抽帖……
他们订了一个媳妇。我的'天!她叫“团圆媳妇”。这我的天!人也是能订的吗?个媳妇才12岁呀!事就出在“团圆媳妇”身上,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钱。那婆婆也够狠!团圆媳妇生病前,每当她不高兴了,出事了,都要打团圆媳妇,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钳烙团圆媳妇,常搞得半夜尖叫声连连。我看了以后,真想骂那婆婆几句。她也是个财迷。后来,团圆媳妇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团圆媳妇,而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那五千多吊钱!“为了治病,五千多吊钱又怎样呢?更何况是你把这个媳妇弄病的,你还有脸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对待团圆媳妇的!”我读完以后,气愤地想。但读完全书以后,我又不禁感叹:
知足!知足呀!
疫情当前,我们都被封在家里,但我们却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兰河的人们,他们连新鲜的东西都吃不到!而我们呢?果冻、饼干、糖……堆满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时去医院。比偏远的呼兰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呼兰河传》,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学还念念不忘。时不时拿出来品尝,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受益匪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 ,泥坑会惹出事,淹鸡淹鸭,抬车抬马;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整座小城热闹非凡;小圆圆媳妇被胡家人折腾死
《呼兰河传》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我读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他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祖父一进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从这里,我读出来慈祥而犹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泼的“我”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一个也不能缺少。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面孔——我的爷爷。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书房玩,脚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乱了,爸爸刚要来教训我,做完事的爷爷回来了,看见我立刻扔下锄头冲过来,轻声细语地问我受了伤没有。我慈祥的爷爷在我们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读到每年下雨东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会涨很多水,路过的人
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才过得去。有的人说把墙折了过去,有的人说种树爬过去,而说用土填平的一个也没有。从这里我读出呼兰河的人都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在公园里,一个空牛奶瓶不知被谁扔在最显眼的地方,三个小男孩朝那个方向走去,他们会捡吗?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脚踢进了池塘!多么不文明的行为!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做个文明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素质。真希望身边的人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一本好书,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呼兰河传》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终身难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成语痛心疾首: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又如: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成语令人痛心:指让人悲愤痛恨。如: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我的朋友!这多么令人痛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读《呼兰河传》有感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十分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正因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十分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那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十分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我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咱们最好的礼物,因此咱们要好好珍惜自我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正因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咱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
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能够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情绪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能够惋惜的,正像咱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但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7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9-05
《呼兰河传》读后感11-1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8-16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3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0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0-24
读《呼兰河传》有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