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4-08-19 08:28: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由中国著名作家罗贯中撰写的一部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故事讲述了在三国时期发生的许多事情。书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等。我对其中的'“赤壁之战”很感兴趣,而同时这个章节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个章节讲述了曹操按照庞统的计划,将大小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并在间隙处铺上木板。曹操认为冬天只会刮西北风,所以没有考虑敌方用火攻会怎么样。这时黄盖假装带着粮草来投降,但实际上却带了20多条船来攻打曹操。这时突然刮起东南风,风力极强,黄盖拿起火把,烧死了20多万曹操每天操练的精兵。自此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初步形成。

  我在看完这个章节后,我非常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到了大战之时会刮东风,并让庞统给曹操说错误的计划,使曹操中计。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生活中应该多向诸葛亮学习,事情先考虑周全再行动,而不是像曹操那样,不考虑西北风会不会变成东南风就行动,最后损失了20多万员精兵。

  我在生活中也有类似曹操的经历。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好一起去公园里野餐,我把食物和水带好了就觉得没有问题了,结果野餐那天却下起了大雨,那天我才想起来,我忘记看天气预报了。还有一次学校考试,我提前一天把所有数学书里的全部内容都复习了一遍,就觉得没有问题了,结果第二天考了语文。第二天时我才想起来,今天考试语文,后天考试数学。唉,我真是粗心!

  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前一定要先考虑周全,不然就可能会出大问题,你觉得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刘备此人,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分明看得出,是个很能把我局势的人,他很想拥有徐州,但是徐州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袁术,袁绍,曹操,吕布等等,各路人马都想吃掉这块肉。所以刘备的拒绝也是有些道理的,特别是第一次的拒绝,可能是真的不敢要这个地方,因为曹操还没走,正兴师问罪而来。第二次的的拒绝,应该是因为刘备还要收买人心,人心不向,则难以让老百姓心悦诚服,毕竟陶谦在徐州经营了那么多年,来个外人,说拿走就拿走是不合适的。那么在第三次让徐州中,我们看到刘备提出应该让陶谦之子阶梯徐州牧,这说明刘备还存在接手徐州的大问题,那就是名正言顺,古代,是非常讲究这一点的,地方诸侯的交替和天子一样,也有很多类似正统的观念。那么在陶谦要求亲口要求不传位给其子的时候,刘备恐怕已经迫不及待了。此时,刘备是民心所向,言正名顺了。

  那么曹操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又如何呢?曹操在起义之前,是因为孟德献刀的事情而不得不走的。那时候,我们对曹操的看法是具备英雄侠义之气,有胆有识,敢为人所不为,替天行道。然后,在其家人被陶谦手下杀害之后,曹操变得很不理智了,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残忍的一面,张闿一人之过,怎么能殃及老百姓呢?这一路,曹操所到之处,都是凶残杀戮,连百姓都不放过。这就太说不过去了,好像从曹操到徐州之间的路上,所有的百姓都是曹操的杀父仇人似的.,这种做法,让曹操失去了民心,也为刘备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础,何况后来曹操又不得不撤并,等于又卖了一个极大的人情给刘备,所以,曹操所为,得罪了部分百姓,但是结交了诸侯(刘备),也算是有利有弊了。

  曹操和刘备在三让徐州的故事中,曹操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贻误大事,最终选择离开,刘备因为解围也得到了民心和徐州。也正是如此,最后曹操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得到了天子的请求,带兵进京,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如果曹操屠戮了徐州百姓,那么以后会不会让他带兵进京,还是个大问号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一本好书给了我一个世界,一篇好文章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引导我成长。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大开了眼界,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书中主要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魏、蜀、吴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因为他宅心仁厚、重情重义。赵子龙从敌军包围之中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把阿斗带到刘备面前时,刘备一把接过阿斗,重重地把他摔在地上,并说:“为了你差一点损失了我一名大将!”有人说这是刘备在收买人心,因此就有了“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是我不认为这是在收买人心,我认为这是刘备对他的将士们的爱护、关心。当关羽败走麦城,遇到埋伏被擒,后被孙权杀害,斩下他的头献给了曹操。刘备得到消息,他大哭了一顿,不惜一切代价要征讨吴国,给关羽报仇,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军去攻打吴国。这两处可以看出刘备对兄弟、将士的'重情重义,关怀备至。刘备的宅心仁厚的品德令我佩服。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刘备一样的人,在我身边就有很多同学,看见别人需要帮助,都会挺身而出给予帮助。我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每当朋友有困难时我都会伸出援手,如:同学遇到难题,正好我会,我就会耐心地教;下雨天同学没带雨伞,我会把她送回家。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知道了当向刘备学做人,仁德得人心,这样的人去到哪里都熠熠生辉。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意思。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5

  假期读《三国演义》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而且,我还认识了一些传奇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吕布......我最敬佩的是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喜欢作《梁父吟》,他自比管仲、乐毅,就连司马微都觉得他可以和姜子牙、张子房相比。诸葛亮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洞悉天下,了解天气,而且忠心耿耿,从不背叛他的主公。诸葛亮,他真伟大,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读书,多掌握知识,我也想成为像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以后做大事!

  我最讨厌的就是吕布了。虽说吕布是个勇猛的人,可是他却是个见利忘义、有勇无谋的小人。其中有一回,写董卓给吕布金银财宝,他马上杀了他的干爹,又认了董卓为干爹。可见,他是多么见利忘义啊!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人是曹操。曹操,他很聪明,但是他把这聪明用错了地方,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我认为他最有趣。

  书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第七回。这一回是讲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请刘备去喝酒,可是刘备一到,天空一黑,准备下雨了。这时,曹操说:“刘备,当今天下,你认为谁是英雄啊?”刘备说了几个他心中的英雄,曹操又说:“英雄一定要胸怀大志,而当今之,只有你我二人才能称英雄。”刘备以为他被识破了,吓得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天空中打雷,于是刘备借着古代圣人听到雷声也会害怕为由掩饰过去了。曹操见他这样胆小,就不再怀疑。

  《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的人物形象可真生动,我好敬佩罗贯中呀,我现在要阅读更多的优秀图书,将来也写出像《三国演义》这么好看的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在这个缤纷的暑假中,我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方的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具有特色的人物,比如说: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的张飞;才华横溢的周瑜;胸怀大志的孙权;见利忘义、人中赤兔的吕布;还有我认为老奸巨猾的曹操……虽然有这么多具有特色的人物,但我还是最喜欢、最敬佩足智多谋、才思敏捷的诸葛亮。

  因为他智勇双全,就拿《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举例吧:当时周瑜借军事为由故意刁难聪明的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造完十万支箭,周瑜心里暗暗高兴:哼,你再怎么聪明也肯定做不到。可诸葛亮却对他说最多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任务。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有三十名士兵,船用布遮住,两边都插满了草,可周瑜并不知道他的计划,非常疑惑。过了几天,江上大雾弥漫,半夜时分诸葛亮请鲁肃去把十万支箭取来,船慢慢靠近曹营,将船一字排开,曹操不敢迎战,只让箭手放箭,等到天亮,只见那十几支船插满了箭,诸葛亮把船驶了回去,完成了周瑜的.要求,就这样机智诸葛亮利用有雾的天气;利用曹操疑心很重的性格,并且考虑周全,安排很巧妙,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十万支箭。这就是我敬佩诸葛亮的原因,而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合是荐杜预老蒋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统一:当时蜀、魏国灭亡,晋朝快统一天下,只剩东吴没灭,吴国孙皓无能,陆抗和羊祜相杀,羊祜因病而死,命杜预接任,准备灭吴,这时陆抗等将军也去世,因孙皓慵懒,吴国终被晋国所灭,晋朝皇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三国终结。

三国演义读后感7

  我见过这么厚的《三国演义》N次。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描绘了数百个人物,其中最成功的是诸葛亮、刘备、曹操等。

  《三国演义》以世界大势和“魏蜀吴”的斗争开始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人才众多。刘备三顾茅庐,邀请了绝世智谋的诸葛亮,并在公孙赞账下获得了忠勇双全的赵云;曹操以自己的名声找到了英勇将军夏侯敦;孙权认识周瑜,见他有才华,请他当军师。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我赞扬了他在草船上借箭的妙招:周瑜和诸葛亮一样有才华,但周瑜心胸狭窄,在江东处处为难诸葛亮。有一次,周瑜展示了军队的箭法,每一支箭都百发百中。但箭很少,所以让诸葛亮建造10万支箭,也让诸葛亮下令,诸葛亮晚上看天空,在雾天,胸有成竹地绑着稻草人船到曹营,曹操听到声音,派士兵放箭,箭,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是稻草人,箭无缝,诸葛亮转身回来,箭已经达到10多万,让周瑜大吃一惊。诸葛亮不仅巧妙地避免了周瑜无缘无故的伤害,而且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书中的`曹操和刘备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曹操是个奸诈狡猾的人。相反,刘备把仁义放在第一位。他经常帮助人民。当他陷入困境时,他也带着人民。为了人民的安全,士兵们也大幅减少。但奸诈的曹操和仁义的刘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爱惜人才。曹操将军典韦死了,他在祭奠时,不哭曹家的祖先,只哭典韦。而刘备呢?他的第一个军师徐舒,因为被曹操骗了,不得不告别刘备。虽然刘备舍不得,但也为徐舒砍下所有的竹子送别,他用仁义换来了“卧龙凤雏”。我学会了如何做人。

  做人要心胸开阔,顾全大局,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成为博学多才、品学兼优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

  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周瑜的信任。

  他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 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

  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9

  随着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一火起来,三国,这段世人皆知的故事又被“炒”了一遍。于是接着尚有余温的热潮和学校的任务我捧起了。但就在读的同时也发现了罗某创作时的一些问题,不知诸位可否发现?在前几回中,由一名为李儒的是董卓的谋士。在王允使用美人计时,曾被董卓一气之下斩了,可在几页之后,他又出现了。如果我没看错,这还是一个漏洞的。不过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

  对于曹操胜刘备的原因,我做了一些思考。首先,我分析了刘备。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为人慎重,有王者的风范。而诸葛亮则机智过人,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关张二将勇猛过人,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失败,但问题就出在了这。在印象里,诸葛亮是一个完人,他成就了刘备,但他对蜀国灭亡有着直接的责任。诸葛亮居高自傲,在刘备三请诸葛亮时,他曾让其弟诸葛均接管菜园,待他辅佐刘备当上皇帝时,再回来浇菜。可见这也定了曹操一统天下的局面。再说三国末期,蜀国国力以衰,但诸葛亮仍带领军队南征北战,这无疑也削弱了蜀国的实力。再说关张二将,在关羽死后,张飞本来就急躁,对下士不好,这下他的'脾气害了他,以至被杀。

  再说曹操。 曹操也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同样也注重人才,但却是个奸雄。完全不像刘备与关羽视忠义高于生命。曹操虽也是忠义之辈,但对利益的追求总是高于其他。曹操决策果断,不会因任何情感所影响,多疑,所以暗杀曹操的计谋总被识破。他曾有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也证实了这一点。我认为好好分析这本书,上至教你如何做君王皇帝,下至教你如何处事对人。

  我想,就这些,就足以弥补这个小小的漏洞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我很喜欢的一部名著,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谨慎多疑的曹操,有诚实守信的鲁肃,有心胸狭隘的周瑜。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缩影,我最喜欢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也是蜀国的知识分子之责。他一生都在为蜀国出谋划策,包括《草船借箭》、《空城池计划》、《赤壁之战》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和恐怕活不了多久,就会被魏国彻底吞并。而且诸葛亮也很会写文章,《戒律书》《出师表》都是他写的。

  但是,我最佩服诸葛亮的不是他的才华和谋略,而是他对国家的尊重和信仰。

  众所周知,刘备死后,由扶不上墙的刘禅继任。但诸葛亮一直辅佐他,完全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嘲笑诸葛亮,说他“愚忠”,不考虑国家。其实我觉得他才是最尊重国家的人。他辅佐两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致力于帮助汉朝,而非统一全国。因此,诸葛亮宁愿不取代阿逗,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念。这就是诸葛亮的优越性,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之前在《拍遍栏杆》里找到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梁衡先生回忆了诸葛亮的那些时刻和他死后人们疯狂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和别人一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把刘禅换掉?”这是他在书中说的:“如果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可能会创造出另一个盛汉;如果他不那么忠诚,他会根据刘备的遗言取代阿逗,也许他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我胸中满是‘如果’。我抬头看时,诸葛亮仍在静静地坐着,眼神更明亮、更清晰,他的羽扇似乎刚刚挥动过。我不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可笑。我知道他这样冥想已经有1700年了。他知道命运不可违,英雄不能再造时局。"

  是的,诸葛亮知道这一切已成定局,自己也无能为力,所以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写到这里,不禁觉得《三国演义》好像是写给诸葛亮看的。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诸葛亮的悲剧。

  愿诸葛亮永垂不朽!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暑期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窄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人叹为观止。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剑,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等等。

  三国演义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每个人的长处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湷上,惯看秋月春风。”翻开《三国演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词,尤其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是我对整体《三国演义》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用豪放又细致的笔法,详细叙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这几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忠勇双全的关羽,忠厚老实、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生性多疑、老奸巨滑的曹操。心胸狭小、智武双全的周瑜,还有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先生。这本《三国演义》是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它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诸葛亮导演“空城计”这一段。那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诸葛亮设计的每一场战局,结局都是胜,打的曹军落花流水,有人说他凭的是脑子和智慧,有人说他靠的是勇气,可是我觉得诸葛亮老先生能够赢得了奸诈多疑的曹操,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如果他没有智慧,那么多场著名的战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是从何而来?如果他没有勇气,为何能够独自一人坐在城楼上弹琴吟曲,在曹军随时随地会来的危险境况下,波澜不惊?

  一个人,不仅要有头脑,有计谋,还要有面对困境处变不惊的勇气,才是真正的真英雄,而诸葛亮先生,就是这样的真英雄。

  读《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做人要像刘备那样胸怀大志,像诸葛亮先生那样智勇双全,《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好啊!”奶奶也常常对我说。寒假到了,我这个“小书虫”可得多读一些书。这不,爸爸给了我一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风云并起、三国鼎立的故事。书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古道热血的张飞、乱世的奸雄曹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忠义勇敢的关羽——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说的.是关羽与刘备、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又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伤而毅然镇定。他那勇敢忠义的品质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人物还要属诸葛亮。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便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夺荆州,出谋划策使孙刘联姻。他真是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我反复读了许多遍——诸葛亮死后还用木像吓退了司马懿。他的机智可是令常人望尘而莫及的呀!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最令我佩服!

  诸葛亮说过“怠慢则不能励精”,我以此为座右铭,时时刻刻都告诫自己做事要快些,不能拖拉,慢了就做不好了。以前,我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半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我常常拖到一个小时写完。但我认识了诸葛亮之后便立志做一个像他一样做事迅速的人,把做事拖拉的坏毛病改了。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还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我要像关羽一样忠义勇敢;像刘备一样重情重义;像赵云一样忠心耿耿……这本书,真对我有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明朝作家罗贯中写的一部经典名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到初晋期间,魏蜀吴三国争天下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段期间真是英才辈出,有英雄奸诈的曹操,武艺高强、胆识过人的赵云,有战无不胜又刚愎自用的关羽,也有武艺高强但又草率鲁莽的张飞,合上书之后,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却都在我的眼前晃动。其中,我最佩服的是赵云这个人物,他既有绝世的武功,又有着一副侠肝义胆,他千里单骑救主为几百年后的世人所津津乐道。和赵云相比,我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在家里我一个人都不敢进入一个没开灯的房间。有一天晚上,妈妈让我单独到离家不远的超市里去买东西,我斗胆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战战兢兢,两腿发抖,就在我要返回到时候,我突然想到我的偶像——赵云,于是我鼓起勇气,勇敢向前,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再说说关羽这个人,在明知有凶险时却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喝酒,他们虽说想杀关羽却又害怕他的'武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关羽真是一个有武艺有胆量的盖世英雄;再看刮骨疗毒,关羽面对华佗的刮骨,流了许多的血,他却当没事一样,照样下他的棋喝他的酒,关羽真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刮骨疗伤还难以忍受的痛苦吗?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之外,许许多多的战争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船借箭、单刀赴会、赤壁之战、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等等都是人尽皆知的百战经典。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运用他的超人智慧,利用了天时地利,在一个晚上“借”得了十万枝箭。在历史故事中如此,而我在学习中又何尝不如此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的学习成绩。

  总之,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让我学会了坚强、忍受、磨练和思考,我相信会让我终身受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今天,又翻开了《三国演义》,我已经忘记这是第几次了。而每次我却都会有着不同的感想。

  一读《三国演义》,我所沉浸于拼搏的战场上,一个又一个的将领冲锋陷阵,在沙场上应用的拼杀,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保护百姓的平安。

  让我惋惜的是一名将领,名为吕布,他的武功出神入化,连刘关张联手也只是刚刚可以应付,而他的心胸确实如此的狭小,受到世人的辱骂,最终因为自己的愚笨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二《三国演义》,我所体会到的是领导者与指挥将领的.智谋,虽然他们并没有在沙场上攻破敌阵,但是他们却用智谋决定了战斗的胜负。火烧赤壁,一个众人皆知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一代奸雄曹操摆在了诸葛亮与周瑜的智慧之下,是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彻底了输掉了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天衣无缝的配合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伟大。

  第三次翻开《三国演义》时,我所关注的是刘关张三个人之间的兄弟之情。《桃园三结义》,一个故事的开始,刘关张三人本想战场的开始。“不求同年同学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不停的在我的心中回荡着,一遍又一百年的重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三人的兄弟之情犹如一颗种子一般,埋藏在三人的心中,并不断的生长,仅仅的将他们连在了一起。这种兄弟之间的情谊是多么的令人崇敬,令人感叹啊!··· ···我合上了书,闭上眼睛沉思着。激情的战场呈现在眼前,兄弟的情谊融化在心里,长者的名言谨记在嘴边,三国历史壮观的一幕,书籍,我一生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19

《三国演义》读后感08-07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16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17

三国演义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9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5

《三国演义》读后感(必备)04-28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08-31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