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时间:2023-07-18 08:21: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

  起初刚读完这本时,我对故事的内容小小地嗤之以鼻,以为这只是作者以自己的角觉写的一部励志小说罢了。因为我坚信这样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社会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一个女孩撇下病态的家庭,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且越来越成功。

  当我偶然间得知这本书的故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时,我简直瞠目结舌。然而,当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品味标题,豁然发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吗?

  鸟决心

  孩子们不上学,甚至是出了车祸也不就医,整日跟着父亲在废料场干活,并且为臆想中的世界末日而准备装备。这样戏剧性的内容,谁会想到这是发生在现代的事?可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塔拉身上。

  但是,塔拉哥哥的离去给塔拉的人生带来了转折点。她开始为了上大学而拼命读书,尽管父亲十分强烈地反对她,故意安排她做许多无厘头的工作。可这终究没有磨灭掉她要去上大学的决心,就像那句话所说的: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是的,一个人的决心,便决定了你到底是像一只鸟一样飞往自己向往的世界,还是像家犬一样缩在困住自己的角落里,而塔拉显然是坚定不移的前者。

  飞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塔拉拼尽全力考进了杨百翰大学。然而,她接下来面临的才是真正的考验。因为长期笼罩在父亲为他们构造的环境之下,塔拉连很多生活上的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这导致她各科的学习十分艰难。糟糕的家庭背景和狭窄的知识面不停地给塔拉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做,她只能不停地摸爬滚打,不断地接纳和理解新的事物。

  所幸,他靠在特殊环境成长而形成的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进了剑桥大学,并且获得了奖学金。之后,她便彻底抛弃了那困扰自己十七年的病态的家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塔拉蜕变成完全拥有自我主观思想的人,从一开始的愚笨到最终的卓越,不断的.自我努力就是搭载这两种不同境界的的唯一桥梁。

  山梦想

  拥有了梦想才能拟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塔拉的梦想是什么呢?表面上是逃离家庭扭曲的思想禁锢,实际上是对新的自我的期待和追求。

  如果塔拉没有梦想,那么他的人生肯定就如她的姐姐奥黛丽一般无二,隐忍顺从,甚至像母亲那般一辈子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人一旦没有了方向,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就如一只鸟,不知道要飞往哪座高山,那它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成长就像是在浩瀚的海洋中独自前行,只有点燃了梦想的灯塔,航行的大道才会变得明亮而又清晰。可见,梦想对于人的成长真是无价的存在。

  读完后,不禁回味,《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虽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自传,但塔拉成功故事的背后,不也隐含着最通俗明了的人生道理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著作的。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xx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最后说:你们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这是一位17岁前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剑桥哲学硕士和哈佛历史博士女孩的处女作。这本书成为比尔盖茨年度推选榜单第一名。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很诗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没有书名这么文艺,也没有像励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实的.语言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挣脱原生家庭的纠结与矛盾。

  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成年与少年之间往往需要一个长长的跨度,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观点,甚至于与自己亲近的家庭意见相左,但是,那不一定非得说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总会出现分叉口,而且越来越多,不同的经历会给人不同的思考,从而指导各自的言行举止。

  对于有些执着,某种信念,一些坚守,你极力去维护的,或许站在对面的人却一心想着去批判。到头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大家走在自己的路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风景,也会收获别具一格的人生。如果真的做出了决定,那么就去坚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3

  看这本书是因为有主内姐妹推荐,也因为它的书名是《圣经》里的一句经文,以为是一本基督属灵书籍,看了以后发现不是,里面所写到的信仰不是基督。

  作者的家庭给我的印象是一片混乱,作者就像在一堆废墟里不断跌跌撞撞奋力奔跑的女孩子。在这个过程里她不断地被拉扯,她一边回头眷恋家人,一边脱离她的家庭环境的层层桎梏。当这样的鸿沟越来越大,她与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父母与她的关系决裂,她一度崩溃,因为她深爱家人,而被爱的渴望被断绝了归处。她所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位的证明,而是在她层层的人生迷雾里那一道光亮,是教育让她找到了自己,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教育对于她而言意义远比获得学位深远。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与家人之间不仅只是矛盾,还是有爱的。即使是作者的父母,他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尽力地爱孩子,只是当他们的爱被扭曲的病态的信念挤压变形,他们带给了孩子巨大的创伤,他们却不自知。谁能知道作者的心有多痛苦呢。最不喜欢的人是肖恩,作为一个哥哥,对妹妹施暴匪夷所思。可作为一个读者,没有经历他的人生,又有什么立场去论断他的不是呢。如果没有泰勒这个哥哥在作者被家人弃绝的时候抓住了她,她可能就撑不住了,就不会从那迷雾里走出来,成为现在的她。作者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们就像是暗夜里的路灯,照亮了她脚下的`路。是爱的牵绊,让作者深深受伤,也同样是爱的陪伴,让她慢慢治愈。

  现在的我会思索什么是教育,我觉得教育不应该只是考高分数,而是应该让一个人更加完整。我发现在学校里的教育是成绩,分数,名次,这些决定了你整个人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好生或差生可以成为你的标签,学校教给你的知识是为了将来的工作,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在社会里的教育是名声,地位,金钱,这些可以把你捧得很高,以致你看不清自己的本相,它们也可以把你踩在脚下,觉得自己被低看也是应该的。即使在家庭里的教育,纵使我与父母彼此相爱,可当我发现我不再是个孩子,不再以父母为对错标准,当我看见他们的软弱,有些时候我也不再认同。父母,也不再是真正的老师了。一年年的长大,我确实不再是懵懂的我,而我又远远地没有成熟。

  那么在我整个的人生,谁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谁能够告诉我我是谁,谁能够告诉我我的价值,谁能够告诉我真相,让我清楚认识自己的样子以致自己不能自夸也不会自卑,谁能够让我慢慢看清楚这个世界,不再随波逐流,不再被标签定义,谁能够让我认识爱的真谛,教导我把爱活出来,并成为我爱之泉源的源头。这样的教育,对我而言是我在基督里才建立的。我整个的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天父在保守。直到我认识了他,才意识到他是真正的老师,他使用每一件事情陶造我,让我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不知我的未来,我只知道他的管教会一直到底。而现在的我,对他一切的管教深深感恩。他让我一路的破碎,在慢慢地恢复完整。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4

  “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太阳每天清晨照常升起,扫过山谷,最后坠入山峰后面。冬天落下的雪总是在春天融化。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幻中轮回,每完成一次轮回,就意味着一切未有任何改变。”

  塔拉人生的前11年的所有故事,都与巴克峰有关,与父亲的废料场有关。不用上学,不用看医生。她所认识的所有人,都对父亲的言论深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直到哥哥泰勒的离开。

  “好奇的种子已经播下,只需时间和厌倦让它成长。”

  泰勒对学校的喜爱让塔拉有了“我应该去上学”的念头,但父亲以雅各和以扫的故事使她彻底打消。

  15岁,因为肖恩的暴力,她坚定了要逃离巴克峰。她自学高中知识,尽管第一次只有二十二分(二十七分及格)。

  “那扇门开了一道缝,我透过门缝往外看”

  17开始的学校生活,让她感受到了巨大的鸿沟,她与周围的同学如此不同。她被“告知”,生病了应该去看医生,休息日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16年来,她从未违背过父亲的信条。

  学期结束后,她再次回到巴克峰,父亲以必须留在废料场干活,否则不能再住在家里为由,让塔拉再次妥协。

  “我穿上靴子,感觉自己从未脱下过它们”

  她身上有一层厚厚的壳,一层从小在巴克峰,由父亲亲手打造的壳。她感受到了外界不一样的光,她渴望,但她无力打破,所以一次次的逃回巴格峰,逃回那个父亲主宰的世界。

  可肖恩无休止的暴力、羞辱,让她不得不正视、逃离。

  因为一直在淋雨,所以对姐姐奥黛丽递过来的伞毫不犹豫的接住了。后来发现,那并不是一把伞,只是一株荆棘,将她扎得遍体鳞伤。

  她在正常的世界里格格不入,她回归巴克峰,企图从父亲的世界里找回自我,想要得到证明,她是正常的,想要在家人的身边躲避风雨,可是最大的风雨正是来自于家人,父亲的偏执,母亲的懦弱,哥哥的暴力,姐姐的妥协,都像一把一把的利刃,插进塔拉的身体。让她在无数个深夜里痛哭,大喊着奔跑。

  她像个被撕裂的人,拒绝与外部世界交流,又被巴克峰拒绝,除非她承认她之前的“罪恶”,承认哥哥肖恩并没有暴力对待她。她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来回拉锯,掉入了无边的深渊。直到理查德对她伸出手,将她拉离那令人窒息的、无边的绝望。

  塔拉是不幸的,她有那样一个扭曲,无知的'原生家庭。塔拉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泰勒和理查德在她崎岖的道路上同行。塔拉是不幸的,肖恩的暴力或许使她至今仍有阴影。塔拉也是幸运的,是肖恩逼着她走出了巴克峰,看到了外面这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无法想象,塔拉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能在短短6年的时间里自学取得硕士学位,拿到剑桥盖茨奖学金。

  塔拉终究战胜了巴克峰,战胜了16岁之前的自己,在与原生家庭的对抗中,塑造了新的认知和自我。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看完这本书,非常震撼,白天也一直在想,我们终其一生,或治愈,或被治愈。或多或少都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许最终也不能与之和解。但人生好长,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座由自我所受教育,所得阅历,所形成的认知而重新建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5

  人们总是喜欢把某种详实的过程称为历史,尤其是那种比较稀奇并且独特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总能让人心生稀奇,并且充满对其发展历史的兴味和渴望。有一些东西我们本人永远无法拥有,有一些过程我们永远无法经历。所以,对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来缓释某种情绪。毕竟,我们只是普通的个人,而不是什么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们不能回溯过去,但是可以回顾历史,并且冀望将来。

  这是一种有点悲观但是完全客观的叙述。人的聪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称颂赞叹,是因为它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多借鉴,这是经验之谈,是财富和历史,真理和宿命。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但是我们却在认真地看。所以在这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中,我们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动,它给人们带来的刺激和冲击,有些惊世骇俗,完全震惊人的眼球和心脏。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宗教家庭的生存历史,也是讲述一个女孩的个人成长历史。宗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而神秘的。与全世界许许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样,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义,当然也就不为人所知和理解。正因为其局域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也就可想而知。我们看到这个家庭的生存状态:父亲母亲和七个孩子,倚靠父亲的劳动力赚取生产资料。更多时候,他们都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

  他们遵守教义,以上帝的名义解释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义来维持生活的各种秩序。但是,这样古老的秩序和现代型社会是有着一定的冲突的,比如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你再封闭保守,只要大环境处在现代社会的`境态下,那么你就无法与之脱离而自成孤立的系统。那么,它和这个社会的冲突也就会显现出来。

  书中女主人公的母亲成为一个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疗师,完全就是这种冲突和影响后的结果。因为不接触现代医疗,没有医生,所以不得不逐渐接受接生的事实,这一方面是条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经济制约。在这种影响之下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过度的过程,从不接触到逐步接受,需要时间和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自然也会深切影响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从一个小孩成长到少女,从未接受学校的现代教育,到认识到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这其中是慢慢发展变化的。

  书中三部曲,可以定义为少年的成长时代,青年的求学时代,以及逐渐走入社会取得更多学位和认同的社会创业时代。女主人公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和叙述是认真而深刻的。所有观念的改变,都是自我心灵的成长和进化。而这个过程也见证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这是个自由的社会,但是永远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规则,坚持或者改变,最后都会找到自己的清晰坐标。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她的父亲母亲也一样,虽然最后导致观念和行为的冲突很难全部化解,可是因为亲情,人类之间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缘故,一切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血缘联系着个体之间的亲情,思想却隔膜了人们的观念。可是他们并不彻底矛盾。人世间是美好的,尽管有着艰难困苦。而且正因为有了它们,才使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且充满前进的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6

  人们都说,春生,夏长。夏天,兴许是个应该成长的季节。于是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计划,终于花了些许时间,看了一本,别人推荐了很久的书,译名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其实书名和译名,并无关系,原名应当是,教育自传吧,整本书也确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经历,具体而详尽,只是其中的经历百折千回,极端又惊险,虽然女主最终在学业上获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我想译者,大概是想鼓励我们,心怀美好,积极飞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书更像是塔拉的自传回顾,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大山深处的女孩,通过接受教育最终实现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负面的很典型,暴戾、无助、压抑并不可违背。塔拉的父母有七个孩子,童年一点也不轻松,每个孩子都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活,以减轻负担。因为父亲偏执而不可挑战,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经常在忙着储存食物。她的父亲总是相信会有突如其来的战争,只有储存好相应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为父亲,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断的置身于危险之中,但即便经历了两次同样的车祸,着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伤,甚至于父亲自己也经历爆炸烧伤,依旧不能让他觉醒。塔拉与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满着伤痛和不安全感;母亲懦弱但忠实追随父亲,每次孩子受伤,第一时间并不是去医院,而是交由母亲处理,母亲对于父亲的决断,从不反对。大哥肖恩有极端的暴力倾向,不止一次伤害她和姐姐,不仅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还用刚杀完狗沾满血的刀,威胁塔拉……种种经历,让塔拉17岁前,以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样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学,给她带来了新的视野,让塔拉明白,世界远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学之路,最终完成了蜕变。我想这本书被无数人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塔拉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旧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实现吧。

  也许塔拉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现与原生家庭割裂的种种困惑和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不过我看这本书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带来的实质变化。现阶段的媒体特别发达,每天每个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尽其数,甚至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一些自媒体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吹捧,读书无用。仅仅是出于机遇带来的获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会展示,好像成功就是获利,好像获利的.成本,不必通过努力实现一样。对于这一点,我特别气愤。我们都知道,仅仅是小部分人,能够被幸运眷顾,成为特例,跳出原有的阶级,所以,才会让这小部分人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告诉我们,抓住机会,有多么难得。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于贫下中农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仅仅还是读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机会与资本的力量实现资源对等。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国的高考体制,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贫二代与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机会了。

  如果我们只是贫穷,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就会显得相对容易一些;如果我们不仅是贫穷,还需要抵抗更多来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学习和受教育,依旧是我们脱离困难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诉我们,教育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通过教育,我们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终,塑造一个,最理想的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叫《Educated》,无论是中文的名字还是英文的名字,都像是一本教育类的书,其实我认为不是,叙事的手法,更像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但这却是美国Tara Westover的一本自传。

  这是一个山村里的家庭,看不到一点他们生活在发达国家的迹象,甚至第一章就表现了出来。他们七个孩子中有四个都没有出生证明,全部的生活似乎都和大山和废料场有关,他们的生活与世界脱节,甚至当人类世界崩塌的时候,他们家都不会受影响。得了病是不能接受现代医疗的治疗的,因为认为所有的青霉素等药品中都带有撒旦的毒药水,只有草药救命。牙疼是不能止住的,因为其认为疼痛是与上帝接触的机会。父亲挥舞着《圣经》,讲解着牛奶的罪恶。赚钱,存下粮食以及汽油,就是为了等待世界的末日。他们很奇怪,让人觉得是几百年前的人,甚至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父亲认为母亲去工作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他们也不应该与政府有任何关系。极其极端的童年故事。

  可是主角并没有表现出厌恶和反抗,为什么呢,因为未曾明白何为对何为错,当你的世界里从未有过阳光的时候,你会觉得黑暗就是这个世界,并习以为常。

  改变源自哥哥泰勒唱诗班的音乐。

  主角受影响开始阅读,去接受教育,学习几何,学习代数,开始思考。甚至考上了大学,去大洋的另一边的剑桥读书,她终于不再是男权下的附属品,她认识到父亲那荒谬的思想,哥哥对她巨大的伤害,意识到她的家庭中对于男的偏袒。

  而这本书为何称为《Educated》,Tara说过“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极其引人深思,她写道“戏剧上演时,不知为何,我无法再穿过镜子,将十六岁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我。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多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依然是她。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会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一个全新的自己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正是表达作者逃离了故乡的山峰,像飞鸟一样去寻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救赎来自教育,它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8

  一开始被书名和封面所吸引来阅读,一支铅笔的轮廓勾勒出大山的样子。女孩站在一座山头,眺望远方的崇山峻岭,一群飞鸟向着远方的山顶飞去。像书名说的那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种逃离,同时也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信仰。

  这本自传小说讲述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实经历。她与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每天与哥哥父亲一起拆解废料,帮母亲调制精油,每天囤积食品生活资料以防末日来临,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输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生活下去。这本书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极度扭曲,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却一步步通过学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束缚,最终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塔拉的家庭中一共七个孩子,三个离开大山,四个留在那里,离开的都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留下的连高中文凭都没有,这是泾渭分明的家庭,人们的选择与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但是选择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现在社会,很多人都企图抱怨原生家庭,总觉得自己没得到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如果和塔拉比较,我们难道不是幸运的人吗?其实真正能阻碍你前进的,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从上市第一周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塔拉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完成了她自我的救赎。看完这本书,我们回头再看看从塔拉?韦斯特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教育使人眼界开阔,思维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内心坚执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谦逊;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谅了自我。教育就像带领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在书的后记中,塔拉也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与学习确实塑造了塔拉,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对于自身的体察,她内心深处的自省与坚毅。受教育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权利,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学会独立思考。而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难的事情,而这些作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到了。她甚至还改变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事情。这是要比获取再多世俗的荣誉更加荣耀的事情。

  随波逐流是舒适的,认识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离人类所固有的思维如爬山一般艰难,塔拉的故事给我们每个人以勇气,打破命运的枷锁,认识你自己,这虽然困难,却并非不可战胜。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受得了地面上的狂风,也能站得住高空的风,不同的是自己怎么想。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山,希望我们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我们自己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9

  利用一周多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初读了几个章节,觉得很不可思议。在一个十分发达的国家,却出现了一个原生的山村家庭。家庭暴力、女性偏见、大男子主义、宗教色彩充斥着整个家庭。整个家庭似乎有爱,又似乎没有。由于父亲的双相心境障碍,导致了一个家庭处于“非常态”的情境中日复一日。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笔者自述的童年回忆。因为种种原因,塔拉(笔者)的家庭经历过几次重大事故:车祸、父亲的烧伤、爆炸,以及数不清的小事件。同时,塔拉的童年还充斥着来自父亲和哥哥的言语羞辱,肢体暴力和思想控制。

  塔拉无疑也是家庭中几个孩子中比较幸运的那一个,因为她其中一个哥哥泰勒对她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并且在这种影响下,塔拉试图走入课堂。泰勒的黑白CD,似乎成为了塔拉昏暗童年的一颗糖果。

  但走入课堂这一行为,无疑会被父亲视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上帝的藐视,是政府的走狗,因此塔拉走过了很长一段自我谴责的路。

  就是这样一个在极端原生、无教育背景、甚至可以说社会化不完善的家庭中成长的塔拉,却走入了世界级学府。这让我想到了在心理学史上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遗传和后天到底谁决定了个体?

  似乎心理学发展至今,原生家庭和教育(后天)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而塔拉是如何从那个废旧回收厂走出来的?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即为“教育”。

  教育给予塔拉的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常识、历史、人文知识。同时还给了她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感知力。书中有的一段让我影响深刻的描述是,当作者刚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学习艺术绘画鉴赏课的过程中,她并不能理解这堆东西,因为在她看来,无论是“集中营”还是那些难懂的'画,都是没有内涵的,她通过考试的方法是,也仅仅是去记住它们。但后来的塔拉,在读到马丁路德金时,会产生愤怒(因为她明白了哥哥的辱骂)、在读到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和伟人对话。慢慢的,塔拉也逐渐“醒悟”过来。

  但这种“清醒”,带个塔拉的并不像想象中美好。在我以为塔拉终于可以摆脱原生家庭的痛苦、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事实却是,作者陷入了无限的纠结中,她甚至无法区分爱和达州家里的她和剑桥的她哪一个是真实的存在。书中也出现了两个塔拉。

  然而到了书的最后,这种重影消失了。读完这本书,其实我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所以也去看了别人的书评。最多的一种解释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经历者的塔拉和作为叙述者的塔拉重合了,而作者也正是通过这种重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现实中,塔拉没有和家人达成和解,但是她已经走出了过去,达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在知乎上热评第一的答案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本书其实是塔拉在精神崩溃之后的自我治疗过程。让她痊愈的,正是教育赋予她的一种能力,一个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视角、一个叙事自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0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是我去年很早的时候买的书,没有看过任何读者的书评,当时是为了满减而多加的书籍,买了以后,一直没看,今年年初才翻看,但是一直看不下去,看了3遍,每次只看到助产士那章节就看不下,都要从头看,上周才真正看入迷了,一周时间把这书阅读完了,没想到这么好看,去网上查看了读者们的书评,才知道原来它那么多的读者…

  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故事,阅读它时,像是自己也正在经历作者的故事,却又没有作者那般毅力,在阅读的时候,也有反思自己的生活。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决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只是尝试站在风中,是我坚信,我必可以站稳!

  如果没有好的出生,聪敏的大脑,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要通过什么路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教育。

  作者是一个17岁之前没有在学校里读书上学的大山里的女孩,她却一步步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博士,用教育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自我救赎,字字句句,鼓舞人心!

  作者出生在一个噩梦般的原生家庭,从小她就与垃圾堆里的废铜烂铁为伴,偏执狂的父亲禁止她上学,施虐狂哥哥经常羞辱她,为了抓住改变的可能,她拼命的自学,阅读,直到成功摆脱过去。原生家庭真实的影响人的成长,但重塑自我的权利,永远在你我手中。

  作者在书中说“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作者一个人在外求学多年,很少很少回家里,她与父亲和家人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它源自于自我的改变。哥哥从小经常在家里的卫生间暴打作者。每次回家,她无法再穿过镜子,害怕将16岁以前的自己释放出来代替现在的自己。“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了。”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出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里。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因此,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秋秋你也要加油,不怀念过去,不畏惧将来,做好你现在该做的事情,活在当下,时间会证明一切,好好生活,好好过有意义的人生,共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1

  塔拉终于在最后挣脱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摆脱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影响,不仅难在在孤独和无助中去接触和接纳新的思想,更难在承认过去生活的错误与荒诞,舍得站在曾经深爱的家人的对立面,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轨迹都有相似之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厚,思想的变迁,我们一步步摒弃过去的某些观念,一点点成长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为新的自己的过程称为教育。

  其实每个阶段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义,总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义,教育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财富和名利,它真正带给我们知识之外的收获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们得以运用我们所积攒的能力去发挥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然后我们能够去创造,进而发挥了价值,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教育的意义得以显现和立体化。正如塔拉在最开始对历史的探索充满怯弱和敬畏,在写完博士论文时她明白了,历史的创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亲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爱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将他们推向深渊,但其实在我看来,我们眼里的深渊在他看来未必是深渊,他将苦难视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发觉,他所信仰的教条已经被他扭曲为说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成为了束缚身边所有人得工具,将身边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识摆脱他的控制就成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该被所有人唾弃和谴责,他最终控制了塔拉的母亲、肖恩等等留在家里留在他身边的人,可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也不会承认和接受一旦跳脱属于他们的那个空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多么荒诞可笑,正如塔拉在书中两次提到的一句话:“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谁的呢?”

  其实他的子女也都尝试过摆脱他的束缚,最终的结果让这个家成为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塔拉最后还剩下的一半家庭,他们终于愿意接受过去一切的错误,找到自己,获得新生,实现了摆脱自我内部约束的`积极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无法改变,他们依赖仍存的家庭,他们无法改变和失去,你依赖什么,什么就对你有权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于父亲自己的一套教条之中,在糟糕的环境中腐烂和不断恶化。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准则,没有人可以更没有人有资格把自己的一套准则强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间相处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观念,而且两套观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于刺伤彼此,所以我们选择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带着他的一套想法刺伤了你并且试图同化、束缚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遗憾的道声再见。

  最后引用塔拉的一句话:

  “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后说:你们称之为转变、蜕变、虚伪、背叛,但我称之为教育。

  这是一位17岁前从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却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剑桥哲学硕士和哈佛历史博士女孩的处女作。这本书成为比尔盖茨年度推选榜单第一名。它的中文译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也很诗意,这本书的文字虽然没有书名这么文艺,也没有像励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实的语言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挣脱原生家庭的纠结与矛盾。

  从小生活在废铜烂铁的废料厂,不接受教育和医疗是躁郁症父亲传递给她们的坚持与真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锢着,直到泰勒离家求学,她也和她的父亲和哥哥一样认为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时,她能缓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后来,当她进入杨百翰大学,从此命运为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在担心自己被当做异类看待时,她学着别人的样子正常的说话举止。后来,她在剑桥大学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诉她: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我记得曾经,我也是一个不知道怎样才算得体的女孩,只是根据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别人,通过阅读和时间的洗礼,我开始从这个怪圈跳出来,我不在关心怎样成为别人,我开始关注怎样成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而走到这个转角我用了29年的时间。

  她说: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内心从怯懦、崩溃到自我怀疑,个中滋味未曾经历不会懂得。从小到大,我的经历让我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够自信,我会不由自主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情结带给我的永远是负面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视并理性对待自己的自卑时,我才开始感受到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她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学校教授,正视自己的家庭问题,确定父亲和哥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当她开始直面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在自我救赎。就像我们在挣脱原生家庭环境,却不得不在这种束缚中挣扎时,我们需要去正视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后走向自我救赎。这种束缚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缚,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何其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她说我们可以在爱一个人的同时远离这个人。

  她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知道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直到现在,每当我回忆起那个让我充满怯懦和怀疑的过去,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以为我不会被过去影响,可是过去形成的自卑却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但庆幸的是,我终于开始直面过去,直面我的经历,终于理性的开始认识自己,我开始走在一条阳光照耀的路上,虽然这条路上仍有风雨,但我已经明白我应该像鸟一样飞往我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3

  前些时候,读完了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如果你觉得这个书名很拗口,也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一个17岁在垃圾场长大的女孩,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在最后取得哈佛博士学位,你一定会很感兴趣。

  但是,整本书中关于她求学的经历描述较少,更多的篇幅在于对其17岁之前原生家庭的描述以及这个充满暴力、偏见、偏激的家庭对她的影响,由此也反映出了她的家庭与她所取得的成就之间极大的反差。

  整本书中的内容是作者的回忆录,她根据自己的记忆以及在亲人处得到的求证整理而成,尽可能地将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点滴详尽记录,但是,多少有些让人觉得枯燥与乏味,特别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等不同,很难理解在那座大山深处,作者父亲所有的那种对于末世理论的偏执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以及她其中一个哥哥极其变态的暴力和精神虐待。

  也正是因此,过往种种在内心中的积压,从而引发作者在哈佛求学期间对她哥哥行为的揭发,导致整个家庭对她的敌意,当家里父母、兄弟姐妹对其群起而攻之,并要与之断绝关系时,将她心中最后那根救命稻草被连根拔起,使其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好在家里还是有明白人站在她这一边。

  这样一个家庭也是整个社会的小小缩影,有人顽固守旧,固步自封,而有人高唱文明之歌,推陈出新,于是变形成了两个派别,在书中的家庭中也是如此,在家守着父亲垃圾场产业长大,而且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以父亲为首亦步亦趋,抱着固有的想法,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那些奋力离家求学的孩子,在新鲜事物和科学知识的影响下,孜孜渴求现代文明的变化,同时又对抗着家里的固执,这些在父母眼中视为被上帝诅咒的孩子,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离家之外的地方,追求着新的生活与希望。

  在此书中,有几处使我动容的地方:其中有一处即为作者离开美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求学,他的父亲恳求她留下,最后见作者离开的态度极为坚决,她父亲这样说道:“如果你深处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无论这个父亲有多么偏执、狂躁以及是否有被破坏妄想症,但是对于她的女儿而言,他始终是一位可以依靠的父亲,就像作者的家巴克峰山一样,高大而又伟岸,尽管父女之间受教育程度差异、所接触环境不同,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升级,可是,这些并不影响一位父亲的爱,那种含蓄内敛的如山一般的父爱。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平安、家庭的完整,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作者终究是离开了,如鸟一般向往山外的生活,飞过了她已经盘踞了17年的巴克峰山,摆脱家庭的束缚,飞向了山外,体会不一样的精彩与不一样的人生。作者在书中写到“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正是如此,她将自己交给了未来,是她心中的希望、信仰与梦想,让她有勇气咬牙在原生家庭与现代文明之间博弈,让她的人生不再一成不变,让她终究成为了她自己,一个内心强大,不再囿于过去痛苦回忆中的女人,一个今生只为自己而活的战士。

  愿我们都可以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张开翅膀飞往我们的山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4

  睁开眼睛看世界!

  这是本很厚的书,之所以能够这么快看完,是因为作者写的太吸引人,如果不是有其他事情要做,我可能会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述一个在17岁之前没有上过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女孩,最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哈佛的历史博士。书中她详细讲述了这个转变是如何完成的,一路以来发生的故事和她的心路历程。

  在读的时候我一直很不厚道的想,为什么作者有躁郁症的父亲,和经常打她的哥哥肖恩,还不死?这次会死吧?可直到书的结尾,她的父亲和哥哥也并没有死。

  因为这是一本传记,不是一部小说,所以故事结尾是事实的存在,不受作者或是任何读者左右,这让我突然觉得,也许世界真的如《哈佛中国哲学课》中阐述的:

  “孟子认为,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的,变化无常的。”

  看了太多坏人终将受到惩罚,好人终将得到幸福的电影、电视剧,会让我们默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因果的世界,而事实也许并不是如此。

  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体系,对于一切超出体系之外的东西,都希望他们承担因果,来以此证明自己价值体系的正确性。

  虽然书中作者原生家庭的错误很明显,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错误的惩罚,事实是他们反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部分看着格外的矛盾,之所以觉得矛盾和不爽,就是因为这故事的发展没有应了我们固有的因果体系,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可能书籍的英文名Educated,更能表达书籍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的教育,更多的知识和阅读,可以让我们明白世界有多么大,让我们了解,世界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是那样的不同。

  我是一个本科生,周围很多朋友也都止步于本科教育。大学本科是很多人教育的终点,但也许那只是一个起点,甚至连“思考”都没有真正的开始。

  大学本科及之前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短,仅仅是能够让人在日常中,在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而已。对于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概念的。而作者,用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如何让她打开了看这个世界的眼睛,一切因此而变的不同。

  对于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最近我常常在思考这些。答案没有唯一的,都对,也都不对。可能和我最近看的《中国思想史》以及之前看的.一些关于思想的书籍有关。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他们信奉的唯一的标准,而在今天看来,那些标准并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的存在,只因人的生命有限,在一个世纪中,更容易被当时主流的思想所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无意沟通”的概念,指的是:

  “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

  文化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这种无意沟通实现的。儒家对中国人礼仪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当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文化背景,再来看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又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就像这本书的作者,走出了她从小生活的那座大山,世界就向她打开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7-28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6-15

你初中作文01-07

你话题作文09-11

最美是你初中作文09-14

同桌的你叙事作文04-17

你初三作文08-14

你写人作文08-19

同桌的你小学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