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读后感
- 相关推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莲说读后感1
记得童年的那个夏夜,父亲指导我第一次读《爱莲说》。说实话,那时还不能全部理解这篇文章的涵义,但我却爱上了这篇透射着精神光彩的文字,直到我走向社会生活以后,我逐步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神内容,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它的全文。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北宋人,而且是我同姓的本家人,我的庐陵家谱也和他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他的《爱莲说》可以说是他洒落胸怀的光辉写照。据史,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即作《爱莲说》相赠。
莲,俗称荷花,历来是古今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赞美它的清姿素容,而周敦颐的《爱莲说》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而高贵的品格,从而表现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尚人格和潇洒胸襟。
《爱莲说》的全文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莲之美在于一个洁字。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描写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精神风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莲如傲然君子,而决不被世俗轻慢玩弄。
文章的第二部分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在于感慨,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爱莲说》的.说,即托物言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时,文章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丽,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的主题得以深拓,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加深立意的作用,艺术手法极其新颖而高明。并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我们看到,现实世界里的污泥浊水,也不泛荡涤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但人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能像俗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她)们要在污浊的世界中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古代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
我爱荷莲,不仅爱其品质的高洁和美好,而且爱其精神不落世俗的娇媚。
爱莲说读后感2
小时候的我最爱去西湖旅游,因为西湖有我最喜欢的莲花。当时的.我只懂得欣赏莲花的外在美:
有的直立在那儿,好像专门等着我;有的花瓣没有完全展开,好似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爱莲说读后感3
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爱莲说读后感4
我喜欢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有大教育家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还有舍生取议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当然少不了我最喜欢的经典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一篇仅一百多字的散文。它是北宋著名的大哲学家,周颐敦的笔下之作。文章首先写“水陆草木之花”各有癖好,接着尽情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借它歌颂洁身自好的君子品质。然后将莲花、菊花和牡丹比照,以菊花隐寓隐士,莲花隐寓君子,牡丹隐寓富贵人。作者对赏菊爱莲者表示敬意,对追求富贵利禄的人厌恶。文章把人的品格寓于花卉之中,赞颂了莲花的不同于世俗,表达了作者对崇高理想和美妙事物的追求。
说到这,我想到双休日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正是我们灵城的街日,批发市场自然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和姥姥在这一天准备到丰江批发市场买一些日用品。我们走着我走着,突然看见一个人正在偷东西,我想: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竟然有人敢偷东西。我正想喊出来,可姥姥把我的嘴捂住,把我拉到另一个地方,训诉道:“这种事情大人都不管,你一个小孩子管什么?”“可是,假设这样的话,不就相当于包庇罪犯,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我毫不示弱。姥姥又换了种语调,说:“你懂什么,那些年轻力壮的'都是畏首畏尾,像我们这种老弱病残就不要管了。”“可是……”我还想据理力争。“别说了走吧!”姥姥还没等我说完,就边说边拉我走了。事后,我向公安局门卫叔叔反映这件事情,警察叔叔对我说:“只有大家行动起来,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社会才会安定。小朋友,你做的对!我会向指导们反映这种情况。”听了这些话,我才松了一口气。
我多么希望社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大家庭。假设我周围的人都有莲花那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何愁社会不文明?《爱莲说》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
爱莲说读后感5
长大的我依然偏爱着莲花,不仅仅是它舞姿优雅动人,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用途广泛具有实用价值。
而是因为它象征着洁身自好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6
周敦颐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他爱莲,他爱莲那弃淤泥做君子的志向。那莲呢?莲其实爱着淤泥,也没有舍弃淤泥。
莲深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谁都想做莲,谁都在水上亭亭玉立,收获人们的赞叹。那如果这样,谁来做淤泥?只有淤泥做了淤泥;只有淤泥化作淤泥为莲花提供养分;换句话说,若没有淤泥,又怎么会有莲花出水芙蓉的那一瞬。
周敦颐认为莲是花中君子,那人中君子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君子不会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不会厌弃出身泥塘的人,不会纠结他人好或坏的过往。所以莲是花中君子,它虽然美丽的一面向世人绽放着,但它把自己的根植于淤泥中,它枯萎后回归到淤泥中为新生命补充养分。
所以莲成为花中君子,主要是因为淤泥。结合《爱莲说》,作者所说的“淤泥”是指官场上的奢靡腐败之风,他在官场上经历这些仍能守住本心、高洁傲岸的人才是君子。但哪一个官员初入官场不用经历诱惑,利益,人情这些不光彩的事?无论最后是否抵挡住了这些,都应感谢这些“淤泥”。人和自己的经历都是一体的,分离不了,你所获得的一切是经历带给你的,你所失去的一切也是因为经历。若没有“淤泥”,就教不会你遇上坏人坏事怎么处理。每个人也终将要接受“淤泥”,因为这个世界不是童话,我们总要面对现实。你带着淤泥不管走向哪个方向,你所得到的也都是献与你的经历。所以曾经的.淤泥带给你的是好或坏,一定是有益的。
能在淤泥中开出花,用花香拂去腐气,再反哺这片泥土,让它开出更多花来,能做到这点的人才能算是真君子。
至此,我才认为出淤泥根本不可能不染。人这一生总要犯错,而若说错误就是淤泥,那沾染淤泥的代价也小了许多。我们不可能一辈子不带着淤泥,莲虽上面风光,但它的根不是也被淤泥浸裹着吗?
每个人身上都有淤泥,但你怎么对待淤泥,同样的,世上的一切就会怎么对待你和你的淤泥。
爱莲说读后感7
作者爱莲,因为莲花有可贵的品质,它不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花木虽不能言语,但它的品质仍能轻易可见。
梅花不畏严寒,不居功自傲,谦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野草身份卑微,却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松柏四季常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这句话果然不错。
然而,我最喜爱的植物是仙人掌。它的故乡是沙漠,它的叶子原来是那么大,然而为了生存,它竟能缩成一根一根的刺,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它的适应能力是多么强啊!
一次,我不小心将它摔下了楼底,一心以为它死了,可是当我把它拣回来,再次栽入土里,几天后,它竟又恢复了生机,又长出了新的仙人掌。它是多么的'顽强啊!
我爱仙人掌,因为它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坚忍不拔;我爱仙人掌,因为任何不幸都不能阻抑它生命的延续。
我也要做一个像仙人掌一样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8
前二天偶然读到一篇古文,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虽然有个别地方不太懂,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大家都见过莲花,可又有几个能体会出莲花的高洁,莲花的君子气概呢?在文中,作者用婉转的语言表达了对莲花的赞美之情。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丽的莲花不正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吗?
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近看莲花,像一个宁静素雅的少女;远看莲花,好像很多身穿纱裙的女孩在舞蹈。总之,莲花就是给人一种身心清爽舒畅的感觉。
作者虽写的是莲花,但他却是借莲花来说做人的.道理。“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格正直的人。文中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不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吗?”他生活在那么一个悲惨黑暗的社会里,到处充满着阴谋与欺骗,可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人品,不被那些“淤泥”污染。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品格吗?
我相信,如果人人都像莲花那样正直善良,世界的明天就会更美好!
爱莲说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南宋学者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之后,颇有感触。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氏唐朝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而,周敦颐不人云亦云,只喜爱莲花。
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作者用隐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
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花正面衬托,用牡丹花反面衬托。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也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人。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爱莲说》,是一篇让我感动的文言文,真是体现出一种让人自悟自醒的力量,去追求那高洁的人生品质。
爱莲说读后感10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倾世之作,整篇文章通过莲花与菊花、牡丹对比,突出了莲花的清香淡雅,不愧为百花中的君子。它虽出于污浊的环境,却仍然保持着自身清香,不被淤泥所沾染;经过清洗更加美丽,但没有玫瑰般的'妖娆。莲花只是悄悄释放着自己的美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高大而挺秀。我们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要像莲花,美丽而高尚。
其实,先前我对莲的理解就像是对君子一样模糊。在夏日的池塘里,碧绿的莲叶与洁白的莲花显得那么普通,就像一杯加了无数次水的清茶,淡的普通。但作者却在这普通中找出了千千万万个不普通。他通过莲与牡丹、菊的对比,表述出自己对君子的理解,表达了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托物言志。莲清新淡雅,有德行、有毅力。莲是君子吗?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君子也有独特的见解。在他的眼中,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且善施教化地人才是真君子。就此看来,君子似乎是中国古代所有美德与精神的代表,是这样吗?
我认为,君子不一定要说得死板,只要一个人有德行,有志向,有毅力,明辨是非、谦和大度,会忍耐,圆滑有度,能迅速适应周边环境,懂生存,就可以称上君子。也许,他们能有一两个缺点,也许他们并不温文尔雅,也没有学富五车,但现代社会的真君子一定要是个懂得生存的人。
爱莲说读后感11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一只顽皮而可爱的小猫咪,在窗台留下了一串串小巧而精致的脚印。燥热的天气连吹来的一小阵风都是热的。太阳也早已不是二月的那位甜美的小公主,而是变成了一个小巫婆,仿佛要把全世界都变成火的王国。鸣蝉也躲在树叶后,躁动不安,仿佛下一刻自己就要被一片火海包裹,发出一阵阵哀鸣,听得人心烦意乱。
唉,这该死的天气!打开身旁的小风扇,期盼得到一片清凉。然而她却像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如火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关掉风扇,漫不经心的翻开语文书的首页,映入我眼帘的是开学时心血来潮写的诺言:努力学习!现在想起来,我实现这个诺言了吗?苦笑。翻开第二页,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名为《清风荷影》。心顿时平静下来,燥热感也不见了。看着这幅彩页:淡白的荷花体现出她的朴素与美丽,浅绿的荷叶映衬这洁白的花朵,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翻开课本《爱莲说》,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荷塘中,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水润的荷叶,走在荷塘边,便会被满池田田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茎和风姿绰约的荷花所吸引。不经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望着满池的荷花,不经感慨万千。荷花,他就像一位正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像一位素美的`女子,濯清涟而不妖;像一位声名远播的名人,香远益清;又像一位洁身自好的少女,亭亭净植......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洁,让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与那些娇艳的花儿比起来,显得更加朴素与美丽,你用你的高洁征服了所有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荷花却能“进墨而不黑”,世上还有什么花能做到这一点呢?现今世上,有许多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最终变得一无是处,还为国家,为集体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他们应该像荷花学习!
荷花还有一种君子情怀,他们不会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是多么正直高尚的气节。现今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做一些违背人性道德的肮脏龌龊的事,让人们对之恨之入骨,而他们却能理所当然的,他们应该深刻反省!
荷花,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随波逐流;不因为环境顺利,而张扬炫耀;他通达公正,没用歪的斜的:
她越远越香,有一种禀然不可侵犯的人格力量;哦,荷花你是如此的高尚纯洁!
合上语文书再次看到首页上的那句话。对!我一定要努力,荷花都有如此品质;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荷花,是你让我得到清凉,学会努力!你所散发出的人性魅力,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爱你,荷花!
爱莲说读后感12
今天我读了周敦颐的荷花《爱莲说》,尤其是描写荷花的那一部分,让我记忆犹新,她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她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没有多余的藤蔓和分枝,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挺拔,直立地树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她们,却不能到近处去玩弄她。
在那碧绿的荷叶中,隐隐约约有几朵雪白的荷花在悄悄的绽放,她们那么的.美丽,仿佛是一位羞花闭月的少女,朝着迎面吹来的风尽情歌唱。微风朝那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吹去,它们好像有的在歌唱,有的在跳舞,还有的在欢迎正在观赏荷花的人们。
人们赞美荷花高尚的品质,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她美丽端庄而不妖媚,我爱荷花,赞美荷花,更爱她高贵的品格。
爱莲说读后感13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锒锒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莲不比挺拔的松柏,莲不比傲雪怒放的腊梅,莲不比勇斗秋风的黄菊,但莲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爱莲“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漫步荷田之畔,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莲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莲花衬着莲叶,美丽极了莲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莲的一生几经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支撑它的一根纤细而又娇嫩的茎,好像一掐就能掐出水了。一根不起眼的绿茎,把整朵花抬得稳稳当当。一股狂风吹过,它轻轻地摇曳几下;一阵暴雨打来,它依旧屹立在雨幕之中。照耀它的不是温柔的春光,而是毒辣的烈日;滋润它的不是甘甜的泉水,而是污泥中的浊水;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一阵阵的热浪。莲的一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却依旧傲然挺立。面对挫折,开得更灿烂。
爱莲的文化。《爱莲说》里,我独爱那一句“予独爱莲之处淤泥而不染”它赢得了多少清高之士的赞许,赢得了多少同感之人强烈的共鸣。再看看诗人李白称赞荷花,他的眼中,荷花成了艳丽无比的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顿时散发出无比得绚烂,异常诱人,用“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的诗句形容不足为过。当然,写荷花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成了夏日风景的制造者;比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爱莲一身的宝贝。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梗、藕节都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莲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莲一生都为人们奉献着。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爱莲清幽淡定的君子之美;爱莲孤芳自赏的清高之雅,爱莲不惧风雨的坚强之勇。
爱莲说读后感14
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写出的《爱莲说》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我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在一年前,刚开始读这篇文章,就感觉与以往所学习的古文区别甚大,此文辞藻华丽,句段简洁,很是富有诗情画意。
但是,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让我对此文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莲之出於泥而不染”这千古名句,一直以来被世人所传颂,莲花也因此而受到比牡丹、玫瑰等更高的评价。而对于这句话,我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固然不错,当所有的人都在关注着莲花的高洁的时候,是否有人注意到莲之脚下的淤泥呢?如果没有塘中淤泥的培育,莲是否还会有如此华丽的外表?更何况“莲中通外直”,世人也只是看到它正直的'品格,是否想到它仅仅只是虚有其表,而腹中空虚呢?由此观之,周敦颐写的这篇文章只是从单方面道出了莲的美,而忽略了它的丑!
联系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全面的人才,《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无疑不是抑制着人们的创新精神,社会因此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人才不拔尖,一个民族可能会因此而失去新的崭新的局面。综上所述,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全面,不能人云亦云,而放弃本来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个人受益匪浅。它告诫了我看问题不应该只是看其美好的一面,而要抓住错误,并且要及时改正。在成功之时也不能忘本,就比如莲之所以如此美丽,那是因为有淤泥的栽培。如果不是在淤泥的培育下生长出来的,莲花绝不会如此高洁。做人也决不可虚有其表,外表在某些时候时候只是一张通行证,当进入某个领域之后,还是少不了真正的才华和学问,虚有其表,就如绣花枕头一般,再漂亮也逃不过智者的眼睛。
爱莲说读后感15
读完《爱莲说》,我想,在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一朵静怡宜人的莲花,时时提醒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世间花卉品种繁多,特点各异。牡丹冠绝群芳,海棠娇艳超凡,水仙雅洁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颐却独钟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才恍然大悟。莲花的外观、精神、修养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无一不让我陷入无尽的感染中。
作者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借以表现出作者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莲花的描写正是作者对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诠释。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
封建统治时期,那鸣冤的鼓声不绝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爷们却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数着做案人送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当今现代,家长掀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乐滋滋地叩响老师家门的人也不在少数。
莲花尚且可以做到不愿意隐退,不贪图荣华富贵,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刘禹锡那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这是断然不可取的。假设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确实也可称为“洁身自好”,可是换一种方式,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别人死活。
“濯清涟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这就叫做“不妖”,社会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指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洗濯、涤荡,唯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的本质,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爱莲说》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垫的肮脏世风,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爱莲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1-18
景阳冈读后感07-07
《寒号鸟》读后感07-11
家的读后感07-12
简爱读后感07-25
《活着》读后感07-25
《自信》读后感07-23
《匆匆》读后感07-22
无常读后感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