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16 11:39: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

  短短二十几页的文章,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是作者积淀了十五年,所对生活的理解。我想一个失去双腿的人,能否做到拥有和平常人一样的心态,去努力创造美好的明天。

  文章写了作者在一座古园中度过的十五年生活,作者二十一岁失去了双腿,那时的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他就这样走进了地坛,从中汲取了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文章中有自己在这座古园中的见闻,更多的是自己对生命的思索,对生与死的理解。

  作者是不幸的,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却受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 —— 失去了双腿。那时的他失魂落魄,在地坛,他一连几个小时在想关于死和出生的事情。这样想了几年。最后他在沉思中决定试着活下去。

  作者又何尝不是幸运的。他拥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的母亲每天把他送出,视力不好的她总是四处张望寻找我的背影,她又会偷偷跑到进地坛寻找我……作者也许说的对,在他深处荒园独自面对着残垣断壁、破瓦残转时,有一个人,正在沿着他的车辙苦苦地寻觅,那就是他的母亲。她多想为儿子分担痛苦,希望他能好好地活下去,更希望儿子能得到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是儿子还不懂事,从没有为母亲考虑过,她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直到母亲的猝然长逝他才发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总是早早的为我做好早饭,四处奔波为我买书,我却有时候在她身上撒怒气。之后才知道错了。

  我想有时候或许失去了才懂得了珍惜,但是这样的后悔却不足以弥补。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

  然而,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遇到挫折不要选择逃避,要迎难而上。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把握。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史铁生挺过了这个艰难阶段,我们又怎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死在常人看来是比较可怕的事,而史铁生给了死这样一个定义: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会降临的节日。其实,本来一切并不可怕,只是你对待事情的一种态度罢了。何必悲观,只要把握眼前的生活就行了,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或许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了。

  虽然有时候我们努力,但却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但是不要放弃,纵使有一天梦想不会实现,只要努力,就能充实了自己,让自己变得幸福。我想这就是作者母亲想要作者找的路吧 —— 走出阴影,变得充实、幸福。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2

  说起《我与地坛》这本书,记忆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语文课本读得的《秋天的思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亲的那句“咱娘俩要好好儿活”让我久久的难以忘怀。也牢牢的记住了史铁生这个名字。美的像诗一般的文字,坚强如铁一般的意志,史铁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岁失去双腿,面对命运的玩笑,他参透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在地坛的那段岁月,他看明白了世事无常,人人自渡。他的残疾不是上天给他的厄运,而是上天给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让他的能够超越肉体的残疾去摘取星辰,遨游大海。地坛,给予了一片宁静的星辰,地坛的事事物物,给予了遨游的无尽力量。

  面对生命的不幸,的态度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豁达,但是我相信拥有这种豁达的背后是无尽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坛的岁月。但是一旦拥有了它,这世间又有几分玩笑可抹杀我?坚强,可能是层层伤疤的堆积。“希望的星光永远闪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书中所说“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以至于后来身患尿毒症,终日治疗,也能坚强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坛,后来,地坛也在我”。地坛所给予的,将伴随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个人都拥有那种人生的豁达,但更加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坛”,伴随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对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礼”。

  “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万事浩浩荡,未来皆可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时机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懊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局部中,还有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3

  这是一本真正安静的书:安静的文字,安静的叙述,安静的叹息。作者用那字里行间细腻的笔调让一幅幅画面展现待大家眼前。就待《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驳的地坛大门,只是不知大门开关时是否也會似寻常老楼大门般尖锐却不刺耳地“吱”一声;看到树干上留下的蝉蜕待风中摇摇欲坠,只是不知它还要负隅顽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待园中优雅穿行的女工程师、无奈而寂寞的长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颜色鲜艳却己失去活力的小灯笼……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篇《我与地坛》,他告诉了我,生命还待继续——你来了,来到这个世界并能够拥有生命,你可以哀叹、可以愤懑、可以抗争,生命还待继续。正如文中所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也许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叶落下,到明年依旧能绿得闪亮;夕阳西下,到了明天依旧耀眼灿烂。生命就是这样不断轮回,无穷无尽。万物喧嚣过后终归于寂,然而待万籁俱静之时,又會突然的响起一阵惊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嚣……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我想,待作者待漆黑之夜独坐祭坛时兀自传来的破响天际的唢呐声就应该是生命的回响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唤,也是作者自己内心对生命的呐喊。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4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期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我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我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景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应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我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能够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能够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一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教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理解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5

  待我美好的青春里,有幸读到了史铁生的书,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让每一位读者的内心宁静却感动。

  《我与地坛》这本书记载了史铁生的一生,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待地坛公园留下了倾诉与感悟,更是激起每一位读者对生命的最深沉思考。

  史铁生待《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命运待他最轻狂的年纪夺去了他的双腿,但他仍志气尚存,这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黑暗使他更加珍惜光明,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他用笑容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沧海变成桑田,青丝变成白发。史铁生的母亲何时生了白发?或许是沉浸待病痛中的史铁生也没大注意。又是何时,母亲待园中寻找时眼睛变得昏黄?又或是待秋天北海的菊花丛中?当史铁生明白“好好活儿”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猛然间,生活变了,没有了母亲的寻找,失去了母亲的守护,他懊悔了,才意识到亲情是多么可贵,才理解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于是更加坚强地面对人生,正视自己的一切!

  我时常盯着自己的双腿,想:要是某一天,我也失去了双腿,会不会像史铁生一样坚强?答案是:不会。“若是这条路不能待用腿去躺,便用笔去找”。我无法想象,他怎能如此坦荡地回望“生”的事实,又如此磊落的面对“死”的结果。他的文字似水,虽静如明镜,亦可惊涛骇浪。

  尽管他坐待轮椅里,但他的精神却站起来;虽然他瘦弱如斯,但他的人格却足够顶天,足够立地,足够支撑起许多精神荒芜人的天地。

  岁月更迭,几经流转,地坛己不仅仅是地坛,那是作者重生的地方,是怀念母亲的寄托。作者把自己写进了地坛,让五百年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从此他将与它一起担承风雨,期盼彩虹!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6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似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梦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唐。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缺乏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7

  还记得小时候上初中时就学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那时候可能还小也不怎么理解史老师。今天又再一次读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两点:母爱与生命。

  小时母亲经常唠叨,总是让我们感到很是厌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喽,呵呵——人经常犯的错误,等到暂时失去或永远失去时才明白过来,这也许是史老师写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吧,上了大学,背井离乡,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思念,为何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是所有人文学者都歌颂的,确实,母爱的伟大岂止是三言两语能表达的出来的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从文章中不难体会。

  当身体的残疾及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交集在一起时,我想我们确实难以体会主人公的痛楚,但母亲的爱,母亲的去世,当这一切都相继发生并且发生后,明白就接着而来了,就如我开始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曾经多少人探索过这个问题?数不过来了,这个问题确实也难以说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存在,我们都不应该轻视它的存在不是吗?这也许就是主人公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所在了吧。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8

  雪花在我寒假的上空飘飘洒洒,再一次合上手中的《我与地坛》,我望向窗外,心间也留出一片天空一样的白。

  初读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篇《秋天的怀念》,那时或许读不懂先生所谓“怀念”,只一个句子留在记忆深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或许同是养花的喜好,我常常因此念起我的母亲来。

  时间无休止奔腾,一个硕大的齿轮推着我不停向前,慌乱中我向时间长河中抬眸一瞥,各种压力卷来一阵狂风,掀起浑浊的浪,铺天盖地地涌向不断成长的我……

  于是,我常向母亲提及书中的地坛。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当大雾弥漫世界只剩一棵老树,当漫天飞雪园子如一座无尽的迷宫,当大雨滂沱满地都是惊慌的倒影,史铁生先生一次次逃也似的投靠了那处静地。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我仿佛看到史铁生先生在园中呆坐,张望,看自己的身影或铺开一张纸写下什么。有时我也想像他一样,在内心慌乱的边缘去到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于是,我常暗暗寻求我的“地坛”。

  从学校回到家里,我拖着积攒了数个日夜的烦闷、愤怒、不平,躲进自己的房间,我用力将门摔上、反锁,靠在门后迷茫着用眼神扫过天花板的四角,感受着久违的沉静,竟自以为寻到了地坛那样的安静。任由身后传来母亲焦急地敲门声和担忧的询问,冷冷的向空中抛下一声“我想自己静会”,如一颗石子落入大海,后没有一点音讯。而当我读到书中“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我才猛然醒悟——自己又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好在,先生的母亲还能站在墙角目送着他慢慢远去,而我的母亲被我隔在门前,用冰冷的语言堵住了她盛满担心的口,她急切的想知道女儿的情况,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窥向屋内的小口;先生还能坐在矮树丛中悄悄抬头看到母亲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竟从未看到过母亲徘徊在门口,小心翼翼地趴在门上听屋内的动静,想敲门又缓缓放下的无措的手。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感受到史铁生先生的歉意,我更感到了自己的歉意。

  纪伯伦曾在诗中写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史铁生先生的母亲以一种包容一切、温柔深挚的爱,默默地给予儿子关心,支撑他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迟子健说:“母爱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心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手指捻在书的一角,我的眉头挤成一团。扒开记忆的雪堆,我才看清,茫茫雪夜中,我躲进的那个温暖明亮的地方一直是母亲的怀抱。我苦苦渴求的地坛原来离我如此的近——母亲的身影在我眼中愈发真切。我将视线从天空中收回,细抚手中的书,闭上眼睛,心中的白被大团母爱填满。

  我想用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细水长流的爱。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9

  《我与地坛》是中国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讲述了史铁生的回忆。作者是残疾人,但在文章中,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更多。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写最多的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给人最多的'感觉就是温柔、大方、善良,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当史铁生的腿瘫痪时,他不仅脾气暴躁,而且喜欢砸东西。当他生气时,他的母亲独自躲起来,默默地哭了起来,一直陪着史铁生,鼓励他尽力让他出去散步。当史铁生独自在地坛时,他的母亲也会悄悄地跟着他。她全心全意地对孩子好,却不求任何回报,这种母爱是多么的感人啊!尽力为儿子默默付出。母亲不是哲学家,而是通知生活哲学,并利用这些哲学来影响儿子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母亲非凡聪明的地方。

  现在,有多少人选择死亡,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学习或工作的压力,放弃了他们健康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但是,有多少人想要一个健康的四肢呢!虽然史铁生被囚禁在轮椅上,但他仍然坚持生活,过着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或胜利,而是一个过程,生活的意义也在美丽而精彩的过程中。“成功”、“完美”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但仍有人追求它,只是想想他们有多幸运,事实上,这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

  珍惜父母,珍惜时间,珍惜过程,珍惜你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后悔,只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让自己后悔,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0

  高一的时候在课本中学习了《我与地坛》的前俩段。利用课后的时间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

  文中的前两段讲的是作者和的心路历程,以及重新对人生的认识。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也表达了作者母亲的伟大母爱。

  文章的前面就不写了,谈谈我读完后面的感想吧。后面主要是写作者在地坛的见闻。比如地坛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个小女孩。这是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个人在地上拣那种一簇簇细而稠密的黄花,她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真、可爱。然而另作者没想到的是——这是一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个小女孩竟然是一个弱智。作者心中充满了惊讶,事情竟然会是这样。但此时的作者心里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虽然这个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谁想过,没有了坏的一面,那些善良与崇高又从何体现。所以,在这一方面是没有什么公平与不公平的。

  在最后一段,作者则写了自己对地坛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看法。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达的心胸。也让我觉得: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爱,不要等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是无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女孩。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1

  我是先了解史铁生,然后才去读《我与地坛》的。人都说地坛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史铁生病后经历与心路历程。一个经历了生活种种残酷的打击和磨难的人,是怎样在地坛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乐观的自己,成长为我们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读《我与地坛》,找到我内心追寻的答案。

  地坛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作者在瘫痪后的几年里,总是独自到地坛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地坛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叶,每一阵风,每一棵树,都有是他心灵的朋友。正如他所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读懂了自然,也读懂了生命,看清了以后要走的路。他摇着轮椅沮丧痛苦地走进地坛,满怀希望和信心坦然走向了以后的人生。

  我想,如果说地坛引领作者体悟自然真理,彻悟生命意义,那么母亲的爱是文中感动天地,支撑他走下去的伟力。什么样的母亲是这个世界最苦,是史铁生的母亲。当他在地坛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时,母亲的心在承受怎样的凌迟之痛呢?在他痛苦颓废的日子里,假装看到到母亲的爱,其实每分每秒母亲的爱都是在感召着他受伤的心,在抚慰他脆弱的灵魂。为了爱,他才决定走出悲痛,坚强勇敢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以《秋天的怀念》一文里,当母亲离开人世时,巨大的悲痛中,作者反而沉静了下来,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爱和责任使他勇敢、坚强而沉着。

  《我与地坛》是一本真正的好文章,文章中有自然,有人生,有血有泪有爱有力量。我认识到拥有的幸福,也更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无论遭遇多少不幸,仍然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我要如史铁生说的:“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来看待人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2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3

  因为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去北京旅行时特地来到了地坛公园。在傍晚人少时,在昏黄的余晖中,仿佛总能看见那个坐着轮椅,在寂静而又萧条的园子里静静地对着夕阳的背影。

  史铁生的那个年代,地坛还没有被开发成公园,那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如今那里已经被建成了公园,一到秋日,银杏大道上的黄叶缝里透过零星的夕阳,美得让人停不下手里的相机,拍照的人很多。

  虽然当初的荒芜冷落已不再,地坛却依然保持着一股沧桑与安详,丝毫不受人多人少的影响。

  如史铁生笔下的描写:“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当初在课本里学到史铁生的文章时,觉得语言如此平淡而忧郁,对年少的我毫无吸引力。那时候的我正处在最张扬的青春时期,哪里能体会到一个在最狂妄的时候忽然残废的人内心的变化与纠结。

  其实就算是现在,我依然无法真正体会,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苦难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人也是自负的,看到别人的苦难总不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总觉得自己会是那个特殊的例外。

  全文很大的篇幅都在写地坛,写地坛的一草一木,写地坛的春夏秋冬,写地坛的早晨与傍晚,甚至夏天灼人的石凳和长满青苔的.石阶。

  现在我能稍稍感受到他对地坛深厚的感情,因为在他最不愿见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的那段日子,地坛毫无保留地接纳了他,给他提供了一个躲避与思考的港湾。

  当初上课时老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作家笔下所写,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

  简·奥斯汀拥有如《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样的爱情观;菲茨杰拉德经历过美国最奢靡的爵士时代,本人也爱上拜金而又挥霍无度的泽尔达,所以才能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对那些纸醉金迷的生活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莎士比亚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创作的戏剧风格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每一本书,其实都是作者某一个人生阶段的展现,而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从众多的人生中去寻找能产生共鸣的那一本,才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孤独,才会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与自己一样曾经挣扎和痛苦过。即使在经历了这些后依然饱含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感悟。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4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所写的散文集,他在双腿残疾的巨大困境下,他找不到工作,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在完全巧合的情况下,走进了地坛,之后他便与地坛有了很深的羁绊,他连续十五年每天都会走进地坛,他在地坛中感悟到了人生和生命的真谛。

  说实话,才开始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我初高中的时候,它出现在了我的语文课本上,当时我也只把它当做是一篇课文罢了,努力的学习其中的思想与感悟,也只为了应付考试罢了,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与人生感悟,甚至可以说我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不能切身的体会到史铁生当时所遭受的痛苦,不能理解他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也不能明白他从地坛中得到的生命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

  直到今天,我将《我与地坛》拿了出来,重新读了几遍,不得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观点也就越发的成熟与全面了。所以我现在读《我与地坛》,是能够体会到史铁生当时的绝望,还有他对母亲逝世的愧疚与思念,以及他已经找到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启迪,这些都与地坛密不可分,地坛不仅仅是靠近史铁生家的一处废弃的古园,地坛更是史铁生心中的那片净土,是他的精神支柱。

  史铁生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写,他觉得他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他感觉地坛等了四百多年,就为了遇见他。而他自己在他人生最意气奋发的时候,却突然的残废了双腿,他为了逃避一个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无意之间来到了人际罕见的地坛,地坛是那么的宁静与美丽,就像是上帝苦心安排他与地坛之间的见面。

  所以他就每天都摇着轮椅去地坛,他当时实在是太过于绝望了,所以他在地坛里想了好几年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生命的出生,他自己是不能够决定的,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了,而关于死的问题,这是必然的结果,大家不用太过于害怕或者是着急死亡,因为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这样想着他觉得自己想开了一些并且轻松了一点。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史铁生写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写到了自己对母亲无尽的愧疚与思念。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反思到自己独自一人来到地坛,而且一待就待很久,这对于母亲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难题与担忧啊,母亲完全不知道他待在地坛干了什么,会不会想不开,但是对于双腿残疾的他来说,一切的言语都是苍白的,所以母亲知道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母亲只能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为他准备好一切。

  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幡然醒悟,他才感到后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在自己的小说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活着,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能够为自己骄傲,但是一切都晚了。他没有让自己的母亲放心,也没有让母亲为他感到骄傲,母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伟大但却是苦难的。直到很久之后,他才能意识到,地坛里不仅有他的轮椅的印记更有母亲的脚印。

  书中的第三部分写了用不同事物来表达四级,比如乐器、地坛中的景物或者心绪等等。通过与地坛的相处,史铁生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开始不再抱怨自己的命运,而是感激与它。他清楚地知道,他离不开地坛了,并且会想念地坛。

  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史铁生不再将自己的视角执着于景物,反而在描写来到地坛里的人,他写了一对老人、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真正的饮者、一个中年女工程师、一个长跑者和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和她的哥哥。

  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史铁生感悟到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不会有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经历一些磨难,而我们在面对这些磨难的时候,可以抱怨,但不可以止步于抱怨,还应该为了克服困难而不停的努力。而且人生与命运生来就是不公平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让它们完全的公平,因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完全的公平,那么世界将不再存在差异,也就不再拥有生机。所以总有人是幸运多一些,总有人是苦难多一些,而人们什么都不能够改变,只能听天命,然后尽自己所能,让自己能够追求自由、享受生命。

  史铁生在第六部分写到了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去死呢,他为什么要活着以及他写作的理由,通过他不断的思考,也终于得到的答案。死是一件必定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不必着急去死,不如活着试试,因为他不甘心,他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没做,活着才有机会尝试自己想做的事,说不定就会有额外的收获,而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他写作就是为了活着,他还想活着,他还有自己想做的事,他还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回去写作,所以他会好好的活着,他并不着急死亡。

  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他写出了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是离不开地坛了,地坛不仅仅是一片地方,更是他心中的一片净土,也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能够活到至今的理由。他写了自己与一位老太太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愧疚和思念。但是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见到母亲,这是必定会发生的,所以不必着急,现在只需好好活着,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也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死,从容的去见母亲,去对母亲说自己的错误与爱意,只需尽人事,听天命就好。

  读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知道我应该学习他对于人生的态度,那就是死亡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不必着急去追寻,生来不易,应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留有不甘,天命是改变不了的,不如尽人事,听天命。以及对于自己的亲人应该多多的关心,不要做出伤害他们的事情,积极的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爱。

  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15

  早些年读《我与地坛》时,看作者一人静静处在四下荒弃中,寥落的行人踏碎清晨的阳光,淡风吹散地面的树影;看到作者在一片永恒宁静之间用利刃将生命剖析得鲜血淋漓。他写自己“没事总爱到那里看看”,或是坐在树底发一下午的呆,又或是拿起树枝扫拨地上的蚂蚁,而地坛像是特地为作者准备了一切,于是作者在某日余晖夕照中踏进了地坛为他准备的一切。在那里思悟了死,又选择了生。地坛是作者所有过往的见证,是所有不舍的相依。只有再那里,才能找到所有的时光,已逝故人所有的怀念与爱。

  于是,幼小的我歆羡不已,那样有趣的园子在我看来会比庄严的天坛好玩得多。于是,我梦想某天也可以拥有这样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不必再在狭小的菜田里无聊地玩着野草。

  事实上,现在的我才明白我独到的地坛是史铁生的地坛,并不是那个现实中的地坛。若我见到它,必定也只会觉得那是个普通的地方,因为所有的美好:叶上的.金光,盘飞的蜜蜂,盛放的花朵,只存在于史铁生的笔下。只属于他一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构筑的是他自己的精神园,只此无二。

  之后,读到德国的克莱里曼的诗。他写:“世界如此广阔,因此语言将我们放逐。深夜,我们泛舟湖上,让天空作赋。”而纪伯伦的“灵与肉”的观点也直到这句话被读后才开始理解。我们被放逐世间,如歌似谜,升入天空的歌与沉如地下的谜是人的两种属性,正如我们庸碌于常,在一日工作结束后,所梦的必是魂牵梦萦的地方。它让我们得以休憩,得以完整,得以灵肉相合,不至于会一片片剥碎、零乱。

  西藏是所有人朝圣地般的存在,强烈的日光,天际的雪山,让凡俗之人洗去灵魂中的罪恶感。它是每一个人的西藏,它是他们唯一的皈依,它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不可言说,因为它被任何的个人情感揉捏好后储藏在人们的行囊里,每一个行囊里是每一个人的西藏。正如莘莘学子的梦想,是掺杂了臆想之后的远方,都在远方,每一个远方都不一样,之于自己的远方,是唯一的远方,正如地坛之于史铁生。

  重回故里,发现孩提时的菜田早已被开垦。碧绿的菜畦,斜长在细长田径边的蒲公英全部消失,像是从来不存在。但是我知道,它们存在于我的记忆中,我过去所有的时光里,并且永远不会褪色,鲜活如初。那些高大树木遮蔽的烈阳,被枝叶覆盖如画上花纹的晴空,压弯树枝后簌簌落下的冬雪,秋季里盘转粗壮的虬枝,它们在我和幼时的玩伴记忆中是一样的,但它们是揉合了我所有童年过往后唯一的、无法割舍的乐园。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02-17

我与地坛读后感09-24

我与地坛读后感06-26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11-21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4-26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3-22

我与地坛读后感2000字06-11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5篇10-21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