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读后感

时间:2024-09-11 08:21: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氓》读后感

  • 相关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氓》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氓》读后感

  《氓》读后感 篇1

  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他们的爱情从起点到终点,经历磨难回归美丽的团圆。然而,纵观古今,有多少爱情的悲剧在上演啊……

  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白头偕老。我们或许可以在《卫风。氓》中找到一点答案。《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民歌。诗歌通过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婚恋过程,塑造了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忍辱负重而又刚烈坚强的复杂形象。

  首先是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诗歌是从热恋场面入手描写的。诗歌开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几句,着墨不多,在女主人公说出“非我前期,子无良媒”后,氓生气了,而女主人公马上劝到“将子无怒”并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口就答应了氓的要求,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婚期临近,痴心的少女天天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望眼欲穿。没看到氓的身影,她就“泣涕涟涟”,看见了他的身影,她就“载笑载言”。迎她的车一来,她就带上嫁妆不顾一切地跟他走了。所谓“痴情女子负心汉”正是她的温柔痴情为他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其次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忍辱负重。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可谓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愿意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她也毫无怨言。然而,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在氓“言既遂矣”之后,就露出来了他的庐山真面目:生活上对她拳脚相踢,感情上也变得三心二意。尽管如此,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梦仍没破碎,丈夫的辱骂毒打始终磨不掉她对他的爱,她坚信只要自己忍辱受重,维系这个破碎的家庭,丈夫终竟会有回心转意的一天,会和她再度共建美好的家园。

  最后表现为女主人公的刚烈坚强。时间是一点一点的流逝了,在无望的等待中,她逐渐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忍辱受重是不会让丈夫回心转意的。回忆起和氓相恋的情景,昔日的言笑,旦旦的`誓言,仿佛还在眼前,何曾想到他会违背誓言?她不愿相信氓会将她抛弃。可残酷的事实摆在她的面前,不得不让她重新冷静的面对这一切。“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自己的幽怨何时才有尽头?既然如此,与其整天生活在这种恨意绵绵之中,不如痛下决心与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想到这里,她终于做出了大胆的抉择,决定从感情的旋涡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找回自己。同时她又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诫天下所有痴情的女子“无与士耽”,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否则就会重蹈她的覆辙。

  张爱玲说:爱情有时就象五彩缤纷的气球,却经不起一根刺的考验。这根刺,也许是金钱,也许是容颜,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男人请用心呵护身边的爱情,而女人,更要谨慎。在爱情中,不能只是沉醉,在感情中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要自强,要那理性下的感性! 只有这样爱才会长久,只有这样才不会再有“负心的汉”出现,只有这样有情人才可以白头偕老。

  生活不是童话,而婚姻,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氓》读后感 篇2

  《氓》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美。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而《氓》的悲剧是命运、社会的悲剧。《氓》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女主人公待人天真、善良、温柔,对氓一片痴情。在婚后家庭里勤劳能干,体现了女性的传统美德,令人敬佩。面对氓喜怒无常、喜新厌旧、蛮横粗暴,她具有一定的觉醒反抗意识,倔强刚烈,坚决果断,但最终还是成为悲剧婚姻的受害者和古代妇女命运的代表。女主人公的可爱、可敬的性格,被撕碎了给人们看,引起人们关注当时政治、经济的不平等的社会问题,发现这个“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氓》读后感 篇3

  谈到爱情这个话题,也许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因为大多数人对爱情是抱有向往的态度。但是《诗经》当中的《氓》从另一面揭示了爱情现实的一面。

  第一次读到《氓》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读完的感觉就是愤懑,为故事当中的女主人公感到惋惜。明明女子什么也没有做错但是男子还是抛弃了她,曾经的誓言也化作了浮云。当我现在再一次读它时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在《诗经》众多关于爱情的诗里,《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它并不像《蒹葭》和《关雎》那样展现的是爱情的朦胧和美好,也不像它们一样带给人们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感觉。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我认为《氓》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背后五味杂陈,所以联想的空间就不如《蒹葭》和《关雎》。

  本诗采用了《诗经》经典的赋比兴手法,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借未落的桑葚比喻女子姣好的容颜和男女主人公之间深厚的感情,借斑鸠不要贪食桑葚来比喻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到后来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情谊的淡漠和女子已年老色衰。高中的时候觉得诗中的`男子并不爱女子,现在想想应该是喜爱的,开始的求婚是情真意切,后来的冷漠和暴戾的态度也是事实

  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但我现在更欣赏女子最后离开的决定,这在当时甚至在现在都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诗中的女子并没有像中国古代大多数女子一样选择忍耐,而是当断则断,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这一首诗实际上是很多现代女性的影射。爱情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诗中的女子,也许也发生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这就是《诗经》神奇与魅力之处,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氓》读后感 篇4

  《氓》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诗歌一开头就说明白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人,到女主人公这里来贸丝只是作为一个因头,目的是来即我谋。为了达到目的,他装出一副蚩蚩的忠厚面孔,来向少女求婚。由于这位女主人公没有能够看破氓的虚情假意,一口答应了氓。于是,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的礼数也不管了,英勇地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错误地把自己的爱情投在了一个骗子身上。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朴、热忱而又很无趣的少女,氓呢?是一个滑头滑脑的家伙。

  乘彼峗垣,以望复关,这位少女自从订婚以后,就以灼烈的感情热恋着她的氓,对氓是一片痴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她对占卜的结果毫不怀疑,希望氓赶快来取嫁妆,以完婚事。其次章时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进一步刻画了她纯朴热忱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婚姻悲剧,为女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改变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在全诗是一个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向往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方女子的年轻漂亮,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既比又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假如一个女子贪恋情爱,那么也会像斑鸠那样遭到不幸。结尾三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是女主人公从自己被遗弃的遭受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她下定决心不再留恋过去,并告诫千万个姐妹,以免再蹈自己的覆辙。这里,诗人为我们呈现了这位女子的深深懊悔之情,同时也写出了这位女子性格中极为可爱的坚毅的一面。

  接着,诗歌第四章就是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同样的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干脆缘由。自我组尔,三岁食贫,道出了这位女子从结婚后始终是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她漂亮的容貌很快的憔悴了。而这位氓在骗得了爱情和嫁妆之后,渐渐暴露出了他那冷酷的二三其德本性,女子成了过河的桥梁被无情地抛弃了,女主人公的追求也都像肥皂泡一样地破灭了。这里,诗歌通过这位女子的控诉有力地揭露了氓负心背德的卑劣嘴脸。

  是的,这位可怜的女子为了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华蜜的家庭生活,靡室劳矣、靡有朝矣,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甘心忍受,无论多重的担子她都承挑,甚至连丈夫的暴怒虐待也毫无怨言,但尽管她如此地忍辱负重却依旧未能摆脱被休弃的不幸命运,残酷的现实留给她的只是一掬辛酸的眼泪,是一幕凄惨的人生悲剧。而氓呢?原来那一片信誓旦旦的假忠诚,那一脸蚩蚩的假厚道,在他言既遂矣、目的达到之后,就渐渐地对她暴虐起来,最终一脚踢开。从今处也不难看出,氓是一个满肚欺世学问、极端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是一个体现了奴隶社会夫权压迫的典型。更可怜的是,这位女子被欺回到娘家后,等待她的不是亲人的抚慰,而是兄弟间的咥笑,即使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也找不到一点怜悯。这样沉重的生活打击,如此浇薄的世态人情,使她在苦痛无告的状况下,只好形影相吊,躬自悼矣。这第五章总共用了六个叹词矣,沉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抚今追昔,历数往事,悲愤的情怀,懊悔的心情以及孤独无依的感叹困难地交织在一起,如一团埋藏已久的地火一下在迸发二处,强力地表达了她对负心男子的指责。

  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渐渐转入安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比照今日,自己的命运是那样地暗淡渺茫,当时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

  《氓》读后感 篇5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初见,爱情就是那么轻易发生的事情。你来买我的布,可我明白,你的眼神里流露的爱意,我能看见你内心的悸动。顿丘送别,两情依依,情似水涌。君,不是我故作矜持延误佳期,而是你无媒人不合礼仪。别生气,不要急躁,就把日子定在秋天吧。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着远方,那是你应来的方向。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不自觉,泪已千行。你忽从复关来,面含笑,言语欢快。去卜卦问吉祥,也如此合意无差。乘着你的车,彩礼像幸福一样满载。

  回望历史,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个女子和所有的女子一样,为了一个男子心动不已。“初初见面,两人齐齐心动。”布只是个幌子,他是有意的接近她,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她。而她,面对这样一个急躁,胆大的男子,羞涩却也掩盖不住的一往情深。但她却又是个太过宽容顺从的女子。为了心爱之人小小的'动怒,竟能放下礼仪,无媒而嫁。或许女子都是这样的傻,理所应当的坚信,自己眼前的这个男子能爱自己一辈子,能给予下半生的幸福。

  允诺后的等待,如此的焦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注定,她的从属地位。多么害怕他会变卦啊,多么害怕到手的幸福不小心溜走。他终于还是来了,带着吉祥的卦象。如此美好的开场,她心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憧憬,做个幸福的小女人,嫁做人妻跟着他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命运就是爱跟我们开玩笑,幸福总是太过短暂的东西,有的时候你越想把它抓牢,它却流逝的越快。

  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桑叶未落,挂满枝头绿萋萋。斑鸠呀,别急着吃桑葚。姑娘呀,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说放弃太过容易。女子若是迷恋男子,如何才能解脱?

  桑叶缓缓飘落,枯黄不堪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来挨饿受清贫。滔滔的淇水是我归家的悲歌,车帷溅湿水淋淋。作为妻子我没有错,是你,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的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以桑起兴,描写了女子从妙龄女郎到体衰色减的过程。容颜易老,青春不在。曾经的甜蜜都换做今日的痛,“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多沉痛的懊悔之词,千年前的话语一语道破爱情的真理。

  不知道她内心经过怎样的挣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汤汤的淇水,当年见证了她的爱情,现在再次渡它简直是个绝妙的讽刺。

  此段以桑葚喻爱情,就似含笑饮下的鸠毒,沉溺于爱情,痴醉却还是伤了自己。

  三.何事秋风悲画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婚后多年为妇,繁重家务我却不辞劳。早起睡晚,忙里忙外非一朝。可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露出凶暴的本性。可我兄弟不知我处境,见面竟然对我多有讥笑。静下心独自想一想,泪流了满面。

  当年白头偕老的誓言,如今都做空。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亦有尽头。回想当初,说笑之间,你我两情深。山盟海誓,怎料今日我独自伤悲。不要再想了,我不要再想了,彼此做个了断吧。

  作为一个女子,她做的够多了,足够称为贤良淑德.可是换来的却是对方的冷言暴行。一次一次的虐待,竟然还成了兄弟的笑料。一颗心冷了。曾经期待的甜蜜与美好只是泡影,当初的心动都沉淀为今日的痛苦。“哀莫大于心死”。

  这应该是个柔情又决绝的女子。爱既然远走,又何苦纠缠不休。刚烈如她,纵然不舍旧情绵绵,海誓山盟,但却不愿被这样的婚姻牢禁一生。拿得起固然容易,放得下却需要勇气和果断,不是每个女子面对这样一份自己信以为真,甚至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都能放手如同拿起一般毅然决然。

  “解脱,是肯承认这是个错,我不应该还不放手,你有自由走,我有自由好好过。”

  《氓》作为怨妇诗的各中翘楚,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经典性。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段爱情的萌生和一段婚姻的毁灭。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完整的展现了一个女子恋爱时心急焦躁到婚后痛苦自悔的心境变化。

  短短几百字,给予我们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女子。她很久远,她遭遇的在今天看来实属平常。但是,读到那句发人深思的喟叹,我们也不由得心惊。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情能抵御时间的磨砺?又有几个女子能清醒如她,自悔而不迷失。

  白居易一言甚为透彻“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少女怀春总是有按耐不住的冲动,遇人不淑徒生下半生惨淡。

  情生似海,情灭如灯。

  《氓》读后感 篇6

  《氓》是吕氏春秋里的一篇课文,原本我是没有兴趣的,之后因为无聊,才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氓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但是《诗经》的时代,女性还没什么节丈夫“士也阁极”,能喊一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闹离婚,但她也很清醒,自己已是“其黄而须”的桑、“淇水汤汤”中的车了。离开了丈夫又怎样呢这也是姐姐摆在19世纪欧洲女性、20世纪中国女性面前的的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才怎样办

  这就是《氓》,带给了我们队旧时代感情的反思,但是,哪怕到了此刻,《氓》里面的故事,在此刻还是会酿成,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氓》读后感 篇7

  学完这篇古文,感触很深。首先,我十分敬佩女主人公的坚强,也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文中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贤淑、温柔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同时也可以看出她对男子的一片真心,恋爱中的他们是十分幸福的、甜蜜的,可是随着女主人公的出嫁,男子逐渐对她冷淡起来,这让我对那位男子产生了厌恶之情,很喜欢文中那几个运用比的手法写的几句话,因为它写出了女子的内心痛苦,同时也写出了男子的变心,这让我想到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文中的女主人公不正是验证了这句话吗?陷入了爱情的沼泽里,无法自拔。关于那位男子,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说太多感觉不值。唯一的就是为女子感到惋惜。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我们,爱情在我们的思想中总是迷迷糊糊,若即若离的.,十七岁的我们对所谓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人可以完整的去诠释它吧。只是希望,青春岁月的我们不要过多沉溺于那迷茫的爱情之中,要正确理解爱情,让青春挥霍的真实且有意义吧。

  关于本文,想说的太多,抽出重点来谈谈。

  《氓》读后感 篇8

  一读起来让民气酸心寒的故事。幼年时粗莽无知,却豪情洋溢,一见钟情就敢约婚,这样的果敢在其时的封建社会实属少见,在家长制度下,除非是心里真挚的情绪太剧烈,不然有几个体敢跟实际抗衡!然而汉子对女人的'爱随着女人的老迈色衰也随着消磨殆尽。善良且认真任者不会再现出来,然则眼神里没了那抹炽烈,两个体都心知肚明,只是开不开诚布公的题目;亦有局部卑劣如"氓"者,不爱了便是不爱了,不会再多给你一丝恻隐。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与汉子的寡情相对的是,大局部女人骨子里都是向往稳定的,不管他方是不是眼角已有皱纹,可能开始发福,不如年青时灵活,都市选择不去粉碎这份宁静,到底把最优美的岁月共享给了这个体,把最真挚的答应允许给了这个体,把最发自心里的情感交付给了这个体。最让我激动的仍旧最后一段,假使是在饱受"氓"的摧残以后,"我"依然会记得他对"我"好的时辰。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们幼年的时辰,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快乐。既然你违背誓言还不知反思,我也就算了吧!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假使在如今,离异是不行制止的,然则在其时,女休男是没有先例的真是悲剧,只愿自后的我们肯定要以史为鉴!

  《氓》读后感 篇9

  《氓》是诗经里的一篇课文,原本我是没有兴趣的,之后因为无聊,才把这本书给读完了。

  氓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但是《诗经》的时代,女性还没什么节烈观念,像这位作者,还能骂丈夫“士也阁极”,能喊一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闹离婚,但她也很清醒,自己已是“其黄而须”的.桑、“淇水汤汤”中的车了。离开了丈夫又怎样呢这也是摆在19世纪欧洲女性、20世纪中国女性面前的同样的问题:娜拉出走后怎样办

  这就是《氓》,带给了我们队旧时代感情的反思,但是,哪怕到了此刻,《氓》里面的故事,在此刻还是会发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氓》读后感 篇10

  曾经总觉得,《诗经》之于我太晦涩、太难懂,于是总想逃避,更不要说对它有什么感觉。然而今日读《氓》,却陡然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也不知是从何而来的莫名的感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氓》和《诗经》里的其他诗歌一样,都有一个很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篇以爱情为主线的美文。很同情《氓》中的女主人公,由于是女性,她相当感性,相信爱情的她在对氓的感情中付出了真心和全部的爱。为了一个她心爱的男人,她无怨无悔,哪怕带上嫁妆连同一颗诚挚的心陪着氓艰难度日她也乐得开怀。在感情世界中,氓是王,她只是屈服氓的姬妾,卑微而低贱,没有一点点身份可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她都承受下来,默默无言,只因她深爱着氓,很深很深的爱着。但氓,却因着她对他的爱而骄傲起来,也不再珍惜那份感情。可是,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份爱的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氓的不屑践踏了她的真心,冰冻了她含泪的双眸!

  也许,氓在最初对待女主人公是真心的,他也曾许诺过她美好的未来和一辈子的`不离不弃。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的变迁,他厌倦了平淡的日子和毫无波澜的生活,他忘记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对女主人公更是磨灭了爱的火花。氓是不专一,不甘于寂寞的花心男人,对待家庭没有责任感,对待女主人公更是始乱终弃。当初的甜言蜜语早已随风消散,留下的只剩女主人公的涟涟泪水。“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也许正如歌中所唱,年少轻狂的诺言犹如一阵风,它不会为谁停留。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终于被无情无义的氓伤透了心,她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看错了他,她伤心她难过只因她没有看准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不再爱氓,不再对这个三心二意用情不专的人有一丝留恋。从此,她与氓再无瓜葛。她明白,他不在乎她只因他有足够的把握,他知道女主人公深深的爱着他,他凭借着她对他的爱胡作非为,朝三暮四。然而现在,她不再爱氓。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氓一文不值,没有了她的爱,氓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陌生人,仅此而已。

  “回头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与氓分离了的女主人公也许会对月惆怅,甚至想起许久以前的诺言;也许寂寞的她也会眼含着泪水呐呐自问:这大千世界究竟还有没有真爱,而我,还能够相信那缥缈的所谓真爱吗?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对这样的爱情,面对这样的婚姻,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能说些什么呢,又能反抗些什么呢?从来不会有,也永远没有。等待着她的只有无尽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全诗共六章,一、二两章追叙幸福的恋爱过程,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围绕爱情发表议论,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规劝年轻貌美的天真少女别沉醉于爱情。第四章叙写女主人公被弃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荡荡的淇水联想到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负心而反复无常。第五章用赋的手法补叙了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一连用了六个“矣”,写出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属地位,读起来让人感觉凄苦哀怨又无可奈何。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直接议论抒情,斥责氓的虚伪、欺骗、易变,坚决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的态度,表现出女主人公决绝、坚强、刚烈的性格特点。《氓》结构严整,与它的故事情节、作者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耐人研读。

  《氓》读后感 篇11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读了氓,这是我读过最让我有感悟的书了。氓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爱情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

  看完氓,让我有了感受,氓这个人,我原先以为食用菌他是很爱养蚕的'女子的,而女子也很爱他,每次虽然把他送过淇水,到达顿丘,最后重归于好,过了一段好日子,氓却变了,变得不爱她了。当时我的想法就改变了,他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因,既然不爱她了,为什么要娶她呢她也没有做对不起氓的事。所以,氓绝非我们学习的对象,我打心心中鄙视他!

  虽然脑子里的经历虽然我不赞同,但是,我还是十分的钟爱氓。

  《氓》读后感 篇12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是的,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氓》读后感】相关文章: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1-18

《哈姆雷特》读后感11-01

项链的读后感12-07

《坐井观天》读后感11-21

《太阳》读后感11-23

《金翅雀》读后感11-24

《经》读后感 02-01

人生读后感02-04

《人生》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