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汇总【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几点落花,开始渲染宁静,你烧掉了所有的记忆,转身去约会另一个梦。
窗外细雨,风拂柳翠;屋内灯影朦胧,平静淡漠。我手里拿着一本《红楼梦》,跟着林黛玉去寻找已经没有的潇湘。
你现在是无尘的,孤独的,背叛了这个腐朽肮脏的世界,但最终无法逃脱,无法摆脱封建的束缚。红楼梦破,梦破红楼,你知道这不是你命运的插曲,而是整个贾府衰落的悲哀。
你告别了生病时父亲离开家乡的路。虽然是奢华的衣食,是珍贵的工具,但寄人篱下的生活依然让你柳眉长存。你不喜欢财富,也不贪图名利。你有你追求的宁静。在这个华丽的深府里,你的玉洁总是那么“格格不入”。你只渴望一颗心能和你紧紧相依,在凉月下品尝西厢。
你深爱着潇湘馆前的竹韵。这个“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你眼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牢狱。所以,你会给绿竹发一条温柔的信息,让它们产生竹海,表现出坚定的心。即使你在安静的`房子里过着“绿灯照墙人第一次睡觉”的生活,你的心依然充实。
你的笔墨和泪水形成诗书,只希望用诗歌找到知己。可怜的岁月转瞬即逝,历经沧桑,却只能喝恨焚稿,“葬花魂断”。
梦又破了。几点落花,开始渲染宁静。你烧掉了所有的记忆,转身去约会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梦想。
在灯光下,我仍然抱着《红楼梦》。但不同的是,纸之间煽动的墨香似乎构成了一个美丽但脆弱的梦。
红楼梦读后感2
看了《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望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个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动作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文静如水的颦颦。
我喜欢诗词,所以我最欣赏黛玉的是她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平日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老是才华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照旧草木黄落雁南归的苦楚,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浮现出她娟雅脱俗的`墨虚心质。最感叹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朱颜苦命。黛玉的出身,注定了她的孤傲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零落难过。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然则这里没有她可以依赖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吐的良知,只有风骚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止境,那里有丘”,悲伤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午夜未曾入梦来”的苦楚下场。
《红楼梦》带着难过、苦楚的空气,让人经常想落泪,而内里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好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读后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期中味?两个世纪以前,曹雪芹经历了由“锦衣纨绔,饫甘厌肥”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离开了那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社会,寂寞地死去。死时,琴剑在壁,“新妇飘零”,留给后人的还有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这就是他用血和泪凝成的伟大大作品梦--《红楼梦》。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写林黛玉、贾宝玉、薜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但完全打破了才子佳人之作的固定模式,贾宝玉和林黛玉并不是才子佳人,而是为世不俗的.封建判逆者。而薜宝钗
虽然是符合“德言工貌”标准的窈窕淑女,但是作者笔下的她也没有逃过悲剧角色;不但没有被安排和贾宝玉“一见钟情”也没有和贾宝玉“私定终生”的情节,而且还没有给予她和贾宝玉“夫贵妻荣”的爱情故事,也是起源于他们俩同样的背叛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他们一致蔑视功名利禄,鄙弃“国贼禄蠧”之流,反对封建正统思想,而且他们的爱是封建叛逆的爱,所以最后一定被封建家长所扼杀。
《红楼梦》正是写了这种人生有用的物品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妇孺皆知的《红楼梦》可谓凝聚了曹雪芹一生的心血。
我最爱读的书就是这本《红楼梦》了,《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主要讲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索,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出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读完《红楼梦》,我不禁深陷沉思,《红楼梦》的结局甚是让人心痛,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和绛珠仙子投胎的林黛玉,最终一个回到幻境,一个破了红尘,两人不能在一起生活。
这种悲剧又怎能不让人心痛呢?在我读到“真和尚宋玉,贾宝玉出家”时我好像感受到了贾宝玉看父亲的激动和破了红尘,了断尘缘的悲伤,但在宝玉随然而去时,口中那凄凉的诗:“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在这个世界里“爱情”是所有成人追求的,但它也是害人命的东西,黛宝互爱但落下这样结局。
我不能强迫自己出做一个一生注定不可能去做的事,我们要顺其自然,走错了一步你的一生可能就换了一个结局。正如《红楼梦》这本书一样,宝黛二人不可能在一起,毕竟林黛玉转世只是用一生的泪水报答贾宝玉的灌溉之恩,命中注定谁又能改,就像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一样。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懂得,不能强迫自己,因为走错一步,就要一直错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5
这次漂流读书是《红楼梦》,听爸爸说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虽然我们看的是白话本,但我还是看不懂。故事里的人物很多,很多字我都不认识,看得很累,头都晕了,还是不知道书里到底在讲什么。爸爸对我说这本书里有很多当时社会的细节描写,作者曹雪芹不仅文化造诣高,而且对医药、音乐、诗词歌赋都很有研究,所以书里有很多这些方面的描写,这对于我们后人研究历史是很有价值的。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还叫我上网了解《红楼梦》。
我在网上查了查,了解到《红楼梦》作者巧妙地用谐音人名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思想。贾、薛、王、史四大姓谐音假写往事(又有人称家亡血史或贾亡薛死)。我还在书里还学到了一些歇后语,如: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
《红楼梦》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我现在读不懂,也正好说明还有很多字要我去学习,还有很多知识要我去掌握,我要想能看懂《红楼梦》,我就要认真学习,要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宝贵的文学财富,要我们青少年将来去继承和发扬啊!
红楼梦读后感6
短短寒假,寥寥数日,却不乏书香满天的气蕴。读红楼一梦让我体验世间百味杂陈,人世爱恨情仇。
病西子——颦儿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寥寥数句便将你病似西子的美展现出来。你痛失双亲,无奈含泪寄人篱下。不知是福是祸,你爱上了给与你温暖的宝玉,但单纯柔弱的'你始终敌过城府极深的宝钏。“侬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你葬的何止是残花,更是自己的诚心。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知两不知。”颦儿,你又是如何看破这世间的人情险恶?
怡红公子——宝玉
“眉如墨画,画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你本是富家子弟,却无半点奢豪之气,你性格温顺,平等待人,当你与他初见时不知意的给她取一字“颦颦”,却注定了一段无结局的姻缘。迫于无奈你娶了宝钗,最终选择远离尘世,出家做了和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宝玉,你可曾记得病若西子的颦儿?“又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红楼痴梦,一个对完美爱情的痴梦,尘缘飞花,人去楼空,梦中花落为谁痛?“愿依肋下生双翼随风飞到天尽头。”颦儿,宝玉,愿你们在一笑痴梦中看红楼烟雨。
繁华落尽,浮生一梦,看红楼梦,我的假日将充满人世情愁的爱恨情痴!
红楼梦读后感7
暑假,我在家里百般无聊,突然余光里瞟到书桌上的一本崭新的书本,我回想起来这是妈妈上次在书店买的书本,可到现在我都未曾翻过这本书,于是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用了一两个星期将这本书给读完了。
《红楼梦》这本名著非常感人,读完之后也会回味无穷,看这本书之后,我还知道了不少,同时我自己也会被书里的开心,快乐的气氛感染,放声大笑,同时也被凄凉的氛围流泪。我觉得,当时的那个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非常有权威,说话的分量也拿捏的.很准,府上的上上下下全部都听她的。而且贾母特别疼爱贾宝玉,可能是因为府上全是姑娘,就这么一个儿子吧。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她叫做林黛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林黛玉跟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可惜的是后来,林黛玉没有能和贾宝玉在一起,而是年纪轻轻的去世了。看到那时候我的心里感到一阵悲伤,我非常为他们惋惜。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薛宝钗非常受大家欢迎,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和大家都玩得来,只是之后在凤姐的诡计下,嫁给了贾宝玉,但是同时也害死了林黛玉。林黛玉是书里我挺喜欢的一个人,她很聪明,我的性格跟林黛玉的性格有点像。
看完《红楼梦》以后,我懂的了许多的道理,我非常佩服作者,曹雪芹,他可以用一只笔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人物,将气氛渲染的非常不错,使得这些场景犹如在自己面前浮现,我要向曹雪芹老师学习,将来有天能写出超越自己的作品。
红楼梦读后感8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电视剧《新版红楼梦》,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剧情也很精彩!
他们还大胆地指出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了这个家庭的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也暗示了这个家庭的阶级和社会的不可避免的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创作和热爱的英雄是敢于反判垂死封建贵族的逆子;同情和怜悯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批评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方面是木石前盟,另一方面是金玉婚姻。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名利光环,另一方面是迷恋自由的身体。曹雪芹的《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这场无声的比赛。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比赛的所有硝烟。面对封建礼教,“因为和尚的话,黛玉和宝玉不能在一起”.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努力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永不放弃。
当我们哀叹贾和林之间的爱情悲剧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悲剧因素:林黛玉的高尚个性与当时的世俗世界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是她自尊和悲剧的开始的体现。
“假”让人无法理解《红楼梦》中的一切。作为一个灵魂人物,林黛玉不同于普通人。她就是她,一群清高孤傲、自我欣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由命运造成的,这也写下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大家都有感觉,每次都有悟才是它不朽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9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原创红楼梦读后感。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读后感《原创红楼梦读后感》。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
红楼梦读后感1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红楼梦》以贾府衰亡为主要线索,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最吸引我的就是上至宝玉、金陵十二钗,下至丫头都是那么的具有才华,各个都能出口成章,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崇拜的五体投地。印象最深的就要数黛玉和宝钗了。黛玉或许因为从小的体弱多病,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养成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她的眼泪总是又多、又细、又长。空有了一颗玲珑心和无人可及的诗情才意,真是让我倍感遗憾啊!反之,宝钗从小就在大户薛家出生,又有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的`性格就有大家闺秀所具备的大气了,因此也更得长辈们的喜爱了。更是“是非面前绕道走”,连丫头们都喜欢她。而我又觉得她表面上是风光了,但做每件事情都要思前想后,肯定是件特累的事。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到世态炎凉,真真假假,到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一开篇,就给予我们一个神秘的印象。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都怀有一份感慨,感慨结局的悲哀。黛玉无可奈何,抱憾而终;宝玉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坎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通过它,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透露出心中那份不满与愤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造就了她倔强、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她的诗情画意和聪明灵秀总是不断的吸引着我。她每次与姐妹们作诗赏画,总是那么的才气逼人。她总梦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认可,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而最让我怜惜的,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同情她。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但她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者,这是悲哀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支配。与林黛玉相比,就显得更加悲哀,因为林黛玉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那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愚昧和不自知”到头来,只能任由生活来将她深深埋没。
我感慨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佩服那些敢于与封建斗争的人们,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
红楼梦读后感12
这几天看完《红楼梦》,悲悲戚戚,好不伤感。感叹啊!奈何人世间冷暖无常,情切切,意绵绵能有几时欢娱。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深感家道颓败的凄苦苍凉。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毕竟是源于人无止尽的'贪欲和欲望,一切的旧时顽疾腐蚀着红楼这一蚁穴,使其最终在极度奢侈中轰然倾覆。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稳重,识大体,同样擅长诗词赋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究竟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其实红楼中我最爱袭人,她是宝玉的侍妾,对宝玉百般爱护、爱惜。一个丫鬟心地纯良,沉稳内敛,在大观园众多姐妹中,似一枝桃花,也不枉她“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阴晴”的名签了。可袭人之苦,令我不得不心酸,她一心爱着宝玉,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侍侯宝玉一生,曾宣誓:“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但造物弄人,宝玉出家,最终落得“公子无缘,优伶有福”的可悲境地。
一个月的红楼,不知悄悄心酸了几次,红楼终结,却余情犹在。压抑之下,只得略施笔墨,写下良多感受。
泪雨风吟花不语,昏灯更残乐已停。
似觉书尽情犹在,缘是冷夜葬清魂。
红楼梦读后感13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传唱着。这句诗出自于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了《红楼梦》的悲惨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作者对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前几天,我刚读完《红楼梦》,第一次读时,那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清高,宝钗的大方,凤姐的.见风使舵、心狠手辣,总之,这本书描写的人物都能另人印象深刻,它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就是这样理解的!
但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识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俗气的故事了,他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作者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回想黛玉初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一片欢迎。然而,当她父亲死后,那曾经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而当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候,又有谁管过她的死活?这就是人情的冷暖,好在我家里人都不是这样的,哈哈!
总结,这是一本真真正正的名著,可以让你看完还想多看一次的书!
红楼梦读后感14
甄士隐,“真事隐”,一身才华散尽最终只落得个疯癫的传说。贾雨村,“假语存”,满腔热血抱负却沦为阶下囚。这二人,命运可悲叹,但纵观整部小说,这二人有这样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
甄士隐,从一开始就推崇道家的“出世”“无为而治”,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生活本是这样潇洒自在,但最终又怎么为生活所迫而出家?第一回中作者即暗示他是贾宝玉一生的缩影。两者的相似性实在太多,同样都是蔑视求取功名,同样都是经历了舒适了前半生,最终在重整家业和消极避世的两条道路上选择了后者。从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多重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追求自由的书生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愿意被社会给予他的枷锁牢牢锁住了,贾宝玉亦是如此,所以他最终也看破了红尘,走上了超脱之路。
如果说甄士隐的一生是贾宝玉的`缩影,那么贾雨村的背景即是贾宝玉结局的伏笔,贾雨村“生于诗书仕宦之家,处于家族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哀丧,偃蹇穷儒。”而冷子兴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而宝玉与雨村都是生于家族末世。不同之处在于雨村是想重整基业,而宝玉却选择了出家。
作者借甄士隐,贾雨村在第一回合中已写尽贾宝玉一生,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冷血、黑暗、唯利至上的社会。
红楼梦读后感15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终于被我咬了一口,那么辛苦啊!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奉承、随机应变的王熙凤。
书中第三次描述了王熙凤的出现:首先,王熙凤放纵的笑声让黛玉在心里感到奇怪:“这些人都保持沉默和屏住呼吸,尊重和整洁。谁是这样来的,这样的生日是不礼貌的?”人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王熙凤家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王熙凤接着写了“像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不开笑先闻”。她第一次见到黛玉时,便携起手,仔细看了看,还送回座位上赞美她的'美貌,以迎合祖先的欢心。然后他说:“想吃什么,玩什么,只要告诉我;丫鬟老太太不好,也只要告诉我。“展示她的权力和尊严,让黛玉觉得这不仅是关心,也是警告,警告自己未来的一举一动不能迈出错误的一步,因为“只是”这个词把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范围内。写到她为黛玉失去母亲的不幸感到难过,她用帕擦了擦眼泪。当贾妈妈说“我很好,你来招我”时,她立刻把悲伤变成了快乐,破碎的眼泪变成了微笑,眨眼间,从哭到笑。一张虚伪、玲珑、见风使舵、面目已映在眼前。
王熙凤之所以能压制大家,不仅是因为她是荣国府大师贾政的侄女,更是因为她的奉承和家庭统治者的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猾的性格。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由这样的人控制的。难怪内乱,人民遭殃。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2-23
红楼梦读后感01-15
红楼梦读后感12-18
《红楼梦》读后感12-05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11-14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8-1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2-04
红楼梦读后感09-30
红楼梦读后感07-30
红楼梦的读后感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