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5篇(必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清醒看到旧社会历史背景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呼兰河的趣味与热闹,也感受到了作者难得的`温暖!
呼兰河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如:大泥坑事件、跳神、放河灯、野台子戏、4月18日女孩寺庙会议等。最有趣的是野台子戏,野台子戏是因为收获或雨。因为那个地方接女孩叫女婿,那个地方有很多媒体,所以很热闹。
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礼物,你送我,我送你,看饿了,听饿了,聊饿了,就在旁边买点礼物凉 反正有很多粉,糖球,粘蛋糕。
唱台上没有人注意,就像看不见一样,不想看很少有人能理解唱歌和唱歌。大多数人会认为,如此活泼,不聊天是很遗憾的。一些农村人还在海滩上露营!看起来很舒服,总是无忧无虑,但也吹着微风,真的很舒服啊!
当作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最喜欢在花园里玩,和祖父一起玩。作者总是跟着祖父,祖父做什么,她也做什么,累了睡觉,多么放松,多么舒服啊!它已经成为萧红孤独童年心理学中罕见的亮点,也是祖先之间的交流。现在我发现爱有多有价值。
然而,没有人认为萧红是在虚假的背景下长大的,只有六七十岁的祖父给了她爱。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灰色的色彩,暗淡的画面,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带进古城呼兰河。呼兰河是《呼兰河传》的的作者萧红生活成长的小城镇。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许多当地特色,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可怜的.团圆媳妇了,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大辫子,黑乎乎又笑呵呵的,才十二岁,这么小就被胡家买走,被婆婆活活烫死了,就是小团圆媳妇不乖巧罢,怎么可以这样虐待她?不分昼夜地打她,拧她大腿,又说有”胡仙”在身,找大神来装神弄鬼,让她当众脱衣,在她身上浇滚熟滚熟的热水,一连烫了三回,小团圆媳妇就这样给烫死昏了。
在萧红笔下,对团圆媳妇的描写是悲惨、无助的,可萧红并不只是渲染底层的苦楚,她在呼兰河也有快乐的一面,那就是在她家园子里的快乐时光。萧红的童年无比自由,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捉蜻蜓就捉蜻蜓,想浇花就浇花,想锄草就锄草,哪怕把麦子当做狗尾巴扔了,也没人管。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留给我们的吧,珍惜着无比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这周我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
这一段中记录了萧红和祖父的许多趣事。她和祖父一起种菜,一起浇水,一起抓虾,一起吃水果,一起玩藏帽子游戏。虽然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她有一个好祖父,一个大园子,一段美好的童年生活。这一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祖父的怀恋与对美好童年性生活的回忆。
萧租父的园子让我联想到了爷爷奶奶的菜园,那儿也有我的许多童年记忆。爷爷奶奶有几块很大的菜地,菜地里种满红薯、花生、香菜、玉米、番茄、茄子、辣椒…它们各个长势惊人,每次回老家都可以看见几种长得又大又肥的菜。冬瓜像个穿了绿衣的'大胖孩子,在田里呼呼大睡;留着长胡子的玉米见太阳出来了,咧开大嘴笑了,露出满嘴大金牙;水淋淋的番茄、茄子像一颗颗大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我像萧红一样在菜地快乐地玩耍。夏天,我把干草一掀,绿的、褐色的蚂蚱像一架架小飞机“呼”的一下起飞了。冬天,我在大棚里帮爷爷奶奶种黄瓜,我把黄瓜苗从小盒子里一个个转移到小块土坑中再盖上土。秋天,我爬上树干,把一个个硕大的果子摘下来。
《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还感受到了萧红对祖父的怀恋。是呀,我也一样向往田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5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冯歪嘴子疼爱妻子、疼爱孩子,虽遭人嘲笑奚落,却乐观积极。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仙”;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虽然童年记忆有着凄凉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忆那样的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我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会好好珍惜它。
寒假里,这样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呼兰河传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它的名字叫《呼兰河传》,里面的内容多姿多彩,很是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著名的作家矛盾所以说的:“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它那触动的灵魂的优美文字,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航。红生动详细的写出了每个事物和样子和举动,把孩子和小动物们写生动机灵可爱,把火烧云写的烂漫迷人,把一切都写的生动美好,仿佛自己就在这个快乐仙境一般。
这本书,让我看见一个活泼可爱的小萧红在活蹦乱跳。我也知道萧红的小时候眼里的一切。在那个时代的小孩子,都很傻目很天真。
这本书就像在做梦,有假有真,天真烂漫。
同学们赶快拿起《呼兰河传》这本书吧?是很有趣的吆!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小说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的故事,展现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性格,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习俗影响着人们,给人们带来了愚昧和落后。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呼兰河的日常生活,风俗人情,以及呼兰河的人节日精神上的种种盛举。因为人们无知的愚昧害了一个性格开朗的小女孩,因为他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被胡家又打又骂,当被打的.生了病之后,胡家又听信了跳大神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小团圆媳妇在花一样的年纪被人活活折磨死了,而有苦无依的老人有二伯,他因为家世,别人的眼光是他的言行举止性情极为古怪,而好人也不会有好报,冯嘴歪子会拉梦,会做豆腐,还会做年糕,他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却得到了人们的嫉妒,大家都说他们坏话,谎言层出不穷,呼兰河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他们被愚昧和无知弄的一团糟。
在萧红笔下,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构筑了呼兰河传,这座精神的盛典,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8
这几天,我读了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有人说,《呼兰河传》像萧红的一本自传而又不是自传。而茅盾所认为,《呼兰河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的小说,而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呼兰河传》,真正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则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在为自己儿时的家乡——呼兰河所代言。借萧红手下的笔,描述出了以儿时萧红眼中形形色色的呼兰河。
这不仅仅是萧红自己的一本自传。这是以一个小女童的视角所看到的`呼兰河的风土人情。
萧红如林海音一般,用精湛的写法再现了当时呼兰河的情景。将每一个人的性格都真实地反馈在纸上。让我们看着书,就很容易联想到当时小萧红所在的呼兰河,当时小萧红身边的人或事。虽性格不同,但他们纯朴的民风在萧红笔下可是一点也没少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时,我很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看到好笑的地方我会笑起来,看到可怜人是我也会替他伤心。在其中我更少读到了各种风俗,更近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而在里面读到了曾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原著——《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更是意外之喜。
茅盾曾写到:“《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是的,萧红也多次在《呼兰河传》中提到“荒凉”“寂寞”,但我觉得,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小城生活有寂寞,必有开心,虽单调,但每天都在发生新事情。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我没有茅盾那么有文采,文学。如果实在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评价《呼兰河传》的话,我只能说:“这是萧红纯真的孩童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今天读了《呼兰河传》。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花,偷偷戴在祖父草帽上,而他不知道,还说今天花很香,非常的幽默,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是孩子们的天堂,为所欲为,非常自由。
作者从小到大都是在后园里面长大的。和他的祖父时时刻刻在的一起,童年非常的欢乐。看完后,我真想永久的停留在童年,那我们就好好珍惜童年的乐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来到二十世纪的呼兰河城。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只是呼兰河,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前四章作者一改成人逻辑抽象的思维,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感触直观形象地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以此来“直视”人生,真是难能的可贵之举!后三章是本小说巅峰之旅,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的世界,表达了国民团,麻木、愚昧、残忍,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苦难只困人一时,无知却困人一世”
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对其之前的抵触稍有改观。我倒不是对她有抵触,而是对民国那个时期比较抵触,颠沛流离的年代,思想极度开放和闭塞的年代,感觉那是最糟糕的年代。
《呼兰河传》的文笔和文风和其他同时期旁人的作品还是稍有不同。有时候看着,不觉得他说的是那个时代的事情,也不觉得是北方呼兰河发生的事情,仿佛发生在现在,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人,那么熟悉,那么痛心。不禁又彷徨地觉得,100年了,还没有改变吗?不应该啊。总应该有些改变吧?
看到有人评价说:萧红以看似天真的孩童视角,描绘了呼兰河小城无知麻木的众生相:传不完的`流言蜚语,数不清的冷眼旁观,停不了的底层互害……一幕幕人间惨剧触目惊心。呼兰河人盲目地相互折磨,茫然地画地为牢,怎么也走不出贫穷的沼泽。哪怕外界的苦难熬了过去,自身的无知也会伴随终生,将他们一步步引入万劫不复的谷底。
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媳妇……被愚钝毁掉的人,何其可悲。突然理解为什么要把马路上那个大泥洞放在第一章,那就是中心思想啊,愚昧的思想、荒诞的习俗,不就是那个泥洞,不管多少人曾深陷其中,竟无一人想将这个洞填补上。
贫穷且无知,触目惊心。一些思想上的禁锢使人画地为牢,生命的半径不过一亩三分地,果然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中记载了萧红的童年时光,有悲伤、有欢乐。呼兰河是萧红小时候所住的地方,她的祖父死在了那里,她的二伯也死在了那里……这本书里说了那里的冬天很冷,天空是灰色的,大地被冻裂了,整天飞着清雪。还说了那里卖麻花的人很多,虽然是冬天,但他们还是坚持着卖。
一到黄昏,人们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河灯。这边的人还喜欢跳大神。萧红小时候很顽皮,每次祖父去除草,她也跟着去。然后把旁边的`花一朵一朵摘下来,然后一朵一朵地插到祖父的草帽上。祖父浑然不知,还以为是那年春天雨水大呀,这棵玫瑰开得个性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回家后,那插满玫瑰花的草帽惹得全家哈哈大笑,可开心啦。
萧红虽然有时很顽皮,但有时也很懂事。她的祖母死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虽然萧红不关心祖母的事,但是她招待客人招待得很好。她把她的小哥哥带到花园里,一一把东西介绍给他,自我也不打搅其他人。
随着故事中萧红的一天天长大,慢慢的,那里的小城特色我也了解了不少。他们跳大神,看河灯,看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贫苦、无望、愚昧、杯禾,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上乎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月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寂寞: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自然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是风雪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巷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自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高“我”童年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的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很好的住宿。童年往往是成年人美好的回忆,而作者萧红童年如此的悲惨。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0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7
《呼兰河传》读后感11-13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10-10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2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0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4
呼兰河传读后感12-31
《呼兰河传》读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