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有人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也有人用“一代文学洛神的心灵之歌,一幅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的风俗画卷”来形容它。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了《呼兰河传》。
它是一部“回忆式”的长篇散文、小说,它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它的语言平实自然、淳朴朴实;它没有描绘一个纸醉迷金的大城市,它所描绘的只是繁荣、独具风土气息的小镇----呼兰河。那里的人们热情友善但是却因为旧社会风俗的缘故也十分的愚昧无知、愚蠢迷信。它真实的人物情感总是能够带动我的感情随其亦忧亦喜、亦苦亦悲。
当时,它的作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因战争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且因疾病而备受煎熬,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所以它的情感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细想却又别有一番韵味!文中、作者萧红以童年在小镇呼兰河的生活为原型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淋漓尽致的刻画了祖父、祖母、二伯、王大姐、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恶劣本性的批判。
全篇共分为七章,分别描写了僻远热闹小镇的 “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的民俗民风,与祖父的快乐生活,荒凉的家和园子,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我性格古怪的光棍二伯,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等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是记叙但没有主轴,虽各自独立但又是俨然一整体。
那是一个偏远又热闹的小镇,在城市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在那里四季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有人提出拆墙,有人提出种树,但始终没有人提出将泥坑填平。这不正是封建社会人们愚昧无知的真实写照么?在所有的章节中,《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个章节带给了我最为刻骨的凄凉与悲痛。她只有十二岁,本应享受童年天真快乐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卖给了粉坊旁赶大车的老胡家做童养媳。因为她“坐的笔直”“走的风快”“不怕羞”“不规范”“太大方了”因此总是被胡家人无端的痛打,还被迫夜夜在西南角跳大神。而左邻右舍不但无人阻拦,反倒十分支持胡家的恶劣行为,后来胡家人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就把那小灵花跳出“毛病”来了。小灵花的婆婆急于为她“治病”听信了各种各样的偏方、怪招,其中最奇怪的莫过于用大缸“洗澡”。可这“澡”竟是用滚烫的开水来洗,而围观群众却总是乐呵呵的。三次开水澡无情的夺去了小灵花的生命,但却没有人认为这样愚蠢的行为是错误的。麻木、残忍、无知的呼兰河人啊!是你们的愚昧温情脉脉的扼杀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你们才是杀死小灵花的元凶。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啊!
我喜欢作者笔下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对作者很好,每当有小猪小鸭掉井了,祖父会用泥包起来烧给她吃。“把小猪的皮一撕开,立刻冒了油。”再蘸点盐、放点韭菜花,仿佛透过书本就能闻到香味了!作者的祖父是个和蔼慈善的老人,他从来不会批评、训斥小孩子。作者小时候学种地,把好好的菜种踢飞了,犯了错,可祖父依旧是笑呵呵的。她吃熏小猪时,没有一点儿吃相,“满嘴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祖父有教养、有气度。“祖父教我的《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从这点看来祖父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所以我更加钦佩作者的祖父了。
合上书本,我废书长叹: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小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用简单、美丽、真诚、感人的语言描述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的祖父、荒凉的家庭等方面。《呼兰河传》一书严格批评了人们的封建传统。这本书用五分之一的空间描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讲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被愚昧思想禁锢的人活活杀死的故事。小团圆媳妇刚来时健康活跃,但婆婆不停地打骂她。在她看来,小团圆媳妇连鸡都不如。小团圆媳妇“病”了,“善良”的邻居来帮忙,希望小团圆媳妇好起来,但人们无知的想法杀了她。
除了小团圆的儿媳,作者还描述了许多悲剧人物。在描述不同的人物和事物时,虽然没有明确的书面评论,但它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家乡人民无知的.讽刺和批评。
虽然作者严厉批评了家乡人民的无知,但作者总是对家乡和家乡人民有着深深的爱和思念。
这本书还描述了我的祖父。作者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了我和祖父的快乐时光。当作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必须面对冷漠的父亲和严厉的母亲,所以他只能从祖父那里得到温暖和照顾。我(作者)和祖父在后院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我从祖父那里得到了自由、温暖和满足。爷爷对我宽容,和我玩耍,教我学诗,表现出爷爷对我的极大爱。在祖父那里,我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善良善良的祖父。这些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这段回忆中,有怀旧,有深深的思念。
作者用自传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和人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广的思想来呼唤真理和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在这样的温暖中,作者不断强调我家荒凉。
这种荒凉的温暖与邻居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喂猪、开粉厂、磨车、开车,单调的事业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无聊孤独却觉得幸福。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赶大车的胡家。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是悲剧的化身。她是一个12岁的女孩,整天都很开心,但胡的`婆婆总是无缘无故地打她,为了立马威。再加上领导的鼓励,她成了婆婆心情不好的发泄对象,最终生病了。于是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话,当众给小团圆媳妇洗了三次澡,几天后,她终于死了。而胡家的最终结局也是死亡、疯狂、跑步。
后来作者把笔触转向了性情古怪、同事不爱打腔的二叔,还有被人嘲讽、命运不好的冯歪嘴和王大姐……悲剧层出不穷,只有我家还是荒凉的,所以还不错。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暑假中,我读了《呼兰河传》,全篇介绍了女作家萧红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风土画,比如火烧云。
了解了萧红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爱她,她感受不到任何亲情。只有祖父疼爱着她,给予她关爱,就像萧红自己所说:"从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
我很喜欢萧红对小花园的描写以及和祖父生活场景的叙述。萧红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小花园,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园里的生活状态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写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把谷穗当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认谷穗。和祖父劳动时,她时而去追蜻蜓,时而去捉蚂蚱。这些生动的画面,都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这样疼爱我。她十分喜欢织毛衣、做针线。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给我织的。外婆还给我做布鞋,穿在脚上十分舒服,而且还透气。每次都会在鞋面上绣各种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雏菊……可漂亮了,无论谁看见了都要忍不住夸赞一番。
我觉得我比萧红幸运很多,我不仅有外婆疼爱,还有爸爸妈妈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给予她温暖和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关爱,需要快乐的童年,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祖父铲地,作者不会铲,就趴在地上用锄头乱捣一通。作者把水洒上天,装做下雨……还有许多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我也有我的快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在老屋的一段回忆。我的老屋坐落在学宫旁边,每天早晨我都去学宫里的眼镜池喂鱼,那里老婆婆也很欢迎我,直到现在那老婆婆见到我还是问寒问暖的,其关心程度决不比以前少一点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6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难忘的,童年更是令人追忆的。童年是不平凡的黄金时代,但《呼兰河传》这本书所呈现出的童年生活,却是黑暗、寂寞、无助无奈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一名优秀的近代文学家、作家。她用独特的写作手法描绘出当时社会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此书讲述了萧红小时候,在呼兰河小镇的所见所闻,一个小镇,一个院子,一位慈祥的外公,填满了她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萧红每天的生活既简单、又充满情趣。花园里年年种着菜,植物和花;堆满了旧东西的后房都是萧红玩耍的天堂;在一旁陪伴她的外公慈祥和蔼地看着她。但这样偏远闭塞的小镇,乡民的生活却原始落后,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所有人家都是日子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重复过着,这个小镇的人们给人感觉总是十分忙碌,不管出了什么新闻,过段时间,小镇又会恢复依旧。
读完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这一章讲述了活泼开朗的小团圆媳妇活活被折磨死的悲惨故事。此事是一场因为乡民思想愚昧、麻木而导致的一个悲剧。小团圆媳妇由于活泼开朗,婆家将她视为异物,遵从“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的古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竟然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把她打得不省人事,下手十分狠毒。读到这里,我十分生气,愤怒当时社会的黑暗,乡民的无知;又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而感到惋惜,悲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欺凌、愚昧、扭曲的真面目。我顿然感觉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对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不满的人,请想想萧红的那个年代,这又是为何呢?
文学巨匠矛盾曾经用极高的评价赞誉萧红写这本小说的思想、手法。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景画,一首灵魂挽唱的凄婉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暑假的时候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半自传,记叙了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些事情。里面的内容无关现在,也无关未来,只是萧红对自己无忧无虑童年时代的一个回忆。她既没有美化它,也没有丑化它,而是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灰色是整部书的色彩,语言凄婉,纯净朴素。堪称世界文苑的一朵奇葩。
这本书又不断吃人的大泥坑,有性格怪异的有二伯,有萧红和爷爷玩耍的大花园,有人们求子的娘娘庙......
其中最为深刻揪心的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我看到旧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人们思想的.极度落后,迷信愚昧深深的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年龄就被买作童养媳,千里迢迢嫁到胡姓的一位人家,因为自己活泼开朗、大大咧咧而遭受到婆婆打骂,她不过十二岁的一个女孩子啊,身材高大怕别人说她于是谎报年龄十四岁。被婆婆用烧过的铁钳烙脚心,被吊在大梁用皮带抽,昏了用凉水浇,认为这可以使她更“懂事”更像小媳妇样子。不过一段时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病了,婆婆认为她身上有鬼,于是用尽各种迷信的偏方:请云游真人抽帖、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三次,晕一次用水浇一头醒来继续煮......等到她昏迷了六七天后还被婆家人剪辫子休妻,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无辜的折磨死了。
多么可悲的旧社会啊,十二三岁正是踏入初中校门,尽享青春美好时光的年纪,但在那时候小团圆媳妇就已遭受这么多的痛。由此可见,旧社会农村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堵黑暗的高墙,使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文明的发展,只有麻木迂腐。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跟向文明,才能让那历史不再重演!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它说尽旧社会的黑暗;说尽萧红童年的快乐,说尽四十年代呼兰河畔发生的故事。
《呼兰河传》是萧红信手拈来的一片片记忆碎片,而这记忆的碎片也是她走到人生尽头的灵魂慰藉......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听到这熟悉悦耳的歌声时,便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最近,我阅读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让我们看到了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字里行间体现对童年的眷恋,回忆。在那精彩的'语言中,看出童年是那样美,使人向往。
作者儿时,跟随祖父来到了他的园子。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给了她自由、给了她快乐,给了她幸福,所以园子在她心中才是那样美、那样温馨、那样难以忘怀。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自由快乐的生活的追求。
童年,是一幅画,勾勒出生动有趣的故事;童年,是一支短笛,演奏出纯洁美的幻想;童年,是一块宝石,闪烁着灿烂人生的光辉;童年,是一支笔,记录下自由快乐的足迹……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周老师布置我们摘录有关人物的好句段,我第一想到的是《呼兰河传》这本书,因为萧红笔下的人物很不一样。
我打开书,正好翻到有关小团圆媳妇的这一段,我又重看一遍,一字一句都让我痛心。
小团圆媳妇其实只是一个12岁大的小姑娘,被家人卖到呼兰河城的老胡家当团圆媳妇。因为她热情开朗,却被胡家人认为这孩子有病,请跳大神的人来治病。结果蒙人的跳大神的又说她被狐仙看上,于是胡家人借着驱仙,换着花样折磨团圆媳妇:用鞭子打、用针刺、用烙铁烙团圆媳妇的'脚,更残忍的是用开水一遍一遍地烫她
看到这些,我的心被一阵阵刺痛着。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女孩子,就因为活泼开朗就要受到如此多的惩罚。这个孩子因为被惩罚,她说想回家都不行!这老胡家的愚蠢行为是多么让人恨之入骨啊!这些人不舍得打猫、不舍得打狗,却舍得打这个孩子。因为这些人接受了不该有的迷信思想,让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只活到12岁。在这中间,只有萧红的祖父不接受迷信,也只有他一个人认为团圆媳妇是可怜的。其他人都是害死团圆媳妇的坏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在近日,我读完了《呼兰河传》,它让我感受到了在这座小城里尽是寂寞和冰凉,除了祖父和“我”有点温情所在时,我感到的只是悲凉与凄惨。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也是那般:无知迷信的人、憨厚老实的人、无聊的看客们……还有被折磨致死的团圆媳妇,未出嫁就死去的翠姨等等。
而其中最让我受益无穷的两个故事是“街中大坑”和“小团圆媳妇”。在街中大坑里写的是有个车夫从泥坑中压过去,但不幸连人带马一起掉入了泥坑中,过了一会儿,人好不容易爬起来,马却起不来了,终于有些人看不下去了马上去帮他把马拉上来,而去帮忙的只有农民、穷人、和一些卖菜的人,但旁边的富人家和一些公子却只是在看热闹。一点儿帮助也不给予,真是让人气愤。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是需要温暖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助的,只有生活在有爱的世界里,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而第二个故事—“小团圆媳妇”讲的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结果被活活烫死了。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只要是科学的都不会骗人,那些受骗者都是不懂科学的人,只信迷信的人,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让我们去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人们的无知与愚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写《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人名叫萧红,他原名叫张迺莹,由于她一生坎坷,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到最后都会表达出一种激愤与批评当时社会一种不好的现象。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矛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认为非常对。
“一篇叙事诗”体现在作者小时候的各种经历,从她一开始跟着祖父去菜园子里胡闹,到她来到街市上观察那些好玩的事情。有“大水泥泡子”,有“祭拜死人的老祖庙”,还有一些丰富的.传统活,让我体会到了那里的风土习俗。最后她还将她的一些周围邻居的事也讲给我们听了。这不就是一篇完美的叙事诗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体现在当时的风土习俗,像“放河灯”啦,“跳大神”啦,“野台子戏”啦等许多在我们南方一般见不到的东西,在她们那就常出现。这样也就更加的丰富多彩,饶有情趣了,也非常的有意思。 “一串凄婉的歌谣”体现在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包办现象,一切由大人说了算。而且在那儿的人情味也不是很浓,谁家死了个人,第二天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好象没发生过一样。最可怕的是哪家人有钱和谁说定了“我出5000吊钱买你家的娃”,只要家长说行就行,孩子一生就由那人操控了。整本书看下来,欢乐给了我不少,但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人类的愚昧无知,改造一下我们的灵魂呢?我认为是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她,是东北大地的女儿。19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官僚,唯有祖父给予她爱与暖。她有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萧红。
童年,如诗,如画。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童年,祖父的园子里,一切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花都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用悠闲轻松的笔调,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一次认识萧红,是在呼兰河边通红的火烧云里——“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时幼稚的我真怀疑她是为画家——杰出的画家,因为,只有画家才能写下那么多美丽的颜色。
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她与祖父一同在园子里度过的那一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羡慕。你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房盖被你抬走了”;你让祖父在井里为你捞鸭子烧了吃,直嚷:“一只鸭子怎么够?”;你偷偷在祖父头上戴一朵儿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多么美妙的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啊!
她,萧红,一直忍受着命运折磨,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几经周转,最终客死他乡。
生命固然短暂,童年却着实美好。
成语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如: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又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成语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如: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0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2
《呼兰河传》读后感11-13
呼兰河传读后感11-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0
呼兰河传读后感10-17
《呼兰河传》读后感11-1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30
呼兰河传读后感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