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4-11-05 17:47:37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中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习俗。

  2、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和欢乐情绪。

  活动重点: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习俗

  难点:学说儿歌

  活动准备:

  1、新年大礼包:鞭炮一串、红包一个、唐装一件。

  2、音乐《恭喜你》。

  活动过程:

  1、随音乐唱一唱,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

  (1)、播放《恭喜你》歌曲

  “这是什么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讨论:

  “为什么大家要相互恭喜呢?”

  “原来再过一天就要过新年了,过新年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2、猜猜大礼包里有什么,并学说儿歌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礼包,里面是我准备过年的'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有什么?”

  (1)出示鞭炮:“这是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念儿歌:过新年呀咚咚锵,真热闹呀咚咚锵,送你一串大鞭炮,咚咚锵。

  “过年我们为什么要放鞭炮?还有什么时候要放鞭炮?”(交流)

  小结:大家碰到喜庆事儿,都会放鞭炮。

  (2)、出示红包:“这是什么?为什么您们都觉得是红包呢?”

  教师念儿歌:送你一个大红包,咚咚锵。

  “你收到过红包吗?”

  小结: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会给小孩红包,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

  (3)、出示一件衣服的轮廓图:“这是什么?它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吗?”

  教师念儿歌:送你一件唐装,咚咚锵。

  教师小结:唐装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

  3、改编儿歌

  “过新年要准备这么多东西,我们将它们编进里戈里说一说。”

  如:过新年呀咚咚锵,

  真热闹呀咚咚锵,

  送你一串大鞭炮,咚咚锵。

  恭喜发财,咚咚锵,咚咚锵

  …………….

  播放音乐《恭喜你》,幼儿随老师一起说一说。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痒”这一生理反应令人发笑、令人舒畅的感受。

  2、将生理反应的笑与愉悦的情绪体验建立起联系来。

  【活动重难点】

  体验“痒”的生理反应,并将其与愉悦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解决策略】

  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体验“痒”唤起的笑,宣泄不良情绪,体验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红布头一块,弹力絮若干,绒毛围巾一条,请一名表演能力强的幼儿穿上红衣服来园扮演红布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趣。

  1、师讲故事:“猪妈妈要给小猪做一件棉袄,她找来一块红布头,这块红布头很怕痒,一碰,它就会痒得笑起来。用这样一块红布头做棉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幼儿先自己猜猜说说)

  2、教师请一名穿红衣服的幼儿当“红布头”与教师配合,边表演边讲述故事第一部分(从开头讲到红布头痒得哈哈大笑为止)。

  3、师提问:“猪妈妈用红布头做棉袄红布头笑了几次?为什么?怎么样笑的?”

  4、请幼儿找个好朋友,两人一组表演故事第一部分,体验故事情节的有趣和痒痒唤起的.“笑”以及发泄郁闷的心理感受。

  二、理解故事。

  1、师:“小猪穿上红布头做的棉袄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故事第二部分(从“小猪穿上……到结尾”)。红棉袄碰到脖子,碰到身上,小猪痒得怎么样?

  3、师提问:“小猪的朋友们穿上棉袄后,痒的怎样?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种痒痒的味道?”

  4、小结:“我们一痒痒就会忍不住嘻嘻哈哈地笑起来,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很痛快。”

  三、游戏活动。

  1、请一名幼儿扮演小猪,并蒙上眼睛,老师扮演猪妈妈,悄悄地把红布头放到某个幼儿的领子里,放好后,大家一起说:“小猪你来猜一猜,”然后一起装作痒痒的样子,“嘻嘻哈哈”地笑,小猪张开眼睛猜红布头究竟在谁那里。

  2、如果猜中,被猜中的小朋友做下一轮游戏的小猪,如果没猜中,被藏有红布头的幼儿呵一次痒痒。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富有韵律感的问答,联想弯曲的事物。

  2、 尝试将“弯”的物体编入问答歌,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对对歌》。

  1、 出示挂图,教师吟诵儿歌一遍。这首儿歌的题目叫《对对歌》。

  2、 刚才,你听到了什么?

  3、 什么弯弯在天上?什么弯弯在两边?

  4、 什么弯弯在脸上?什么弯弯在河边?

  二、 学念问答歌。

  1、 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问答式的特点。

  2、 这首儿歌的前一句是提问,后一句是什么?

  3、 现在,老师念前一句来问小朋友,小朋友念后一句来回答老师。教师念问句,幼儿念答句。提醒幼儿注意问句与答句的`不同之处。

  4、 幼儿自由结伴,学念儿歌,幼儿可互问互答。

  三、 游戏:对对歌。

  1、 这首儿歌讲的都是弯弯的东西,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弯的东西也编到儿歌里去吗?让我们一起来编吧!

  2、 教师引导幼儿把编得较贴切、有趣得儿歌,吟诵给大家听。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教案 篇4

  目的:

  培养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及寻找规律能力。

  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准备:

  卡纸32张,16张大小各一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红色6张,黄、绿各5张。

  玩法:

  (一)交代名称和玩法:(幼儿分二队,16张有图形的`卡片按纵横各4张放好。图片朝下。)

  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这儿有些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小正方形,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小正方形,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放在这队排头,最后比比谁赢得的卡片多。(教师依次翻卡片,注意提示)

  (二)变换玩法:

  将卡片打乱放好,继续按以上玩法玩。(可以让幼儿自己来翻)

  (三)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红黄绿红

  黄绿红黄

  绿红黄绿

  红黄绿红

  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种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幼儿记忆,然后遮住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幼儿回答。)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况分两教时完成,然后投入角落活动。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及鼓声强与弱的力度变化。

  2、会听随鼓声的大小做相应动作,表现鼓声的强与弱。

  3、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体验两人一起合作造型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入场:随伴奏带开火车进入课室。

  1、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2、引导小朋友辨听和模仿火车开来(由弱变强)和火车开走(由强变弱)的声音。

  3、扩散练习: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各种小动物来了和走了的声音(如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注意声音的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

  (二)主体部分:欣赏歌曲

  1、用动作感受歌曲第一段

  (1)指导语:你们觉得刚刚的音乐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开心,快乐)这首好听的音乐还可以用来跳舞呢。

  (2)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师随乐舞蹈。

  (3)引导幼儿随第一段舞蹈,用动作感受歌曲。

  2、欣赏第二段,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

  (1)感受鼓声强弱。

  指导语:来了好多小鼓手,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仔细听,他们是怎么敲鼓的?

  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鼓声强弱。

  引导幼儿用拍手和嘴巴发出的`声音表示鼓声强弱。

  (2)欣赏歌曲

  完整欣赏歌曲一遍,找出歌曲中的鼓声特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由弱到强。

  鼓励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表现鼓声的最强音,鼓励幼儿相互学习、模仿,并进一步创编。

  3、随乐完整表演。

  结束部分

  指导语:有客人邀请咱们去伴奏呢!(全体随音乐出场)

  活动反思:

  1、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老师启发幼儿大胆地表达内心感受,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寻找客人老师的游戏,是孩子们尽情分享、交流的时刻,满足了幼儿与老师近距离接触的心理需求。

  2、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然后与同伴交流,产生灵感,大胆有创意的表达。

  3、老师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与创造,只要他们动脑筋想到的,都值得欣赏。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游戏。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半圆形,知道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关系。

  2、在轰动中,让幼儿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若干、用各种图形拼成的路、布置好的半圆形拼图环境、蘑菇卡片、小筐、大型积木块。

  2、录象带、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重点

  在活动中,幼儿能巩固掌握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活动难点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两个半圆形合起来是一个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外面下雨了,通过兔妈妈和兔宝宝在屋里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复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新课。

  二、基本部分

  (一)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 观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状

  雨停了,兔妈妈带兔宝宝去外面采蘑菇,它们走在小路上,刚走出不远,兔妈妈不小心摔倒了。这路上的坑太多,而且这些坑的形状很奇怪。引出让幼儿观察这些奇怪的坑,然后让幼儿分别说出这些坑的形状。

  2、 铺小路

  教师示范讲解怎样铺路。告诉幼儿要把石头放进和它形状、大小相同的坑里边,然后还要检查铺平了没有。

  (二)认识半圆形,理解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

  1、出示半圆形的石头,让幼儿讨论该放在什么地方。

  2、归纳出:半圆形有两个角,一条边是直线,另一条边是弧线。两个一样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形,同时一个圆形可以分成两个一样的半圆形。

  3、 让幼儿寻找半圆形,说一说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半圆形的物品有哪些。

  (三)利用游戏让幼儿加深对图形的掌握

  游戏:《摸石头》

  幼儿蹲在小路的两旁,教师出示一个图形,请幼儿迅速用小手摸到这个形状的石头,看谁又对又快。

  三、结束部分

  游戏:《采蘑菇》

  幼儿拿着一起采到的蘑菇同教师随音乐走出教室。

  设计思路

  一次在户外活动时,几个孩子围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远远的看去就象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我走到他们身边才发现是在玩一块小石头。小朋友急忙告诉我:“刘老师你看,这是圆形的石头。”另一个小朋友又说:“可光滑了,真好玩。”从孩子们的眼里看得出他们很喜欢这些天然的“玩具”,要胜过玩那些洋娃娃、电动车、积木等等。每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动寻西找的玩土、玩沙、玩石子,总也玩不够,而在我们计算课上,已经认识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掌握的还不扎实。于是,我便构思出这节活动,让幼儿即能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又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中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学会倾听,能理解故事内容。

  2、能说出自己和妈妈的名字。

  3、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故事磁带、动物头饰、警察服装。

  2、课前让幼儿知道自己妈妈的名字。

  三、活动过程:

  1、听看结合,欣赏故事:

  1)、邀请教师带上动物头饰给小朋友表演故事《小鸭找家》。再请小朋友说一说:

  ――“故事中的小鸭怎么了?”

  ――“谁来帮助它?最后小鸭子找到妈妈了吗?”

  教师小结:小鸭迷路找不到家了,小兔子、小猪、小鸟来帮助它,最后小鸭子找到妈妈了。

  2)、出示故事背景挂图,听故事磁带。幼儿学说小动物的对话。

  听完故事请小朋友回答问题:

  ――“小兔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是怎么回答的?”

  ――“小猪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是怎么回答的?”

  ――“小鸟对小鸭子说什么了?帮小鸭子找到妈妈了吗?”

  教师小结:小鸭子迷路了,因为它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名字,所以小兔和小猪没办法帮他,小鸟边飞边喊“谁家丢了宝宝?”鸭妈妈听见后说“我家丢了鸭宝宝!”这才找到了小鸭子!

  2、情景问答《找家》:

  ――“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去逛街,你迷路了,急得呜呜哭,这时警察叔叔过来问你: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你会怎样回答警察叔叔?”

  教师扮警察,幼儿扮迷路的.小朋友,练习清楚地说出自己和妈妈叫什么名字。

  小结:小朋友如果迷路了,要找警察叔叔帮忙,不能和陌生人走!

  3、教师带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表演《母鸭带小鸭》,模仿小鸭子走路,结束课程。

  四、活动延伸:

  1、在区域活动投放幼儿用书和头饰,让幼儿看看、说说,尝试表演故事。

  2、情境问答的内容可以不断丰富,逐步加入爸爸、爷爷、奶奶等家人的名字,以及请幼儿说出自己家的地址或电话。

《中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09-24

中班教案【精选】02-21

艺术中班教案03-28

中班教案【通用】08-23

(热)中班教案08-12

中班安全教案07-09

中班昆虫教案06-27

中班教案(实用)09-05

秋天中班教案05-23

中班瓶子教案07-26

中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习俗。

  2、感受儿歌的节奏韵律和欢乐情绪。

  活动重点: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习俗

  难点:学说儿歌

  活动准备:

  1、新年大礼包:鞭炮一串、红包一个、唐装一件。

  2、音乐《恭喜你》。

  活动过程:

  1、随音乐唱一唱,感受新年的欢乐气氛

  (1)、播放《恭喜你》歌曲

  “这是什么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讨论:

  “为什么大家要相互恭喜呢?”

  “原来再过一天就要过新年了,过新年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2、猜猜大礼包里有什么,并学说儿歌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礼包,里面是我准备过年的'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有什么?”

  (1)出示鞭炮:“这是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教师念儿歌:过新年呀咚咚锵,真热闹呀咚咚锵,送你一串大鞭炮,咚咚锵。

  “过年我们为什么要放鞭炮?还有什么时候要放鞭炮?”(交流)

  小结:大家碰到喜庆事儿,都会放鞭炮。

  (2)、出示红包:“这是什么?为什么您们都觉得是红包呢?”

  教师念儿歌:送你一个大红包,咚咚锵。

  “你收到过红包吗?”

  小结:过年的时候,大人们都会给小孩红包,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

  (3)、出示一件衣服的轮廓图:“这是什么?它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吗?”

  教师念儿歌:送你一件唐装,咚咚锵。

  教师小结:唐装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

  3、改编儿歌

  “过新年要准备这么多东西,我们将它们编进里戈里说一说。”

  如:过新年呀咚咚锵,

  真热闹呀咚咚锵,

  送你一串大鞭炮,咚咚锵。

  恭喜发财,咚咚锵,咚咚锵

  …………….

  播放音乐《恭喜你》,幼儿随老师一起说一说。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痒”这一生理反应令人发笑、令人舒畅的感受。

  2、将生理反应的笑与愉悦的情绪体验建立起联系来。

  【活动重难点】

  体验“痒”的生理反应,并将其与愉悦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解决策略】

  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体验“痒”唤起的笑,宣泄不良情绪,体验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红布头一块,弹力絮若干,绒毛围巾一条,请一名表演能力强的幼儿穿上红衣服来园扮演红布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趣。

  1、师讲故事:“猪妈妈要给小猪做一件棉袄,她找来一块红布头,这块红布头很怕痒,一碰,它就会痒得笑起来。用这样一块红布头做棉袄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幼儿先自己猜猜说说)

  2、教师请一名穿红衣服的幼儿当“红布头”与教师配合,边表演边讲述故事第一部分(从开头讲到红布头痒得哈哈大笑为止)。

  3、师提问:“猪妈妈用红布头做棉袄红布头笑了几次?为什么?怎么样笑的?”

  4、请幼儿找个好朋友,两人一组表演故事第一部分,体验故事情节的有趣和痒痒唤起的.“笑”以及发泄郁闷的心理感受。

  二、理解故事。

  1、师:“小猪穿上红布头做的棉袄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故事第二部分(从“小猪穿上……到结尾”)。红棉袄碰到脖子,碰到身上,小猪痒得怎么样?

  3、师提问:“小猪的朋友们穿上棉袄后,痒的怎样?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种痒痒的味道?”

  4、小结:“我们一痒痒就会忍不住嘻嘻哈哈地笑起来,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很痛快。”

  三、游戏活动。

  1、请一名幼儿扮演小猪,并蒙上眼睛,老师扮演猪妈妈,悄悄地把红布头放到某个幼儿的领子里,放好后,大家一起说:“小猪你来猜一猜,”然后一起装作痒痒的样子,“嘻嘻哈哈”地笑,小猪张开眼睛猜红布头究竟在谁那里。

  2、如果猜中,被猜中的小朋友做下一轮游戏的小猪,如果没猜中,被藏有红布头的幼儿呵一次痒痒。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富有韵律感的问答,联想弯曲的事物。

  2、 尝试将“弯”的物体编入问答歌,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对对歌》。

  1、 出示挂图,教师吟诵儿歌一遍。这首儿歌的题目叫《对对歌》。

  2、 刚才,你听到了什么?

  3、 什么弯弯在天上?什么弯弯在两边?

  4、 什么弯弯在脸上?什么弯弯在河边?

  二、 学念问答歌。

  1、 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引导幼儿感受这首儿歌问答式的特点。

  2、 这首儿歌的前一句是提问,后一句是什么?

  3、 现在,老师念前一句来问小朋友,小朋友念后一句来回答老师。教师念问句,幼儿念答句。提醒幼儿注意问句与答句的`不同之处。

  4、 幼儿自由结伴,学念儿歌,幼儿可互问互答。

  三、 游戏:对对歌。

  1、 这首儿歌讲的都是弯弯的东西,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弯的东西也编到儿歌里去吗?让我们一起来编吧!

  2、 教师引导幼儿把编得较贴切、有趣得儿歌,吟诵给大家听。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教案 篇4

  目的:

  培养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及寻找规律能力。

  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准备:

  卡纸32张,16张大小各一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红色6张,黄、绿各5张。

  玩法:

  (一)交代名称和玩法:(幼儿分二队,16张有图形的`卡片按纵横各4张放好。图片朝下。)

  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这儿有些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小正方形,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小正方形,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放在这队排头,最后比比谁赢得的卡片多。(教师依次翻卡片,注意提示)

  (二)变换玩法:

  将卡片打乱放好,继续按以上玩法玩。(可以让幼儿自己来翻)

  (三)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红黄绿红

  黄绿红黄

  绿红黄绿

  红黄绿红

  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种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幼儿记忆,然后遮住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幼儿回答。)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况分两教时完成,然后投入角落活动。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及鼓声强与弱的力度变化。

  2、会听随鼓声的大小做相应动作,表现鼓声的强与弱。

  3、培养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体验两人一起合作造型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鼓一面

  活动过程:

  (一)入场:随伴奏带开火车进入课室。

  1、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2、引导小朋友辨听和模仿火车开来(由弱变强)和火车开走(由强变弱)的声音。

  3、扩散练习:鼓励幼儿大胆模仿各种小动物来了和走了的声音(如小鸡、小鸭、小猫、小狗等),注意声音的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

  (二)主体部分:欣赏歌曲

  1、用动作感受歌曲第一段

  (1)指导语:你们觉得刚刚的音乐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开心,快乐)这首好听的音乐还可以用来跳舞呢。

  (2)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师随乐舞蹈。

  (3)引导幼儿随第一段舞蹈,用动作感受歌曲。

  2、欣赏第二段,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

  (1)感受鼓声强弱。

  指导语:来了好多小鼓手,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仔细听,他们是怎么敲鼓的?

  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鼓声强弱。

  引导幼儿用拍手和嘴巴发出的`声音表示鼓声强弱。

  (2)欣赏歌曲

  完整欣赏歌曲一遍,找出歌曲中的鼓声特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鼓声由弱到强。

  鼓励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表现鼓声的最强音,鼓励幼儿相互学习、模仿,并进一步创编。

  3、随乐完整表演。

  结束部分

  指导语:有客人邀请咱们去伴奏呢!(全体随音乐出场)

  活动反思:

  1、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热情,老师启发幼儿大胆地表达内心感受,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让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寻找客人老师的游戏,是孩子们尽情分享、交流的时刻,满足了幼儿与老师近距离接触的心理需求。

  2、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然后与同伴交流,产生灵感,大胆有创意的表达。

  3、老师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与创造,只要他们动脑筋想到的,都值得欣赏。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游戏。

中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复习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半圆形,知道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关系。

  2、在轰动中,让幼儿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若干、用各种图形拼成的路、布置好的半圆形拼图环境、蘑菇卡片、小筐、大型积木块。

  2、录象带、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重点

  在活动中,幼儿能巩固掌握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活动难点

  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两个半圆形合起来是一个圆形。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外面下雨了,通过兔妈妈和兔宝宝在屋里玩《找朋友》的游戏来复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新课。

  二、基本部分

  (一)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 观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状

  雨停了,兔妈妈带兔宝宝去外面采蘑菇,它们走在小路上,刚走出不远,兔妈妈不小心摔倒了。这路上的坑太多,而且这些坑的形状很奇怪。引出让幼儿观察这些奇怪的坑,然后让幼儿分别说出这些坑的形状。

  2、 铺小路

  教师示范讲解怎样铺路。告诉幼儿要把石头放进和它形状、大小相同的坑里边,然后还要检查铺平了没有。

  (二)认识半圆形,理解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

  1、出示半圆形的石头,让幼儿讨论该放在什么地方。

  2、归纳出:半圆形有两个角,一条边是直线,另一条边是弧线。两个一样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形,同时一个圆形可以分成两个一样的半圆形。

  3、 让幼儿寻找半圆形,说一说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半圆形的物品有哪些。

  (三)利用游戏让幼儿加深对图形的掌握

  游戏:《摸石头》

  幼儿蹲在小路的两旁,教师出示一个图形,请幼儿迅速用小手摸到这个形状的石头,看谁又对又快。

  三、结束部分

  游戏:《采蘑菇》

  幼儿拿着一起采到的蘑菇同教师随音乐走出教室。

  设计思路

  一次在户外活动时,几个孩子围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远远的看去就象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我走到他们身边才发现是在玩一块小石头。小朋友急忙告诉我:“刘老师你看,这是圆形的石头。”另一个小朋友又说:“可光滑了,真好玩。”从孩子们的眼里看得出他们很喜欢这些天然的“玩具”,要胜过玩那些洋娃娃、电动车、积木等等。每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动寻西找的玩土、玩沙、玩石子,总也玩不够,而在我们计算课上,已经认识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掌握的还不扎实。于是,我便构思出这节活动,让幼儿即能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又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中班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学会倾听,能理解故事内容。

  2、能说出自己和妈妈的名字。

  3、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故事磁带、动物头饰、警察服装。

  2、课前让幼儿知道自己妈妈的名字。

  三、活动过程:

  1、听看结合,欣赏故事:

  1)、邀请教师带上动物头饰给小朋友表演故事《小鸭找家》。再请小朋友说一说:

  ――“故事中的小鸭怎么了?”

  ――“谁来帮助它?最后小鸭子找到妈妈了吗?”

  教师小结:小鸭迷路找不到家了,小兔子、小猪、小鸟来帮助它,最后小鸭子找到妈妈了。

  2)、出示故事背景挂图,听故事磁带。幼儿学说小动物的对话。

  听完故事请小朋友回答问题:

  ――“小兔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是怎么回答的?”

  ――“小猪对小鸭子说什么?小鸭子是怎么回答的?”

  ――“小鸟对小鸭子说什么了?帮小鸭子找到妈妈了吗?”

  教师小结:小鸭子迷路了,因为它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名字,所以小兔和小猪没办法帮他,小鸟边飞边喊“谁家丢了宝宝?”鸭妈妈听见后说“我家丢了鸭宝宝!”这才找到了小鸭子!

  2、情景问答《找家》:

  ――“有一天你和爸爸妈妈去逛街,你迷路了,急得呜呜哭,这时警察叔叔过来问你: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你会怎样回答警察叔叔?”

  教师扮警察,幼儿扮迷路的.小朋友,练习清楚地说出自己和妈妈叫什么名字。

  小结:小朋友如果迷路了,要找警察叔叔帮忙,不能和陌生人走!

  3、教师带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表演《母鸭带小鸭》,模仿小鸭子走路,结束课程。

  四、活动延伸:

  1、在区域活动投放幼儿用书和头饰,让幼儿看看、说说,尝试表演故事。

  2、情境问答的内容可以不断丰富,逐步加入爸爸、爷爷、奶奶等家人的名字,以及请幼儿说出自己家的地址或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