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17 06:47:0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

  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教案作了五处修改:

  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

  ——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辩论赛: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鱼是鱼吗?幼儿举牌回答,笑脸表示肯定,哭脸表示否定。

  ——请幼儿分成左右两队坐,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至说服对方,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提出新的问题:墨鱼是鱼吗?再次辩论,结束后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

  四、《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蝌蚪是鱼吗”新的问题中,我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中班孩子正处于好奇好学的年纪,对身体和器官都具有好奇心,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教给孩子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是最有兴趣和效果的。因此设计了科学课《我们的鼻子》,本课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认识鼻子,在认识了鼻子的外型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了解鼻子的功能作用,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鼻子有呼吸和嗅觉两个主要功能。

  2、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

  3、感受鼻子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鼻子,初步认识鼻子的作用。

  2、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护鼻的习惯。

  活动准备

  电脑及课件;放有醋、酒、花露水、水的杯子各四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今天,老师带了个谜语想要考考你们,听仔细了“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有它能呼吸,还能闻香臭。”谁猜到谜底了?你认为是什么?(鼻子)都认为是鼻子呀,恭喜你们答对了!

  二、观察鼻子的外形

  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

  1、我这里也有一些鼻子的图片,看了这些鼻子你们有什么发现?(鼻子的大小、颜色、形状不一样)那我们小朋友有鼻子吗?在哪里呢?哦,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鼻子。

  2、请你们互相看看旁边小朋友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说说有什么发现。(有鼻孔、鼻毛……)有几个鼻孔?(有2个鼻孔)刚才我们小朋友还发现鼻子里有鼻毛,鼻毛你们都有吗?

  三、了解鼻子的功能

  1、那你觉得鼻毛有什么作用呢?

  师:鼻毛可以挡住细菌、灰尘,让吸进去的空气变得更加干净、卫生。

  2、好,现在请小朋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说说有什么感觉。(提醒幼儿注意,捏住鼻子的时间不能太长)(捏住鼻子后不可以呼吸了)哦,原来我们的鼻子可以呼吸。是不是光有鼻子呼吸就可以了呢?

  小结:在一些特别的时候,来不及呼吸就可以用嘴巴帮忙,但是一般情况我们都用鼻子呼吸。

  3、鼻子可以闻气味。

  1)今天,我带来了四个杯子,杯子里原来装的东西干掉了,你能从这杯子的颜色中猜出原来这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实用的科学教案07-31

(热)科学教案12-19

[通用]科学教案11-10

科学教案(通用)11-16

科学教案[集合]09-08

【推荐】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精)09-17

【精选】科学教案三篇05-19

中班科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