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8 10:00:3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科学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锦集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本课设置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热爱科学”德目的有关要求设置的。着重进行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与迷信是根本对立的,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小学生要从小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二、栏目意图

  1.导入部分“想一想”栏目以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河伯娶亲》导入。本课以此为出发点,一则能取得学生对迷信思想、迷信活动害人不浅的统一认识;二则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2.课后练习“讲一讲”,要求学生“讲几个因迷信上当受骗的事例”。通过讲述进一步强化教育观点:迷信是无知的表现,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迷信。

  3.“议一议”栏目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强生病后,奶奶让他喝香灰水。处理此题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想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过本题的.处理,要让学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动;

  二、自己不参与迷信活动;

  三、能积极劝阻迷信活动。

  4.“读一读”栏目要求学生读故事,谈感想。这一栏目选取的是一个日本小孩新岛襄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一些有关宗教本质的知识,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议:

  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迷信是骗人,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科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要相信科学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 相信科学不迷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2.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对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为:

  1.热爱科学,多读科学书刊。

  2.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不信鬼神,不宣传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教学难点:对迷信的原因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河伯娶亲”的故事吗?

  2.学生讲河伯娶亲故事。

  3.教师提问:

  给河伯娶亲就能避免灾害吗?为什么?

  板书:迷信

  4.师: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5.教师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小结:我们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书:破除

  7.师:有人曾说:“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过去,由于人们无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迷信思想。认为打雷是雷公在发怒。下雨是龙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缠身。

  8.教师提问:

  你们现在相信不相信这些?为什么?

  9.小结:

  以前,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以为这些是上天主宰,命运注定的。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过去人们弄不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能用科学原理去解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学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提问:

  (1)当牧场里的几百匹马出现各种奇怪症状时,当地人怎么想?怎么做?

  (2)科学家做了些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充分证明了什么?

  板书课题:相信科学 不迷信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本来不该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国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医院治疗,却把巫婆、神汉请到家中。难道巫婆、神汉真的能治病吗?

  3.学生自读(课文3-5自然段)

  4.教师提问: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吗?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斩鬼见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师演示:姜黄汁与碱水反应的实验。

  6.教师提问:

  要认清巫婆骗人的把戏,没有科学知识行吗?为什么?

  7.小结:

  迷信活动是蒙骗、愚弄人的。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个武器,反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

  板书:科学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学生讲一讲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事例。

  2.学生讨论:

  听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这样的事例应该怎样对待?

  3.教师小结: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迷信害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相信鬼神和违反科学的事情,不参加迷信活动。

  板书:努力学习 不相信 不参加

  4.讨论:遇到下面的情况应怎么办?

  5.教师出示投影:

  小强生病了,奶奶从香炉里弄了一点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对小强说:“你把它喝下去,病一会儿就好了。”

  6.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小强,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强的同学,看到这一情况怎么办?

  7.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问题。

  8.小结: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还要积极劝阻别人不要相信。

  板书:积极劝阻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1.学生阅读“读一读”的小故事,谈感受。

  2.教师总结:

  同学们,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抵制迷信思想,反对迷信活动。

  板书设计:

  六 相信科学不迷信

  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学习 不迷信 不参加 积极劝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这课教学,对于拱形为什么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之前提出了一些渐进的教学预设,感觉还比较顺利,我将4枚垫片压在拱形上,让学生观察,与没压之前,在形状上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如:放垫片的地方塌下去了;与它相邻的区域鼓起来了;拱形的脚弹开去了或者伸拢来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顺利与自然。

  研究西瓜皮搭一个拱形来研究西瓜皮是如何实现力的传递的,无疑是比较形象和直观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员查询自己想要的资料,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信息传递的发展历程,制作资料卡片。

  2.能够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了解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信息了第一节《生活中处处有信息》,并且一开始就指出了“信息就在我们身边”,那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信息就在我们身边”的呢?

  学生回答

  归纳:我们感知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我们“如何”感知,就是信息“如何”被获取。

  二.猜想假设:

  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四、实施探究:

  1、信息的获取

  人们通常用眼、耳、手、鼻、舌等感觉器官来捕获信息。但我们天生的感觉器官获取我们想知道的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或是有障碍的。例如,我们仅凭肉眼想去看到细菌,这样往往就是力所不能及了。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信息采集技术代替或延伸了任的感觉器官。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可以使用显微镜。再例如,人老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出现了耳聋、眼花等感知障碍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助听器、老花镜等科技产品帮助感知、获取信息。

  2、信息的传递

  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例如,一种知识技能怎样才能从一个掌握者的手里传播出去呢?就是通过语言、肢体示范等等交流活动。例如:一个人搬砖头盖房子快还是多各人一起盖房子快?(学生回答:多人快)如果只有一个人掌握了盖房子的技术怎么办?(学生回答:传授技艺)那技术的传授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过程了!信息的交流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3、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

  肢体动作——>语言、行为——>文字书信——>烽火狼烟、击鼓飞鸿、飞马传书——>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移动通信:卫星、网络

  信息传递的速度:慢——>快

  4、过渡:

  选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得到的信息量大、速度快,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是必须的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往往都是原始信息,而原始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五、展示交流

  信息的.处理

  举例:气象站每天都要记录一天的风向、风力、云层、雨情等等,那记录下来的这些数据都是“已发生”的,那么,这些历史数据的意义在哪里呢?人们经过分析和整理这些数据,就对天气的变化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推测出未来的天气变化,就有了我们对我们生活有帮助的“天气预报”。要做出一次准确的预报,所需要的已往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那么人么对那些原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对于像例子里这样大量的数据,也就是信息的处理,如果是采用人力,那么付出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这种有着高速度、高精确度、大容量存贮和逻辑判断能力的信息处理工具了。

  六、拓展创新:

  畅想未来的信息传递方式。

  七、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知道现代的信息传递工具及方式。

科学教案 篇6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重点是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通过比较不仅复习巩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四、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4课时完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推荐】科学教案09-11

科学教案[集合]09-08

科学教案(精)09-17

实用的科学教案07-31

【精选】科学教案7篇04-10

中班科学教案02-24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科学教案11-20

科学教案四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