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0 10:01:44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热)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探究目标:

  1、识字教学中,了解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积极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2、认识14个生字,学会“工”等8个字。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的必要性。

  探究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探究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里面都有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导入:有个小朋友叫单单,她想叫我们去参观她的小天地,你们想去吗?

  二、揭题,认识“的”。

  1.学生读课题。

  2.解释“的”的意思。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多种方法认读。

  三、指导看图,结合识字。

  1.师:单单告诉我,她很勇敢,自己一个人睡觉,我们去看看她的房间里有些什么呢?(出示挂图)

  2.学生自由发言,出示生字卡片。

  3.各种形式读。(小组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4.去掉拼音认读并组词。

  5.教师指挂图上的物品,学生说词语。

  四、结合生活识字。

  1.小朋友,课余时间,周末时间,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2.单单的课余生活可有意义了,我们看她都干了些什么呢?(看挂图,说词语)

  讲故事、写字、画画、做手工、看书读报

  3.学生自由读。跟老师读。

  4.找出要写的字,圈出来。

  5.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6.反馈。比赛认读。

  五:游戏激趣,巩固认识。

  小鸭子回家(学生分组游戏):字宝宝们给小鸭回家的路设了障碍,会认一个字就解出一个障碍,前进一段路。哪组最快认完字,那一组就胜利了。

  第二课时

  探究目标:

  1、继续巩固识字,认清字行。

  2、学习写“工”等8个字。

  3、总结延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余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探究准备:

  各种活动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并组词。(黑板上画两棵苹果树,每个苹果里贴一个字)

  (1)指名上来摘苹果,要会读会组词:

  (2)还要教全班小朋友读记。两点做到的小朋友才能把苹果摘下放进“筐”里。

  2.以“贴邮票”的方式,进行认字组词练习。

  3.出示本课的生词卡,再次认读。

  二、总结延伸

  1.想一想,单单告诉我们她经常参加哪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呢?(指名反馈)

  2.出示图,问: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什么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作用呢?

  3.说说,还有哪些活动,对我们有帮助呢?(学生自己发挥)

  4.教师总结,激励学生多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增长才干。

  三、指导写书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要求生认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部分字的笔画,书写并示范,特别是“笔”“读”“画”等。

  4.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5.选出美观及不足的字,让生评选。

  6.学生再练习。(教师注意提醒坐姿,握姿)

  四、拓展训练

  今天回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两件有益的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达标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cuì niǎ sì ǎnɡ tá tuō

  ( ) ( ) ( )

  sēn lín fēnɡ lì tián rùn

  ( ) ( ) ( )

  luǒ lù ɡōnɡ ù zhì xiè

  ( ) ( ) (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这幅(fú fǔ)画 蚕卵(lǎn luǎn )

  开始(chǐ shǐ) 相似(sì shì)

  得(dé děi)用功 麦杆扎(zā zhā )成

  三、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

  四、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绳在_____处断,冰在_____处裂。

  2.亲身下河知________,亲口尝梨知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看水底万丈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书设计

  三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背诵11课相关段落。

  2.阅读更多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4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1)如探究质疑3、(2)。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姓名班级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太阳》一课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

  二 学习说明方法

  1、回顾太阳的特点:远、大、热。

  2、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合作交流,汇报探究结果。

  ⑴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列数字和举例子方法来进行说明,更准确,更容易理解。

  ⑵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⑶ 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的说明的方法。

  ⑷ 指导朗读,深入体会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四、作业超市

  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写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