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案

时间:2024-08-08 13:18:56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氧气》教案

  •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氧气》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氧气》教案

《氧气》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教学用具: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试管、药匙、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水槽、导管、烧杯

  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

  教学过程:

  【预习案】:

  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____ 体,密度比空气略 , 溶于水。

  2、实验室中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常采用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方法制得氧气。

  3、KMnO4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H2O2制氧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5、KMnO4是一种 色的 体,H 2O2是一种 色的 体,MnO2是一种 色的 体。

  【教学案】:

  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

  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

  用KMn O4制O2,第一过程应考虑实验原理,即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请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我们上节课学过的KMnO4制O2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

  我们知 道任何一套制气体的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下面让我们探究KMnO4制O2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什么样收集装置?

  ①多媒体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的二种类型

  呈现:KMnO4的外观

  问:KMnO4是什么状态?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是什么?

  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一套发生 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②多媒体投影:三种收集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气体?

  问:O2应该怎样收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操作。

  1、实验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操作。)

  (归纳并板书:1、查)

  2、第二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向试管中加入固体,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把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归纳并板书:2、装 3、定)

  多媒体投影:上课前组装好的实验装置。

  问:(1)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

  (2)加热KMnO4 ,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3、第四步操作应该做什么?

  (点燃酒精灯,加热)

  (归纳并板书:4、点)

  问:加热时,能不能一来就固定加热?一来就固定加热会产生什么后果?固定加热之前,要先做什么?怎么操作?

  4、加热固体后,导管口就会有气泡冒出,这时候就准备收集氧气。

  问:导管口刚开始冒气泡,能立即收集吗?立即收 集会怎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收集?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一瓶O2,收集满后把它取出来放在桌面上,并撤装置。

  (这两位同学的操作规不规范,有没有需要纠错的地方。下面地对操作中的一些要点我们再讨论一下。)

  问:用排水法收集O2,怎么知道O2已收集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之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为什么?

  撤装置时这两位同学先撤了什么?后撤了什么?正不正确。为什么 要这样做?

  归纳并板书刚刚的操作要点分别是:5、收 6、离 7、熄)

  5、问:这两位同学收集到的这瓶气体到底是不是O2,如果我们要验证,应该怎样验证呢?

  问: 在实验室中除了用排水法收集O2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O2?(向上排空气法)

  实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问:怎么知道这瓶O2已收集满了?

  问:用排水法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呢?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三)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装入药品并塞一团棉花;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

  5、收集气体;

  6、将导管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离熄操作歌诀:茶庄定点收利息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氧气》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提纲]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加深记忆

  [课堂练习]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__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提问]什么是化学性质?

  [引言]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3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纯净氧气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记录

  观察、记录。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木炭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条件是什么?说明提纲2中不能发征反应的原因。

  [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讲述]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化学反应,写法如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名称,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划箭头。

  2.箭头上写反应条件。

  下面表示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讨论并回答:

  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2中反应条件没有达到,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记忆

  领悟

  试着书写文字表达式

  记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加深对文字表达式的认识。

  加深记忆。

  [板书]2.氧气与硫反应

  [演示]展示硫粉

  [观察题纲]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讨论题]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讲述]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提问]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板书]3.氧气与磷反应

  [设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

  [讲解]产生的白烟是白色的固体小颗粒。

  [提问]怎样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引言]氧气能与碳、硫、磷发生反应,能否与铁丝发生反应,通过实验来验证。

  [板书]4.氧气与铁反应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提问]怎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回忆成分的实验。

  回答:产生大量的白烟

  倾听写文字表达式、记录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忆实验现象。

  记忆物质色态。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讨论]1.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讲解]一般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检验,请看实验

  [演示]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提问]有什么现象发生?

  [小结]用带火星木条来检验氧气。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思考

  观察

  回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课后小结]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气气的化学性质(会写文字表达式及对反应现象的描述)。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氧气》教案3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

  探究式

  课时:

  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化学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化学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分析讨论

  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总结:

  1、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

  2、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

  化学性质:直接被感知(色、味、态)被测量的性质(熔、沸点;硬、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3、化学反应的两种分类

  从反应形式上分类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化合反应

  从是否与氧反应:氧化反应(生成氧化物)

  练习:课后习题

《氧气》教案4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黑夜无光时c、只在黑夜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d、水和二氧化碳

《氧气》教案5

  知识技能:

  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

  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

  1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氧气二氧化硫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倾听、回忆

  回忆并且回答: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反应

  复习旧知识

  为获取新的知识伤脑筋铺垫。

  考察学生对文字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引言]不但碳、硫、磷、铁可以与氧气反应,蜡烛也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提纲]反应前集气瓶是否干燥

  点燃的蜡烛放在空气中火焰的'焰色。

  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纯净的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反应后触摸集气瓶壁并观察反应后有什么现象

  反应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变化

  倾听

  观察并记录

  反应前集气瓶是干燥的,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火焰为黄色,放入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反应后,石灰水变浑浊。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题]

  1为什么反应前集气瓶壁必须是干燥的

  2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问题?

  3怎样写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讨论并回答:

  1.因为生成物中有水,所以反应前集气瓶必须是干燥的,否则无法观察到水。

  2.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学习科学的方法。

  巩固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问题讨论]从碳、硫、磷、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共同特点。

  [讲解]化学反应类型很多,为了便于我们学习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合反应。

  [提问]怎样简单的表示出化合反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反应物都是两种、生万物都是一种。

  领悟。

  回答:多变一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认识反应特征。

  [板书]三、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表示方法:A+B → AB

  阅读课本第16 ~17页,并划出重点。

  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1.列举出学习过的几个反应由学生鉴别

  做课堂练习。

  及时巩固重点知识。

  [引言]我们家里吃的盐是氯化钠,如果把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盐水是什么变化?

  [讨论题] 1化合反应属于什么变化?

  2.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盐水属于什么变化?

  3.形成盐水的过程是化合反应吗?

  4.说明不是化合反应的原因。

  思考讨论并回答。

  1.属于化学变化

  2.属于物理变化

  3.不是化合反应

  4.因为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而化合反应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

  质疑、探索。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碳、硫、磷、铁与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除反应类型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

  [讲解]因为反应时都有氧参加反应,所以称为氧化反应。

  [板书]四、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时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领悟。

  阅读课本第17页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为什么氧化反应中无“剧烈”二字,举例说明。

  [讲解]像铁生锈、人的呼吸都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但并不剧烈,所以定义中无剧烈二字。

  [提问]为什么氧化反应中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讲解]因为氧除氧气这种存在的形式外还有其它存在的形式。

  思维,猜想。

  思考。

  倾听。

  巩固对氧化反应的理解,从广义上认识氧化反应。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判断氧化反应的依据是什么?是否与化合反应一样,生成物只是一种?举例说明。

  回答:物质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物不一定是一种。如:石蜡燃烧

  学会判断氧化反应的方法。

  [课堂练习]判断什么样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什么样的反应即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做课堂练习二

  加深理解,及时巩固。

  [提问]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2.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举例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答案:不一定,例如: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只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由此可得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思考、讨论并回答:

  1.不一定,例如石蜡燃烧只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由此可得出: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通过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的认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堂练习三]分辨出哪些反应即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指导阅读]氧气的用途(课本第17页)

  [讨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阅读并找到答案: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氧气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板书]医疗

  供给呼吸登山、潜水

  氧气的用途航空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炼钢

  宇航

  [讲解]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可以给人类造福,但也可以给人类造成灾难,如发生火灾。氧化反应还会使食物腐烂,铁生锈等。

  思考、归纳并回答。

  记录。

  倾听、领悟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育学生辩证的认识氧气的性质。

  [ 小结 ]

  1.学会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气的用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课后记: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刚刚学到的两个反应类型,对于一个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具体例子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课后第三题的答题情况不好也正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好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和利用概念区分反应类型。

《氧气》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氧气》教案7

  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 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要领概念。

  三.教学难点

  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六.教学程序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归纳 课堂练习 探究 归纳总结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铝在氧气里燃烧。

  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剧烈。 根据以上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 分别写出几组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打基础。 结合文字表达式,了解化学反应能及化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联系文字表达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 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 1 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 明确氧气的 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直 化学性质。 观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体现 直观性和启发性的原则。 生活中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相关的课后习题 强化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反馈,矫正

  讨论 达标练习 课后思考

  你家用什么燃料烧水,做饭?燃烧过程 分析综合强化思维能力 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燃料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2 .举出一些你知道的化学反应及有关事 例,从中体会化学有什么重要作用?

《氧气》教案8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2.练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操作,并能检验氧气的产生。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取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制备物质的一般方法。

  2.通过氧气制取原理的探究,初步学习运用分析素材、查找资料等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知制氧气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境,初步体会运用化学方法制备物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通过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

  2、学情分析

  在课题2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用途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早已渴望亲手制得一瓶纯净的氧气。然而,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都处在初级的阶段,对如何分析和处理实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仍感到束手无策。同时,学生对物质制备的认识仅限于小学自然课、生活经验等途径获得的零星的、感性的体验,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的思考。

  3、重点难点

  1.感知学科价值:利用化学知识制造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使化学能够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2.建立方法体系:作为实验室制备物质的启蒙课,学生应通过本课题学习初步建立制备物质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制备其他物质建立方法体系,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长点:本课题属于初中化学的入门章节,学生应以此为载体,丰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概念,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加热固体、检验氧气等基本实验技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

  【导入】氧气制取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在生活实际情景中认识氧气的制取

  【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大家回忆一下,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氧气能供给呼吸,用在航天、登山、潜水、医疗等方面,氧气还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炼钢等方面。

  【教师】那么,如此重要的气体,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个生活中获得氧气例子。我们知道,如果鱼塘里缺氧,就会造成大量的鱼死亡,对渔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渔民们常用一种叫做“氧来乐”的增氧剂给鱼塘增氧。(展示氧来乐图片和文字说明书:大家看,氧来乐的主要成分“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气和水。所以,这里写到“分解快、无残留、绿色环保”。

  【学生】大家一起在笔记本上试着默写一下这个反

  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特种部队正在野外生火。要想在30s之内燃起篝火,离不开特种兵背包里的法宝——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药品实物)。原来,高锰酸钾可以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产生了支持燃烧的氧气,生火当然不成问题。这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名字有点长,大家先认真记忆一下,也可以观察一下实验台上的试剂样品,加深一下记忆。看看谁能最先记住它们。

  【学生】一分钟后,尝试默写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活动2【讲授】氧气制取

  初步建立研究物质制备的方法体系

  【教师】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否利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制备氧气呢?想一想,研究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考虑哪些具体问题?

  【第一位学生】这要找一些合适的仪器。

  【教师】对,要把装置设计好。

  【第二位学生】首先得看看这个化学反应用实验室的条件真的能得到氧气才行【教师】这是反应的可行性问题,的确应该首要考虑。

  【第三位学生】要想办法把氧气装起来。

  【教师】嗯,要想清楚细节。

  【第四位学生】要写实验报告。

  【教师】也就是要考虑清楚实验的步骤对吗?

  【第四位学生】对。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总结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大体流程,原理——装置——操作(展示相应幻灯片),这样我们考虑问题会更有序一些。这节课,我们对主要任务就是第一步。来确定反应原理的可行性问题。

  片段三:教师引导为主的探究活动——实验室中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吗?

  【教师】我们逐一来研究一下。首先看看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可行性。大家想想,我们怎么确定过氧化氢能不能得到氧气?

  【第一位学生】把过氧化氢放在水里,看看有没有氧气。

  【第二位学生】不要放在水里也行吧?刚才写反应物的时候没有水。过氧化氢就能分解。

  【第三位学生】不应该看,气体不容易看见。

  【第四位学生】气体是气泡,能看见。

  【第五位学生】也许气泡是空气呢。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气呢。应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能复燃的才能保证是氧气。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一下比用眼睛看更准确。这是化学实验中的实证意识,非常重要。至于要不要放水的问题,你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出示右图)下面开始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加了水,有的还试验了多种加水的量。木条没有复燃。

  【教师】好了,实验就到这里。谁能说说你的结果和思考。

  【第一位学生】我们一直没有看到木条复燃。这个办法不行,不能产生氧气。

  【第二位学生】可是刚才幻灯片上不是写着吗,过氧化氢用在鱼塘里加氧,肯定能出氧气。你仔细看那瓶子里面的水,有气泡,特别小,我觉得那就是氧气。可能氧气太少了,太慢了,验不出来。

  【教师】分析得真有道理。还把前面的资料结合起来,整体反思,这种思维习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不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么慢的速度,用来实验室制气体也太没有效率了。昨天老师给大家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就要5、6瓶氧气呢,而且一个班挨着一个班的课,要是这个速度,实验室老师哪受得了啊?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反应快一点?

  【学生】思考,有的小声说加催化剂。(这些学生可能是预习的)

  【教师】要是我们平时研究中遇到了困难,你通常用哪些解决的办法?

  【第一位学生】问老师

  【第二位学生】问同学

  【第三位学生】找书

  【第四位学生】上网,把问题输进去,可快了,好多题都能找到原题,解法特别多。

  【第五位学生】应该再好好想想,不要一不会就找别人。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适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总之,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不应该放弃,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会解决问题比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还重要。你不是说你很擅长用网络解决问题吗,你到前面来,在大屏幕上上网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办法。其他同学可以找找课本,这可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工具书啊。刚才我好像还听到有的同学说催化剂,我想一定有人提前预习了,大家也可以找这些同学问问,看看催化剂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好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好好利用你能找到的资源,看看过氧化氢到底能不能产生氧气,能不能快一点产生氧气。

  【学生】自由分组探究,有两三个在讲台上利用百度查找,还有的在看书和讨论。

  【教师】好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第一位学生】书上说了,可以加二氧化锰。

  【第二位学生】还可以加硫酸铜。在这一段呢。

  【第三位学生】网上的,大家看,还有生土豆、猪肝、氯化铁,红砖粉。

  【教师】大家对土豆、猪肝好像很感兴趣嘛,你给大家念念这一段。

  【学生】求助:除了二氧化锰外还有什么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答:马铃薯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教师】非常好,大家找的`都非常仔细。刚才课本中和网上都提到了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就有二氧化锰、硫酸铜、生土豆、生猪肝、红砖粉等很多种。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催化作用。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用的是百度,其实还有GooGle、YAHOO等。他输入的关键词是过氧化氢、加快、分解,有这些词的网页都出来了,有几十页呢。今天我们的作业之一就是用这个方法,研究一下什么是催化剂,为什么要用“改变”反应速率,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催化剂,还有如何检验一种物质是催化剂等等。把与催化剂相关的知识整理在笔记本里。如果你能利用查找的资料写一份清晰地实验报告的话,你可以有资格在下星期里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有关催化剂的课外探究实验。

  好了,现在,我能给大家提供的就是二氧化锰,这个黑色的粉末,每组一包,还有一小块猪肝,一包硫酸铜,你们可以再次试一试。注意,向试管里加药品时,为了防止药品溅出,应该先放固体后放液体,过氧化氢加入1/4试管即可。大家开始试试催化剂的效果吧。

  【学生】分组实验,看到木条复燃时很多组欢呼起来。

  【教师】再次总结一下实验结论。

  【第一位学生】有氧气。

  【第二位学生】硫酸铜的有点慢,猪肝泡沫太多,还是二氧化锰的效果好。

  【教师】不错,有比较。注意我们的实验目的,结合实验目的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目的投影出来:探究实验室能否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第三位学生】实验室不能直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太慢。可以加入二氧化锰当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

  【教师】非常好。(板书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等催化剂,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这就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我们还习惯用文字表达式来说明实验原理。上节课我们学过,文字表达式中,箭头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物质之间用加号连接。箭头上方要写清反应条件。在这个反应中,加入的催化剂就是反应的条件,我们可以直接把催化剂的物质名称写在箭头上方。就象这样。(在箭头上方写“二氧化锰”)。下面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完成整个文字表达式。

  【学生】独立完成文字表达式,一个学生到黑板板书。

  活动3【活动】氧气的制取

  学生研讨为主的探究活动——实验室中能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吗?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下一个反应,实验室中能不能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们的探究方案,注意借鉴我们前面的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

  【教师】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打算怎么进行探究。

  【第一位学生】我们组讨论了,高锰酸钾是固体,看气泡更不行。要重视证据,还得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才可以。要是不能产生氧气,就要上网查查有没有催化剂。

  【第二位学生】我们组讨论了前面的特种部队生火。高锰酸钾不可能直接产生氧气,那样的话战士用的时候就失效了。我看见那个战士用石头来着,我们组讨论可以用一块石头磨一磨高锰酸钾粉末。

  【教师】大家有了前面的经验,都大有进步啊。考虑到了实证精神,还考虑到可以上网,还有结合前面的资料。不错。不过,用石头磨恐怕也不太现实,在实验室中很难收集气体呀。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可以继续想想,有没有用上课本?老师的电脑网络大家也可以申请来用嘛。再给大家一点时间,我们把方案再明确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申请用老师的电脑。老师指导其用电脑搜索到了如何给固体加热的部分,投影出来。有的小组指着这个投影内容在讨论。

  【教师】谁愿意再来谈谈你们小组的设想。

  【第一位学生】摩擦的作用很可能是生热,所以可以用酒精灯加热。

  【第二位学生】课本上有这个图,就是加热就可以。下面有注解,写着为

  什么要把试管口向下倾斜。

  【教师】好,你能不能念念那段注解。

  【学生】读注解中为什么试管向下倾斜的部分。

  【教师】很好。大家看投影,这是他们组搜索到的图片,提示大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到有药品的部分,同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高锰酸钾粉末是暗紫色的,很容易溶于水,落在角落里很难清洗,会把地面桌子和抹布都染红的,所以大家取用药品时一定要小心。加热后的试管很烫,可以轻轻放在试管架上,不要摸试管底部。好了,现在大家开始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均成功。

  【教师】好,现在我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教师】非常好。(板书结论)。下面大家试着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试着默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大家看,这个反应中的生成物二氧化锰就是前面我们实验中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那种黑色的催化剂。所以现在试管中的物质是黑色的。

  活动4【练习】氧气的制取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位学生】我们学习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催化剂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也可以。

  【第二位学生】学了两个文字表达式。

  【第三位学生】我们知道了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可以在野外生火。过氧化氢可以放在鱼塘里添氧气。

  【第四位学生】学了催化剂,还有猪肝为什么能催化过氧化氢。

  【教师】很好,我们还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第一位学生】我们学习制取物质的方法,要先考虑反应原理,再考虑操装置和实验步骤。

  【第二位学生】我们还知道遇到困难要查网络,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也可以查书。

  【第三位学生】还可以问同学。

  【第四位学生】学会了如何加热固体,为什么试管要向下倾斜。

  【教师】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刚才我们说到了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用网络查找催化剂的有关知识整理起来。希望大家还记得。另外的一个作业是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这将是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这两种方法设计一套装置吗?

  【教师】这个问题你可以课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觉得一套装置能解决问题当然可以。如果你觉得必须有两套装置才行,那就设计两套,甚至可以设计更多的装置。另外,下节课开始要测验这两个文字表达式,同学们课下要认真复习。

  课题3制取氧气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制取氧气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氧气制取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在生活实际情景中认识氧气的制取

  【教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大家回忆一下,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氧气能供给呼吸,用在航天、登山、潜水、医疗等方面,氧气还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炼钢等方面。

  【教师】那么,如此重要的气体,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个生活中获得氧气例子。我们知道,如果鱼塘里缺氧,就会造成大量的鱼死亡,对渔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渔民们常用一种叫做“氧来乐”的增氧剂给鱼塘增氧。(展示氧来乐图片和文字说明书:大家看,氧来乐的主要成分“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气和水。所以,这里写到“分解快、无残留、绿色环保”。

  【学生】大家一起在笔记本上试着默写一下这个反

  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特种部队正在野外生火。要想在30s之内燃起篝火,离不开特种兵背包里的法宝——高锰酸钾(出示高锰酸钾药品实物)。原来,高锰酸钾可以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产生了支持燃烧的氧气,生火当然不成问题。这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名字有点长,大家先认真记忆一下,也可以观察一下实验台上的试剂样品,加深一下记忆。看看谁能最先记住它们。

  【学生】一分钟后,尝试默写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活动2【讲授】氧气制取

  初步建立研究物质制备的方法体系

  【教师】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否利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制备氧气呢?想一想,研究这样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需要考虑哪些具体问题?

  【第一位学生】这要找一些合适的仪器。

  【教师】对,要把装置设计好。

  【第二位学生】首先得看看这个化学反应用实验室的条件真的能得到氧气才行【教师】这是反应的可行性问题,的确应该首要考虑。

  【第三位学生】要想办法把氧气装起来。

  【教师】嗯,要想清楚细节。

  【第四位学生】要写实验报告。

  【教师】也就是要考虑清楚实验的步骤对吗?

  【第四位学生】对。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总结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大体流程,原理——装置——操作(展示相应幻灯片),这样我们考虑问题会更有序一些。这节课,我们对主要任务就是第一步。来确定反应原理的可行性问题。

  片段三:教师引导为主的探究活动——实验室中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吗?

  【教师】我们逐一来研究一下。首先看看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可行性。大家想想,我们怎么确定过氧化氢能不能得到氧气?

  【第一位学生】把过氧化氢放在水里,看看有没有氧气。

  【第二位学生】不要放在水里也行吧?刚才写反应物的时候没有水。过氧化氢就能分解。

  【第三位学生】不应该看,气体不容易看见。

  【第四位学生】气体是气泡,能看见。

  【第五位学生】也许气泡是空气呢。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气呢。应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试验。能复燃的才能保证是氧气。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一下比用眼睛看更准确。这是化学实验中的实证意识,非常重要。至于要不要放水的问题,你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出示右图)下面开始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有的加了水,有的还试验了多种加水的量。木条没有复燃。

  【教师】好了,实验就到这里。谁能说说你的结果和思考。

  【第一位学生】我们一直没有看到木条复燃。这个办法不行,不能产生氧气。

  【第二位学生】可是刚才幻灯片上不是写着吗,过氧化氢用在鱼塘里加氧,肯定能出氧气。你仔细看那瓶子里面的水,有气泡,特别小,我觉得那就是氧气。可能氧气太少了,太慢了,验不出来。

  【教师】分析得真有道理。还把前面的资料结合起来,整体反思,这种思维习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不过,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么慢的速度,用来实验室制气体也太没有效率了。昨天老师给大家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就要5、6瓶氧气呢,而且一个班挨着一个班的课,要是这个速度,实验室老师哪受得了啊?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反应快一点?

  【学生】思考,有的小声说加催化剂。(这些学生可能是预习的)

  【教师】要是我们平时研究中遇到了困难,你通常用哪些解决的办法?

  【第一位学生】问老师

  【第二位学生】问同学

  【第三位学生】找书

  【第四位学生】上网,把问题输进去,可快了,好多题都能找到原题,解法特别多。

  【第五位学生】应该再好好想想,不要一不会就找别人。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适合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总之,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不应该放弃,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会解决问题比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还重要。你不是说你很擅长用网络解决问题吗,你到前面来,在大屏幕上上网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办法。其他同学可以找找课本,这可是我们最最重要的工具书啊。刚才我好像还听到有的同学说催化剂,我想一定有人提前预习了,大家也可以找这些同学问问,看看催化剂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好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好好利用你能找到的资源,看看过氧化氢到底能不能产生氧气,能不能快一点产生氧气。

  【学生】自由分组探究,有两三个在讲台上利用百度查找,还有的在看书和讨论。

  【教师】好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第一位学生】书上说了,可以加二氧化锰。

  【第二位学生】还可以加硫酸铜。在这一段呢。

  【第三位学生】网上的,大家看,还有生土豆、猪肝、氯化铁,红砖粉。

  【教师】大家对土豆、猪肝好像很感兴趣嘛,你给大家念念这一段。

  【学生】求助:除了二氧化锰外还有什么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答:马铃薯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教师】非常好,大家找的都非常仔细。刚才课本中和网上都提到了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就有二氧化锰、硫酸铜、生土豆、生猪肝、红砖粉等很多种。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催化作用。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用的是百度,其实还有GooGle、YAHOO等。他输入的关键词是过氧化氢、加快、分解,有这些词的网页都出来了,有几十页呢。今天我们的作业之一就是用这个方法,研究一下什么是催化剂,为什么要用“改变”反应速率,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催化剂,还有如何检验一种物质是催化剂等等。把与催化剂相关的知识整理在笔记本里。如果你能利用查找的资料写一份清晰地实验报告的话,你可以有资格在下星期里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有关催化剂的课外探究实验。

  好了,现在,我能给大家提供的就是二氧化锰,这个黑色的粉末,每组一包,还有一小块猪肝,一包硫酸铜,你们可以再次试一试。注意,向试管里加药品时,为了防止药品溅出,应该先放固体后放液体,过氧化氢加入1/4试管即可。大家开始试试催化剂的效果吧。

  【学生】分组实验,看到木条复燃时很多组欢呼起来。

  【教师】再次总结一下实验结论。

  【第一位学生】有氧气。

  【第二位学生】硫酸铜的有点慢,猪肝泡沫太多,还是二氧化锰的效果好。

  【教师】不错,有比较。注意我们的实验目的,结合实验目的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实验目的投影出来:探究实验室能否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第三位学生】实验室不能直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太慢。可以加入二氧化锰当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

  【教师】非常好。(板书实验结论: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等催化剂,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这就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我们还习惯用文字表达式来说明实验原理。上节课我们学过,文字表达式中,箭头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物质之间用加号连接。箭头上方要写清反应条件。在这个反应中,加入的催化剂就是反应的条件,我们可以直接把催化剂的物质名称写在箭头上方。就象这样。(在箭头上方写“二氧化锰”)。下面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完成整个文字表达式。

  【学生】独立完成文字表达式,一个学生到黑板板书。

  活动3【活动】氧气的制取

  学生研讨为主的探究活动——实验室中能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吗?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下一个反应,实验室中能不能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你们的探究方案,注意借鉴我们前面的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

  【教师】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打算怎么进行探究。

  【第一位学生】我们组讨论了,高锰酸钾是固体,看气泡更不行。要重视证据,还得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才可以。要是不能产生氧气,就要上网查查有没有催化剂。

  【第二位学生】我们组讨论了前面的特种部队生火。高锰酸钾不可能直接产生氧气,那样的话战士用的时候就失效了。我看见那个战士用石头来着,我们组讨论可以用一块石头磨一磨高锰酸钾粉末。

  【教师】大家有了前面的经验,都大有进步啊。考虑到了实证精神,还考虑到可以上网,还有结合前面的资料。不错。不过,用石头磨恐怕也不太现实,在实验室中很难收集气体呀。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可以继续想想,有没有用上课本?老师的电脑网络大家也可以申请来用嘛。再给大家一点时间,我们把方案再明确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申请用老师的电脑。老师指导其用电脑搜索到了如何给固体加热的部分,投影出来。有的小组指着这个投影内容在讨论。

  【教师】谁愿意再来谈谈你们小组的设想。

  【第一位学生】摩擦的作用很可能是生热,所以可以用酒精灯加热。

  【第二位学生】课本上有这个图,就是加热就可以。下面有注解,写着为

  什么要把试管口向下倾斜。

  【教师】好,你能不能念念那段注解。

  【学生】读注解中为什么试管向下倾斜的部分。

  【教师】很好。大家看投影,这是他们组搜索到的图片,提示大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到有药品的部分,同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高锰酸钾粉末是暗紫色的,很容易溶于水,落在角落里很难清洗,会把地面桌子和抹布都染红的,所以大家取用药品时一定要小心。加热后的试管很烫,可以轻轻放在试管架上,不要摸试管底部。好了,现在大家开始实验吧。

  【学生】分组实验。均成功。

  【教师】好,现在我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室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教师】非常好。(板书结论)。下面大家试着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试着默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大家看,这个反应中的生成物二氧化锰就是前面我们实验中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那种黑色的催化剂。所以现在试管中的物质是黑色的。

  活动4【练习】氧气的制取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一位学生】我们学习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催化剂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也可以。

  【第二位学生】学了两个文字表达式。

  【第三位学生】我们知道了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可以在野外生火。过氧化氢可以放在鱼塘里添氧气。

  【第四位学生】学了催化剂,还有猪肝为什么能催化过氧化氢。

  【教师】很好,我们还学到了哪些方法呢?

  【第一位学生】我们学习制取物质的方法,要先考虑反应原理,再考虑操装置和实验步骤。

  【第二位学生】我们还知道遇到困难要查网络,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也可以查书。

  【第三位学生】还可以问同学。

  【第四位学生】学会了如何加热固体,为什么试管要向下倾斜。

  【教师】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刚才我们说到了这节课的一个作业,就是用网络查找催化剂的有关知识整理起来。希望大家还记得。另外的一个作业是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这将是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这两种方法设计一套装置吗?

  【教师】这个问题你可以课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觉得一套装置能解决问题当然可以。如果你觉得必须有两套装置才行,那就设计两套,甚至可以设计更多的装置。另外,下节课开始要测验这两个文字表达式,同学们课下要认真复习。

《氧气》教案9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培养辩证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课型:探究式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硫、木炭、铁丝、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

  1)

  空气的组成是什么?

  2)什么是空气污染,如何防治?

  3)什么是物理性质

  2、情景导入

  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和氧气应用的图片

  3、探究新课: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出示一瓶氧气,指出它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1.293g/L)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30mL氧气。

  4.在压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通过实验填写下表:

  在空气中

  在空气中点燃

  在氧气中点燃

  表示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木炭

  C

  不燃烧

  发红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发白光,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O2

  点燃

  硫

  S

  不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产生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S+O2SO2

  点燃

  铝

  Al

  不燃烧

  不燃烧

  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Al+O2Al2O3

  点燃

  铁

  Fe

  不燃烧

  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Fe+O2Fe3O4

  点燃

  结论:

  1.燃烧在纯氧中进行比空气中进行得更旺。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却能燃烧。

  说明:

  1.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是跟其中的氧气反应。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回顾旧识:

  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何?

  探究新课

  分析讨论

  1:填写下表:

  实验

  反应前的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反应表达式

  炭燃烧

  木炭

  氧气

  二氧

  化碳

  C+O2CO2

  点燃

  硫燃烧

  硫

  氧气

  二氧

  化硫

  S+O2SO2

  点燃

  铝燃烧

  铝

  氧气

  三氧化二铝

  Al+O2Al2O3

  点燃

  分析讨论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结论:

  1.在这三个反应中,都有新的物质(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生成。

  2.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3.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在化学变化时常伴随哪些现象发生?

  结论: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3.发生能量的变化,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4.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分析讨论4:上述三个反应中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特

  点:多变一

  分析讨论5:三个反应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

  结论: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反应物:有氧的(氧多的)是氧化剂,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

  化

  反生成物:氧化物

  应剧烈氧化:燃烧

  分类

  缓慢氧化: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

《氧气》教案10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实验准备:

  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仪器:大试管,酒精灯、木条、火柴,集气瓶、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旧识回顾:

  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情景导入:

  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那如何制得纯净的氧气呢?

  3、探究新课

  [实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现象:

  结论:

  过氧化氢 氧气+水

  讨论:1、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用?

  [实验2—6]:在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1、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一变二不变)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现象: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加热后能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加热

  结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加热过氧化氢与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一变多

  A C+B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

  1、旧识回顾:

  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

  2、探究新课:

  思考:实验室采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氧气?

  出示:图2-17和图2-18

  讨论:

  1、在图2-17和图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陈述:略

  教师演示: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

  强调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方可进行实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分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总结:略

  作业:

  课后反思:

《氧气》教案11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总结归纳: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加热

  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回答问题?

  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

  (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 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看书上装置图,注意连接方法。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讨论收集原理?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讨论5、6两步的原理:防止倒吸?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注意氧气的密度与氧气的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观察、描述现象;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重点)

  分析反应的特点,归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依据反应特点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再请同学们深深吸一口空气,它的成分中含有什么气体?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

  (1)氧气不易溶于水,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呢?(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为什么要带氧气袋?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l0l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凝固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知识拓展 (1)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不是不溶于水,只是水中溶有少量氧气。

  (2)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山时需要带氧气袋,说明高山地区氧气稀薄。

  探究点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

  物质(颜色、状态)

  反应现象

  反应表达式

  注意事项

  硫(淡黄色固体)

  (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2)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3)放出热量,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

  碳(黑色固体)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 二氧化碳

  为使木炭充分燃烧,应使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铁丝(银白色固体)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1)光亮的铁丝盘成螺旋状,(2)铁丝的下端系一根火柴,(3)集气瓶底部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都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2)硫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吗?

  (3)铁丝为什么要做成螺旋状?铁丝的下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具有氧化性。

  知识拓展

  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区别:①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变得可燃,如铁。②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探究点三 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提出问题上述几个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分析上述几个实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 + B + …→C “多变一”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缓慢氧化:在反应中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觉的氧化。如食物腐烂、酿酒、酿醋、呼吸、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知识拓展

  (1)化合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来考虑的;而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它是从物质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考虑的。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但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3)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不是专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只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氧化反应中的氧包括氧气和氧化物中和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不足之处

  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

《氧气》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六、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加热H2O2 H20 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催化剂 K2MnO4 MnO2 O2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检测:

  1、在分析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时,有下列几种判断。请你简要分析正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错误,请举出一个否定它的实例。

  (1)必须选择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须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使用催化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须用排水法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面对化学制取氧气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氧气》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xx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氧气》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 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也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 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 纳,使学生学会发现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取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

  教学过程:

  环节1: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复习]带领学生复习实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KMnO4制O2的过程。并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第一过程中的实验原理——KMnO4制O2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环节2: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装置。

  [复习]实验室中任何一套实验装置都可以分为二个部分,即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的收集装置。

  [思考]KMnO4制O2时应 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什么样的收集装置?

  1、探究KMnO4制O2的发生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二套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

  ②多媒体展示出KMnO4的状态,并让学生说出KMnO4制O2的反应条件。

  ③引导学生思考:KMnO4制O2应选择哪套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答问题。

  2、KMnO4制O2的收集装置如何选择?

  ①多媒体展示:三套化学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装置。

  ②复习:这三种收集方法分别依据了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提出问题:氧气应该怎样收集?

  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讨论后回 答问题。

  环节3:探究高锰酸钾制O2的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探究。

  实验探究 的过程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获取信息(如查阅资料、自由讨论等方式)→实验操作 →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 延伸到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设置了十个问题,依次如下: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对比实验:一个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点KMnO4粉末。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试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试管口要 略向下倾斜 ?

  (4)固定加热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 能立即收集吗?为什么?什么时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时,怎么知道氧气已满了?满的现象是什么?

  (6)收集满O2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来怎样放置在桌面上?

  (7)实验结束后,要撤装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检验一瓶气体就是氧气?

  (9)给你一瓶O2,如何验满O2?

  (10)排 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哪种方法收集到的O2更纯净?

  环节4:课后小结

  现在我们小结一下: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据

  1.排水法 依据O2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2.向上排空气法 依据O2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思考:这两种方法收集到的气体哪种方法更纯净?

  (五)检验及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复燃了,则气体是氧气。

  验满:1、排水法:当大量气泡从瓶 口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O2已满;

  2、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盖上毛玻璃片。

  依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环节5: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加热型

  气体收集装置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或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三)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四)检验:

  (五)验满:

【《氧气》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06-18

大班教案科学教案11-10

大班教案橡皮泥教案07-11

舞蹈的教案12-10

《春》教案02-21

散步的教案03-06

坐井观天教案09-19

《人生》教案09-20

《瀑布》教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