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教学教案1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
3、同上
(五)课堂训练
1、指导背诵。
2、检验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情况并积累词语。1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达到朗读成诵。
检验学习成果,积累文言词语。
(六)课外延伸以“童趣”为题,写一篇的短文,突出“童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小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小学教学教案3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二、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
学生:1、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2、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3、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1、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以及一些关于“童趣”的挂图。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经验储备和联想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学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学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
(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
①字音:童稚[zhì]拟[nǐ]作鹤唳[lì]凹凸[āo’tū]
庞[páng]然大物癞虾蟆[làihá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则……
③徐喷以烟,使其……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以丛草为林⑥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主动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师: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有些想不到教师可提醒。)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③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可加深对“物外之趣”体会,也是课堂的延伸。)
七、资料链接: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周作人《苍蝇》选段)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小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教案02-23
《闪光的金子》教学教案11-17
《笋芽儿》教学教案12-07
《乌鸦喝水》教学教案04-13
小学体育教案11-08
小学书法教案07-17
小学除法教案07-15
小学水果教案11-07
小学作文的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