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案

时间:2024-10-11 11:44:1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静夜思》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夜思》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静夜思》教案汇总七篇

《静夜思》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棒

  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教学时间:教学本课用2课时。

  预习: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由复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初读课文,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1、 朗读全诗,对照生字表,在诗中画出来。

  思考:全诗有几行,有几句话?(全诗有四行,有两句话。)

  2、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进行正音。

  四、讨论交流,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 轻声自由读诗,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质疑。

  2、 先弄懂“静夜思”每个字的意思。静,安静;夜,指夜晚;思、思念。

  3、 然后让学生观看插图: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干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让学生结合每个字的意思和插图内容讲讲诗题的意思,(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望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

  5、学习古诗第一句。

  (1) 由朗读第一句诗,思考:读懂了什么?

  (2) 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地方。

  (3) 讨论不懂的词语,再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句意。

  (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光”这里指的`是月光。“疑”是怀疑的意思。)

  (4) 提问: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明亮的月光的,诗人觉得月光好像是什么?想象一下,/article/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5) 同桌互相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6) 练习朗读第一句。

  (7) 总结学习第一句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第二句。

  5、 学习古诗第二句。

  (1)分组学习。先读句,然后议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最后将词语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全班进行交流。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思故乡”就是想念故乡。全句可以理解为:抬起头来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在外,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3)让同学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应该怎样朗读。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五、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要读出节奏、韵脚,带着作者的情感进行朗读。

  六、照着板书和结合插图,说说全诗的意思。

  七、同学们议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集体朗读全诗。

  2、小组议论古诗的意思。

  3、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认读生字。

  一、学习生字/soft/,掌握字形。

  1、自己自学生字,想想它们是由几笔写成,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字形。

  2、全班交流学习。

  3、口头组词。

  二、练习写字。

  三、作业设计。

  后记: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板书 6 静夜思

  所见所思

  所思所感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两首古诗,其中《古朗月行》写出儿童眼中对月亮的认识,《静夜思》则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遵循“互动、开放”的阅读模式,力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课堂意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2、背诵两首古诗,体会古诗的奥妙。

  3、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寂静的夜晚,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一抬头,看到这可爱的月亮,真想对它说点什么。你们猜一猜,老师想对月亮说些什么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师相机引入。

  2、古时候,有个著名的'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这明亮皎洁的月亮,他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月亮的诗。

  3、板书课题:2、古诗两首。

  (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带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古朗月行》和《静夜思》教学图片,学生依次看图,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互读正音,检查是否读正确。

  4、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跟读。

  5、说一说,通过读古诗,你都知道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古诗内容初步感知,为下面进行精读体会和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意。

  1、默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诗句。

  2、师生互动,提出不懂的地方;生生互动,解答疑难。

  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联系上文中“小时”“地上霜”“低头”等诗句,理解意思,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看法。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适当点拨。

  (通过个性化阅读,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四、个性品读,熟读成诵。

  1、自由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你准备怎样读出喜爱之情。

  2、师范读,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停顿和节奏,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领读、齐读,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加深记忆。

  (通过重点词句与重音相结合的不同读法,感受古诗用词的精确,使学生由不同方式的品读上升到读出感情,读出滋味,读出古诗的魅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诵古诗。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强化积累。

  二、激发想像,拓展延伸。

  1、除了诗中描绘的景色,你认为月亮还像什么呢?展开想像,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说给老师和同学听。

  2、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用上《静夜思》的词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三、识字指导。

  1、认读生字,重点检查“瑶”“疑”“霜”。

  2、指导书写。

  静:左右结构,左边“争”的第4笔横出头,最后一笔竖稍长,与左边不对齐。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文”字。

  四、总结全文。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体现作者李白的什么思想感情。

  五、实践活动。

  1、查找一至两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读一读。

  2、完成填空,在小组内订成一本小诗集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如: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 。

  又疑 ,飞在青云端。

  (这一环节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以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练笔,搜集资料中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古朗月行 静夜思

  小…………不识(童真) 举头…………明月

  呼作 思乡

  疑…………飞在(童趣) 低头…………清霜

《静夜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板书)(课件)

  床前明月光,

  夜 疑是地上霜。

  静

  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老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有趣味。)

  2.生自由读。

  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老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

  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欢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认识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深圳市荔园小学赵家英,大学本科毕业,深圳市荔园小学教科主任,所设计的课例《我的同学》获小学语文录像课二等奖,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及地区发表,辅导的徒弟所教课例获深圳市福田区阅读竞赛特等奖。深圳市荔园小学是深圳市的一所大校,共有三个校区,61个教学班。

《静夜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己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四、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五、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六、练习写字。

  七、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静夜思》教案 篇5

  一、教材解读

  《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它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拔动着作者的心弦,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早已背会这首诗了。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感情。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反文”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学生饶有兴趣地听,边听边猜。说出谜底月亮。

  3、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是月亮。(师饱含深情地)晴朗的`夜空,多么静谧,一轮明月高挂上天上。看到这样的景象色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些什么呢?

  4、引入新课,板书深题:6、静夜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把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它。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卡片,各小组开火车读,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准。

  5、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6、学生用这些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7、借助生字“故”字,让学生认识反文旁。

  <三>、入情入境,美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读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哪句诗,或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理解“疑”的含义。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5、配乐朗读《静夜思》,启发想象诗歌画面,创设一种意境,学生可以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6、师指导朗读,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加上动作。

  8、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点评。

  9、全班齐背。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评议。

  <五>、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以用图画来展示。

  五、教学资源

  本节课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课件,但本节课注意开发了学生资源,引导他们或识字、或朗读或书写。而且利用了卡片和录音机为教学服务。

《静夜思》教案 篇6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方,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静夜思》教案】相关文章:

静夜思教案集合八篇12-28

《静夜思》优秀教案锦集6篇09-25

《静夜思》教案集锦七篇11-2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2-24

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10-25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7篇11-04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集锦5篇10-12

我的奇思妙想12-18

奇思妙想的小学作文08-09

奇思妙想话题作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