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4-03-23 07:43:06 日记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安妮日记》读后感

  一天将要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安妮日记》读后感

《安妮日记》读后感1

  寒假里,老师要我们多看一些课外书。有一天,我看见爸爸在看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书,我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写历史的书呢。于是,我用整个寒假的时间把这一套书一口气全看完了,这本书真是太好看了!

  这本书讲述了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从明朝的建立一直讲到明朝的灭亡。以及明朝十七位皇帝和其他王公大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尤其对官场政治,边疆战争和皇帝想法的描写最生动。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那些十分复杂的政治事件写的通俗易懂,连我这样初中水准的人也可以看懂,他不仅仅是把历史复述一遍,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欲罢不能。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对我以后学习明朝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同时,我也觉得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统治太残暴了,他为了自己的权利不被夺走,杀掉了许多开国的功臣,许多历史上的名将也因此丧命,结果连可以抵抗外来入侵的将军都没有了,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去守边疆。

  我最崇拜的'皇帝是永乐帝朱棣,他是个伟大的皇帝。他下令编制了永乐大典,他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他派郑和七下西洋,和各国交流文化,促进各国的融合。他还是一个指挥水准丝毫不亚于任何名将的皇帝。他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是一个马上皇帝。

  此外,我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在洪武年间,由于朱元璋杀的人太多,一些官员为了多活两年,就直接装疯,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得了精神病,像抢别人饭吃,傻笑,拿着菜刀和人打招呼之类的行为是很常见的,由此可见朱元璋有多可怕。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

《安妮日记》读后感2

  《安妮日记》这本书我已经接触过几次了,但都没有细细的品尝它。这次有种莫名的冲动,想拿起它。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安妮在二战期间密室里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来居住在德国,但后来因为人们对犹太人的迫害来到荷兰。她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安妮就在这本日记本上寄托她想当作家的梦想,记录下密室内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这本书反应了当时犹太人的那种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这不免让我心生怜悯。而安妮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了很大的对比,原先那种惬意又温馨的快乐生活慢慢变得充满恐惧和无奈。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安妮的自我心理描写,她把自己内心所想的所理解的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这是安妮妈妈和凡丹太太争吵后,安妮的理解“我明白了一点,如果你想真正认识一个人,就必须和他吵一次架,这时就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当然,安妮也是个让爸妈操心的孩子,每次和爸妈吵完架安妮都会向她的日记本——吉蒂哭诉,“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总是会变化的。今天说我很懂道理,可以像大人一样知道一切;明天又说我像个小傻瓜,什么都不懂,还以为读了几本书就可以自以为是。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不再是总要受你们嘲笑的小丫头了。”这样那样的语句应该也常常出自我们之口,安妮把我们的心声说了出来。可就是这样一个直言不讳,一直充满希望的小女孩,在集中营中遇害,死亡。

  而《安妮日记》则是由唯一幸存的安妮的父亲一直在传扬。安妮,我将把你牢记在心中,记得你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值得我学习的品质。

《安妮日记》读后感3

  安妮日记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于二战期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花季少女,安妮以细腻的笔触、平静叙情、深沉的情感,描述密室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成长的轨迹……

  谁会想到一个正在成长的花季少女竟会受到如此残酷和待遇,她在黑暗中那勇敢、坚强的笑容以及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永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让我佩服。

  当我讲到“爸爸妈妈和我艰难地走在雨中,每个人都拎着一个书包和一个购物袋,里面乱七八糟地装上了一切能塞的东西,早晨赶着去上班的人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安妮还很小就到处东奔西跑的逃难,而我却非常不懂事,小时候,就是因为刀子划破了我的手指而到现在都不敢碰刀子,不敢切菜,再想一想安妮,人家一直逃亡,多危险呀,人家都没有抱怨句,没有一丝畏惧,而我却因为一件小事,不敢碰刀子。哎,我太不懂事了!所以,我要学习安妮,要学会勇敢,学会适应环境。

  读完安妮日记我若有所思,一个坚强的女孩是如何在这种被压迫的痛苦下写出了一本孩子们心里的“名著”呢?答案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安妮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在生活中,有多少像安妮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但他们也毫无怨言,在劳苦中感受快乐。我现在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无忧无虑,就更应该抓住每个机会锻炼自己,不做温室中的花朵,要做高山岩石之松,这样才能炼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炼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练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早成人才,成好人才,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要学习安妮,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4

  寒假,我终于静下心来看完了《安妮日记》,他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是一名德国犹太人,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她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写下的日记,成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不幸的安妮于1945年因伤寒病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1947年,由其父亲整理出版,即巜安妮日记》。

  阅读《安妮日记》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触动最大的,便是日记的主人公--安妮。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阳光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女孩,却因为战火的侵袭,不得不跟着家人过起了,躲躲藏藏、危机四伏的隐居生活。然而,主人公安妮,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突遭变故就一直沉沦下去。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没有放弃等到战争结束,重见阳光的那一天,她隐忍坚强,面对着众人都不解和嘲讽,她能够懂得退让;她也渴望亲情,在心里发出自己最真切的呐喊。

  《安妮日记》的1944年5月3日,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我年轻,拥有无数可能;我年轻,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经历着一次了不起的冒险。我正处在危险之中,绝不能终日牢骚满腹,我已经被赐予了很多:开朗的性格,无尽的'欢乐和力量。每天我都觉得我的内心在成长,自由在临近,大自然多么美丽!我身边的人多么善良!这样的冒险多么有趣!那么,我有什么理由绝望呢?

  看完这段话后,我不禁感慨:在战火中安妮的乐观,勇敢,坚强是多么令人敬佩,它们也成为安妮最坚实的武器,带领着安妮走出绝望的深渊。

  《安妮日记》,它,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它,发出了渴望自由与爱的呼声。

《安妮日记》读后感5

  如果你处在战争的环境,一直隐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你会有什么感受?1942年7月,13岁的犹太女孩儿安妮和其他7个人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开始长达两年多的密室生活。

  《安妮日记》这本书就是安妮在密室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在与世隔绝的密室中,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不能打开窗户,还要提心吊胆提防轰炸。安妮没有向命运屈服,坚持记日记,从不绝望,从不放弃。1944年8月4日,由于有人告密,安妮一家和朋友们被抓进了集中营,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

  我不敢相信安妮居然熊在那么混乱的环境中写出这么多优秀的日记。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见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下去,克服我的苦闷,给自己找出一条路来!”你能相信这些话语出自一个13岁孩子之手吗?这些文字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安妮在黑暗中的勇敢和乐观!

  而我呢?妈妈去上班,爸爸有事情,让我一个人在家。我打开了房间里所有的灯,生怕哪里跳出一个人把我抓走。还有弹琴。那首复杂的练习曲我怎么也弹不好,这里没弹正确,那里节拍没对上……我又气又急,火一下子冒了上来。“费脑细胞的事,我再也不干了!”我重重地拍打琴键发狠地说。琴发出了一阵阵吱呀吱呀的噪音……缺乏勇敢和乐观,这就是我与安妮的最大区别!

  “希望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复活了,这希望给了我新的'勇气,使我再一次坚强起来!”安妮的身上,具备了许多我们身上缺少的东西。她从多个角度谈论战争与和平,谈论人性。她的快乐、期望、悲愤、寂寞、苦闷以及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心生震撼。更可贵的是,安妮一直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自我批评并努力改正……她是我们的榜样!

  一朵娇嫩的小花凋谢了。我们要热爱和平,学会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在黑暗中不屈服,勇敢地坚持下去!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合上《安妮日记》,我长舒一口气,回想安妮的遭遇,我不禁感叹万分,安妮是多么地坚强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安妮是个犹太小姑一娘一,正直花样年华的她,本该拥有一段纯真快乐的岁月,却因为无情的战争。被迫与家人和朋友躲在“秘密后屋”中避难。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她担惊受怕地度过了两年,原本温良恭俭的人们,渐渐变得敏一感自私。“秘密后屋”的生活并没有使安妮绝望,她始终坚强乐观,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在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安妮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而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了。但安妮的坚强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上,同时,《安妮日记》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和影响。

  以前,我是个非常没有毅力的`人,有些事情通常做到一半便会觉得困难,于是就放弃了。今天,我觉得跟安妮相比,我所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而我却不像安妮那样坚强,这使我万分羞愧。从此以后,我不论遇到什么难事,都会坚持不懈,把它做完。就像那次,要背一篇很长的文章,刚开始我还信心满满,相信能把它全部背出来。可过了很长时间,连一半都没背出,我脑子里放弃的念头越来越大,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安妮,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又使我坚定了信心,我仔细地读了几遍,把很长的段落分开记忆。我一字一字细致地读背,轻轻在嘴里一遍一遍默念。遇到背不出的就再去读。慢慢地,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扎了根。 可以说,苦难、屈辱、恐惧并没有把这位弱小的女孩压垮,同样,这些也不能压垮我们。

  学会坚强,像安妮那样,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安妮日记》读后感7

  安妮,多年后,异国他乡的我,在灯下翻阅你的心,两心之间强烈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环境造就的你我,又有怎样的一颗可以相通的心,将时光的指针打回与你同龄的我的年代,可曾发觉我也共有迷茫困惑的青春岁月?

  我有一个非常敏感、容易受伤的脆弱的心,别人一句看似无意的话,一个仿佛没有什么的动作,都可以使我受伤。我的感情世界非常丰富,但我极少将我的感情投入某件事,投给某个人。因为我害怕受到伤害,害怕那心碎的感觉。为此,我将自己的感情层层包裹起来,我笑,我闹,我却不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去,我寻求精神的寄托,我寻求发泄的途径。

  看了太多的书,听了太多的故事,我渐渐知道冷眼看一切是很好的。我不想看分离的结局,不想看内中的曲折。近来,我很烦,觉得好多东西,好多人都讨厌。我喜欢独自一人,伴着一屋子的孤独、寂寞。不管怎样,但求无怨的度过这一生。

  小说、电视中见的多了,我觉得最令我感到可怕和讨厌的是被人要挟,我时常想逃避这种事,但我象鱼在网中一样,万般挣扎却无半分收获,我逃避可以爆发的战争,我努力克制不发作。这是份深深的无奈,我早下过决心,不要被人要挟,但实际上我却无法摆脱,直面现实的.我已不在了,现在的我常心惊。

  安妮,你的生命质量等同于流星,那点光芒,划过天际,刹那换永恒,你的身边是布满硝烟的恐怖战场,它残忍地夺去了你们无辜的生命;但它不知道,你的精神永恒,你的热望、你的整个心灵都与我们、与世界同在。安妮,人生之路,能够无怨无悔地走上一回,纵使短暂,亦应引以为傲。

  如诗如梦的纯情,温柔如水的情怀,被光阴牵走;而今的我,是想哭哭不出来,有些倾泻笔端,所以看来比较私人;想用笔名,就像替身在为自己发言;可惜,有些话替身也不能说,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是多么幸福。

  安妮,像你,飘零风中的玫瑰,流传于世。

  不敢用手术刀剖开自己,只怕看见的是创痕,就让一切随风,固守住风花雪月的浪漫。

《安妮日记》读后感8

  安妮,她用了25个月去躲藏,却还是没能逃开被盖世太保抓进集中营的命运。安妮她不过13岁,却要放弃属于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由这些权利,转而背负起千万种不幸和对命运的恐惧。而这一切都只因为安妮是犹太人。

  在书中,安妮写道:“纸比人更有耐心”。在那漫长的25个月中,她用她的笔,她用她的梦想,刻录下了她在密室躲藏时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安妮是不幸的,而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的愿望——我希望我死后仍会活着。她才如此幸运。

  安妮13岁开始写日记,到她死于集中营还不到16岁。安妮从上帝那得来了写作的天赋,她有着她自己的梦想——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她一直在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她记下了她自己的孤独,对战争的恐惧,对生的追求和热爱,以及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她写下了原来不属于她这个年龄所应经历的命运。

  如果安妮没有遭难,如果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那么,她长大以后,或许不用长大以后,她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这一切,谁又知道呢?

  安妮在密室里呆了25个月,她在密室错过了原本属于她豆蔻年华的自由和快乐。

  安妮在密室里能认识的人是那么有限,安妮是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少女,这样的她,正是爱结交,好动,对世界,生活充满了憧憬的年龄。在她所能活动的狭小空间里,而她几乎是没有同龄人相伴,也享受不到同龄人的乐趣。

  那愚蠢的战争犹如一个沉重的桎梏,把我们幸苦建设的家园就这样囚禁于硝烟炮火中,毁于一旦。那不近人情的.种族歧视,剥夺了不计其数的人的自由。

  野蛮的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摧毁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仿佛看见了安妮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安妮一直在用着她的善良去看待这个世界,带着她对生的渴望。

  安妮的愿望实现了,用令一种方式。

《安妮日记》读后感9

  “我能感受到百万人所遭受的苦难,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生活看做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安妮·弗兰克

  总是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却不知道怎么下笔。我想我读这本日记的时候就是在读这个少女的人生。安妮有她的主见,有她独特的想法。战争让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深度,对生命、对生命有追求的人。不,其实更加准确的是……战争逼她成长。

  安妮在这间狭窄的藏身小屋里,借助对日记的倾诉,思考着人性,世界以及宗教。一本日记,记录了她从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悲愤到最后的挣扎和死亡。这本在黑暗中写成的日记,带给她自己的和全世界的则是温暖与坚强。在困境中,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可能都不一样。而安妮选择的,是乐观与坚强。这本细腻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页页日记,犹如一串珍珠,串联起安妮的全部生活。

  战争可以摧毁一切,但唯独不能摧毁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这是对纳粹德国暴力的诉控!是对反法西斯的坚决抵抗!是犹太人民在二战期间艰难生活的一个缩影,是战争的罪恶,是人性的贪婪与挣扎。

  开头的那句话很显然地体现出了安妮对待黑暗生活的乐观。安妮在这间秘密阁楼中的确度过了一个提心吊胆却又美好的25个月。例如,她和皮特的初恋。我想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必不可少的经历,可惜常常不能如你所愿。

  “我觉得,不仅政府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普通公民也有责任。人的'心中藏有太多的欲望,总想驾驭别人,控制别人,否则只凭少数政客兴风作浪,是不会发起战争的。”这是我从书上摘抄的一句话。这句话很了然地说明了战争的原因。不错,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冲动,有欲望的。这使他们不顾一切地满足自己。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之后,将会是对和平的漫长而又痛苦艰难的等待。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安妮日记》是一本述说了勇气与希望的书。

  78年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的上空,挡住了阳光,横扫了欢笑,夺去了快乐,有的只是恐怖与死寂。更是让一个种族承受了灭族之灾。这一场场战役似乎焚烧了生活的希望。但偏偏有一个女孩儿,总是用自己不灭的天真与善良来充当那时仅有的一束阳光,一次又一次 温暖着他人和我。她,就是安妮。

  我们从未亲身体会战争,更不能体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恐惧,但电视报纸上那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也足以体会战争的恐怖。可安妮何来的勇气希望去反抗呢?又是用何等的信心来支持那一束阳光的温暖?反复在书中寻找答案,良久,我明白。

  是生活,生活带给她希望,安妮的'精神世界总是充满了阳光,鲜花,自身的魅力在无声地浸染着每一个人。她用自身芬芳着危机四伏的环境,就算身处逆境,就算面临危险,也决不妥协!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吧。回想现在,我们生活在安定的社会,也不会遭受生命的迫害,不用成天提心吊胆,应该庆幸。换做我们若在当时谁能拥有安妮一般的勇气?我不自诩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我也曾因遭受困难挫折而停滞不前,诱惑处处存在,当灰心时我也想放弃一走了之。现在我有些许明白,这样做是错的,也许我不该走的这么快,而忽略生命的快乐,面临困难提提脚,迈过去,会是另外一番感受。不管生活如何,它依然芬芳,大千世界依然精彩。用生命和力量去搏击天空,就算失败也要有爬起来的勇气!安妮的结局虽然悲惨,可她诗一般的心灵依然不老,它是不死的。

  不管怎样,大步的向前迈吧,生活依然芬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在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和她的日记备受瞩目,那就是安妮.弗兰克和《安妮日记》。

  1942年至1944年,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法西斯向无辜的犹太人民伸出了黑暗之手,让原本安逸和谐的犹太民族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遭受折磨的痛苦生活,藏匿在她父亲奥托所在公司的办公大楼的密室,与范?丹恩一家、牙医艾尔弗雷德?杜塞尔开始了在密室里的'生活,八个人在密室里度过两年煎熬的岁月。最终,因他人告密,八个人被党卫队逮捕了。

  安妮是一个乐观、勇敢的女孩,在被压抑和恐惧笼罩的密室生活中,她始终心存希望。她博览群书,努力地学习法语、英语、几何、历史等课程,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种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合上《安妮日记》,我觉得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吃山珍海味,而安妮连温饱也不能解决;我因父母没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大哭大闹,但安妮却只能悄声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而且我生病了可以去医院看病,而安妮生病了,也只能含点草药,凑合凑合。我的生活和她的生活一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总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有繁重的功课,但是安妮呢?她不仅要做功课,还要干家务,生活没有一点自由。现在,我再也不抱怨了,因为安妮要比我苦多了,但是她很少抱怨,总努力去做好。我要向她学习!安妮能在逆境中站起来,而我呢,却是垂头丧气,我应该学习她遇到困难时,不在逆境中沉沦,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地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真想大喊一声“安妮,你真棒!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安妮日记》是安妮写了自己从十三岁到十五岁时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分析,记录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自己的喜怒哀乐,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些日记却震撼了世界的良知,成为了纳粹灭绝人性行为的罪证,向世界展示了在纳粹的铁蹄下善良的民众所遭受的苦难与残害,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期盼与渴望。

  《安妮日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安妮一家为了逃脱纳粹种族毁灭的魔爪,他们藏身到了安妮父亲那家公司楼上的“秘密后屋”。在“秘密后屋”避难的不仅只有安妮一家。他们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相继收留了父亲同事范达恩一家共四个。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安妮一家可真伟大。”在长达二年的避难生活中,他们整天过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活动在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充足食物的几十平方米的小天地里,时刻担心着被外人发现,被纳粹抓走。到后来,他们不仅食不果腹,衣不敝体,还经常受到盗贼的惊扰,空袭警报的.惊吓,以及飞机炸弹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里,“秘密后屋”里原本温良恭俭的人变得敏感自私,你争我吵,而外面,忠厚善良的人也被特殊的环境被逼得去偷去抢,读到这里,我想在纳粹这样的统治下安妮也会变吧!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安妮却没有在纳粹的施压下变得自私敏感,她仍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读到这里我为她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改变而感到高兴。然而由于告密者的告密,秘密后屋”的所有人都被可恶的纳粹抓走,最后除了安妮父亲以外,所有“秘密后屋”成员都悲惨地死在纳粹集中营,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泪眼模糊,悲哀万分。我为安妮这位花季少女的香消玉殒感到可惜,更对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感到愤怒。

  看完这本书,我想在当前的和平环境里我们衣食无忧,备受呵护的我们确实应该珍惜这种幸福,并且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强盛,为人类的持久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身上。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读完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妮·费兰克。她是一位犹太女孩,安妮在十三岁时收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所以她就从1942年6月的一个星期五开始写日记。

  1942年7月刚刚过完十三岁生日的安妮·费兰克跟随父母姐姐和安妮父亲的朋友凡·丹先生一家为了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捕,搬进了一间偏僻隐蔽的阁楼里,他们为了保证安全,他们白天不能随便出来走动。在这间逼仄狭窄的阁楼里,虽然在阁楼里缺少食物和生活用品,但安妮和家人还是在阁楼里坚持阅读与学习。

  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被人告密,很快安妮一家全部被德国警察逮捕。1945年3月安妮姐妹都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内。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安妮是一个开朗乐观善于思考,并渴望实现梦想与自信独立的女孩,即使在最恐惧和最痛苦的黑暗时刻,安妮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切苦难,她渴望自由,更渴望和平。她勇敢乐观的面对恶劣恐怖的环境,并且运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真实的记录了她那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她的日记不仅记录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她对甜蜜爱情的'热烈追求,更记录了凶狠残暴的纳粹士兵无情地屠杀犹太人的罪恶行径。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战争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战争,不仅让无辜的人们遭受生命的涂炭,更让很多原本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从幸福的家庭逐渐走向死亡的深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恐惧而又残酷的事实啊!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战争,珍惜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拥有快乐而又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所说,“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安妮宝贝。安妮和宝贝。本为一体。她带给我的不但仅只是一时的打动或者肉痛,更多的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动和共鸣。我想,大概我可以套用伴侣的一句话:没有谁的笔墨可以让两颗心如斯靠近……

  我时常会在深夜独自守着一盏暗黄的灯看安妮的书,良多的时候通常是一边看一边哭泣,一边哭泣一边欢笑,裹着毯子在破晓的时候感应感染着最深入的黑暗和孤傲。这些行动都是寂寞无声的,因为收回任何的声响都会破损这俏丽的黑夜。

  安妮宝贝。安妮和宝贝。本为一体。

  若是可以,请让我学会安妮的飘逸,纵然在面对衰亡的时候仍然可以笑靥如花,毫无惧色。若是可以,请让我学会安妮的顽强,那种在全部伤痛面前都不等闲垂头的大义凛然。

  在悲剧的恋爱内里安妮扮演的永远都是受伤者的抽象,这是何等的神奇,爱只是一刹时的事情。纵然是我们早就知道这场恋爱会像一场炊火,有着让人绚烂的俏丽和无能为力的长久。安妮那爱到粉身碎骨仍然可以义无返顾的断交神气,万劫不复时同样有着最初的浅笑的这抽象不但引出了大把读者的泪水,更重要的`是征服了千万读者的那颗心。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苦难都勇于为本身抱负而努力,生存在宁静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要是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窘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大胆地站起来,抖擞抗争,以悲观的心态直面窘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窘境中锤炼本身,把本身检验得越发坚固!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悲观永远高兴的女孩;一个面对窘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鼓励着我们冲出窘境!

  再看看我们本身,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俏丽的泡泡,只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大概破裂。因而我们每每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波折而轻言保持,但相对于履历战役痛楚的安妮,我们所谓的“窘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敷道。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的心得11-23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02-26

安妮日记读后感07-19

《安妮日记》读后感08-16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 11-18

《安妮日记》经典读后感11-24

安妮日记读后感11-17

安妮的日记读后感11-08

【荐】《安妮日记》读后感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