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时间:2024-05-08 16:45:36 小学作文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我的老家是浙江的临海,有许多与别的地方不同的习俗: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

  快过年了,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家家户户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一走出门,便听见了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传来。这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吓得我赶紧用手捂住耳朵!这声音大得,连说话声都被淹没了,不得不让人大声地喊。之后,我看着满天迷人的烟火,每个烟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真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简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烟花节”。

  在我们浙江临海春节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未亮,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天刚蒙蒙亮,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烛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吧,不准将水倒出去,不准动刀······

  还有,我们那儿过元宵节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过。元宵节那天你猜我们吃什么?汤圆No!No!No!不是汤圆,在我们哪儿吃的是“羹”,它是将一大堆原料搅拌成的,都是薏米浆为主,再放芥菜叶、猪肉末、豆腐干······搅合在一起,搅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调味出锅,因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锅,这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风”。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节日才会变得非常有趣。你家乡的风俗,又是怎样的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有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这些节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过外国也有节日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可能会把粽子放在水边祭拜屈原。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最好来早点来。划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中秋节也是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节必须吃美味的月饼,月饼的陷也有很多,人们都喜欢吃。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就是嫦娥为了不让一个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可真悲伤啊!

  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传说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因被人威胁,无奈之下吞下了仙丹,从此只能一人孤独的住在月宫中。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桌上摆放了她平时爱吃的食物。从此便有了中秋节。

  在我的家乡-广东,也因中秋将至的缘故变得分外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月饼店买月饼的,步伐轻快;也有的是从外地回来的,开着半新的小车路过,拼着老命摁烂了喇叭也叫不开车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索性开了窗,用有些湿润的目光贪婪摩挲,吮吸着久违的乡景。

  迈步进入月饼店,只能看见大人们的后背,四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却仍有人不断地挤进来。

  夜幕降临,天空变成了墨汁般的颜色,只能看见那玉盘般的月亮和隐约的星光。爸爸将月饼放在盘中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又插上了三根香。清幽的月光照在月饼上,更增添了几分食欲,让我垂诞三尺。轻烟弥漫在阳台中,恍惚间,竟不知在何处。“以前每逢中秋,家家都要供月神,希望有好收成。现在虽然不种田了,但这是家乡独特的风俗,要传承下去。”我听后若有所思。

  三根香都燃尽了,我早已迫不急待地伸出手,抓起一个月饼就护在怀中,生怕别人抢走了。爸爸有些好笑地说:”又没人跟你抢,月饼多的'是肯定让你吃个够。”虽然爸爸这么说,但我仍是小心地护住月饼。妈妈说我打小就十分护食。直至月饼被我大块朵颐了一顿后,才心满意足的擦子擦嘴。”来喝杯茶。爸爸招呼我过去。在广东,吃完月饼是要喝茶的,可以清肠胃。四周雾气腾腾,洁白纯净的圆月显的格外明亮。

  中秋供月,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包含着美好寓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在很多地区都已经不过这个节日了,只有在南方才能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在很久以前,上巳节的时候,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去郊外春游,这三月三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这天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据说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且这一天还得吃荠菜煮蛋,这味菜营养价值极高,美味可口。在疫情间我也总算是再一次回味了这荠菜煮蛋的味道。

  三月三那天早上,妈妈正在用碗泡着四个鸡蛋,见我来了,赶忙招呼我:“可可,你帮我把那个芹菜的脑叶给摘掉,等下要吃荠菜煮蛋。”

  我听完妈妈的话,感觉我正顶着一串问号。荠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荠菜煮蛋?不是平时吃煮蛋都是吃红枣煮蛋的吗?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啊?

  我没再多想,帮妈妈摘完菜,又洗了洗,便看见妈妈把荠菜放到锅子里去煮,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水也越来越调皮,调皮的都冒泡了。可怜的荠菜也变得黄黄的',原先的绿皮肤都套在水身上了,锅中飘出一种浓浓的荠菜味,飘走了的那是荠菜的魂魄。

  折腾了好一会儿,汤汁同没了壳的鸡蛋泡在一起,再加上那红彤彤的枣儿,那样子,看起来十分和谐,好可爱的样子。

  等早餐端上桌,都快上课了,看来是没法好好享用了,接着我就是一顿猛吃,真是有一股好新颖的味道,后来上完课,问了妈妈,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

  “三月三,荠菜胜过灵丹。”这荠菜据说还能治头痛,不知道我这头痛的毛病是否能治好呢?现在大家都快把这上巳节给忘了,真希望这个节日能永远的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虽普天同庆,可各地的风俗略有不同。我是榆林人,有趣的榆林春节容我与你道来。

  榆林人的春节,过年前的一个月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闹秧歌、转九曲、观灯、放花才算基本结束。榆林人讲究过富年,对于年货的准备极为重视,腊月里踏进集市会看到一派热闹非凡的红火景象。

  腊月二十三的时候,榆林人要送灶王爷上天。农村有一些地方会吃上一顿猪肉烩粉捞饭,还有一些地方吃上一顿杂面,燃放烟花爆竹,送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后做年茶饭。年前几乎家家做油馍馍。油馍馍是用水兑上软米浸泡一夜后捞出来,再在碾子上碾成面,再兑水揉成团,发酵一夜,然后做成环状,在油锅上炸熟即可食用了。

  油馍馍讲究小巧玲珑,颜色金黄,味道鲜美,醇香可口。

  榆林人腊月也要蒸白馍馍。白馍馍上还要点上可食用的红红绿绿,图个好吉利。

  我们榆林人过春节准备的`特色美食还有“拼三鲜”,这可是一道大菜,它烹制繁杂,用料众多,有红烧猪肉,炸丸子,炸佛手,炸酥肉,煮羊肉、鸡肉,涮片粉,蒸酥肉,水丸子,做出来后那真是稠稀相间,色香味俱全,诱人的味道让人直流口水。

  榆林过年美食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也不少。在我们名满天下的老街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万佛楼、钟楼、鼓楼的楼台上有陕北民歌、戏曲、说书表演,街道上张灯结彩,各路秧歌表演热闹非凡,到处欢声笑语。

  榆林的春节,真是丰富多彩,欢迎远方的朋友来榆林过大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提起元宵节的习俗,我们第一时间说出的大概就是吃汤圆了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元宵节最有意思的,是不是还有看花灯和猜灯谜呢?

  每年元宵节,市里都会举行元宵节花灯会。有人物的、动物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从这条街的一头走到那头,满眼都是花灯,满眼都是看花灯的人。花灯和人在光与影的交错下,重重叠叠,模模糊糊,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人物的花灯,除了那些民族英雄与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例如威风凛凛的孙悟空,脚踩着筋斗云,神气活现。还有坐在宝座上的玉皇大帝,看上去极其威严,不可侵犯。还有端详着蟠桃的王母娘娘,一大把白胡子的太上老君等等,就像是各路神仙在聚会。花灯仿佛让他们一个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动物的花灯有那些卡通版的小鹿,小兔,最可爱的还是攀在树上的那只猴子:一只手抓着树枝,另一只手准备去摘枝头上的那只桃子,调皮得很。

  灯会在临近天黑时举行。整条街根本不用开灯,这些美丽的花灯就足以照亮。这些人物的,动物的'花灯从天上向地面望去,就像繁星点点。

  元宵节的花灯展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也许花灯上人物并不全是真的,但是这又何妨呢?只要我们有一颗纯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心,那么他们就算是假的,也会一直活在你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所谓“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家绍兴的民风和民俗吧。

  绍兴是水乡,鱼米之乡,大家绍兴有很多风俗和特产,都是非常不错玩、非常有趣的。

  这里的风俗是相当有趣的。正月十五的时候要闹元宵的所谓闹元宵就是看花灯、猜灯谜。在4月1日是大家的愚人节,在这一天里,就是要开高兴心得过,无论如何也不可以生气,特别是上当受骗是,譬如其他人约你吃饭,到了相约的时间,其他人还没有来,你只能自认倒霉一个人吃饭了。6月1日是六一,是孩子子们最喜欢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小孩们可以疯狂玩耍,无拘无束。9月10日是教师节,所有些学生都给老师送鲜花送礼物物,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一天。10月1日是十一国庆节,每年的十一国庆节都会有一个典礼,那是为庆祝建国才搞的.仪式。12月又称腊月,在腊月三十,是大伙最忙的日子,这一天大伙团聚在一块。

  不只这里的风俗特别有趣,这里的特产也特别丰富。绍兴最有名的两个字是“臭”和“霉”,臭是一臭,臭豆腐;霉不是倒霉的意思,霉是二霉,一霉是霉千张,二霉是霉干菜。绍兴还有几件特产,一件是扯白糖,你别听它名字里有“白”,但它刚开始是黄色的,白是扯出来的。还有一件是腊肠,是用猪肉和猪肠在腊月做的,所以叫腊肠。大家不可以光顾着吃,绍兴还有一些好玩的特产,一是乌毡帽,二是乌篷船,我把它们称为“二乌”,2、乌最好玩。可以边划边看风景。

  绍兴真是一个好城市,作为绍兴人,成长在这样漂亮而又富有个性的地方,我感到荣幸,我要保护大家的土地,保护大家的家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二十五二十六忙年蒸”,这可是扬州人的老传统。

  年蒸的起源是为了招财进宝,把蒸好的包子堆成一个元宝的形状,被称之为“堆元宝”,借此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寓意着蒸蒸日上。

  有一年春节,我在外婆家学会了做包子。

  首先是和面。外公先拿来一个盆,把面粉倒在盆里,再加进发酵粉,然后开始加水,一边加水一边和,直到水加够了,就开始使劲地揉,把它揉成一个大面团,盖上一层湿毛巾,等它发酵。接着是做肉馅。先把剁好的肉馅放到一个大碗里,再加各种调料,搅拌均匀。

  然后我们开始做包子了。只见外公把馅放进皮里,用手一捏一拱,一个圆圆的包子就做好了。我在旁边看得跃跃欲试,“用手抓着两边,往中间挤,中间要捏好,不能留空。”外公一边做示范,一边对我说。虽然外公一直在旁边指导,可我的手始终不听使唤。刚开始我在包子皮中间放了很多的馅,结果在包的时候,馅从面皮里跑出来了,我急忙用手去捏,谁知这边捏好了,那边又破了。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放了很少的馅,结果包好的包子虽然皮没破,但是扁扁的,软塌塌的,一点也不好看。第三次,我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放了适量的馅,做好后的包子很漂亮,不仅包子的`肚皮圆鼓鼓的,而且头顶呈游涡状,像一座小宝塔耸立在蒸笼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等一座座小宝塔装满了蒸笼,外公便把它们搬到厨房里,旺旺的火开始蒸。

  一个个包子蒸好了,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真香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蒸,虽然与其他城市的风俗不同,但是却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一到过年的前几天,老家的村庄里总是热闹非凡,因为大家都聚集在一户人家里,准备轮流打糍粑。

  奶奶排到最后,所以前面我只在别人家看看做法,偶尔帮一点小忙,步骤还挺简单:把蒸了五到六个小时的糯米倒入一个很大的石窝子里,请村里的二到三个壮汉,分别拿着又粗又长的木棍,一般都是两个人砸,因为这样更有序,有时嘴里还唱着歌,特别有气氛。当糯米砸到没有一颗糯米的时候,就可以不砸了,这下糯米,可不粘石头,全粘到木棍上了,一个奶奶用绳子将粘在棍子上的.糯米弄到了一个装很多面粉的框子里,这下,上面粘了面粉的糯米团算是被征服了,不再那么粘了。现在开始分工啦!一人把糯米团分成几个小团,要均匀,再请几个人,把小团放入模具中,也可以在把小团子放进模具之前,先放松柏叶,这样正吉祥,这小团子必须要非常用力压。这样才能有印子出来,最后在糍粑的正中间点上可以吃的颜料,糍粑便做好了。

  刚打出来的糍粑可以生吃,也可以用糖煎糍粑,煎到焦黄就可以吃了,一口下去,甜甜的,香香的,这可是过年的时候,我最爱吃的美食,不仅是我们家的大人还是小孩,别人家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特别爱,最爱的还是糖煎糍粑。

  这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也代表甜蜜的生活,吃着糍粑,我觉得我自己好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在我的老家宁海,风俗那叫一个多,数都数不过来。

  比如“谢老爷”这个风俗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它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另外感谢祖先之前一直保护我们,想让祖先在新的一年继续保护我们。过程是这样的:先摆好一桌饭菜(不一定要全熟,但一定要一只鸡),再摆上一桌酒,往家里大门的方向插三炷香,再烧纸,拜一拜就行了。

  还有做麻糍,宁海的麻糍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宁海做的不是红糖麻糍,而是青麻糍和白麻糍。做青麻糍,首先要准备一盆糯米,煮熟后放入石缸中,再加入青米混在一起,边加水边用锤子锤,使它们混合在一起,吹半个小时后放在桌上,撒上松花粉,缩成长条,按成长方形,再用刀一段一段切下来就好了;而做白麻糍就更简单了,只要去除加青糯米和加松花粉就行了。

  盐蟹,一种等着就能吃的.食物,顾名思义,就是用盐腌制的螃蟹,其做法也很简单,用盐把切成块的死白蟹腌起来就行了。我爸跟我说传说在古代,一位贵公子想吃蟹,于是他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店去吃螃蟹,他说:“小二,给我来一份煮甜蟹。”他还说:“一定要活的!”但那时正是黑夜,螃蟹都死了,但做煮甜蟹要一晚上才行,于是,厨师长就放了几把糖腌了起来,但那时他放错了,放成了盐。第二天,贵公子已经来了,早早地就拿走了还在腌制的盐蟹。到家后大快朵颐吃了起来,没想到,用盐腌制的螃蟹竟然如此好吃,很快全城都知道了盐蟹。这种盐蟹也可以避免浪费,也是一种节约的好方法!

  舞龙,一种很有技术的表演,一般分两种,一段和多段。宁海的是多段龙,可以让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这就是宁海的一些有趣的风俗了,你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呢?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在众多节日里,我最喜欢元宵节。曲阜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在放着花炮的夜晚吃元宵赏花灯,多么欢乐啊!

  早晨八点,妈妈就起来去买做花灯的材料,十点十分准时开始做花灯,寓意“十全十美”。用小刀把萝卜芯切掉,里面插一根蜡烛,用刀小心翼翼地刻出一道道花纹,一朵漂亮的萝卜灯就做好了。我记得邻居家的王奶奶会做面灯,当时,我还小,想跟着学,但是面灯没做好,却弄得满脸都是面粉,王奶奶做花灯技术娴熟,用手在面团上一捏,一只猪耳朵就出现了,左边一捏,右边一揪,不一会儿,一只奔跑的小猪就做好了,在太阳下晒一会儿,等面团固定,插入一根蜡烛,一个小猪形的面灯就诞生了。看得我心里直痒痒,软磨硬泡,拿了好几盏灯呢。元宵节吃元宵。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习俗。香香甜甜的炸元宵,外酥里嫩,现在的元宵口味繁多,有豆沙的,草莓的,哈密瓜味的,真是应有尽有。我最爱吃豆沙味的,一口咬下去,浓香从嘴巴滑入胃里,美极了。

  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习俗就是赏灯。每当这一天,我们都要成群结队去看灯展,各式各样的灯挂在街上,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有的`是纱灯,淡淡的灯光照在白纱上,上面的图案隐隐约约,带有几分朦胧之美,像害羞的小仙女;有的是玻璃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夜空,像江湖中的侠客,威风凛凛。花灯种类繁多,看得我目不暇接。

  元宵节寓意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中便会十分热闹——因为有家乡的庙会。

  盼着,盼着,庙会终于到了。太阳还未从被窝中探出脑袋,村中就欢快了起来。东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着钱到街上买吃食,小贩们的货摊一个连着一个,挨挨挤挤地摆在路旁,人们正在街上忙着挂大红灯笼。

  太阳刚一迈出家门,村中立马响起阵阵热闹的鞭炮声。顿时,原来宁静的村庄苏醒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宛如一匹匹野马,冲出了家门。孩子在大街上兴奋地奔跑着,空旷的大街瞬间便被人们挤满,连只蚂蚁都爬不过去。店铺的生意格外热闹,一个个精致的'手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人们抢购着,不一会儿货便少了一大半。

  8点左右,庙会更热闹了。一缕缕晨光宛如把把利剑刺破晨雾,如同人们的心情般期待中透着急迫,兴奋中透着愉悦。看不到场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头上眺望,有的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望,有的一个劲蹦着跳着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诵着佛经,阵阵庄严、肃穆的声音如同道道波纹传满整个村庄。干部们穿着古代官员的衣服,对着祭坛内鞠着躬。台下的人们面目也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们也不再吵闹,全村再度变得安静。

  中午时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无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道道诱人的饭菜被端上饭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买各种各样的花炮玩耍,每天都会有艺人们表演着京剧,一连持续到7月份,庙会才逐渐进入尾声,热闹的气氛也渐渐消退。

  啊!家乡的庙会朴素中带着华丽,繁忙中透着愉快,多么有趣的风俗呀!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一个。

  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我拿着一把剪刀和透明胶布,爸爸拿着春联,一起来到门外。爸爸先贴横批。我用剪刀喀嚓喀嚓地把胶布剪成小块,递给爸爸。有时候我剪多了,就把剪多的胶布的一半贴在门上,另一半悬在空中,当做备用。爸爸轻轻地贴住春联,免得贴皱了。我们俩配合得很默契。爸爸先贴横批,再贴上联和下联。我看了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上联贴在左面,下联贴在右面呢?”爸爸回答:“传统来讲,右联为上,左联为下。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从右往左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右面。现在通常的横批都是从左往右念的。我们家的也是,所以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最后我们又贴了值得大大的福字。贴完春联,从远处一看,红红的,很喜庆。横批是福星高照,上联是金鼠贺岁年年好,下联是万事如意步步高。

  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迎新春。祝愿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过得吉祥幸福,快快乐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从前,每逢清明节,我们一家总会聚在一起吃饭,尤其爱吃青团。上至70岁的外公外婆,下到三四岁的小弟小妹,没有哪一个不爱吃青团。

  青团,顾名思义,就是青色的小圆球,从外观上看就像是一颗绿色的宝石,圆滚滚,胖乎乎,叫人觉得它可爱。

  我们姐妹几个,在清明节前总会帮着大人做青团,把艾草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自己喜欢的馅儿,揉成球状,蒸熟了就可以享用了。我们在做的时候,总忍不住要偷吃几个。妈妈见了,皱眉道:“咦,怎么少了几个青团?”每到这时,我们便躲进屋子里偷偷地笑。

  等青团一上桌,我们便立刻伸手去抓,小弟小妹顾不得吃糖了,哭着要青团。平日里的什么淑女优雅,此时早就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一心想多吃点青团,一只手上拿着三四个青团,另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抢着,等到别的菜都上齐了,我们一个个眼睁睁的望着大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鸡鸭鱼肉,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是青团已经塞到喉咙眼了,还能吃得下去吗?于是便在心里暗骂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青团。可是等到来年清明节时,我们见了青团还是会忍不住伸手去抢。

  现在的'我,看到街上有卖青团的,便会缠着妈妈给我买,可是等我吃到外面的青团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而这一天也是我最喜爱的节日。

  到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都必须回家一起吃团圆饭,赏月喝桂花酒。大家会一起聊天拉家常,所以这一天亲情味很浓。

  在中秋节的夜里,爷爷抱着我说:“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还有啊,不同的地方,中秋的风俗是不同的。我们这儿是喝桂花酒和吃月饼”。我听了跟小脚一溜,逃走了,偷喝了一点桂花酒。

  夜幕下,月光洒进了庭院的地上,照在了桂花的花瓣上,流到了人们的脸上。青色的.酒杯中,桂花酒隐隐泛着白光。小咪一口酒,带着桂花那不可言喻的淡淡的优雅的清香,顺着舌尖滑下,似乎每喝一口都有不同的一番滋味。直至脸颊泛起一丝丝红光,眼中满是陶醉。我看着他们那么舒服,便也喝了一口酒,还拿起了月饼,伴随着口中的酒香吃下酥脆的皮而充实饱满的馅,好像吃下去的不单单是五仁的香味,还有亲情的传递,滴入心间,融化了那冰冷的心。我半眯着眼看,也渐渐迷糊了起来。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间暖暖的,那桂花酒的滋味让我如痴如醉。

  桂花悄然飘下,飘落到了酒杯之中,飞到了指尖之上,落到了掌心之中。伴随天上一只只放飞的灯,那一只只充满牵挂,充满希望的灯。过了一会儿,大家开始聊家常,空气也随之热闹了不少。

  夜深了,每一个人都回到了屋中。清晨,我在朦胧中醒来,昨夜那桂花酒的香气似乎还在空气中飘荡。于是,中秋在一杯酒一块月饼中过去了。

  桂花酒,虽然中秋年年喝,却还是喝不够。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4-19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2-14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优秀04-06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05-08

精选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3篇05-24

家乡风俗为话题的作文02-22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10篇01-14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六年级(优秀4篇)06-25

有关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汇总7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