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写景的家乡作文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景的家乡作文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景的家乡作文 篇1
我的家乡非常美,无论春、夏、秋、冬,都是非常美丽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的两旁都栽满了树,路旁的池塘里有自由自在的小鱼。
春天,农夫们都忙着插秧。到处都可以闻到花的清香,还有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的景象,鸟的叫声,到处生机勃勃。
夏天,无论你到哪里你都会听见蝉的鸣叫声,还能看见一群孩子拿着捉蝉的“武器”在捉蝉而且常常满载而归。
秋天,田野里的每一棵树上都会装满金黄色的橘子,吃上一口,甜甜的,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永远也吃不够。
冬天,到处一片雪白,树是白的.,房子是白的,地是白的,到处都是白的,就好像是雪的世界,小伙伴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家乡真像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一样,不管是什么季节都很美。
写景的家乡作文 篇2
我的家乡是一个被祖国誉为“枣乡”的小城—临泽。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的家乡虽没有桂林那仙境般的美,但也别有一番小城美景。小城那静谥的美,绿色的美,迷人的美,使每个小城的居民心灵也美。
要说小城美的'核心,那便属颐和绿苑了。那儿有千多棵树,绿树成荫,是避暑的好地方呢!
春天,小城是翠绿色的,树叶翠色,颐和绿苑里,小草随微风摆动,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聚拢而来。街心公园连翘花吹起金黄的小喇叭,广场里,千姿百态的风筝与白云戏耍,一切都是那么静谥。
盛夏,颐和绿苑里人们穿着凉鞋踏在水道里,音乐喷泉中,孩子们钻进钻出,站在一旁的大人个个露出笑容,广场上的夜市香味浓浓,烧烤味、羊肉串味,小城的夏天真是火辣辣啊!
金秋,小城充满了枣香味,颐和绿苑的枣树枝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红枣,它可以泡茶,可以作中药,过路的行人都忍不住要尝一个。大街上,卖红枣的人们各各喜笑颜开。
隆冬,虽然冬天是那么的冷,可人们心中是那么暖和,雪的世界真好看,那一群群孩子的嬉戏,为小城景色增添了几争光彩。
写景的家乡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风景优美,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那里物产丰富,有玉米、小麦、水稻……
春天,山坡上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它们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小河边,那野花绿草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夏天,河水清清的,凉凉的。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河里去摸鱼捉虾。天气炎热时,我还和小伙伴一起到河里去游泳,打水仗可好玩了。夜晚的河边简直是一个音乐会场,青蛙唱歌,萤火虫提灯笼、蛐蛐弹琴……真好听。
秋天,黄澄澄的稻子成熟了,好吃的.果子也成熟了……到处是一派金灿灿的景像,家民伯伯喜笑颜开地丰收着果实和稻谷。
冬天,到出都是雾蒙蒙的,从远处看,峨眉山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雪。
写景的家乡作文 篇4
家乡的后山有一条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日夜欢歌的小河。它既没有长江黄河奔腾咆哮的壮观,也没有漓江迷人的风光,但在我心里,家乡的小河永远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春姑娘从季的边缘姗姗而来的时候,沉睡了一冬的小河在“嘎嘎”的鸭子欢笑中慢慢在睁开了明亮的眼睛,河两岸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你瞧,那清澈的河水,盈盈溢溢地装满了一条河,在缓缓地流淌着,再加上一群群张口吸露的小鱼在嫩草之间快活地穿梭着,这不正像是许多美丽的少女在迈着轻盈的步子吗?一缕春风拂过,那一股醉人的幽花香直沁人肺腑。这简直构成了一幅幅奇幻的山水画,令你目不暇接。
当温柔的春姑娘走了,接着夏哥哥来了。这时,四季的摄影师也给小河换上了另一给镜头——一片葱绿。这绿,绿得发亮,绿得无法形容。到了这个时候,河边的野花、柳树长得更茂盛了,倒映在小河里,小河成了一条五彩缤纷的.绸缎。这夏天的小河,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放学后,孩子们天天都到小河里去游泳,一个个像青蛙一样,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他们在河里进行游泳比赛、嬉戏、捉迷藏。玩完后,已进傍晚,他们一个个躺在浅水中,淡淡的夜雾像一层神秘的白纱,轻轻地笼罩住了河两岸,远远望去,山村和远山朦朦胧胧。天边初升的几颗星星俏皮地眨着眼,最后一抹晚霞照亮着,微风轻轻地吹拂阒、小河温柔地抚摸着,他们都仿佛睡在了妈妈的怀里了。
啊!家乡的小河,我多么爱你啊!你是一首诗、一幅画、也是一首悦耳动听的歌,你永远在我的心里轻唱,在我的脉搏里流淌!
【写景的家乡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写景作文11-26
写景的家乡作文12-04
写景家乡的作文(经典)12-10
写景家乡的作文(精选)02-28
写景的家乡作文(经典)11-01
写景的家乡作文(精选)08-31
写景家乡的作文【经典】04-06
家乡写景的作文08-07
[精选]写景家乡的作文04-17
[经典]写景家乡的作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