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 相关推荐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传》读后感1
无论是充满壮志的吟诵,是国破家亡的伤痛,还是同情人民的情思,无一不弥漫着你沉重的气息与无可奈何的愁情。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母亲在他降生的几年内便去世了,是那位善良的姑妈,弥补了他童年时期缺失的母爱,就像一束光芒,刺破了童年时小杜甫如黑夜般的内心,使其迎来了黎明,这是一位舍己为人,不懂得自私的女子,当自己的孩子和侄儿同时染上时疫时,他焦心苦虑地看护着这一对表兄弟,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先照顾这没有母亲的侄儿,后照顾自己的孩子,最后是侄儿的病渐渐有了转机,恢复健康,儿子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不免于死亡。如果我是杜甫,在我进入迟暮之年昏昏沉沉的忘记了世间大部分的惊心动魄,只能想起个别的情感符号时,我会这样描述我的姑妈,她高大,美丽,练达总带着我送她的那一支头簪,斑驳便宜凝结着古老的慈祥接近一种爱的不朽,不得不说这位姑妈对于童年杜甫的心灵、后期忧国忧民的性格与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流亡,但在这此之间,杜甫草堂的生活做了一个很好的过渡,在这里他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如同飞鸟话燕历经风雨后有了新的窠巢。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鸿鹈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田间是细麦轻花。他亲身经历了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内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他看眼前的花木是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观眼前的虫鸟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说到春夜的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到夜晚的幽静是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这里诗句和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些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并不是这样,这些诗句,只反映着杜甫草堂生活的一方面,有一次在八月,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了,墨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夜,屋里漏的没有一块干土,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唱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由于自己的灾难联想到流离失所的人民,他在歌里这样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除却惊天动地的暴风雨外,这田园里也存在着一些病苦的忧郁的事物,使人想到人民的病苦而忧郁的生活。杜甫由于被刀斧砍伐的枯棕想到人民被官家剥削得一物不遗:“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还有病柏和枯南,本来都是正直而健壮的树木,一旦病老,便饱受虫蚁和鸱鸮的摧残,这些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都能使杜甫联想到社会的病象。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想来杜甫在湘江的那只小船中,也曾想起京城的春天与成都的草堂,终是把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化成了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传》读后感2
从“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全盛日”,到“路衢唯见哭”,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浸满着血与泪。再次感受杜甫留下的杰作,领悟杜甫的领悟,方能品味出杜诗的味道。心中之味亦是杜甫的人生之味。
杜甫希望得到一个官职,胸有成竹地赴京赶考。他相信自己的抱负能够得以施展,他自信自己的才华能够被赏识,却不曾料李林甫摆布阴谋,使得无人及第,最终杜甫在长安一带流浪,充作贵族府邸中的“宾客”。“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考试落第,遭受打击,低声下气,怀才不遇的心酸只言片语怎能表达得透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狂风暴雨,漫漫无眠之夜,杜甫因自己的不幸而想到流离失所、无处安身的难民。不禁在草堂里唱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中的无奈排山倒海地倾泻出来;时值今日,你我了解了杜甫的这段经历,虽未曾亲身经历,却也为杜甫悲伤、酸楚。
在传记中所写“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的.十一月,又遭自然灾害和统治集团的剥削,百姓生活得苦不堪言,长安饿殍满街。杜甫,关爱人民的诗人,想到唐玄宗,寄托着他全部希望的皇帝,正在华清宫避寒享乐,不顾民生,不禁长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是何等辛辣尖锐?他是当时百姓的喉舌,他的诗中,有百姓的声音。他看尽战争的残酷,听尽民间的悲声,诉尽民愤、民怨,“辣手著文章”。今天的我们,回溯历史的浪潮,仍然不平、悲愤,当时的杜甫定是一样,心中辛辣,一生如此。
杜甫身在梓州,听闻河南河北被收复,百喜交加,狂欢不止,把心中喜悦与积压多年的悲哀一同发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惊喜可见一斑。
忧,为国;乐,为国;只因杜甫心系天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凄凉衰败,这又激起杜甫的哀思。人,已年老;国,已沦陷。他苦人民,苦社稷;他孤苦伶仃,长期压抑而不得施展,流落异乡,吃尽苦头。这一生的不得志,让杜诗浸满了苦味,让杜甫的心浸满了苦味,也让如今的我们,在读罢全书后,深叹一口气。
人生百味,本来自酸辛甘苦;杜甫,深感四种滋味,心胸却不忧郁,反而永远是开阔豁达的。他写下“百年多病独登台”,又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写下“官应老病休”,又写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写下“野哭千家闻战伐”,又写下“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他的经历,足以感染你我,而我们却不感消沉,反而感受到杜甫豪迈开阔的胸襟。联系到自身,我们都是幸福的,出生成长于当今安定清明的时代中。也许生活中有挫折、有苦难、有失意,但请想想我们伟大的“诗圣”杜甫,一生不幸、饱受磨难,尚能乐观坚强,那么你我面对的困难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杜甫传》,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深刻了解诗人杜甫的传记,更是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蓬勃生长的甘醴!
合上书,仿佛沧海间,一位老叟乘着一叶扁舟,任凭船随着水流飘荡,时而地,仰起头,望向远方即将大亮的天光,浅浅地露出一丝微笑。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心若磐石、目如古井、俯视世俗、写尽疾苦的诗人!
《杜甫传》读后感3
进入暑假第一件快乐的事情,就是妻子帮我购得一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李白传》《杜甫传》《苏轼传》《诸葛亮传》都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的杜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满满的期待,我仔细拆开包裹在书籍上的保护膜。这本由孙微、张学芬编著的《杜甫传》便以优美流畅的文字带着我去追寻找杜甫一生的行迹。
书中,作者以含蓄典雅,文采斐然的写作手法安排了14个章节,叙述了杜甫的家庭出身、青年时期漫游经历、困居长安的穷困潦倒等生命历程。杜甫有着显赫的家庭。他亲身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他自幼好学,7岁已经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志向。从19岁到中年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杜甫五次漫游,途经齐赵、梁宋。他经过泰山脚下时,目睹了东岳的雄伟壮丽,激情澎湃地写下来那首千古绝唱——《望岳》。这首诗境界高远,寓意深刻,既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的雄姿,更突出了青年杜甫的远大抱负。而立之年,他在结婚后西去长安,渴望求得一个官职。他积极参加科举考试,采用投赠干谒的方法向势利的权贵们进献诗赋,以求他们援引,然而现实却是大失所望。
困居长安多年,杜甫在政治上一直找不到出路,生活上日益困顿,这种生活地位的急剧转变是他从感情上逐渐贴近下层群众的根本原因。贫困交加的生活让他接触到人民的痛苦,他开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他对唐玄宗连年的开边战争深恶痛绝,亲眼看到那些被迫应征的士兵出征的.惨状,遂作一首替百姓说话的诗——《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几经波折,他由求仕的失败认识到了政治集团的腐败,从此,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诗里也都是国与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安史之乱,他四处流亡。他亲眼看到老翁、老妪、征夫、老兵、孩子被抓的悲惨景象,感到十分震惊,于是把沿途所见所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分别写下《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这也是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挑战答题”题库中常遇见的“三吏”“三别”。
与李白浪漫主义的飘飘欲仙、自由洒脱不同,杜甫每一首诗作都是现实主义的。他在自己衣食无着的时候,心里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深情地写道,杜甫强烈而深沉的爱国赤诚、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众生平等的和谐思想都永远感动着后人。杜甫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鲜活地进行了一次崇高人性的诗意展示,其必将超越时空而永恒存在。
感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使我通过阅读《杜甫传》再次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乳汁;感谢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你用滚烫的文字叙写了一个时代不朽的传奇,让我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钙”。见贤思齐,我必将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频共振,勇毅前行。
《杜甫传》读后感4
《杜甫传》的作者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5
杜甫,唐代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唐朝有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翻开《杜甫传》,随着杜甫的视角看看那由盛转衰的大唐,看看那世道的昏庸与无常,人心的诡秘莫测。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的一生是苦难的的,又是漂泊不定的,但并不否认杜甫的乐观与坚强。开元时,杜甫二十多岁正年轻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渴望名利,多次应试,在长安考了十年,却又无功而返。
这时已经是盛唐之末,爆发了安史之乱,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的苦难并无结束,反倒是更加痛苦,这时正值唐肃宗期间,杜甫是给唐肃宗进谏的官员,杜甫因语言气势过盛惹得肃宗勃然大怒,将杜甫贬至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在四川的这段时间,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包含着他一身的苦难与期盼。
终于,历经世上事事,在公元770年,杜甫在一叶孤独的扁舟上逝世,59岁的杜甫就这样孤独的飘离人间。
《杜甫传》读后感6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像许多的文人志士一样,少年时期的杜甫也踏上了远游的行列。他经历了两次的漫游旅程,相比于为自己找活路的功利心,他更多的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渴望和向望。这两次的经历让他初次接触到了生活。
在杜甫到长安的十年里,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原本心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满腔热血,却遭到意外的双重打击。当时的玄宗已经成了一个糊涂天子,朝政大群全落在佞臣李林甫手中,他害怕新上任的文人不受自己控制,他控制了科举竟一个人未录取。视这场考试为唯一出路的杜甫因此备受打击,同时他任职奉天县令的父亲也去世,这给他的经济带来了重创,杜甫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穷困。
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时常的暴力征兵让百姓的生活因为这暴虐的统治而苦不堪言。杜甫也在看到凄苦的百姓后写出了第一首为人民发声的`诗歌《兵车行》。从此,他便成为了百姓的喉舌,讲述百姓被奴役的故事。
苦难才刚刚开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着他的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路无数的艰辛。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杜甫得到了左拾遗这个职位,然而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得罪了皇上,又被贬官为华州司功参军。一路上杜甫又一次接触到了流亡的百姓,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映像,写下了留名万世的“三吏”“三别”。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亡成都,他借助朋友的帮助,开辟了一片草地,盖了一间草屋,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时常流离失所的杜甫心中净土,正是这里让他过上了一段安宁清净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固然清贫,可他也没有忘记关心百姓,他和他当官的朋友说要恪尽职守,爱护人民。
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飘荡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发出他的叹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位一生凄苦飘零的诗人永久的闭上了他疲惫的双眼,生命终结在59岁。
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此陨落了。
他的贫困是终日以藜羹度日,他身上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的疾病终日缠身,他看他的死期将近却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写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是怎样坚定又执着的信念,让他一直将自己目光聚向人民,为人明诉苦,为国家担忧。他时刻带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对国家安泰的希冀,对人民富足的憧憬,支撑着他劳苦艰难的一生。
“这个时代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着,我不在乎结局。”我生活在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我可能不会经历杜甫经历过的,但我也会面临困难和迷途,我希望当我走投无路时,可以也有杜甫一样的雄心,也可以像他那么坚定,什么跳涧猛虎金睛猛兽都可以在我坐怀不乱的威风中迎刃而解。
愿我们裘马轻狂,笑对人间百态。
《杜甫传》读后感7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杜甫传读后感三杜甫,一位诗作万首的诗界泰斗;一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工程部员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诗坛巨星。
诗如虹,句如锦,字如珠。“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辽阔,意境深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意,深远高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笔力雄健,大气磅礴……家乡逆贼叛乱,他不得不携妻带子流落他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春光多妩媚旖旎,面对支离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凉破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伟绮丽的景象与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互相托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寞惆怅,排斥贬低,但是一切都无能为力啊!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不管;雨夜屋漏,长夜无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不管!永远放在他心头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伟岸情操。
读罢惘然,掩卷沉思。“烽火连三月”啊,何日是归期?乡愁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尽管这样,却依然发出这样的心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如明镜般澄澈的心灵,这就是真正的诗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才想襄阳下洛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那浑厚的声音正穿越时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传颂,随之传颂的,还有中华民族的精魂。
《杜甫传》读后感8
杜甫,字子美,唐朝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声誉响彻中国和日本。但在这名垂青史的背后,却让我从《杜甫传》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每读到此诗,都心下感动,生在太平岁月,自当感激先辈。但常想,若是能回到大唐,经过那乱世颠簸,一睹当时杜甫写下这首诗的心境,该是如何。
5岁时,他见到了公孙大娘的剑舞,便在当时初露锋芒。少年时期游历吴越和齐赵,从未想过人生疾苦,被称“才子”的他意气风发,赴洛阳应举不第,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他不服,却无可奈何。他来到了兖州,过了“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也明确了他的志向。好景不长,之后的他官场失意,大病一场。
他亦是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子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他对战争的感慨。他厌倦了长安,回到家,发现儿子已经饿死,他便写下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仍不缺少对生活的热爱。经历苦难方为强者,贝多芬在自己风华正茂时,发现自己的听力在衰退,但贝多芬进行了对命运顽强的'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保尔·柯察金用文笔诠释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路荆棘坎坷,唯有满怀希望和热爱,才会所向披靡。“少年不知勤努力,回首已是白发翁。”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
杜甫,他的诗,他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杜甫传》读后感9
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浮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珍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心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伟大的灵魂!
《杜甫传》读后感10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观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观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后感11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读后感12
《杜甫传》书毕,心敬万绪起。
常听人言,一代“诗圣”杜甫何以了得,其心爱国何以赤城,其诗文笔何以优美……今日一见,果不负此般美誉,此外余于《杜甫传》一书所观,粗明杜甫生平,对其更为了解,对往日所闻杜甫之评更有感触,同时,也新多了几分对杜甫的看法。
读杜甫的一生,似是读一个朝代的兴衰、一曲盛世文化的哀奏。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大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换种说法,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杜甫亦不能免俗,不仅如此,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家中的教育以及祖辈的影响,令他对致仕一途执念深刻,所以杜甫一生的沉浮也与着他的仕途升降相关。可怜杜甫半生的努力与漂浮,他的仕途可谓崎岖坎坷。早年杜甫到洛阳考取进士,却因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当时所有考生全部落选,后来杜甫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方得一小官。又因安史之乱,他几经沉浮,后投靠唐肃宗,终得小许重用,却因直谏为房绾求情,杜甫逐渐被冷落。后关辅饥荒,杜甫弃官,几经漂流,最后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杜甫的仕途便如此“碌碌无为”。
对于杜甫的仕途,我看出他的许多矛盾。一方面,他与李白携手同游归后,因他对致仕耀祖这一思想的根深蒂固,他选择求官。一方面,他又十分怀念当初与李白游乐的日子,闲暇时常追忆,他也羡慕和向往像李白那样的生活,并曾多次作诗赞美怀念李白,无奈杜甫自己的心,唉……
从小读杜甫的诗,听着崇高的解读,加之老师、些许文章等对杜甫的高评,我一直将其认为是一位如圣人般的诗人,但《杜甫传》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杜甫,他,亦是一位普通人,也有缺陷。杜甫并非就真十分正直。他是嫉恶如仇,但基本上只能表现在他的诗歌里;他也会阿谀奉承,为求得一官半职作出违心之诗;他也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性格也有偏激,他在成都依靠严武期间,曾指着严武大骂;除去作诗之外,我个人感觉,杜甫是有几分无能,每遇生活窘境,他总想着依靠别人的帮助施舍,而不靠自己尝试从其他方式去克服……以上这些看法,或许有些片面,或许少了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虑而有几分欠妥,又或许有对杜甫太过苛求而使我钻了牛角尖,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观后感受。
看《杜甫传》,或许我的感受千万,但那最深刻且从未动摇的,是对杜甫爱国忧民的忱心的敬佩。与李白携手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他拳拳爱国之心感受到了山河壮丽;十年长安的仕途之旅,他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杜甫的内心埋下了“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的种子。因为这颗种子,在杜甫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还是漫游,抑或是流浪、逃命,他不曾失一分对祖国的热爱,不曾少一毫对百姓的忧愁,因此,他的诗亦从着他的心,衬着他的见闻,和着他的感受,堆砌了其诗“诗史”美誉,基奠了他的“诗圣”雅颂!这就是杜甫,站立泰山之巅,观壮丽之景,能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志;安史之乱,从东都流浪到华州,目睹了百姓的百般凄苦,悲痛而咏出了“三吏”“三别”;晚年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杜甫,一个自身难保仍在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对着爱国爱民至死不渝的杜甫!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实无愧于他那名流千古的诗圣之称,带着他赤诚之心的诗篇,为中华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合上《杜甫传》,心潮一阵起伏,在因台风雨而略显清冷的天气里,我的赤心跳动得更为火热……
《杜甫传》读后感13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读杜甫。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传》读后感14
我读过的第一首杜甫的诗,是《梦李白.其二》,那时我只有三岁。现在虽然依稀记得其中“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等诗句,然而其中的深意,十多年来我从未探究过。
人物传记通常评价得较为客观,个人崇拜和偏见相对较少。世人对于喜爱之物或是人,常多褒少贬,故而多年来我所听说的杜甫,已经不再是“诗圣”,而是一个真正的“圣人”,或是“神人”,他超脱于世,比君王更懂百姓,他才高八斗,他不慕名利……
然而在传记里,我所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诗圣”,而不是圣人或是神人,他曾走过的那年那月,有着一个普通人的艰辛困苦,他所期望的功名利禄,是凡夫俗子所追求的浮华。但是他的诗,却是在平淡艰苦的生活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亮点。
情随事迁,他的诗,随着他生活的欢喜悲忧而千变万幻,而他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以至于他的诗,无论如何总笼罩着一层布满忧伤的细纱,剪不断、理还乱。他与世人分享喜悦的诗,寥寥无几。
中年的杜甫,可能是到了他此生最忧郁的时候,忧郁到他都不愿意生男孩,我记得自己在《兵车行》里见过的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读了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在那样战乱的年代,他甚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却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受杨贵妃被宠的影响,为了靠女儿的美艳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他虽颇有抱负,但他只是一个忧心忡忡的父亲,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上战场送死的父亲!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更加思念李白,可以说,李白那样的洒脱与不羁,是他所向往和曾经试图追随过的,除去与李白深刻的情谊,本质上,他思念的是他对于浪漫主义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却是他对现实的失望所表现出来的',故而连写两篇《梦李白》。但是他终究不是李白,不像李白那般深受重用过,也不像李白一样“欲与天公试比高”。
他对现实极度失望,但他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沉没在世俗的巨浪中的手无寸铁的文人,他还要依靠着这些世俗活下去!
于是,他曾经不羁的心,在凡尘中落寞成一季风花雪月。
他曾经向往的浪漫,在世俗中已然成了海市蜃楼。
所以,他并非李白那般“仙风道骨”,他成了“诗圣”,而绝非圣人,他把一生的抱负转为走向人民,他含泪写下了《三吏》、《三别》,取代了曾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而他不再抱有期望的朝廷上,玄宗也自食荒淫之果,导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而行宫也寥落不堪,正如元稹《行宫》所说,“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样的时刻,杜甫的梦彻底醒了,从此用余生,在笔下为百姓力争幸福的生活,也为后人记录下了兵荒马乱的那年那月。一代“诗圣”从此诞生!
他曾走过的那年那月,是一个为世俗打击而又不得不依赖世俗苟且求生的俗人的磨炼,所幸他最终被磨炼成了一大诗人,名流千古!
《杜甫传》读后感15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以杜甫为话题的作文11-02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8
岳飞传读后感04-28
贝多芬传读后感04-28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04-29
林徽因传读后感05-01
《悟空传》读后感05-01
《霍金传》读后感08-10
贝多芬传读后感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