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流浪地球》读后感1
“我从未目睹黑夜的降临,我从未目睹星星的闪耀,我从未体验春天、秋天和冬天的变幻。”这是《流浪地球》这本小说开篇富有诗意的描写,一段如同旋律般优美的'乐章,让人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的,不仅是故事情节,更是小说所展示的内涵。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在许多作家笔下,人类逃亡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流浪地球》及其他科幻小说中描写的人类在文明灾难中的逃亡方式有很大不同。在其他小说中,人类要么改变了自己的身体,要么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中,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超强的身体,也没有扭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一种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2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3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这便是《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富有诗意的开头,一段富有旋律的乐章,而沉浸其中,令人久久无法释怀的,除了人心,还有小说的内容。
在这部小说里面,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所有的人都没有能大幅度地改变历史,正如人们不能操纵太阳氦闪随便爆发一样。而这个小说讲述的故事也是在科学界和科幻小说界老得不能再老,甚至都有一点发酸的问题——太阳爆炸,地球何去何从?全书讲述地球逃亡的`过程则近乎疯狂——人类通过岩石,以重元素核聚变的方式将它们转变成燃料,而用无数的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来消耗这制造出的大量的能量。每个发动机都堪比甚至超越当今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就这样,人类带着地球上路了。
从能量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地球造成的电磁脉冲如果想要推动地球并且快速到达半人马座α星,大约需要消耗五点五四乘上十的三十一次方焦耳的能量。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将会导致地表被掏空,地球的地貌发生变化。
当然,从时间角度上看,这也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主意。首先,别的方法需要的时间十分短,只需要仅仅几十到几百年,而这个方法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可以成功,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不易性。另外,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危险性,要是一旦失败,人类便没有了任何活路,别说移民星球,就是在飞船里面苟活也不可能了。但是,这种方法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没有改变人类的伦理,也没有改变人类的价值观。
在很多小说家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人类逃跑的办法,但是由于品种内容杂乱无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细细看去,才会发现流浪地球和其它科幻小说里面描写的人类在历经文明灾难的时候做出的逃跑大不相同。在其它的小说里面,人类不是异化了自己的身体就是异化了自己的灵魂。而在《流浪地球》里的人类,并没有赋予自己一个无比强大的身体,也没有歪曲各种人性。可以说,这是最符合人类价值观的一种逃亡方式。
《流浪地球》读后感4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近日点时,地木距离过近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5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读后感6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7
《流浪地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刘慈欣,他有“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称号,他写的最有名的书是“三体”,《流浪地球》也是他的一部科幻小说,这些小说都介绍了“地球末日”发生的故事。
刘慈欣这本《流浪地球》还被拍成了电影,春节的时候上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是部让我目不转睛看完的电影,但是电影与书比较起来,还是书里讲的故事比较完整。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启的爸爸刘培强在他四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拯救地球计划“,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而这时候他的妈妈缺生病死了,刘启跟着外公去了地球最后的掩蔽所“地下城”。
“拯救地球计划”是要用2500年时间帮地球逃出太阳系。17年过去了,虽然“拯救地球计划”还没有成功,地球还没毁灭,但是地球遇到了麻烦,地球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所吸引,撞向木星!怎么能让地球自生自灭呢?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上的人类“选择了“希望”,刘启他们决定竭尽全力来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与人类,他们想到一个办法,用地球上的氧气去点燃木星上99%的氢气,因为这两种气体一旦混合,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形成轰天震地的大爆炸,再利用大爆炸的气浪把地球弹离木星。
大爆炸成功了,地球得救了,而刘启的爸爸刘培强与千千万万人一起牺牲了,地球继续着他2500年流浪的旅程。
我敬佩刘培强叔叔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崇高品格,我也就像书里的韩朵朵一样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选择了希望,虽然它可能十分渺茫,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但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它,实现它。
今天我们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流浪地球》读后感8
“带着地球去流浪”。因为太阳极速老化100年后太阳就会大爆炸,而且人类的贪婪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地球停止了自转。整个地球到处冰天雪地,万物无法生存。狂风在怒吼,暴雪在纷飞。地震和火山爆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果不快离开太阳系,找回光年以外的'新家园。地球就会走向灭亡。?这就是《流浪地球》为我们描写的场景。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受。
人们制造了推进器、地下城、太空站开始找回新的家园。为了地球,人们拼了命的在救援。可是,救援失败。推进器只完成了两千米。在绝望的边缘中。一个即将退休的太空站宇航员。利用“火柴计划”点爆了太空站。木星的强大推力,飞蛾般的扑向地球。推出了地球,完成了五千米的接力。最终摆脱了木星强大引力。“地球活过来了”!
这本科幻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管在什么恶劣的情况下,不要自暴自弃,放下希望。不试试就不知最终的结果。宁可与他同归于尽,也不能坐以待毙!
如今的地球虽然不向小说那样冰天雪地。但是我们也因该爱护它,保护它。像那位父亲一样,可以付出生命代价。我们应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能乱砍乱优伐。厂下乱排烟物,大量制造雾霾。买东西尽量用篮子,少用塑料袋,不让它漫天飞舞。不往江河湖海乱排东西,导致水生物死亡。如果我是它们,我会说:“请你们还我一个家!”……有人说,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村民的责任。
为了明天的地球,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9
记得刚刚读完《流浪地球》的那个夜晚,放下书,走出房门,来到阳台的窗边,凝望着眼前的星空,思绪似乎已经飘到了半人马座,飘到了比邻星。刘慈欣曾说过:“一篇好的科幻作品,就是当你读完后,抬头仰望星空。”
《流浪地球》是一篇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太阳即将“氦闪”,吞没整个太阳系。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漂泊到半人马座A星C——比邻星,成为它的行星。故事篇幅不长,却充满宏大的想象。我认为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便是“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光是将地球作为星际飞船本体实现星际旅行的想法,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更别说支撑这一想法的各种科幻元素,如地球发动机、记忆遗传、地下城……它们让这个不可思议的设想变得合情合理。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描写,让读者对整个事件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明明是科幻小说,写得却真实合理,其中的细节无一展现着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科技技术又告诉我们这并非是现实存在的。想象与生活的结合,对人性的诠释,无不让读者沉思。
这篇小说的第一句话:“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就揭示了它的与众不同。其他的科幻小说大都是从一个很大的尺度上来写,但这篇却以小见大,从普通人“我”的视角来写。我认为,小说里描写的“我”身边的人,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的妈妈麻木、平淡,爷爷见到雨水时的兴奋,加代子的善变、阿东的顽固等等,都代表着社会上不同类别的人,而这只是其中一处精妙的写法。再说“流浪地球”计划,一说到世界末日级的灾难来临,更多想到的就是制造各种高能飞船逃离,这个做法虽然可行,但只能带走有限的一部分人类,在道德人性上是不合适的。可作者刘慈欣却想到让地球成为“飞船”,开出太阳系,完美解决了上述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解救全人类目标,这个想法还有地球发动机等一系列的技术支撑,地球发动机又有重元素聚变来完善,这一系列的想法超乎现实却又合乎逻辑,不得不佩服作者大胆的设想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流浪地球》的构思之精巧,想象之宏大,令人惊叹,我认为这篇小说值得大家好好去读一读。
《流浪地球》读后感10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人们发现太阳将在四百年后发生一场因“氦闪”引起的剧烈爆炸,变成一个又大又暗的淡红巨星,地球将会因此变成灰烬,那么人类该怎么办?他们的命运又会怎么样?这就是《流浪地球》最初为我们呈现的场景。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联合政府天文组发现地球将面临灭亡的命运,为了拯救地球,政府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在亚洲和美洲的大陆版块上建造了行星发动机,打算用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拉到比邻星,变成比邻星的行星。而这时,随着地球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不得不住进地底的地下城,等待地球的搬迁。未来的一切都不可知,希望非常渺茫。
书中的很多情节我都特别喜欢,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被木星吸住的那段。
那一次,地球从木星身旁掠过,却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住了,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被吸向木星,“我”在地球上看见地球的.大气层被木星的“眼睛”——暴风圈,给吸了过去,就在“我”焦急万分、地球命悬一线的时刻,行星发动机把火焰全部对准暴风圈,同时,一艘宇宙飞船向火焰中心撞击而去,瞬间爆炸,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一撞,让地球脱离了木星的吸力,拯救了地球。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驾驶飞船的人是从“我”出生就离开“我”去执行任务的父亲。为了拯救地球,父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父亲这种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黄继光为了让战友可以冲上敌人的阵地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排雷英雄杜富国对着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保护了战友,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抗洪抢险的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冲进火场的消防英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大公无私,他们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流浪地球》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命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地球,保护环境,努力降低对地球的伤害,那就不会出现最后那么危急的一刻了。而我们也应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珍惜每分每秒,努力学习,让自己能够成为文中“父亲”那样的人,为祖国做出贡献,让生命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流浪地球》读后感11
我们就退一万步说:人类将自豪地死去,因为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被这句话感动,一直相信这是人类面对浩劫时最大的骄傲。就像那5000名科学家一样,即使真的死去,依然像雕像一样站立!
想起电影《绝世天劫》里的一段台词,我想这不是大刘笔下人类的傲慢,而是文明层面上,生而为人的.尊严。
“我今晚不是以美国总统的身份向各位发言,我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元首,而是人类的一员,人类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圣经上说这是世界末日,万物毁灭。不过这是地球历上人类首次有能力避免遭到毁灭,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尽一切努力避免这场浩劫,人类追求的知识结晶,对科学的苦心钻研,冒险飞向太空的努力,现代科技的成果和想象力,甚至来自战争的经验,都为这场生死战提供利器,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人类曾经犯过多少错,人类曾经受过多少苦难,经过这么多年。只有一种情操,能让人类继续存在下去,那就是勇气,全世界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十四名勇士身上,他们将飞向太空。让全球的人类目睹你们的英雄事迹,愿上帝保佑,祝你们好运。”
《流浪地球》读后感12
“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在那个家园危如累卵,人心惶惶的年代,想要做一个高贵的人不需要太多的名利和金钱,紊乱的秩序中,希望远比这些可贵。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不仅把震撼人心的科幻场面渲染得气势恢宏,还把复杂的人心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恒星氦闪的恐惧,对氦闪结论的猜忌,飞船派引起的叛乱之火……流浪旅途几经波折,全人类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被泯灭。理性是脆弱的,人性的光辉、软弱在这一刻相继绽放……
想要让一个人保持理性和希望不难,但想要让几十亿人延续希望至五百代就难了。是什么让身处末世的人们坚持生的希望?是蓝天,白云,翻腾的海浪,更迭的四季,是我们身边寻常而又正常的一切,被遗忘的原来的地球。人类对原来家园的思念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会越来越根深蒂固,地平线上的太阳,足以让末世的人们疯狂。
“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中离开了母亲。”地球是全人类的母亲,是人类不能放弃的希望。小说中透露出浓浓的中式家国情怀,“希望”是全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推动行星发动机运转的是万吨的燃料,推动人们拯救地球的是这些希望。尽管被叛军攻陷,逼入绝境,流放寒冷的地表,生死存亡之际,联军还是坚守前往比邻星,恢复地球生机的信念。坚守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为了后世千秋万代的缤纷,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不同的人,在坚守不同的希望,希望的可贵,在于它能给人们坚持走完自己所选道路的.无穷动力,给予人们毫不退缩的勇气。
而我们呢?我们坚守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我们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未来必定得为国家扛起新时代的大旗。处于优越的教育环境,享受国家带来的优渥资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该是我们要坚守的希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朝,我们把目光投向夜空,以希望为方舟,滑动坚守的双桨,追逐不可触碰的星辰大海。
《流浪地球》读后感1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刘欢的声音像在召唤游子,尽管身处和平盛世,呼吸着新鲜空气,行走在祖辈们都生活过的地面上,仰望星空,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但自从被书中的文字抓住,就此融入了这个故事,仿佛可以看到冰封的故乡,空无一人的地面,巨大的太阳,一片寂寥、萧条的景象。
大刘的脑洞太大,从《三体》到《流浪地球》,围绕着全人类的命运展开,不断制造矛盾,让人焦虑、绝望,再慢慢找到希望。
一个进行了四百年的远征,真的会是一个骗局吗?加代子真的爱“我”吗?她可以生下孩子,真的很开心吗?“我”真的.爱加代子吗?“我”真的相信会发生氦闪吗?
一连串书中没有提到的问题钻进我的脑子,但在那样一个动乱时代,除了生存,似乎没有什么是真的了。
流浪地球计划,导致了那么多人死亡,几乎毁灭了地平面,燃烧掉了山,榨干了大海,甚至被人们怀疑为骗局。
好在,氦闪真的爆发了。
终于,氦闪还是爆发了。
四个世纪以前的我们歌颂的光明与希望,不在了。
她静默地挂在那里,像一张红纸,像小学生做的手工,像一张还没开始剪的窗花。
太阳死了。
地面上的最后的五千个地球派也死了。
还好,还有人活着。
流浪地球计划还在进行,再也不会有人质疑它,以后的人类会祖祖辈辈的流浪,直到来到新家园。
那时候,太阳是一个遥远的神话,是一场及时苏醒的噩梦,是一个躺在教科书里的遥远星球,再不会有人沐浴她的光芒。
《流浪地球》读后感14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15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这一切都很自然。因为这时地球已经完全停转,地球发动机除了维持这个行星的这种静止状态外,只进行一些姿态调整。人们称发动机为“上帝的喷灯”。发动机分为两大类,大一些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
书上的一句话很触动我——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我明白了,只要抱有希望,才不会绝望。
地球上有两个帮派,一个是地球派,另一个是飞船派。他们抱有自己对地球的不同看法,所以互相斗殴、排斥。
《流浪地球》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部小说实际上也在提醒人类——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定要到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万一未来的哪一天我们真如《流浪地球》一样!我们会那样团结吗?会那样奋不顾身吗?
还有,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地球上每分钟消失一种植物,每天消失一种动物。这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这是一个警钟。我们要给人类自己和其他生物一个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才能够延续、发展。
【《流浪地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读后感06-13
流浪的日记02-04
“流浪”猫小学作文02-24
《雄狮去流浪》读后感11-22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04-28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04-06
《忠诚的流浪狗》读后感11-22
地球的故事读后感11-29
《地球的故事》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