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05-04 16:40:00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5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科学教案 篇2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重点是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通过比较不仅复习巩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四、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4课时完成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要点:

  感受风的存在,初步练习假设性解释。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于风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风车。

  3、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4、意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接龙

  同学们,这节老师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问题接龙,大家愿意吗?(愿意)不过如果接不上来的同学老师可是要惩罚的哦!你要为大家学个动物叫或拌个动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与假设

  大家能对这些问题做出猜想和解释吗?

  学生猜想。

  想一想,我们看不见风,怎样才能证明风的存在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室外,去寻找风的踪迹。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有没有寻找到风的存在?说一说你找到的风。

  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还有一位好伙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风,知道它是谁吗?对,是纸风车。纸风车能帮助我们找到风,它的形状有好多种,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学生制作。

  你们的纸风车转得快吗?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的纸风车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风的?留心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连续记录一星期风的预报,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占据了杯子的顶端,杯子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

  教学准备:

  教师: 6支蜡烛、两个玻璃杯、一个长杯、塑料袋、香。

  学生:两个玻璃杯、实验记录单、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香、萝卜。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罩上一只玻璃杯,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师:是这样吗?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研究记录单,研究的问题:蜡烛能不能在杯中继续燃烧?)

  3、刚才我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的推测是?(课件出示:我们的推测:A蜡烛会熄灭 B蜡烛不会熄灭C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4、我们推测的理由是?(杯中的氧气会逐渐用完。)

  5、结果到底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教师演示实验。)

  6、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7、看来我们刚才的推测有一定的道理。课件出示我们的解释。(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杯中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杯中的氧气逐渐用完了,所以蜡烛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二、探究两支蜡烛的燃烧

  1、师:现在老师有两根长短不同的蜡烛,点燃后分别罩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2、 如果根据我们前面的解释来推测,结果会是怎样的?(课件点击返回前一长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写出你们的推测理由。

  3、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想法。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需要补充的可以及时提出。(长蜡烛杯中的氧气略少于短蜡烛杯中的氧气,杯中的氧气基本上同时用完,两支蜡烛基本上同时熄灭。)

  4、师:刚才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到底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材料自己去做实验。

  6、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你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

  7、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推测,两支蜡烛应该是基本上同时熄灭的。

  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了什么?

  看来我们前面的结论有问题。

  三、进一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1、师:那为什么杯中还有氧气,蜡烛还是熄灭了?(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2、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这儿有个有趣的实验,可能会给你们一些帮助。请位同学上来帮一下老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教师演示实验:利用三支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使塑料袋飞起来。

  4、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燃烧产生了热气,热的气体比较轻,所以能飞起来。和热气球原理一样。)

  5、师:你能不能通过这个小实验的发现来解释一下,杯中还有氧气,蜡烛却熄灭了?(蜡烛在杯中燃烧产生了一些不支持燃烧的热气,这些热气比较轻占据了杯子的顶部,下面的氧气上不来。蜡烛的上面没有足够的氧气支持燃烧,所以蜡烛熄灭了。)

  四、探究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1、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后熄灭?

  2、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解释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3、反馈:你们组的解释是怎样的?(汇报时要代表小组的观点发言)

  (热空气慢慢往下蔓延,占据了杯子的上方,蜡烛燃烧的只是火苗上方的氧气,长的蜡烛上面氧气少,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短的蜡烛上面的氧气多,所以短的蜡烛后熄灭。)

  4、我们的推测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这些热气?(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热气。)

  5、今天老师给你们每组准备了香,自己做一做实验。看看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6、学生实验香的燃烧。

  7、汇报实验现象。

  8、现在哪个小组能再回过头,完整的解释一下长蜡烛先熄灭的原因。

  9、修改实验报告单上的解释。

  五、课外思考:

  如果把下面垫上棋子,让杯子底部留空,蜡烛还能不能继续燃烧?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想】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每组两份或两份以上大小、形状相近的木材、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水槽、多媒体课件

【【热门】科学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热门】科学教案3篇01-04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6篇04-24

【精选】科学教案7篇04-10

小班科学教案《水果》04-04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02-15

关于科学教案三篇02-14

科学教案汇总6篇02-02

【推荐】科学教案4篇01-27

【精华】科学教案3篇01-21

幼儿园科学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