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2-05-22 16:38:41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精选】小班教案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班教案集合五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 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 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 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鱼缸、玩具,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玻璃珠、记录纸,蚂蚁、苹果树图片等材料,启发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能开动脑筋,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沉浮现象。在记录的环节中,合理选择粘贴纸的记录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基本实现目标。

  二、教师的教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以“小蚂蚁出来玩,肚子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想爬过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过河的办法”的情境引入活动,形象生动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儿参与探索的兴趣,围绕问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和木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帮蚂蚁过河吗?”,展开思考。游戏情境的创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虑活动中幼儿的观察,精心准备鱼缸作为活动情境中的“小河”,让幼儿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石头、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时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探索的材料分组摆放在不同的操作区,改变以往教师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有利于幼儿专注观察一种材料;另外还为幼儿准备了贴贴纸作为记录的材料,在每个操作区投放记录单,便于幼儿操作后,直接记录操作的结果,解决幼儿独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记录单存在的困难。

  3.善于观察启发。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观察幼儿在操作中的表现,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我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让孩子知道,沉浮没有绝对的定义。

  4.评价鼓励结合。最后环节教师能对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再次进行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提升认识,再次利用记录单将材料的沉浮现象一一呈现,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奖励一个大拇指,并出示图片“大拇指”贴在幼儿操作正确的位置上,鼓励幼儿,这也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评价方式。

  三、幼儿的学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发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词汇“沉下去”“浮起来”。

  四、活动中的不足

  1. 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2.最后老师的小结不够到位。当所有的记录表都在黑板上时,师应作出总结,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强调:原来石头、金属类、玻璃类的物品比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头、比较轻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来。

  3.记录卡设计不够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中线以上表示浮,中线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贴满的情况发生。

小班教案 篇2

  目标

  教育幼儿懂得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养成不乱扔东西的习惯。

  准备

  布置两处有乱扔物品的现场(室内、室外)。

  过程

  1.教师提示这里有人乱扔东西,请小朋友把扔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按物品的特征摆放在应放的地方或丢到垃圾箱里。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后的房间或场地。

  3.学说一句话“我不乱扔东西”。

  4.到另一个现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乱扔物品的现象,共同与欣赏,学说一句话。

  建议

  1.这种活动一两周就可以进行一次。平时教师可用“我不乱扔东西”提醒幼儿把物品摆放好。

  2.可播放《猪八戒吃西瓜》的录像片,让幼儿理解,乱扔东西给人带来的麻烦。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具有扩散性思维,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喜欢实践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帮助乌鸦想办法,萌发帮助别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制作: 小乌鸦喝水

  2.塑料瓶(若干,内放石子和水),石子,纸条,海绵,棉花,玻璃球,剪刀,脸盆,积木,纸,记号笔等等。

  设计思路:现在幼儿都生活在大家庭中,以自我中心为主,不会主动地关心别人。所以在本活动中我尝试运用让幼儿来帮助小乌鸦想办法的形式来萌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在活动的设计中我结合幼儿的兴趣用电脑动画的形式来引起幼儿参与地积极性,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也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在讲讲做做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朋友们我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那我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卡看看吧!

  二.欣赏动画片第一段:

  欣赏后提问:小乌鸦好好地在天空中飞,为什么突然停下来呢?它可能看见什么?

  三.欣赏第二段:

  1.哦,原来,他看见了一瓶水想和喝水,那猜猜它喝到水了吗?(没有)

  2.那让我们一起开来看看小乌鸦到底想了什么办法。

  四.欣赏第三段:

  1.师:哦小乌鸦在瓶中放入石子,为什么要放石子?(老师操作)

  2.可它还是没喝到水,你觉得它会放弃吗?

  3.你们猜对了,小乌鸦没有放弃他想了许多办法,最后终于喝道水了,你们猜猜用了哪些办法。(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

  4.那在我们的身边和后面有些纸还有一些装满石头的小瓶,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想的办法画下来,也可以动手去试试你想的办法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

  5.幼儿探索操作,作画。

  6.让幼儿介绍自己想的办法。

  活动结束:

  1.小乌鸦会选择那位小朋友给它想的办法呢?(欣赏:小乌鸦喝水)

  2.小乌鸦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喝到了水,它可高兴还要我向大家说声谢谢。我们小朋友给它想的那么多好办法。

小班教案 篇4

  音乐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心灵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关注幼儿学会唱几首歌,今天学的歌曲掌握了没有。通过对“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和我园的“趣玩慧学”的先进理念的学习和领悟,我知道了音乐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曲,而是让幼儿在快乐玩中学习,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真正体现“趣玩慧学”的课程理念,我尝试着在我每次教学中进行实践,在一次音乐活动《老母鸡》中,我尝试利用不同的教具及方法,让幼儿在我创设的情景中快乐的学唱一首歌曲。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动物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对于孩子来说,可爱的小动物更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与小动物的游戏中找到了快乐,得到了经验,得到了成长。《老母鸡》这首歌曲是一首孩子感兴趣的歌曲,它曲调欢快,歌词简易幼儿能够理解,并很适合幼儿用动作进行表演,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二、我的准备:

  歌曲录音,头饰、草窝、老母鸡胸饰,背景图一张。

  三、预设目标:

  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唱歌曲,体会歌曲中老母鸡生蛋的欢快情绪。

  四、活动过程和幼儿表现:

  (一)律动《我爱我的小动物》

  幼儿表现: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孩子们兴趣很高,各个都很开心的跟着老师做着律动。

  (二)发声练习

  老师唱:母鸡生蛋咯,幼儿唱:咕哒咕哒叫。

  ( 1 2 3 4 5 , 5 4 3 2 1 )

  ( 2 3 4 5 6 , 6 5 4 3 2 )

  ( 3 4 5 6 7 , 7 6 5 4 3 )

  幼儿表现:孩子们练完一次声,就会出现一个母鸡下的蛋,当孩子们练完声,母鸡下了三个蛋了,孩子们高兴的说:“母鸡真能干,生了那么多蛋。

  (三)学唱歌曲

  1、听录音,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关键提问:我们一起来听听,老母鸡在唱什么?

  幼儿表现:第一遍欣赏音乐,孩子们对歌曲只是粗略的了解,孩子们记忆的并不多,孩子们记住的就是“咕咕哒”

  我的方法:我没有马上把歌词内容全部告诉幼儿,而是让孩子们再听一遍,这一次主要围绕老母鸡有什么本领来认真的听。

  2、第二遍欣赏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教师扮演老母鸡演唱)

  关键提问:老母鸡唱了什么?老母鸡有什么本领?老母鸡生蛋的时候会怎么叫?

  幼儿表现:通过第二遍的欣赏,孩子们基本听清楚了歌曲内容,孩子们说:“老母鸡会捉虫、会生蛋。老母鸡生蛋的时候会咕哒咕哒叫。

  我的方法:通过幼儿对歌词的记忆,我出示图谱,帮助幼儿逐字逐句地理解歌词;利用问答的方式让幼儿说出歌词,并出示相应的图谱。我则是把幼儿说出的歌词用歌曲的内容完整的说一遍。

  3、结合图片,跟读歌词

  (1)关键提问:老母鸡有什么本领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告诉大家。

  幼儿表现:孩子们看着图谱来念《老母鸡》,基本上每个孩子都会念,也记住了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

  我的方法:我一边手指图谱一遍和幼儿一起念歌词,帮助幼儿记忆。

  (2)关键提问:如果加上老母鸡捉虫、生蛋的动作就更像一只老母鸡了。

  幼儿表现:孩子们一遍念一遍做动作增加了难度,但由于本首歌曲内容比较简单,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边念边做动作,孩子们做着老母鸡捉虫生蛋的动作。

  我的方法:我和孩子们一起一边念一边做动作,带领孩子们做着老母鸡的各种动作。

  4、跟音乐,初步学唱歌曲

  (1)完整跟着音乐,学唱歌曲

  教师:老母鸡可爱听歌了,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唱给老母鸡听听吧。

  幼儿表现: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快乐的做着老母鸡捉虫子、生蛋的动作,唱到“咕咕哒“孩子们马上蹲下做着生蛋的样子。

  我的方法:对有些动作做的比较像老母鸡和唱的比较好听的孩子及时的给予表扬,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难句重复练唱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唱得真像一只老母鸡,可是严老师有一句话听的不是很清楚“会捉虫儿会生蛋”,你们把这句话再唱给我听听吧。

  幼儿表现:孩子们跟着音乐重点学唱“会捉虫儿会生蛋”,通过两遍地学唱孩子们能准确咬准“会捉虫、会生蛋”的发音。

  我的方法:通过一次完整的学唱,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母鸡“会捉虫、会生蛋”的本领唱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抓住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孩子们反复学唱这句话,让孩子们咬准“会捉虫、会生蛋”的发音。

  (四) 情景游戏,表现歌曲

  1、跟着音乐第一次做老母鸡

  关键提问:老母鸡在哪儿生蛋的呀?

  幼儿表现:对于老母鸡在哪里生蛋,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在窝里。”在表演唱的时,有一个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草窝,后来经过提醒终于找到。在唱到最后一句“咕咕哒”时,由于节奏很快孩子们蹲下去后来不及起来,需要多蹲一会。

  我的`方法:当我发现有一个孩子没有找到“草窝”时,我马上进行提醒,帮助幼儿找到了自己的窝。在第一次游戏时,我发现唱到最后一句“:咕咕哒”时,孩子们蹲下去来不起起来,所以我设想可以让孩子们蹲下去后,再蹲一会然后听着间奏慢慢起来。

  2、放松游戏(孩子们听着音乐跟着我这只老母鸡出去吃虫、散步)

  关键提问:老母鸡生蛋的时候心情怎么样?怎样来 表现老母鸡快乐的样子?

  幼儿表现:小母鸡们跟着老母鸡一起出去吃虫、散步。吃饱后,老母鸡问小母鸡们:“母鸡生蛋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孩子们回答:“很开心。”怎样说明你很开心呢?孩子说:“脸上笑眯眯就是很开心。我继续问:“用什么动作可以变现老母鸡生蛋很开心呢?孩子们说:“抖抖羽毛、点点头、跳一跳、拍拍手。

  我的方法:为了体现目标中的体会老母鸡生蛋的欢快情绪,当一个孩子说到快乐的动作时,我让每个孩子做做这个快乐的动作,如一起抖抖羽毛、一起点点头、一起跳一跳,嘴里说着生蛋咯。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老母鸡生蛋欢快的情绪。

  3、跟着音乐第二次做老母鸡

  教师:老母鸡又要生蛋了,这次我们要把老母鸡生蛋快乐的样子表现出来。

  幼儿表现:第二次游戏,孩子们对于歌曲的内容已经非常的了解,对于老母鸡捉虫、生蛋的本领动作都做的很到位,但是对于表现老母鸡很快乐的样子,孩子们还只是一味的模仿我的动作。在间奏部分我提醒孩子们可以自己随意表现老母鸡生蛋快乐的样子。第二遍游戏时,大多数孩子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老母鸡生蛋快乐的样子了,有的抖抖羽毛、有的点点头。

  (五)延伸部分

  关键提问:母鸡们看这是什么?(蛋)你们找找你们有没有生出蛋来?

  幼儿表现:孩子们高兴的在自己的窝里找自己生的蛋,高兴的说;“我也生出蛋来啦!”

  我的方法:听到孩子们都很高兴的说自己也生出蛋来了,我就和孩子们说一起到草地上去孵蛋啦,孩子们高兴的跟我来到了草地。

  五、活动效果

  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沉浸在老母鸡生蛋的快乐情绪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基本上都已学会唱,尤其是难点的突破,部分幼儿能根据图谱发出母鸡的叫声。孩子们在做游戏时,都很快乐的跟着音乐做着老母鸡捉虫生蛋的动作,并且当唱到最后一句“咕咕哒”时,需要孩子们用跳音来唱,表现老母鸡生蛋快乐的情绪,大部分孩子能唱出跳音的感觉,并最后用各种快乐的动作表现老母鸡生蛋快乐的情绪,能力强的几个孩子们能表现出来,但还是有个别孩子只是在模仿老师的动作并没有用自己的快乐动作表现。本次活动加入了情景,孩子们都沉浸在老母鸡生蛋快乐的心情中,而且当游戏时,我制作了每人一个草窝窝,孩子们更加投入游戏,使整个活动达到高潮,孩子们兴趣都很高,特别当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生的蛋时,每个人脸上都显得格外的高兴。

  六、我的领悟

  音乐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动听的声音、美妙的音乐,喜欢随着音乐唱歌、跳舞,音乐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我在设计这个音乐活动时,考虑到“少教多学”的理念并且考虑到孩子对直观、生动的东西更加感兴趣,因此我动手制作了幼儿人手一份的草窝、老母鸡胸饰,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运用这些教具,激发了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特别是母鸡下了三个蛋时,幼儿高兴地直拍手。他们一个个都叫了起来:“啊!母鸡真能干啊!下出这么多蛋!活动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图谱法,还有情境表演法带动幼儿来上这个活动,进行的较为顺利,幼儿通过看图谱、模仿动作,不知不觉学会了歌曲,而且气氛活跃,人人兴奋,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最后我还让幼儿通过创造性的表演让幼儿体验了老母鸡在下蛋时的快乐情绪,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创编母鸡下蛋的动作,发挥幼儿创编的积极性,尽量采纳幼儿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自编母鸡下蛋快乐的样子,从而真正体会到老母鸡下蛋的快乐情绪。

  不过,整个活动下来,我觉得仍然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引导幼儿听歌曲旋律进入场地的这个环节中,幼儿表现稍显拘谨,不能很好的放开。教师让孩子模仿吃虫子时没有提供真实的虫子,导致幼儿兴趣不是很高,不能完全放开。

  第二:在表演唱的环节中,我自己的情绪不够投入,比如:孩子们说到的各种表现快乐的动作时,教师可以表情更加夸张,并在幼儿集体表现来母鸡快乐动作时,表情可以更加兴奋,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老母鸡下蛋的快乐情绪,从而带动孩子的情绪。

  总之,“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这一理念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感受到,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并融入自己对教学的热情,才能真正的把握教学活动的精髓所在,音乐活动也不例外,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 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

小班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活动根据一则童谣《小蜗牛》创编而成。该童谣内容充满童趣,句式简短,韵脚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最后一句“走到哪儿哪是家”,开放式的意蕴,更是给孩子留下很多想象和游戏的空间,非常适合开展问答式的节奏对话游戏。因此,本园教师根据童谣内容谱写了曲子,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四二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1~6六度音适合小班幼儿的歌唱音域范围。

  活动目标

  1。体验游戏意境,乐于参加音乐游戏,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

  2。熟悉歌曲旋律,在唱唱玩玩中掌握音乐游戏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熟悉音乐旋律;活动前积累一些关于小蜗牛的知识。

  2。 场地准备: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小树林。

  3。 材料准备:可以背的坐垫人手一个,钢琴。

  活动过程

  一、情境游戏,引出主题。

  教师一边屈膝走一边念童谣:“小蜗牛,力气大,背着房子走天下。走过秋冬和春夏,走到哪儿哪是家。”

  师:我们是快乐的小蜗牛,宝宝们,跟着蜗牛妈妈一起来走天下吧!

  师幼有节奏地诵读童谣,共同走进小树林,找到座位坐好。

  二、讲解演示,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并学唱歌曲。

  1。 提问,理解童谣内容。

  师:为什么说小蜗牛的力气大呢?

  师:什么是走天下?

  师:小蜗牛走过哪里?

  师:为什么说“走到哪儿哪是家”?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2。教师弹奏钢琴,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跟唱。重复多次,至幼儿可以熟练唱出歌曲。

  三、手指游戏和对话。

  1。 教师示范手指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教师边按节奏唱童谣,边用手指在手臂上做爬的动作。唱到最后一句“走到哪儿哪是家”时,手指停下来。此时教师问幼儿:“小蜗牛走到哪儿了呀?”幼儿根据教师手指停下来的位置回答,如“在肩膀上”。

  2。 集体手指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师:小蜗牛要走好多地方,我们小蜗牛还可以到哪里去走走呢?

  教师音乐伴奏,幼儿边唱歌边用小手做蜗牛状在身体各部位爬。唱到“走到哪儿哪是家”时手指停,展开对话,规则同上。

  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仿编,两两为伴相互问答。

  3。 师幼共同边唱边玩身体游戏,感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师:刚才是用大家的小手做小蜗牛,现在小朋友自己来做小蜗牛,坐垫是小蜗牛的家,小蜗牛赶快背上,跟着妈妈,一起到教室里边唱边玩。

  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背上“房子”,边爬边唱。唱到“走到哪儿哪是家”时,小蜗牛要马上停下,教师问:“我的蜗牛宝宝,你在哪儿呀?”幼儿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作答。

  由师生问答过渡到同伴问答,巩固身体游戏的玩法。

  四、 活动结束。

  师:外面的天气真好呀,小蜗牛想不想去外面看看天空,看看大树?我们一起出发吧!

【【精选】小班教案集合五篇】相关文章:

精选小班美术教案6篇01-25

有关小班教案集合10篇05-19

小班美术教案04-25

小班安全教案03-03

【精选】小班体育教案合集6篇05-20

精选小班教案模板汇总五篇05-18

精选小班教案集锦六篇04-10

精选小班社会教案八篇03-22

小班音乐跳舞教案03-25

小班社会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