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投影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以疑激趣,导人新课口算(投影片出示)
(1)2412=
(2)2400012000=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第(2)题的结果。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它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提出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与新知联系密切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算式,说出各部分的名称。2412=2被除数除数商2.观察算式,分类整理。学生口算下列各题(卡片):
(242)(122)=
(244)(124)=
(243)(123)=
(2410)(1210)=
(24-8)(12-8)=
(246)(126)=
(242)(122)=
(243)(122)=
(245)(125)=
思考:与2412=2相比,上面哪些算题的商没有变化?再根据商的变化情况给这些题目分类。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商不变的这组题目,再次提出问题:商不变,谁在变?(被除数、除数在变)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再一次把这组题目进行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类?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分成下面两类:
第一类:(242)(122)=2
(245)(125)=2
(2410)(1210)=2
第二类:(243)(123)=2
(244)(124)=2
(246)(126)=2
教师陈述:被除数、除数都乘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扩大了几倍;被除数、除数都除以几,可以说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几倍。板书:扩大缩小
3.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以2412=2为标准,分别观察上面两组题目的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商没有变。追问:都是什么意思?
生2:都的意思是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也扩大2倍。
引导:被除数、除数都扩大2倍,可以这样说: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2倍。
生3: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3倍,商不变。
组织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上面的规律,并与书上的规律比较。
板书: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并板书课题:商不变规律。
(4)讨论:为什么(24一8)(12一8),(242)(122),(243)(122)的商发生变化呢?在同时、相同的倍数下面画着重号,引起学生重视。
[评析:有目的地放手对一些算式进行各层次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而概括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教学策略。]
三、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1.以故事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心想每只小猴才分到2个桃子呀,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准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引导:同学们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2400012000等于多少?根据是什么?
2.口算。
3.根据312002600=12很快说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31226= 3120260= 156001300= 31200026000= 15600013000=
4.抢答。
(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5,除数也除以5,商( )。
(2)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乘10,要使商不变,除数( )。
(3)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除数除以100,要使商不变,被除数( )。
5.已知4812=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怎样改一下就对了。
(1)(485)(125)=4( )
(2)(483)(124)=4( ).
(3)(484)(124)=4( )
(4)(486)(126)=4( )
(5)(483)(123)=4( )
(6)(484)(124)=4( )
(7)(482)(122)=4( )
(8)(482)(122)=4( )
6.填空,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1)9030=(90口)(302)
(2)(405)(20○5)=2
(3)(1200口)(40005)=3
(4)(120004)(40004)=3
(5)(12000口)(4000口)=3
7.小游戏找朋友。
方法:一位同学手执328=4的卡片,说:愿意和我做朋友的请到台上来。对手执(324)(84)的卡片反问:你怎样改动一下,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还可以怎么改呢?在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后小结:祝贺你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好朋友,愿我们班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比较,在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申看到了商不变的规律,这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评析: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效果明显,既实又活。猴王分桃的故事,寓意深而颇有情趣,给数学内容赋予了情感色彩,让学生始终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判断练习,让学生说错在哪里,怎样改一下就对了,不仅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还可以怎么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验证,使学生明确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理解除法验算的算理,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利用乘法进行除法验算的'道理,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1.列三组题.
42 6= 72 8= 72 4=
7 6 = 8 9 = 18 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问: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
板书:
2.设疑引出课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做什么?(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 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师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正好等于被除数呢?(小组讨论)
用等分除说明:因为4417=63,是把441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63.每份是63,7份就是637,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用包含除说明:4417=63是441里面有63个7,63个7就是763正好等于441,所以用商乘除数的积等于被除数.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3.初步练习:
1482 6564 22326
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 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问: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问:第二种验算方法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结果不等于被除数,能说明计算正确吗?要想使结果等于被除数,应该怎样办?(小组讨论)
(5)问: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小组讨论)
明确:因为例7中2469里面不是正好有493个5,而是比493个5多4,所以493个5多4就是5493+4,结果就是2469,等于被除数.
(6)问: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7)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428 20xx 8567
三、练习与质疑
1.计算下面的除法,并且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写出右题的得数.
(1)1267=882 8827=()
(2)70569=784 7849=()
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游戏:鸽子送信.(出示课件鸽子送信)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1.用乘法检验下面各题的得数,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546=59 16637=239
2.462 5523 20173
684 1386 34119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修订本)“8的认识”(第40~41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习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培养成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习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习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习成果的学习,全面达到学习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 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由此明确:1/2 的1/4 是1/8 ,1/2 的3/4 是3/8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 的1/4 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
求1/2 的3/4 呢?
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
打开书p45完成
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
2、教学例5
(1)让学生说说23 ×15 和23 ×45 分别表示23 的几分之几?
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
学生试做
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
(2)验证比较
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
再画斜线表示23 的15 和23 的45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比较
3、归纳总结
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三、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
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
出示:2/11 ×3=
4×5/6 =
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
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教师进行示范如p46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说出错的原因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看谁算的最快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七、作业
练习九的第2、5题
教后记: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8-1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