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29 11:06:15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面2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结合“摆碗筷”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里会做家务吗?

  参观小明在家做的什么家务。(课件出示 ,让学生观察)小明在做什么呢?(生:帮着摆碗筷。)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家务(摆筷子)”这一情境来学习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关于2的乘法口诀你能背出几句呢?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编写的吗?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摆碗筷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明一边摆一边说的什么? 你们能帮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摆好吗?

  2.摆一摆,数一数。

  在准备摆之前听清楚几个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3.试一试。

  (1)根据表格写乘法算式。

  师:1双筷子2根也就是几个2?(1个2),那么1个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们会吗?

  师:2双筷子呢?(2个2) 2个2是4,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又是怎样的呢?

  师:同学们很聪明,那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3双、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同桌交流后,独立填写算式,再汇报;老师按顺序板书乘法算式。)

  (2)观察算式和刚才板书的口诀有什么关系?

  (3))寻找2的乘法口诀的秘密。

  4.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摘苹果(口诀基本练习)

  2、猜一猜(口诀与算式基本练习)

  两个盘子里分别放了5个苹果,上面用白纸盖住,猜一猜每个盘子有几个苹果,并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所用的乘法口诀。

  3、独立完成作业第三题,师巡视批改。

  4、你知道吗?(关于口诀的一些历史资料)

  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考评课,也是进入新校被校领导所认识的第一次展示的机会。虽然没有试讲(试讲是我一贯比较反对的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但是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课后想起遗憾的地方还是不少加上李老师的诊断思路清晰了许多。

  关键处: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体验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台案秤、一些苹果、2袋精盐(每袋500克)、一些鸡蛋、一些沙土、2捆挂面(每捆500克);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每组10袋),10袋大米(每袋1千克)、天平.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重量单位克,你们都会用了吗?可有一位小朋友因为上课没听讲,不会做下面的题目,正在打电话求助呢,你们能帮帮他吗?(演示课件千克的初步认识下载)

  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

  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那位小朋友在大家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克这个单位,可他又遇到了一些问题(出示下面的题目)

  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

  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

  2.教师: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做单位.可是称一些像牛、人这样比较重的东西,用克做单位就太小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克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板书: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把课题板书完整: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千克的初步认识: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讲述: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每组有一袋大米,每袋都是1千克,同学们亲自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

  2.使学生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1克重的大米,每组中的1号同学拿出1克重的大米给本组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1)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

  引导学生明白:10个1克是10克,100个1克是100克,1000个1克是1000克

  (2)教师重述:1000个1克也就是1000克,可以称为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指板书,提问:1千克和1000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左边托盘中放1千克,右边托盘中放1000克)

  引导学生明白:1000克就是1千克,所以1000克=1千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4)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引导学生左手拿1克的大米,右手拿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两只手的感觉有何不同?进一步认识1千克=1000克.

  同学们拿出1袋精盐(每袋标有500克)、两袋精盐,亲自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看看每袋标明重量,两袋重量是多少?

  教师说明: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也是我国法定的计量单位(出示图片法定计量单位).

  3.进一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了解案秤称物体的方法

  ①出示图片台秤,师简单介绍构造.

  ②教师介绍使用方法:案秤也叫做台秤,使用时先把案秤刻度盘上的指针(或游标)定在0位,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上,观察秤指针所指的数字,指几就是几千克,教师称1千克的苹果演示给同学们看.

  (2)实际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有多重.

  ①称出1千克的沙子,装在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有多重.

  ②将1大袋洗衣粉放在托盘里让学生称一称有多重(正好1千克),顺次传递让学生掂一掂.

  ③把称过的和课前准备好的物品拿出来,再次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说明它们的重量相等都是1千克.

  4.完成43页的做一做

  (1)引导学生分别称出1千克的苹果,同学们一起数一数有多少个?思考为什么都是1千克,而苹果的数量却不一样?如果苹果的数量相同,重量一定相等吗?

  引导学生明白:重量相同物体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数量相同,物体的重量不一定相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在下面表里填上合适的数目.

  教师重点指导______个鸡蛋重1千克.提问:9个鸡蛋一定重1千克吗?为什么?(因为鸡蛋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同样个数的鸡蛋重量不一定相等,同样重量的鸡蛋个数不一定一样).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个重量单位千克.1千克也叫做什么?千克和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四)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______单位,1千克也叫().

  2.1千克=()克1000克=()千克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千克克

  4.手势判断对错: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题中两边单位不同,判断前提醒学生注意

  5.填空:

  (1)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小明比小青重______千克.列式为______.

  (2)一筐水果重30千克,6个人合买一筐后平均分,________?(先口头提出问题,再口头列式,注意问题的单位)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到现在你共学习了几个重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克与千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第44页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越来越显示出不足与滞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变革。这种变革迫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从低年级起就要训练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

  一、学会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基础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要切实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从人的大脑功能看,右脑负责表象,是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而常规教学中“重左轻右”的倾向较为严重,操作实践则是有效开发和利用右脑的好方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能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发展,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手能够教会头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语)。

  ②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了解事物的表象,是产生创造的重要前提,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学生思考后,说出几种折法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正确的折法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只要折线通过长方形的中心就可把长方形分成相等的二份。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参与抽象、概括数学规律、数学事实。通过抽象概括,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如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讨论,明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它们的高相等,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当学生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是发展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数学课上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还比较低,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都有表明自己观点、交流自己思想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学会发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教学中,要做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尽量展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教学,应先让学生将圆柱侧面通过剪然后展开,观察侧面的形状,思考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讨论,发现并概括圆柱体的侧面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操作、分析、思考,经历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领会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发现获取探求新知的技能。

  三、学会运用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用来获取新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二段话可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的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如:长方体表面积、体积教学后的一道综合习题设计:请测量一本书的长、宽和高,①计算这本书的表面积和体积;②现有4本同样的书,用两种方式包装(如下图),问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这一练习活动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并比较规则物体的表面积以及选择最优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充分训练了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会创造

  创造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或过程,是发现的最高形式。发明家通过研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的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是创造,而对学生个体而言,如能在学会求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发现把梯形分割成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并运用旧知求出了梯形面积,总结出求梯形面积的方法,这就是数学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实可行的,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善于提出学生感到熟悉又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质疑,把学生看作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胸中时刻燃烧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②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发展创造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空,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使思维的再活动、再创造。

  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创新,获取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创造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而直觉思维则是对于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的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教师要大胆鼓励、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重短难点:

  掌握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8-1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8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4篇05-21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2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12-30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