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2 14:37:02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3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29、P30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

  一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五年 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 x 2.25% x 1

  =6.75 (元)

  300 x 3.24% x 3

  =29.16 (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 x 20% = 29.16 x 20% =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8-1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12-30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6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