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语言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教案设计:
这是是一篇优美又不失情趣的散文。其中鲜明的句式结构特点以及拟人化的语言风格,都更加便于幼儿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是我选这个活动的原因。在此次活动的设计中,生动的课件演示与围绕着语言这一中心融合进来的音乐美术的结合,也使得这次活动更易于幼儿的感知理解。
活动目标:
1、激发创编诗歌的愿望,尝试使用诗歌的语言创编《云彩和风儿》,并能自信地讲述创编内容。
2、培养幼儿想象的丰富性,思维的独创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3、通过感受诗歌优美地意境,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幼儿已多次观察过云彩的变化,对云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了解。
已欣赏过散文《云彩和风儿》
材料准备:多媒体教具一套。已运用多种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表现了云的形态,并制作成云彩画。
活动重点: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发展言语表达能力,尝试创编。
活动过程
一、谈话:我制作的云彩。
1、观看云彩壁画,幼儿介绍自己前段时间制作的云朵,说说制作的云朵像什么。
2、运用多媒体教具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云。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千变万化云,看一看这些云像什么?” (配乐欣赏诗歌:云彩和风儿)
二、讨论
云彩变了些什么?云彩为什么有趣?为什么云彩会变?
三、配乐朗诵《云彩和风儿》。
四、游戏创编诗歌:会变的云彩
1、幼儿用动作来表现云彩。老师扮“风儿”,幼儿扮“云彩”。“风儿”一吹,“云彩”就变出不同造型来,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云彩的变化。
2、幼儿分组进行创编诗歌活动。
五、延伸活动:
在语言角定制一本诗歌本,供幼儿继续诗歌的创编。
在表演角活动时,可以继续进行游戏,表演云彩的变化。
教案反思:
活动结束后通过朱老师的点评,我知道了这个活动的设计的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我忽略了教学目标中“学说散文中有趣的诗句”这一目标,把侧重点都放在了感知理解散文内容上面,从而使整个活动的重难点进行的很模糊,也使得这次活动减弱了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我会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只把目标作为课堂摆设,做到每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活动目标。
其次在散文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整个活动进行的非常仓促,所以只停留在了散文的表面理解,并没有深入挖掘整篇散文的内涵。例如让幼儿去理解时,我只是从课件、录音以及教师语言三个方面出发,没有让幼儿过多的接触散文,这样也就忽略了孩子的主动性。如果再加上幼儿的模仿或者分角色表演,应该教学效果会比实际活动中要好一些。
散文处理不够细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活动中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些均衡用力,整个活动过程减少了活动的中心环节应用的'时间,导入部分以及手工操作部分占用的时间过多,这样这节活动的主次内容就显得非常模糊。在导入部分我用的谜语导入能够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但是接下来我并没有趁热打铁的引出散文的内容而是向幼儿展示了课件《各种各样的云》,这样一来就显得整个开始部分很罗嗦。重新设计这次活动的话,我会把这个课件《各种各样的云》放入到手工操作之前,让幼儿在理解散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散文中的句式结构把所看到的课件内容创编成新的散文,这样不仅保持了整个活动的生动性,而且给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机会。
另外在感知理解散文结束后,少了一个整体欣赏散文的环节。原来的设计忽略了幼儿欣赏散文的完整性,如果在逐句理解散文之后加上一段完整的散文朗诵,去完整地呈现散文,这样就可以让幼儿在逐句理解之后来加深对所学散文的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活动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对散文的理解并不透彻,只停留在了表面的肤浅知识。在以后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我会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仔细研究每一次教育活动,把活动过程设计得更加合理,让每一次活动都进行得更加精彩。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与夸张的特点。
2、知道“逃”“钻”“吼”“寂寞”等词的意思。
3、大胆想象,创编故事情节。
活动重、难点:
欣赏故事,感受故事的幽默与夸张的特点。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有一个故事叫《轰隆隆来了》,谁能猜出轰隆隆是谁呢?
二、边看图边复习故事。
1、为什么大家叫这只恐龙轰隆隆呢2、轰隆隆来到马路上,人们怎么样了?来到原野上,大家都怎么来到游乐场,大家又怎么样了?
3、 这时候轰隆隆有什么感觉?理解“寂寞”的含义。
4、小兔带轰隆隆参加游艺会,市长为什么发火法?幼儿学学它的'喉声。
5、轰隆隆为什么觉的兴趣呢?
三、创编故事情节1、轰隆隆再次来到马路上,原野、游乐场、会场会出什么事情呢请每个小朋友想一想。幼儿自己讲述。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倾听故事和观看情景表演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儿歌。(重点)
2、在学学、做做、演演的过程中感受小狐狸的憨厚可爱和老狐狸的憨厚可爱,体验学习儿歌带来的乐趣。(难点)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小狐狸6只,老狐狸1只。
2、葡萄园背景图一张。
3、情景表演的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一、倾听故事,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
①教师讲述故事。
②提问:故事讲完了,我要考考你们,刚才我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③葡萄园里面有什么?
④青葡萄和紫葡萄长在什么地方呢?
⑤葡萄藤长什么样子?一起用小手画一画。
⑥总结葡萄园的美景:青葡萄、紫葡萄,长长藤儿弯弯绕。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2、继续学习儿歌的第一段。
①小狐狸想来干嘛?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一起学说:“小狐狸急的跳,好像尝尝啥味道”。
②他们想了哪些办法呢?一起学学看。
③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④他们的心情如何?
⑤游戏:我可以把刚才听的故事变成一个游戏,想玩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⑥总结第一段儿歌:这个故事不仅可以变成游戏,还可以变成好听的儿歌,听好。
⑦一起学说第一段儿歌的第一段。
二、观看情景表演,了解第二段故事内容。
1、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看我的表演。
①教师配乐表演。
2、提问你刚才看到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①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吃到葡萄?(学说:叠罗汉)。
②有几只小狐狸在叠罗汉?
③这个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他怎么想出来的呢?
④学说“青葡萄,咱不要;紫葡萄,往下抛”
⑤葡萄什么味道的呢?闭上眼睛尝一尝吧。
3、刚才发生的故事我也可以编成一段儿歌,听好。
①老师念第二段儿歌。
②跟我一起说说看吧,记得加上动作。
三、完整表演儿歌。
1、这一段儿歌加上前面那段儿歌就变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2、现在我们转身表演给客人老师看,记得把动作做出来哦。
四、自然结束活动。
1、孩子们,你们喜欢今天的故事吗?你们喜欢这群狐狸吗?为什么?
2、总结:团结起来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教学反思】
这首儿歌的内容比较的长,篇幅也很大,要让孩子在短短的30分钟内掌握这首儿歌是有一点难度的。我根据这首儿歌的特点,将这首儿歌分为两段,第一段采用常规的故事理解,第二段用音乐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猜测、理解。设计好这样的大框架,我再去对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进行一一的化解、落实。本次活动我主要是用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学的很投入,不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能一一的反馈给老师。
附《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他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得到葡萄。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它是酸的。”这时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说:“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这时又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没有摘,长颈鹿告诉了树上的猴子,猴子说:“我才不信呢,我种的葡萄我不知道吗?肯定是甜的,”猴子说着便摘了一串吃了起来。
【大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02-21
大班语言胖嫂教案09-30
大班语言教案01-28
[必备]大班语言教案10-03
大班语言教案(实用)11-24
实用的大班语言教案09-15
(精华)大班语言教案11-05
【精选】大班语言活动教案4篇04-07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15篇)03-27
大班语言教案15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