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9 03:42:3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添一笔”变新字活动,体会汉字的变化和有趣,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会写4个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是用天干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来纪年的。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及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2.从《数九歌》中体会天气的变化,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3.加强口语交际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教师引导:中国的汉字不仅丰富还很有趣,不信,我们来瞧一瞧。

  1.出示“了”和“子”、“土”和“王”。

  2.仔细看一看,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对,有些汉字增加一笔就变成另一个新字。快看看,这些有趣的汉字多一笔,会变成哪些新字?看谁变得多,变得快。

  3.出示“大”“日”“十”。

  4.学生自由汇报。

  5.拓展训练。

  (1)你发现还有哪些字多一笔,能变出另外一个字?

  (2)有些字加二笔,也能变成一个新字,你能找出几个吗?

  小结: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汉字是如此地奇妙有趣。

  (二)写字板

  1.指导学生观察:结构安排及重点笔画所在位置。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2.教师范写,让学生明白“豆”的下横要长,以支撑整个字。指导“瓜”的笔顺,防止漏掉一点。“币”上面是撇,不是一横。

  3.个人描红。

  4.学生练写。

  5.投影反馈。

  (三)词语超市

  1.出示十二属相的剪纸图或十二属相图片(贴在黑板上)。

  2.你们能按顺序把它们重新排列吗?

  3.将“子鼠”词语卡片贴在相应图片(鼠)上。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多了个“子”字)。

  4.师讲解:古时候,人们为了方便纪年,就在属相前加了地支,合起来纪年。如“子鼠”中“子”表示地支,“鼠”表示属相,它们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

  5.教师范读词语,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集体读。

  6.贴字游戏。

  把表示“地支”的字卡贴到相应的属相图片上。

  7.读一读,背一背,开展背诵计时比赛。

  8.评出优胜小组和个人。

  第二课时

  (一)阅读欣赏《数九歌》

  1.导入:古时候,人们用“九”为节气来表示气候的变化,还编了一首《数九歌》呢。

  2.板书,齐读。

  3.欣赏《数九歌》,伴随配乐朗读。

  4.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个九?

  5.你认为几九最冷?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冰上走”的简笔画)

  6.几九开始暖和?猜猜这是哪个季节。

  解释“耕牛遍地走”的意思。

  7.出示课文插图(或简笔画),解释“不出手、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意思。8.讨论:你发现从一九到九九,气候有什么变化?

  9.指导朗读,读出韵脚和节奏。

  10.开展背诵比赛。

  11.画一画,你能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吗?(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物画下来)。

  12.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说说画的是几九。

  (二)听故事《鸭子的惊奇》

  1.导入:小朋友们都特别爱讲故事,有的还是“故事大王”呢。我们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要学会听故事,听故事也是本领呢。

  2.你们一定听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说说你们平时是怎么把一个故事听明白的。

  3.老师归纳听故事有三要:认真听,用心记,仔细想(板书)。

  4.接下来,我们听一个故事《鸭子的惊奇》,边听边想,想想鸭子的玉米粒究竟到哪儿去了。

  5.放录音。

  6.通过听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鸭子的玉米粒究竟哪儿去了?(鼓励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7.小结。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导语:一学期快结束了,同学们个个都长了不少本事,有的还长了好几种本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夸一夸”“比一比”“评一评”,看谁的本事大,看谁的本事多。一年级有个叫兰兰的小朋友,她也学了一项本事呢。想听听吗?

  2.听故事《借锤子》。

  兰兰和丹丹今天值日,突然,兰兰发现挂光荣榜的'钉子掉了。“咱们把钉子钉上吧。”兰兰说。

  可是没有锤子,怎么钉呢?“我去借。”兰兰说完来到了传达室门外。“锤子在哪儿?我们要用!”兰兰大声问,可没人理她,兰兰只好两手空空回来,她对丹丹说:“传达室的张爷爷不理我,还是你去吧!”丹丹敲了敲门,问:“张爷爷,请您把锤子给我们用一下,好吗?”张爷爷放下手中的报纸说:“可以呀!”“谢谢爷爷!”丹丹很有礼貌地说。她俩钉好了光荣榜,兰兰说:“锤子交给我去还,好吗?”兰兰拿着锤子来到了传达室,有礼貌地说:“张爷爷,锤子还给您,谢谢!”张爷爷笑了。

  问:最后张爷爷为什么笑了?听完故事,你知道兰兰长了什么本事吗?

  (二)夸一夸,比一比

  导语:不仅兰兰,她们班还有很多同学都学到了许多新本事。安安学会了交朋友,宁宁会读故事书了,乐乐学会扫地了,学了《剪窗花》这篇课文后,平平还学会了剪窗花呢,以前丢三落四的明明也变得细心了,同学们再也不喊他“马虎大王”了。

  1.夸一夸,比一比:谁长的本事大,谁长的本事多?(小组讨论交流)。

  2.交流汇报。

  (三)说一说

  导语:阳阳以前是个说话就脸红的小男孩,现在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讲故事,前不久,还被老师评为“故事大王”了呢。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成为“故事大王”的吗?为了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进步,他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你们,想听吗?

  1.老师读信:

同学们:

  你们好!

  我叫xx,是一年级的学生。我胆小,很害羞,跟人说话就脸红,别人都说我像女孩子一样害羞。班里举行故事大赛,我从来不参加,我怕说不好,同学们笑我。后来,我们班的李老师不断地鼓励我,说讲故事一点儿都不难,只要敢往台上一站,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我第一次在台上讲故事,讲得结结巴巴,但同学们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爱讲故事了,讲得越来越棒了。前不久,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故事大赛”,还得了奖呢。

  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你们长了哪些本事,是怎么学到本事的吗?

  2.你能告诉xx,你是怎么学到新本事的吗?自己说一说。

  3.评出最佳“口才星”。

  (四)演一演

  1.导语:同学们的本事可真不小,真不少,你们能把自己的本事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2.能表演,愿表演的就上台表演。

  3.评出最佳“表演星”。

  (五)拓展延伸

  新学期马上来临了,在新的学期里,你还想学到哪些本事?学生自由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老师的念读,掌握故事大致内容。

  2、培养学生认真听故事的习惯和观察画面的能力。

  3、让学生初步体会亲情、理解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上个星期老师和你们一起看的故事书叫什么吗?

  (我有友情要出租)

  那是谁的友情要出租呢?(大猩猩)

  大猩猩为什么要出租友情呢?(大猩猩没有朋友感到很孤独,所以它想要出租友情。)

  小朋友们记得真牢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的绘本故事又和大猩猩有关。

  二、揭示课题

  今天的故事名叫——(点出封面:大猩猩)谁来念一念题目(指一名孩子读一读)

  猜猜大猩猩和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学生想象交流)

  三、讲故事,随机设疑

  1、点击PPT进入故事:

  安娜喜欢大猩猩。她看有大猩猩的书,看有大猩猩的电视,还画了许多大猩猩。但是,她从来没有见过一只真正的大猩猩。她爸爸没有时间带她去动物园看大猩猩。请他做什么,他都没有时间。

  每天,安娜上学以前,爸爸就出门去工作。晚上,他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

  要是安娜有话问他,他就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他还是那么忙。他会说:“现在不行,周末再说吧。”

  到了周末,他又常常喊累。

  爸爸从来不陪她做什么。

  师:讲到这里,你觉得安娜什么样?

  学生自由说感受。

  是呀,安娜感到好孤单,好寂寞呀。

  2、继续故事: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安娜上床的时候很高兴,因为他跟爸爸要了一只大猩猩!半夜,安娜醒过来,看见脚边放了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有一只大猩猩,不过只是个玩具。

  安娜把猩猩扔到墙角的玩具堆里,又回去睡了。

  深夜里,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发生了一件怎么奇怪的事情呢?

  学生猜想。

  那只大猩猩走到安娜床前会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

  师:此时大猩猩会做什么?

  学生想象

  3、继续故事:安娜很害怕。那只大猩猩说:“安娜,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我只是问你想不想去动物园。”

  大猩猩笑得很好看,安娜不害怕了。她说:“我很想去。”

  他们走到楼下。安娜穿上大衣。大猩猩穿的是爸爸的大衣,戴的是爸爸的帽子。

  他说:“大小正合适。”

  他们打开前门,走到屋外。

  大猩猩说:“安娜。我们走啦。”他轻轻地把安娜抱起来。他们出发了,从这棵树荡到那棵树,直奔动物园。

  到了动物园,园门早关了,四周又都是高墙。大猩猩说:“不要紧,翻墙进去。”

  他们一直走到“灵长类”那一区。

  安娜简直看呆了。

  好多好多的大猩猩!安娜觉得这些猿猴、猩猩都很漂亮,可是好像都不快乐。

  师:这些猿猴和猩猩为什么都好像不快乐?

  学生自由说一说。

  4、继续故事:大猩猩说:“现在你想做什么?”

  安娜说:“我想去看电影。”

  他们就去看了。

  看完了,他们就一起去逛街。

  安娜说:“电影很好看,可是我肚子饿了。”

  大猩猩说:“没问题。我们去吃东西。”

  大猩猩说:“该回家了吧?”

  安娜点点头,她有点儿困了。

  他们在草地上跳起舞来。安娜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师:大猩猩带安娜做了哪些事?

  生:动物园看猩猩——看电影——逛街——吃饭——跳舞

  5、继续故事:大猩猩说:“安娜,你该进屋去了,明天见!”

  “真的`吗?”安娜说。

  大猩猩点点头,笑了笑。

  第二天早上,安娜醒了,看到了那只玩具大猩猩。

  安娜笑了。

  师:安娜为什么笑了?

  学生说一说理由。

  6、继续故事:安娜冲到楼下,想把所有的事情告诉爸爸。爸爸说:“乖女儿,生日快乐!想不想去动物园玩玩?”安娜看着爸爸,好像想起了什么。

  师:安娜想起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

  师:安娜马上要和爸爸去动物园了,她想起什么?并且会怎么做?

  学生猜想。

  7、点击PPT:画面上,安娜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拿着玩具猩猩。安娜好快乐!

  师:安娜为什么那么快乐?

  学生说。

  其实爸爸是非常爱安娜的,只是工作确实很忙。你看他知道安娜喜欢猩猩,就送给他这个礼物。我们来看这个画面(把画面回到上一页)看到了什么?(爸爸口袋里有一直香蕉。)

  师:爸爸为什么要在口袋里放香蕉?

  学生说理由。

  四、整体感知

  整体回顾故事内容。

  五、总结:是啊,其实爸爸也是非常细心的,你看连香蕉都准备好了。世界上的每个父母都是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理解父母,回报父母。

  六、作业:

  一、爸爸带安娜来到动物园他们会玩些什么?怎样玩的?心情怎样?

  二:第二天晚上大猩猩又带安娜出去玩了,他们玩了些什么?怎样玩的?

语文教案 篇4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内容: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作品。

  2.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咱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2.学生自己建立“苏轼小档案”,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小档案,可以配图画,可以编作品目录,可以写名篇、名句,还可以写成前言、后记等。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2.(师吟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 / 农家 / 腊酒浑,

  丰年 / 留客 / 足鸡豚。

  山重 / 水复 / 疑无路,

  柳暗 / 花明 / 又一村。

  (注意纠正“浑”、“豚”、“疑”的读音。)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古诗大家都能读了,还不行,还有四个生字要求大家会写。请自己看看这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5)全班交流,识记生字并区别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大家已经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诗句的意思吗?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

  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师总结:(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3.理解诗句。

  A.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B.交流学习所获。(教师主导,集体交流)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腊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反复读这两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看出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从哪儿看出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感受诗句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其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生活中无处不在,你能举个例子吗?

  三、收集材料,拓展学习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并编写“陆游小档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待、倒、模,理解22个新词。

  2、能说出第5段排句成段的顺序,说出哪几句是围绕同一方面的内容写的。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课文的最后两段。

  4、懂得自己遇到不幸境况,不要灰心;别人遭到不幸,不要嘲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本单元训练点,按要求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积极意义,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画像、磁带、录音机、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训练找反义词。

  2、读通课文,了解大致意思。

  3、学习第1、2段,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安徒生画像及《安徒生童话》,简介安徒生。

  二、揭题,读题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 借助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

  1、说说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划出说明丑小鸭长得难看的句子

  3、朗读指导

  4、填空

  嘴( ) 腿( ) 样子( )的

  5、丑小鸭的命运怎样呢?

  (1) 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你有什么想法?

  (2) 丑小鸭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心情怎样?

  (3) 填空:()的丑小鸭

  孤独、可怜

  6、理解第三、四自然段品析词句:

  重点理解:“除了……没有谁……连”体会丑小鸭的孤独和可怜。

  7、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什么困难?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丑小鸭独自在水面漂时,看见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美丽小鸟的羡慕、对美好的渴望之情。)

  8、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么过冬的呢?读第六自然段。

  体会“冻得发抖”“幸亏”,说明丑小鸭处境凄惨。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表现出对它的同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 小结: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从小学会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2、 展开想像:可怜的丑小鸭被农夫收留后会怎样呢?

  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19

[经典]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经典)09-19

语文教案08-25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实用】04-27

语文教案[合集]04-24

[精选]实用的语文教案11-21

【推荐】语文教案11-15

【优】语文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