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2-07 08:11:4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范文8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观察物体的吸水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

  2、对实验有探究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并记录。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等

  2.魔术材料:海绵、水杯、装有水的瓶子等

  3.伴奏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我今天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1.出示2个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将瓶子里的水倒进杯子里,请幼儿猜猜水在哪个杯子里。(音效)

  2.猜测并揭示魔术秘密。 请幼儿猜测水倒不出来的原因。揭晓答案,原来水被海绵吸收了,演示海绵吸水的过程。

  3、你想不想来试一试?颜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

  二、幼儿通过实验感知不同物体的吸水能力,交流操作经验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PPT展示) 操作材料:白纸、水果外的塑料网、面巾纸、棉布、纱布、小木块、棉花、泡沫,材料人手1份。 幼儿人手一份:托盘、水杯、瓶盖子 请一名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示范如何选择材料。要求:思考后选择物品实验,物品不能从杯子里掉出来,水要适量(2小杯),在操作盘里操作。

  2、自由选择材料,寻找可用来吸水的材料。

  3、幼儿操作,教师协助。

  4、操作结束后,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1)你都试了哪些材料?有哪些可以吸水?你上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好吗?

  (2)请个别幼儿演示

  三、幼儿再次尝试,并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1、“我们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吧!”投影记录表,“海绵吸水,演示打钩,告知不吸水打叉)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吸水的用√表示,不吸水的用×表示。

  2、展示幼儿实验成果(投影记录表)

  四、活动延伸,迁移生活经验 (PPT图片)这些吸水的物品在生活中有很多作用呢,毛巾吸水可以洗脸;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棉花做成棉签,打针的时候用等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观看视频,感受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神奇的视频,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从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1)幼:乒乓球、玻璃球等

  师:哦,看到很多的东西吧!那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沉到水下去了,又是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2)幼:看到玻璃球沉到水下去了,乒乓球在水面上

  二、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们真棒,观察的很仔细!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看看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哪些东西又会浮在水面上。

  1、出示铁钉

  师:看,这是什么?

  师:你们猜,铁钉会沉到水底,还是会漂浮在水面上呢?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看看小朋友们说的.到底对不对。

  师:看,现在发生了什么?铁钉怎么样?哦,沉到水底啦!

  师:既然铁钉沉到了水底,我们就在这张记录表上,铁钉的下面用“↓”表示“沉”(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如何做标记)

  2、出示泡沫

  师:看,这又是什么?

  师:猜猜看,泡沫会沉下去吗?

  师: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看看吧!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现在出现了什么现象?

  师:哦,泡沫漂浮在水面上!所以,我们要在记录表上找到泡沫一格,在他的下面用“↑”表示浮。

  3、出示乒乓球

  师:你们看,乒乓球是沉还是浮呢?

  师:谁能告诉我,我们该用什么标记表示它?

  4、出示磁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 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 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C:糖在水里不见了。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 幼儿实验活动。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 花, 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 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阶段:二

  教学目的: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溶解有快慢之分。

  课前准备:

  白糖,冰糖,温水,小勺,口杯。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制作饮料的过程,引入活动主题。T:......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做橙汁饮料,很快就能喝到了。而做冰糖水的却很慢才喝到呢?C:"因为橘子粉小小的""橘子小,冰糖大""橘子是粉粉的就溶得快""冰糖硬硬的就溶得慢""冰糖是一块一块的,所以溶得慢""冰糖多"

  二,幼儿猜想,并做记录。T:是不是冰糖多,硬,就溶得慢呢?老师这里有白糖和冰糖,它们都一样是硬的,也一样多,你们猜谁溶得快呢?C:白糖溶解得快/冰糖溶解得快......

  三幼儿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结果。T: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看谁溶得快。C:(先放白糖,溶解后再放冰糖)老师,我不知道谁溶得快,谁溶得慢。C:先放冰糖溶了一会儿后,再放白糖);老师,是冰糖溶得快。C:白糖和冰糖同时放)老师,是白糖溶解的快,它放进去一会儿就不见了。T为什么有的说是白糖,有的说是冰糖呢?小朋友想想,要比较两个的快慢,要怎样比呢?C:"先放白糖再放冰糖""不对。要象我们比身高一样两个站在一起才能比""我也是这样想""我也是"......幼儿一致确定后采用此方法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白糖溶得快。

  四,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阶段:三

  教学目的:

  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

  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 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 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冰糖比白糖大""冰糖硬硬的""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T:小朋友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 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2 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 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活动反思:

  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手的作用。

  2、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各种用手制作的作品、照片

  2、《小手歌》的伴奏录音。

  活动过程:

  (一)分享

  1、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和小手一起学本领,我们小朋友用小手做了很多的事情,谁来说说你用小手做了什么事?

  2、小结:你们的小手真能干,拿筷子吃饭、画画、写字、穿衣服、拍皮球,很多的事情都自己做,有的还会帮助别人。

  (二)交流

  1、小手还有一个本领呢,它会说话呢,你们相信吗?(问配班老师:今天几个小朋友没有来?并假装听不见,到底是几个,我没有听见?)(幼儿说X个,真的,我怎么没有听见?幼儿说老师的手做的是X,)哦,原来小手会说话,它说:今天有X个小朋友没有来。

  2、我们再来试一试,问:再麻烦你问一下,今天有几个小朋友吃药的?(配班老师用手势表示)小手是怎么说的?什么意思?哦,是说X个小朋友中午要吃药的,是哪个小朋友?哦你今天不大舒服,生病了要当心一些哦。

  3、这下你们知道了,原来小手还有会说话的本领呢。

  (1)小朋友的小手会说话吗?试试看,用小手告诉我,不要说出来。

  (2)这里有几个小朋友梳小辫子的。(幼儿集体伸出手指表示)梳小辫子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数。

  (3)(请一个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你肯定能行的,请你来试试看,有几个小朋友戴眼镜?你去看看

  4、(幼儿伸出一个手指后老师不说话,用翘起大拇指的动作)老师的手又在说话了,说什么呀?(幼儿说各种各样的语言)

  5、小手不但会表示数字,还会表示许多意思呢。和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用你们的`小手试一试,它还会说什么话?(教师巡回交流)

  6、刚才小朋友讨论的真有趣,你的小手会说什么话的,让小朋友们猜猜看。(观察有意识地请几个幼儿。个别幼儿交流:你的小手告诉大家什么意思?)

  (1)幼儿做,大家猜一猜、学一学。

  (2)原来小手除了会做那么多的事情还会说那么多有意思的话,老师的手还会说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让你们也来猜猜看,(做指自己、胸前一颗爱心、双手分看向幼儿的动作)幼儿猜。

  (3)有的小朋友有一点猜对了,就是这个意思,老师爱中二班每一个小朋友,老师象妈妈一样,你们爱不爱我,你们也来做做看。(幼儿做:我爱老师,我爱小朋友)

  (4)老师听了真开心,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

  (三)表现(变)

  1、小手不但会做事情、会说话,它还会变呢,看它变成什么了,(老师做下雨的动作)变什么了?淅沥沥,淅沥沥,(变好了清唱歌曲《小手歌》)。

  2、我们一起来变好吗。(幼儿跟唱,有伴奏)

  3、唱的真好听,你们的小手会变吗?你们的小手会变什么?变给大家看看。

  4、好,我们就用小手一起来变一变。(放录音,站起来)就唱你的小兔子。好再唱唱你的小鸟。(三遍)

  5、小朋友还想变,我们把录音机放在区角游戏中的小小表演区,可以继续玩。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2、能细致地观察蚯蚓,清楚地表达观察的内容。

  3、了解蚯蚓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用途。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找找蚯蚓宝宝在哪里。

  (1)提问:在哪里能找到蚯蚓?

  (2)幼儿分散寻找蚯蚓,并用小铲子,小锄头等工具挖一挖泥土,看看蚯蚓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蚯蚓宝宝的样子。

  (1)引导幼儿看一看:蚯蚓的身体像什么?身体的前后有什么?蚯蚓是怎样行走的?鼓励幼儿摸一摸:蚯蚓的身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说说蚯蚓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蚯蚓宝宝的本领。

  (1)提问:你知道蚯蚓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2)引导幼儿探究蚯蚓的本领。如:请幼儿介绍寻找蚯蚓的办法,说说哪里比较容易找到蚯蚓;观察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发现分们的区别;做小实验,观察蚯蚓再生的本领。

  (3)简单介绍蚯蚓的其它本领(蚯蚓能预报天气,粪便可做肥料等)。

  活动提示

  1、此活动宜在户外有较湿润土壤的地主进行。活动的难点在第三个步骤,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蚯蚓的再生现象,并通过让幼儿比较有蚯蚓的土壤和没有蚯蚓的土壤来加深感性认识。

  2、将蚯蚓放在自然角饲养,引导幼儿自由观察,看看蚯蚓爱吃什么。

  教学随笔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动手动脑参加探索电线的活动,对螺旋形有一定的认识。

  2.学习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与现象。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根电线、圆柱体积木、铅笔若干。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电线变变变——了解平面螺旋形。

  1.师:(出示电线)老师这儿有一根电线,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电线,好吗?每人到旁边的桌上找一根电线,玩一玩,看看你的电线能变成什么?

  2.幼儿探索活动:用一根电线大胆造型。

  3.集中交流:

  师:请你告诉大家,刚才你变了什么?

  (可能会出现:数字、爱心等等)

  4.了解平面螺旋形。

  师:(出示螺旋形画)看看老师用电线变了什么?像什么?

  它有个名字叫螺旋形,从中间往外,一圈一圈,越来越大,也叫平面螺旋形。

  5.师:(出示蚊香)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6.幼儿再次探索:用电线变平面螺旋形。

  师:现在,请你再用电线变一变平面螺旋形。

  二、电线变变变——了解立体螺旋形。

  1.师:(再次出示蚊香)蚊香要变魔术啦!(向下拉蚊香)变变变,现在变成什么形状啦?与平面不一样,这叫立体螺旋形,就象螺蛳壳上的纹理一样。

  2.师:(出示电话线)这是什么?上面有没有螺旋形?电话线一圈一圈的,它也是立体螺旋形。

  3.师:(出示电线)电线看见蚊香变魔术,很羡慕,它也想变成立体的螺旋形,小朋友我们来帮助它,好吗?

  4.幼儿探索活动:用电线变立体螺旋形师:立体的螺旋形怎么变?(如幼儿想不出来,师启发在圆柱体的积木上绕)师:除了在积木上变立体螺旋形,还可以在哪里变呢?

  (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变,如手臂、手指或脚上等部位变出立体螺旋形。)

  三、螺旋形物品的大聚会。

  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螺旋形的?(或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螺旋形?)如果幼儿答不上来,老师可出示一些物品:螺丝玩具、弹簧、灯泡、开酒瓶的起子,请幼儿找出螺旋形在哪儿?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有螺旋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带来与同伴分享。

  四、幼儿尝试如何使电线站起来。

  活动反思:

  1 . 此活动利用日常生活中特殊有趣的材料---电线开展活动,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本次活动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

  2 . 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2-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05

中班科学教案【精】04-03

(集合)中班科学教案09-07

中班科学教案【合集】07-28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07-24

中班科学教案15篇03-24

中班科学教案(15篇)03-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04-0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