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新课引入新颖,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两位小数的含义,能初步应用,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
3、让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
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物品,彩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买东西,不一会儿就买了一大袋东西。每件物品上都有价格标签,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的标价,按照物品标价的特点分类。
(目的:通过分类让学生把整数分为一类,小数分为一类)
师:那一小组起来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一类是整元的,另一类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组数是小数。(用课件分物品)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发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小数,通过自己观察,讨论行到小数的含义。)
1、认识零点几,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出示课件
师: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1元,你们去买这支铅笔需要多少钱?(一角钱)
我们可以发现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来表示)
出示一角钱,这是多少钱,帮我数一数有几个一角(10个),也就是多少钱(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几分之几,1角就是几分之几元( 元),我们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 元。
元与0.1元有什么关系呢?(意思一样,写法不同)
师:1 角可以用 元表示,1角还可以用0.1元表示,那么 元还可以怎样表示( 元还可以写成0.1元)板书
2、出示2角钱
2角钱用元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0.2元),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 元)
3角呢、6角呢?
观察: 元还可以写成0.1元。 元还可以写成0.2元,从中可以发现什么(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
三、通过米尺量,发现一米几分米
1、(学生动手操作,巩固零点几的数就是十分之几的数,然后给整数、分数、小数分类)
师:同捉两位同学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绿色彩条长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么表示(0.1米)
红色彩条长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还可以用小数怎样表示(0.2米)
课件出示:1角就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2角就是 元,还可以写成0.2元
1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写成0.3米
师:上边这些数,你们能不能分类
1,2,3是整数, 是分数,0.1 、0.2 、0.3叫做小数。
出示小数,观察他们 的'共同点
(都是小数,都有一个点,小数前一位都是零点几,它们都是一位小数,小数点后面是一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对口令(说分数对小数,说小数对分数)
2、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认识两位小数。
(引导学生学习1厘米= 米=0.01米)
出示厘米尺
师: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一百分之一)写成:1厘米= 米
讨论:用小数这样表示?
3厘米呢?
观察
从中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小数点后边有两位数的叫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
3、认识几点几
用课件让学生认识几点几
师:象几角不够1元,几分米不够1米,如果用元、米来做单位,可以用小数零点几来表示,但生活中呀我们常常遇到超过1元,1米的事,用小数该怎样表示呢?接着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件
1、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学前班的时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数该怎样表示(0.7米)
现在他长高了,一年级时身高正好是1米,现在他已经是三年级了超过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几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小数怎样表示?(1.4米)
2、怎么想的?
(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来就是1.4米)
3、出示钱币图样
师:这道题在大家又会做又会想,我们来观察这些钱币。
1元3角=( )元,怎样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 )元
50元3角=( )元
100元3角=( )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
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第5页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8-1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6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