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2-02-23 16:3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苏东坡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由于一些事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拿到手比较晚,听大家在群里的诵读,及诵读的心得,我有些怯了。这是一本什么书啊,这么绕口,还有这么多字不认识,这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吗?加入至善读书社,刚开始想着是读一些优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说,最好是拍成电视的剧本。现在可好了,还有这么多难关需要过。

  看着别人发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读书心得,我真有点震惊!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感受,每个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开,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苏东坡传》章节很多,我主要是从是苏东坡的童年与青年谈起。

  首先谈一下舒东坡的家庭情况。

  苏东坡的父亲在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就一直进京赶考,父亲的积极上进,对苏东坡的学习无疑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父亲赶考铩羽而归,但其积累的学习的方法及渊博的知识对苏东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父亲可以矫正儿子的读音错误,对孩子的学习存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在苏东坡的父亲进京赶考期间,苏东坡的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教苏东坡《后汉书》、《范滂传》,教育苏东坡有正确的人生观,激励苏东坡进行苦读专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和他传说中的妹妹苏小妹都一起苦读书。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住,彼此相会与梦寐枝江,写诗相互寄赠。

  家里各种图书插列满架,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合于富有文学天才的苏东坡发育。

  从苏东坡的父母对苏东坡的教育,作为老师和母亲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学生和孩子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为,自身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响。要给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让孩子学好的话必须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是学校也是家庭。

  苏东坡非常聪明,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句。但他的聪明并没有让他懈怠。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好多时候整本书都给背下来了。这种记忆实在是艰难和费事的苦事。苏东坡正是用这种方法对所读的书本理解的非常深刻,并能加以灵活的应用。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想要成绩。学生更想要那种不费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径。我们不是苏东坡这样的奇才。所以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没有好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时,简单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能够吃苦,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再来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种忙为借口,变得越来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们,必须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学习不分时候,走近舒东坡,熟悉苏东坡就是自我改变的开始。一定要变成一个勤奋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个能激励别人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2

  生活不可能一直如童话般无忧无虑,或阳光普照,或经大风大浪,或寒雨湿身,都应该是人生的常态。一生经历坎坷的人不少,那为什么苏轼的名字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呢?我想最好的回答应是,“一蓑风雨任平生”,正是这种对待风雨的态度成就了不一样的苏轼,改变了他生活本来的色泽。

  苏轼的一生,传奇而跌宕。出生眉山,苏轼自幼好学,高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初出仕途时桀骜不驯,常被打压,后因王安石变法贬官外地,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此时的苏轼已蜕下了少年人的轻狂,投身于美食美景,《赤壁怀古》便都是那时留下的传唱作品。一晃几年,他被重新启用,提拔速度如同坐火箭,苏家空前兴盛。但是造化弄人,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而是真正下了毒手——苏轼被一贬再贬,身边的亲人朋友也相继离开了他,像一团云雾般飘散得无影无踪。后于六十六岁病逝于真州。

  苏轼是历史的长河中一颗巨星,熠熠生辉,逾千百年而不暗淡,而他的伟大与他经历过的所有挫折与困难都是分不开的。“在寂寞里,磨炼了心志,洗涤了灵魂,并使他的才华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是的,伟大固然得益于他横溢的天才,但更多则是来自生活的挫折与磨练。

  “在痛苦中,有人堕落,有人迷离,有人却可以升华;有人寄情声色,有人流连于山水,而苏轼,选择向佛教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在谏官群袭,乌台诗案过后,苏轼贬于黄州,虽然受到了不小的惊吓,但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开始了对佛教的学习,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愉悦,不过他身上儒道的洒脱与飘逸仍淌在他的血液里。相比从前,他更成熟地看清楚了官场,注重养生,乐于交友,开荒耕种,研究美食,文字少了一些对政治的不满和对新政者的厌恶,多了一份淡雅与禅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此时的名篇,所有的愤懑都随着“大江东去”而逝。我们无法想象,苏轼面对大川如何寄托自己“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只能揣度他怎样在一次次的苦难中,疗愈自我,悲悯苍生。

  乌台狱中的折磨,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无限惨淡,海南缺衣少食的生活……这些都没有打败苏轼,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为什么?因为他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因为他“一蓑风雨任平生”的随意与平和。“若其一生顺风顺水,也许依然伟大,但一定不如饱受锤炼后更伟大。”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强韧的心,再大的难也不是难,而是砥砺人生的利器。

  现在,浮躁当道,智者失语,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并体会到苏轼那历经风雨却任平生的乐观与坚强,豪迈与诗意?

  苏轼一生,因豁达而精彩,因了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升华成一颗永恒璀璨的星子,它点亮在黑色的夜幕,闪亮在失落人的心头,照亮在迷茫者的前路。

《苏东坡传》读后感3

  近日读了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不愧是语言大师,活现了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苏东坡。大师为大师写传,这点很吸引人。

  在林语堂眼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方面像李白、老庄,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苏轼的文才更博,词、文、诗、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就连烹饪也很有一套。苏轼在文字上最杰出的成就是把豪放风格揉入原本一味婉约哀伤的词里,使得词的地位能跟诗相比肩,在诗被唐人写尽后,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而苏轼自己的词刚柔兼济,气象万千,境界高远,单拿词的成就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苏轼的文字,无论是史论,还是奏折,都写的纵横恣肆、雄壮宏远;小散文则如孤云出岫、清静淡泊。

  他认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政府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命运坎坷,几次被贬至荒域,他自己也曾发牢骚:“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派,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

《苏东坡传》读后感4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5

  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是其阅读大量史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翻开这本书,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细读那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诗作,细品他忧患拂逆却又不改其乐的传奇一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他无可比拟的旷世才华。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的是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的是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他悲天悯人的浩然正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他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杭州率领众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苏堤。流落儋州时办学堂,成为儋州文化的传播者。他悲天悯农,多次上书为农民的疾苦大声疾呼。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的经历,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我敬仰苏东坡,最因他无比乐观的豁达心性。“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开启了他不断被贬谪而颠沛流离的人生序幕,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坎坷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其胸襟之坦荡。其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的乐观,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唯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他热爱生活,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诚然,苏东坡为中国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更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付鸿博

  归去来兮,心中依记东坡之田;

  北风萧萧,口中不停东坡之肉;

  柳树迎风,我不向,唯我心中不停笔;

  牡丹盛开,世人爱,唯我静于竹林间;

  爱恨别离,谁不经,唯我爱人敬杯酒;

  自在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少年时,意气风发于世间;

  惆怅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心中事,一生为谁心自怜;

  到来便是黑发人,归来已是白发人,

  世态炎凉谁不经,岁月安好人已老,

  只是不复当年时,人去楼空心安好。

  ——敬一个经历世态炎凉之后的天才少年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7

  叹一句明月,道一句芳华,有了今夜的明月,才更期盼明日的耀眼阳光。只有坚定了方向,才能不负希望。 他不是耀眼的阳光,他只是点亮夜空的明月;

  他不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只是爱国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随波逐流的众人,他只是独特的自我,他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东坡居士。 静坐窗前,读着这本书,我真正体会了这首诗:“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屡屡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由众词凑成,便是他的一生: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但一直不变的,是他那爱国的情怀。

  沐浴着党的阳光,我们要让这阳光,风雨无惧,更加坚定的走向辉煌! 叹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壮。是“对酒帘卷邀明月”所见到的“大江东去,故垒西边”;是“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留无迹”;是“举杯邀月”“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如今的祖国更加壮丽!是内蒙古草原“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闲适清新;是江南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淡雅;是青岛海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美!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山河似乎镀上了金边,更添夺目风姿。

  如果说,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们便是思维的实践者,我们没有他那般的妙笔生花,我们能做到的是以点滴绵薄之力让山河更加秀丽。是多植一棵树,绿化周围;是节约一张纸、一滴水,避免资源过度浪费;是捡起身边的垃圾,让环境更加整洁坚信着祖国山河会更雄壮,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希望。沐浴着党的阳光,将最真挚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这阳光,添上风景的绚丽芳华! 叹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他在“缺月挂疏桐”之时,“拣尽寒枝不肯栖”;他在“半壕春水一城花”之中,“诗酒趁年华”;他是“秋风洛水清波”之下,“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于“今夜残灯斜照处”,叹“千古风流人物”悠悠历史长河里,他化作天空的明月,永不逝去的神话。他存在着,在人们心中永存。亲爱的党啊,你比他更让我们敬佩。你一直都在,在人们的言行中,在经济的发展中,在高楼拔地而起里,在信息传送飞快的网络中。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最初的理想! 或许,奋斗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总有一天,会到达胜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风骤雨又如何,那我们便做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勇敢的搏击风浪!一直坚信“没有谁会放弃你,第一个放弃的只会是自己”,东坡的历程告诉我,乐观,淡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会达到想到达的高度,那时,我们便可以让这阳光更加灿烂,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温暖。 叹着天空的明月,想象着明日的阳光,我们会永远坚定方向。 合上书,我静静地看着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8

  宋元祐四年的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到任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顾不上读书,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还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

  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账不还。”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颗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二十把团扇画完,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读林语堂著、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看到这则故事,不禁感慨系之。苏东坡当时身居高位,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同时还是军长级的军队高官,如此显赫的官位,上任一年半时间就为老百姓干了这么多实事,无愧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人民公仆”这样的称呼。我们今天去杭州西湖游玩,苏堤、三潭印月等景观就是苏东坡那个年代在杭州为官时的重要功绩。

  那个时代不想今天,一个地方一把手在植树节当天象征性地挖个坑、埋棵树、浇桶水就被媒体突出报道,报纸显著位置压题照片配发文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联播头条、网站新闻提要头条……领导秀一下就会被放大政绩,出门干点正经事记者长枪短炮跟在屁股后面追访,大肆宣传,尽人皆知。没有,那个时代没有大众传媒,邸报之类的官报只刊印皇宫里的事,重在传达朝政消息,极小范围内传播。所以,苏东坡干的事再多,不会瞬间人人皆知。他完全用不着这么勤奋地工作,连自己喜欢的书都顾不上翻阅,天天都忙于公务,奔波在一线,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对比一下,现在的领导干部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爱出风头,制造政绩,踏踏实实为老百姓着想,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不多,比一比苏东坡,汗颜吗?

  更令人感动的是,对于一个陷入债务危机的卖扇子的商人,苏东坡都会亲力亲为,专门为其在扇子上绘画题字,增加其附加值,利用自己的书画诗词特长和远播的声名帮助这位小商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可谓雪中送炭,久旱甘霖,如此亲民爱民的大官能不令人钦佩?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苏东坡这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化解困苦的?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东坡这样高风亮节的行为值得现在的为官者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9

  写了一些笔记。写作的过程中又参读了梁启超《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20xx年新版)。笔记当然不如原文,整理出来,也当是交给自己的一份作业。读书笔记,错字难免,若发现,请指出。20150701记于归云斋。

  1

  这本书大学时候就读过,后来又读了苏东坡的文集,里面有大量尺牍奏章等议论文,最经典的还是《赤壁赋》等流传甚广的代表作。他的诗集我是有的,还没有来得及看,读书的计划很多,只能就迫切的下手。《苏东坡传》第二次读才真觉得好,林语堂的原文经张振玉翻译以后仍然能那么流畅,实在让人羡慕。

  2

  关于苏轼的印象,也许最好是从他写给弟弟苏子由的词开始: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个人极喜欢这首词,其“劳生有限”语,深得人生况味。下片既有抱负,又有感叹,复融合亲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苏轼的一生,用“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真正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语堂在序言中说: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这段介绍苏轼的话倒成了经典,可见林语堂这个人是多么有趣有才。

  余秋语有一篇《苏东坡突围》,我读过两遍,还是记不住他说了些什么,余氏的解读常有一种想当然的意味,泛滥的抒情只适合少年人。林语堂的这段话泛观则好看,要真正理解却需要了解了苏东坡一生之后,才明白其精严。另外,外人眼中的苏轼都大概有旷达可爱的特点,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的除了这些,还有苦涩。

这种苦涩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涩,人生是那么漫长,文字不能总是拯救我们,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苏东坡比我们更看得开。诗词的超越性固然会让我们暂时忘却痛苦,但如果没有敏锐地感觉过痛苦,那些经典辞章大概也写不出来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题记

  苏东坡先生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林语堂老先生在后序中,也不断对苏东坡形象进行简单而真实的诠释,勾勒出苏东坡的面貌。

  还记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虽然在看《苏东坡传》前就听过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也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很多,但还是逃不过最后失败的结局。对于王安石的为人,不甚了解。但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算是对王安石的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三个不足是苏东坡对王安石评价的标识;苏洵大名鼎鼎的《辨奸论》便是用来暗讽王安石的。通过这两段评价,我们可以略略得知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当然,这一点评价证明不了什么,可王安石在朝廷上权倾一时的一些作为,再次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他放任手下,私自将无能、阴险的下属吕惠卿,邓绾等提拔到重要的职位,利用各种借口将反对派中的中坚力量踢出权力中心,甚至反对派中还有几位曾经是他的至交好友,连他的好友都开始反对他,可见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行径有多么受人诟病呢。

  的确,当时王安石一人权倾天下,苏轼在预料之中也就被贬出了京城。正是这机缘巧合之间,苏轼感觉无力报国,四处游山玩水,用书中的话说“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

  此时,他达到了个人诗道上的巅峰,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怀着对胞弟的思念,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当年他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写出了《吏隐亭》这样的词句: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望云亭中,他写道: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一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这一篇篇苏轼的巅峰之作仿佛又带着我们重温着当年苏轼被贬官时的悲愤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在此时的苏轼,才是真正的苏轼。

  可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而此时的苏轼,似乎早已料定生命当中会有太多的磨难,他也似乎准备好豁达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任何一次政治风浪。你看,春风微冷,斜阳相迎;你听,雨住风停,是子瞻大人且行且吟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漫笔看过一些,列传却是第一次拜读,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语堂写列传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释卷。难怪这本书能被成为四大列传之一。

  苏东坡是我国众所周知的大文豪,但人们喜欢他,敬重他,并不只仅是他的才调。这一点,在这本《苏东坡传》中,可谓解析的酣畅淋漓了。光是看书后那鳞次栉比,令人咂舌的参考材料的附录,便可知林语堂花了多少心思在研讨苏轼,解读东坡。

  这本书记载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从名声大噪到几经放逐,直至。材料具体,言语生动这些长处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物倾泻的汗水,在书中的每句话里简直都能感触到,林语堂就像一个忠诚的“粉丝”,跨过千年韶光,去寻觅偶像魂灵中亮光的动听之处。其实前史哪里有或许百分百复原,林语堂对苏东坡毫不小气的溢美之词,也被有些人点评不行客观。而我却以为,正因如此,林语堂所刻画的苏东坡,才显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让人喜欢与叹服。他的才调,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灵通的才智,传奇的人生,并不会由于年月的消逝而减损半分,反而引得后世知音的共识。

  林语堂先生当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笔,把他的感悟写下。书中说:“创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时间短的文学风气所吞没,乃至历久而弥新,必定具有一种咱们称之为发乎内心的‘真纯’。”而正由于苏东坡品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体现在其文章与业绩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动了林语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纯”。

  林语堂先生行文洒脱天然,嬉笑怒骂之间,总能在片言只语中显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浊世的他,也有许多无法,想必在苏轼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历经劫难仍然可贵的纯洁与高雅,这也正是他神往与寻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语堂散文》中,他就曾说道:““火热大方的心境应该由一种哲学加以保证,避免受人生的环境所糟蹋,由于人生是最严格的。火热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环境的,热心有必要和智与勇结合起来,一个彻底了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无论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无价值。智阻止了咱们的愚笨的野心,把咱们由这个国际的时尚的骗子—无论是思维的骗子仍是人生的骗子—中解放出来,是咱们得到勇气”。热心加上才智,才干发生直面人生的勇气,这种勇气绝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豁达洒脱的大才智。

  在林语堂心中,苏轼正是一位这样的勇者,在千年之后仍然用不灭的品格魅力照亮人们的心灵。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更多的读者,也有幸,做一回苏轼这位传奇文人的知音。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一直以来都很想读的一本书,前段时间松松来杭州的时候,又和他一起去了一次苏东坡纪念馆,我忽然发现原来我已经离苏东坡这样近了,所以是时候该读本书了。

  东坡居士留给我们不朽的财富是他的乐观、通达。这种乐观通达表现在与外界的交互上,是如他所说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要求上,则是不为自己的人生预设一个定型。若一个人有东坡的才气,却遭如此贬谪,很难不郁郁寡欢。但东坡之为东坡,就是因为他只管坚持自身的品性,而不管境遇如何变化。在朝堂之高则言天下百姓之疾苦,主政地方则造福一方人民,即使没有权力时也依然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一番利民的事业。说到底东坡居士为人敬仰,不仅是因为他的超世之才,更是因为他的才和气相辅相成,浩然之气借着不世的文采喷薄而出。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原来古人动辄几个月的出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以为的路途颠簸,还意味着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走亲访友。原来送别一个人后,送别的人群还可以再在原地聚会两三天。原来花几个月走上千里去看望一位朋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古人的亲情、友情的表现形式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两处,第一处是弟弟子由以及东坡的儿子们尤其是苏过和东坡的深厚情感。虽然是因为有礼法的约束,也是因为东坡的家庭关系本就融洽,但是亲情与物质捆绑的程度显然要远远小于现代。第二处是关于友情的,东坡从海外还归中土时,“这一大家人,有少妇有婴儿,一起乘船往南雄。还不曾走很远,吴复古计一群和尚追上了他们,和这位大诗人在船上盘桓了几天”。吴复古是东坡的道士朋友。

  在那个时候,吴复古想找到东坡,能做的也只有在码头上问问东坡往哪边去了,走了多长时间,然后就乘一条船去追他了。这种寻找不像是我们拿着导航去一个地方,困难只在于用多长时间跋涉过一段确定的路途。这种寻找是不确定的,但这种不确定之中又似乎蕴含着一种早晚可以遇见的肯定。所以当吴复古追上一条船,会问问船上有没有东坡,问了一条又一条的船之后,终于遇到载着东坡的船,当两人隔着两条船和中间的一汪海水而面对面时,吴复古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想起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曾经绕着南京的明城墙走了一圈,但是中间有好几段城墙已经不在了,那天手机导航又刚好坏掉了。所以当我沿着一段城墙走到了头,需要寻找下一段城墙的时候,就只能一边走,一边问。我不知道我要找的那片城墙在哪,但内心又觉得走一段路之后会遇到它。我记得在走了一段时间后,我在一座桥上倚着栏杆休息,看流水流过,看河边的柳枝随风摇曳,再抬头忽然看到了不远处屹立的城墙,脸上就不自觉地浮现出微笑,心里有一种温淡的兴奋浸润开来,吴复古的感受应该也大致如此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沉淀着悠悠岁月的分量。

  看后我回首了苏东坡的童年、壮年、老年,认为苏东坡比李白更崇高,比杜甫更伟大,他的人格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文学家?我认为是因为天真直率这种力量强而有力的在他身上运行。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开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般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一次,他厌恶某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的直率在玩笑中,他开起玩笑不分敌友。

  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辞把他刺痛,为此酿成大祸,他不得不承担后果。但东坡并不悔改,仍和大家说说笑笑,苏东坡是真性情,他敢说,只要是对的。

  他的真性情隐藏在对敌人的态度中。他恨邪恶之事,但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欢罢了。他认为恨别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他的一生是开朗旷达的。

  他的真性情更体现在他的诗歌辞赋中。他的诗歌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的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东坡却尤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政治勾

  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感,至于有何利害便置之度外。

  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类人,一心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的文章遒健朴茂,字字自真纯心肺间流出。

  而观今天,有多少人像苏东坡般真挚率达呢?或隐居避世一言不发,或“多磕头少说话”,凡是对于自己有害的一声不吭。更有谁能像苏东坡一般秉承着天性,无拘无束过完一生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或者是不能,他们都只心怀忌仇,为官权羁绊,无一人敢说真话。

  最后,我想用林语堂一段经典话收尾:

  “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一切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形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旷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取她,我曾去过他的家园眉山,眉山许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挚。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与周瑜一较高下,梦想有孙权的骁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于在朝政上屡次与王安石争辩,致使屡次贬谪,但是这一点历来没变。

  他有仁慈,他花了终身的积储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由于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观察,发现大众颠沛流离,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国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大众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总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公布实施;他终身屡次被贬谪,其间对他虐待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比及苏东坡总算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传闻章敦沉痾把各种摄生的办法告知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刻东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将离世,在沉痾时能这么坦白的回信,这般胸襟仁慈,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真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看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今后家里面常常来朋友访问他。王弗就常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边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仅仅留神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投合你的意思。”这件作业不只体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才智精明,一起也体现出他自己为人处世方面的“不老练”。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久也无法老练起来,由于那正是他品格中真挚仁慈的一面,无法改动。

  他有豁达,苏东坡被贬谪到我国本乡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知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生之手,予颇自幸亏。”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实在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踏实,多了分坦白,不妄自菲薄,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具有着旷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作业才会被世人敬重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说到苏东坡,在我国总会引起人亲热敬仰的浅笑。”我信任,即使再过千年,他也仍是会这么耀眼。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出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芒,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机会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如治理黄河,建设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爱?

  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南蛮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苦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遍及各个层次。皇上皇后对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官,当他入狱时,当他流放时,万人空巷相送;当他到达某地时总有许多人在岸边相迎。怪不得人们总是乐于谈论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位时他时时为百姓着想,即使下野也想办法影响当政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林徽因传》读后感02-09

巴菲特传读后感01-29

《林徽因传》读后感8篇03-03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03-16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03-13

呼兰河传读后感通用15篇02-20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15篇)02-18

《名人传》读后感(通用15篇)02-13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