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的孩子》读后感(通用7篇)
- 相关推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兰的孩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1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多积累。就在前不久我刚读完了一本书-《马兰的孩子》,书的作者是孟奇和杨飞先生,读完之后让我很震撼,感触很深。
全书主要讲述了一群看似平凡无奇的人,他们将理想和热情聚集在一起,干下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像无数氢原子发生巨变,释放出比太阳还耀眼的光芒。
一天,他们要到罗布泊基地去,突然一阵狂风突袭,近千人的'队伍瞬间猝不及防被席卷在风沙里,人们像土豆一样躲在沙子里翻滚着。他们的耳朵里、眼睛里、嘴里、连肚脐眼里都是沙子,虽然沙暴冲散了初时人们的激情,但是风暴过后,人们化零为整,又浩浩荡荡的行驶在了茫茫的戈壁滩上。他们不怕危险,勇往直前,最终经过重重困难来到了马兰基地,基地里更是缺衣少食,环境恶劣,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陈博士的带领下,科学家们最终研究出了我国第一课原子弹,并成功的在罗布泊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七千米的骄傲!中国成功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掌握了原子弹尖端技术,拥有了自己的“争气弹”。
马兰是一朵花;马兰是一个人名;有的时候马兰也可能是一个地名,但是更多的时候马兰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好少年的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兰精神,争取长大后也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2
《马兰的孩子》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原子弹的研究实验,一群孩子随着父母从全国各地入驻马兰基地,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生活、玩耍,见证了父辈们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创造历史性成就的艰辛历程。他们也逐渐成为真正的马兰人,成为奋斗、奉献、创新、向上的马兰精神的继承者。
这本书第五章《追云的孩子们》中,父亲严砺告诉儿子严新文,马兰基地如同一个战场,现在就在打仗,会有负伤,也会有牺牲;这场仗很残酷,面对的敌人是残酷的环境,是技术难关,也是他们自己,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战士,包括孩子们。
第七章《三十七块弹片》中,由于孩子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辅导员徐文全团长用自己身体内的'三十七块弹片告诉孩子们守纪律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合格学生,完成作业就是完成战斗任务。我很赞同徐团长的观点,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是对一名学生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为国铸盾》中,科技人员隐姓埋名来到戈壁大漠,为国铸盾,他们的选择让我深深地敬佩。是什么让科技人员不怕条件艰苦?是用毕生所学报效祖国、让中国人不再受人鄙夷和轻视的初心,是为了实现长久和平的初心。
这本书还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动。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砥砺前行,继承和弘扬马兰精神。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3
有的书情节曲折感人,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有的书人物个性鲜明,让人不禁拍案叫好;还有的书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却蕴含深刻的道理,直接触动心弦,甚至在脑海中掀起波澜。《马兰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本“颜值”与“内涵”并存的纪实小说,可读性强。
马兰在罗布泊,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基地。许许多多孩子跟着他们爸爸妈妈来到这里,一起吃苦,共同长大。
印象最深的是《半个馒头》这个故事。严新文班来了新同学薇拉,她以前生活优越,到了马兰难以适应。薇拉常常忍不住抱怨,每天都吃胡萝卜炒黄豆,吃的馒头里还有沙子,太难吃了。那次,她偷偷地把自己吃剩下的喂给了一条狗。结果这件事被人发现了。严砺召集全校学生开会,还告诉学生们,这些粮食是基地上的`叔叔阿姨舍不得吃,留给他们的,教育孩子们坚决抵制浪费粮食的坏行为。薇拉听了十分惭愧,但又不敢承认错误。后来她发现就连她的老师也在吃树叶后,不禁哇哇大哭起来,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半个馒头”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今年寒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吃牛排。我点了一份经典牛排,一份鸡米花,还去拿了一碟西瓜、一碟圣女果、四只橘子。爸爸看了,直皱眉头,说:“吃不完,该多浪费。”我非常自信地说:“看我的!”牛排一上,我就开始了战斗,味道真好啊,可是肉吃多了真的容易撑啊,没过一会儿,我的战斗力就变弱了。我摸了摸肚子,伸了个懒腰,瞅了一眼才消灭了一半的鸡米花,准备开溜时,却听到了爸爸的指责:“快回来,把饭吃完,必须光盘。”尽管我非常委屈,爸爸却非常坚决,最后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才做到光盘。
看完“半个馒头”的故事,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是由无数人默默创造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幸福,而要珍惜粮食是我们能做到的小事,千万份这样的小事,凝聚在一起就成了巨大的贡献。弘扬“马兰精神”,是我辈之责无旁贷的重任!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多去阅读书,接触书的世界。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马兰的孩子》,这本书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书中讲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看似平凡无奇的人,他们将理想和热情聚集在一起,干下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像无数氢原子发生巨变,释放出比太阳还耀眼的光芒。
初到马兰他们就丢失了一位小英雄——严砺的儿子严新武。刚下车的一行人,怀抱着满腔报国热情,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未知的“战斗”中。可经过一场风暴之后,戈壁上能走动的人寥寥无几。但他们心向祖国,对这种突发状况,他们没有丝毫胆怯,也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
这一本书有17个章节,17篇故事。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13章节的《解救军号》。刚到罗布泊的薇拉嫌弃这儿的饭菜并在馒头中吃到了一粒沙子,就将那半个馒头扔给了警卫犬,军号。因为这件事严砺召集了所有师生开了一次大会,教育孩子们粮食是很难得的,是那些在研究所的叔叔阿姨们从自己的'口粮中省下来留给孩子们的。薇拉心中听了也是十分的惭愧,但她始终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因为这件事还让一群孩子们误以为大人实在没有粮食可吃要吃掉老警犬军号,这可吓坏了孩子们。还好经过解释后孩子们知道是个误会。不久之后薇拉发现周老师因营养不良而晕倒。每天连那半个馒头都吃不上,天天只能喝一些树叶汤,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内疚,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过后薇拉向大家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大家也并没有责怪她。这个故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不能浪费粮食!
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十分的精彩,那份马兰精神萦绕在每一个马兰人身上。马兰是一朵花,马兰是一个人名,马兰也是一个地名,但是更多的时候马兰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奋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该去追寻先辈的奋进足迹、去1学习他们的舍己报国、不怕艰难险阻、积极向上的精神。弘扬“马兰精神”,是我辈之责无旁贷的重任!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5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10年前,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多少孩子的童年记忆。10年后的今天,立足当下,我们愈发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强盛,感恩于今天生活的幸福美满;而回首过往,我们不得不感慨,这盛世荣光背后,隐藏着多少时代英雄的默默奉献与无私付出。他们的故事,有的随风而逝,遗憾地湮没于尘沙之中;也有的被采撷、被挖掘,被缀成质朴而伟大的时代史诗。
《马兰的孩子》便是这样一部拨开历史沙尘,掬起时代精神之髓的佳作。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与那个时代的英雄们一同经历祖国建设的激昂与艰辛;通过本书,我们更能够一窥那些既平凡也不平凡的英雄们背后,那一群默默盛开的“祖国花朵”:成长在中国核工业基地——“马兰基地”里的孩子们。
这是一部以少年儿童视角写就的纪实小说。它用宏大的叙事与丰富的细节,再现了一段建设祖国核事业的峥嵘岁月:1958年,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组建,因基地戈壁滩上生长着顽强的马兰花,故又被称作马兰基地;在这里,几代马兰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构建了中国的核事业,也铸就了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马兰精神”。
阅读本书,我们会为一种昂扬的精神所感染。小说为儿童文学体裁,涉及宏大的时代背景。如何做好平衡,既兼顾文学性,又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呢?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情节生硬演绎、情感生硬拔高的尴尬境地。为此,笔者很为作者捏一把汗。但这些预想的问题都没有发生;相反,作品生动传神、真实感人地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孩子的视角,将奋战在核试验一线的人员,他们战天斗地的豪情、严谨细致的态度、义无反顾的投入、面对困难的乐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水到渠成、感人至深。在书中,文学性与时代性、虚构性与现实性,被作者把握得恰到好处;纠结、感动、惋惜、欣慰、自豪等情感铺陈自然、渲染强烈,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为读者带来了极强的'共情体验,以致在阅读本书时,笔者几次泪湿眼眶。
阅读本书,我们会为发展核工业的意义而思考。“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我们最初的战略出发点;只有搞出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核讹诈,才能在国际社会稳住脚跟。我们发展核事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恰是这样充满正义和爱国热情的立足点,让马兰人义无反顾,将自身的理想和热情凝聚在一起,默默奉献、为国铸盾、守卫和平。在核试验成功后,我们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能够促进我们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能够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情、自豪感。而这,又是本书出版的意义之一。
阅读本书,我们还会为一种取舍所感动。本书中,国与家、生与死、公与私、等靠要与自力更生等,一项项重大而艰难的取舍摆在那时的马兰人面前。也正是这些取舍,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增强了情节的可读性,也带给了读者们足够的感动。例如在书中第二章出现小儿子被风暴刮走的情节,到底该继续找孩子,还是继续前进?不但父亲严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作为母亲的任心哲也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这种痛苦又岂是文字所能表达的?但他们作为军人,除了自己的小家,还有更重要的大家和国家需要他们,这种取舍是责任和信念战胜小我的光辉时刻。也正是有了无数人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以国为重的选择,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本书图文由孟奇、杨飞二人创作。导演孟奇曾多次荣获“夏衍文学奖”创意剧本奖,善于发现好的选题。他因一次机缘,接触到了马兰基地的故事,深深为之感动,从而有了通过作品表现马兰基地发展核工业艰辛历程的冲动。为追求故事创作的真实性,孟奇团队数次前往马兰基地调研,深入绝地罗布泊采风,采访曾经战斗在马兰科研一线的学者、军人及其家属。他们的追忆和描述,令主创们感动、钦佩。
童书作者杨飞能写能画,是位有坚持、有个性的作者与画家。他将文学和美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形式具有画面感,使原本单一的文字拥有了多维度的观感。同时,身为优秀的绘本创作者,杨飞将孩子们的“小心思”拿捏到位,通过巧妙有趣的情节设计让故事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策划出版《马兰的孩子》一书,充分体现了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出版眼光、社会责任担当和文化境界。通过本书,希望能使广大的当代青少年儿童对中国的“精神谱系”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延续这些精神;并鼓舞更多的后来人,继承与发扬马兰精神的精髓;同时,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有一片马兰花,在无垠的大漠中坚韧绽放;有一群马兰人,他们的精神将一代代传承下去,永垂不朽。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6
马兰的孩子讲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科研人员入驻马兰,也有一群孩子。他们在这里认真学习,帮大人们做事情,最后我国原子弹研发成功了。
我最敬佩的是科研人员,他们没日没夜的`工作,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下,努力研发原子弹,为了把战争解除,始祖国变得更强大。他们有许多知识,天天思考着原子弹该如何造成,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那里的小孩子也很棒,上课认真听讲,放假时不捣乱,还帮大人一起挖地上的石头,建造菜园。还从小立志要为祖国干事情,当英雄。
马兰的大人把仅有的食物给孩子们吃,自己饿肚子,这是家长对孩子们的爱,家长们爱太伟大了。
我最喜欢这颗被放置在102米自制铁塔上的原子弹展现了巨大的威力。铁塔顶部火光笼罩,一团猩红色的硕大火球冉冉升起,气浪直冲云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详细写出了原子弹爆炸时的样子,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原子弹爆炸那宏伟的场面。
看了这本书后,我也想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就像这些科研人员一样。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 7
《马兰的孩子》作为一部作品,它描绘了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科研人员及其家庭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和生活的感人故事。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读后心得要点:
奉献与牺牲:书中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家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远离家乡,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偏远而艰苦的地方默默耕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坚韧不拔:无论是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是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书中的角色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毅力。他们在逆境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克服了所有的挑战。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描述父母如何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孩子,《马兰的孩子》也探讨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孩子们不仅从父母那里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阅读这本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具体人物经历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点以及它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激励自我成长:最后,《马兰的孩子》可以成为一种激励,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目标设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马兰的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孩子》读后感12-10
雪孩子读后感05-18
水孩子读后感11-08
《水孩子》读后感10-05
《接纳孩子》读后感10-16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12-23
《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感11-19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08-16
孩子的日记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