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读后感
-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阳明》读后感1
心学的巨大吸引力应该是来源于王阳明的军事成就支撑,就如同儒家的魅力肯定不是思想本身的魅力,而是孔子自身的经历为其背书。有句话说,你失败的时候,说什么都是错的,你成功了,放个屁都是金玉良言。看完全书,确实没看出心学的理论有多么石破天惊,倒是王阳明的军事思想,很有现实参考性。
我心光明,这句话是他的弟子问他对于战争和杀戮的看法。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你做什么不要去理外面的标准,follow your heart。更文艺一点的说法是,一个人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过完一生。完全不用理这个标准的对错。王阳明每次的行动,都是以这个为标准,但有点吊诡的是,标准本应该是明确的,这句话就不是——我觉得是光明的,就是光明的。
知行合一,读完这本书,看到他的我心光明我更加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你去理会他的我心光明思想是没有用处的,去体会他的致良知也是无意义的,关键是你将他的思想与他的行动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去理解。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他的思想或者说看法,即是,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然后遵从内心想法去行事;如果不能方方面面兼顾,那就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我心光明的一个用处就是在战争中,兵不厌诈。不去在意过程和细节,只要认为哪一个目的是对的,那么手段是不被考虑的,读到这里觉得好真实,我就不相信很多人可以站着挣钱、可以友善的.完成原始积累。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具体怎么做呢”,以前我们每次总是以这句话来搪塞任务。我觉得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厉害。不仅知道大道理,还知道具体怎么操作,能不拘细节,搞好封装。
所有的愤世嫉俗者,曾经都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只是在遭受现实挫折后,不能接受,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一种选择,另一个选择就是,当发现现实之所以叫现实,理想不可能与现实等同的时候,抓大放小,按照自己的标准,抓住主要的做好,而对次要的放任,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王阳明每一次都没有巨细无遗的制定目标,而是定了一个大方向和一个核心目标,完成它们就可以了,无关紧要的,无谓浪费精力!
一本传记是许多人的一次舞台表演。有一个观点是:屁股决定脑袋。在什么地方的人,思考的出发点一定是基于他的位置和利益的。多少人在一起对付完共同敌人之后,同室操戈,不是因为有仇,只是时间变了,双方的角色变了。想起了一句电影里面的台词——我跟你没有仇,害你只是我要完成我自己的目的而已。突然觉得人心之间的斗争真可怕!
一个系统里面,每个人都有作用,但每个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抓不住关键人物,就会被表象拖着走。记得书中一个细节就是,王阳明被阻隔回京,大家都在怪罪太监,却忘了,如果皇上真要让一个人回去,太监是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和胆量来阻挠的。以前看一篇文章说,太监的高福利是有对负的外部性进行补偿的成分,因为大部分的所谓对下面忠诚的陷害,都是皇帝给太监弄的锅让他们背,而皇帝对效忠皇帝的忠诚的陷害,看似不合情理的表现下,其实就是,大家的目的不一致。只要目的不一致,挡路的,都要清除。这是皇帝的逻辑,也是大家的逻辑!
《王阳明》读后感2
克己需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
我们常说,心灵,如同一间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充电”了,即使“充电”,也是偶尔的一瞬间。夜晚,说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可电视剧一响,忍不住在客厅里看电视。说好的不玩手机,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机刷上了朋友圈。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导致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还是是一种属于文明进步的标识。回想起孔子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颜回,活的是那样的洒脱。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唤友。做事论道。有些上班的前辈们常常在说五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不如现在富裕,然而他们却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社会。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关闭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静静的看着书。想起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心灵,进行一趟远游。
有时候,书是最好的远游方式。翻看一本书,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以,我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地泡上一杯茶,开启一盏昏暗的灯,我要去泛黄的历史中去遨游。在这里,我的心,得到了归宿,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若您看到我在看书,麻烦您,别打扰我,因为那是我心灵停留的地方。
《王阳明》读后感3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
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
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王阳明》读后感4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我是因为想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才在偶然翻阅图书时,信手抽出这本书并带回家来读的。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是我们80后文人特有的一种文风,尤其是在三十岁前,爱好文字的80后青年很多都有这种特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峥是一个986年生于四川成都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国际秩序和经济发展表面有序、繁荣,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世界的未来需要中国智慧,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哲学的指导。中国的现任领导人提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凡是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无不是内心强大之人。相由心生、行为心致,一个人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坚持知行合一,则成就的取得和事业的铸就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我前段时间,总是时不时感觉到"心空",甚至感觉到迷茫,偶像的幻灭、信仰的动摇和爱情的缺失实际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我自从去年考司法考试和今年重新择业后,读圣贤书读的少了,修身不勤了,不能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很好的"慎独",我本性里的光明不能彻照自己了。我一直觉得三十岁左右重归本性、返璞归真,成为一个真实、诚恳、坦荡的人,现在看来明明德、修身向道是一辈子的事情,心正则邪气不入,志坚则无坚不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圣贤因学而至,因悟而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阳明心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尤其是儒家文化,而《大学》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学之道,微言大义,值得我们一生去领悟和揣摩。
以后的闲暇时间,我要少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少做些无谓的无聊之事,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读一读"儒释道"的经典,多学些经世致用的知识。希望我的智慧和修养也与年龄一样与日俱增,不敢奢求今生能成贤作圣,但是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内心光明,胸怀坦荡的心正行端的君子——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正道直行、无私无畏。
《王阳明》读后感5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对这个算命先生一种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这样的智慧?我也总是高呼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但是也曾经有多时我忽略了对学生入心的教育。这几天内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进教室,重新“认识”耿文轩、马子涵、崔展源……对经常完不成作业是耿文轩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就大加表扬,每周的“阅读存折”“日记”每周也检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诉他,这次完不成就算了这周之内如果能把这些作业都完成了,我就给你三朵小红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业开始做了,虽然字迹还是潦草,错字还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经用心了,有一周的“阅读存折”不知是因为没有带回家,还是丢了,居然填写在了纸上。交上来时他没有写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迹,毫不犹豫地给他了三颗“星”,还有马子涵、崔展源、袁浩东,语文课上我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王阳明》读后感6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叫《百家讲谈——传奇王阳明》的书。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坎坷,坚持不懈的他打败了许多年都无法消灭的少数民族武装,平定朱振濠准备十年之久的谋反却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创立心学收了无数弟—子,身有疾病却在钱宁、江彬这帮小人的排挤、陷害却坚强的挺了下去……
而且王守仁是带着忧虑、神奇、不可思议来到世上的,你们想不到的事就要发生了……
一天,一位老太太正在担心:这儿媳妇都怀了十四个月的胎了,咋还不生呢?
正在担心的这位老太太是王守仁的祖母,她姓岑,我们就叫她岑老太太吧。
岑老太太所指的儿媳妇正是王守仁的妈妈,叫郑氏。
和岑老太太同样担心的`,是她的丈夫。叫王伦。
他(她)们就急啊,可是,急有什么用啊!恰巧就在这天夜里,岑老太太梦见一位仙人踏着祥云下来把一个孩子塞到她手里,据说,注意,这是据说,据说就在这个时候,郑氏的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把她吵醒了。
看,王守仁的出生是多么奇妙啊!我再讲一讲王守仁在贵州龙场驿站悟道的故事吧。
驿站,实际上就是招待所,王守仁被派去当的是驿城,就是招待所所长。
当所长是件好事,但在王守仁这边那就是件苦差事,因为贵州龙场是十分贫困的地方,而且凶悍的苗族人时不时的就来打闹一下,那里也没房子,无法看书、避雨呀!
我就不多说了,一天夜里,王守仁正在想着:我终于悟道了!当然,他到底悟了什么道,我不知道。
王守仁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并且知道了“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7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王阳明》读后感8
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
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王阳明》读后感9
这本书做为入门太难,除非你有很深的功底
断断续续一直在看,应该说很难,有些概念我觉得没有解释过就直接抛了出来,例如: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妄。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妄。
我不知道是《传习录》版本差异还是如何,其它版本都是“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幻字比妄字好理解很多,并且对此句的解释此书也只是草草的.解释前面是从本体上来看,后面是从功夫上来看。
好吧什么叫“本体〞,什么叫“功夫〞,我也懒的往前翻了,我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解释过!本体应就是心,就是良知,当然这是我的理解,那么功夫就是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循环。不知道对不对,现在只能理解到这一步。当然我不是从这本书中得出的!
这样做为一本入门我觉得有点......
《王阳明》读后感10
大家看到题目和副标题,大家就应该知道我要说的是谁了吧,那边是明朝的大人物王阳明。
估计很多大人包括父母在内都很奇怪,王阳明一个专门讲解攻心术的人,你一个小孩又看不懂,买这书干什么,但是这一本书写的是王阳明的生平和精神的.,如果你想看王阳明攻心术的话,那可就要参考其他书了。
另外再说说这本书作者王程强吧,他可不像有一些人只懂一点,然后就开始长篇大论,而他呢?就是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因为他是河南王阳明研究会的执行会长和河南王阳明书院院长,并且他写的书全是关于王阳明的,并且还有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所以这本书的讲解也很新颖。
在书上作者已经总结出72个字来说王阳明这57年的人生了,而我也认为说得很对。“从小立志当圣人的学霸,妙计困敌的战略忽略家。史上最强的心理分析师,不慎泄露天机的预言家。擅长战术的打野王者,敢教和尚打坐的儒生。躺着办公的县长。观竹病晚期的患者。”不仅作者评论的好,世上还有很多名人都评论过王阳明,如蔡元培、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曾国藩
同学们,如果你想了解王阳明的话,我真心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能带你走进王阳明的世界。
《王阳明》读后感11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王阳明》读后感12
明武宗,朱厚照,以荒唐而闻名,人人都知道他亲近小人,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孤独。
朱厚照从小喜欢军事,天资聪慧,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于是他索性把政务全部交给别人管,比如内阁大臣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还有王阳明,这些人为官正直又有才干,朱厚照一点都没看错他们。可惜到了史官眼里,皇帝不管政务全甩手给大臣,这就是不务正业。大家都知道他一手养成了“八虎”,可是谁有记得他亲手诛杀刘瑾,覆灭“八虎”,他之所以亲近刘瑾,是因为刘瑾真正愿意陪他做喜欢的事情,而那些大臣,总是限制着朱厚照,范儿让他有了逆反心理。朱厚照御驾亲征,让蒙古族30年不敢来犯,又平定宁王,可是大臣却一直在劝谏。这就是古代帝王家。
朱厚照的孤独,是心灵上的。
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
从他出生起,父亲就让他死读书,认为他捣鼓“小技”是不务正业,扼杀了他的兴趣。他青少年时期,同龄人都在追求金榜题名,以获取高官厚禄。但是王阳明却早以想开,认为这是小事,即使他又着一手好文笔,即使他可以出口成章,但是他的梦想是:做圣贤!这个理想简直太大了,老师讥笑他,父亲也认为他在吹牛皮,但是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他是认真的,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所有人都把圣贤当作敬仰的对象,只有他把圣人当作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长大后,他又迷上了军事,父亲骂他败坏家风,让他读书考状元,他却说:“状元只是风光一代,但建功立业却能流芳百世,我恐怕不会稀罕状元”。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他“格物”失败后,开始质疑朱熹理学,这在当时是要被斩首的',可是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悟出于朱熹理学同样伟大的心学,他靠着知行合一去剿匪,部下都嘲笑他,甚至匪徒都看扁他,但是他依旧平定的江西数十年巨寇,他一直在通往圣人的道路上,但是所有人都在质疑他,没有人真正理解他,或许这就是高处不胜寒吧。
王阳明的孤独是思想上的。
……
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有一种孤独,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孤独,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王阳明》读后感13
寒假里,我读完了《王阳明》这本书。书中描写的王阳明的人生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四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王阳明是谁?首先,他是明朝的一位名臣。其次,他是文坛大师,是用兵如神的将军,是被誉为华夏五千年的两个半“完人”之一。孙中山、蒋介石等人们心中的偶像。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在提出这一观点之前,王阳明曾多次实践朱熹的“求物致知”,他勇敢地驳斥了这一观点,并立即提出“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不仅在理论上有其意义,而且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朱熹在儒学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王阳明提出的这一观点超越了朱熹。当时所有儒生都难以接受。
我也想学习王阳明先生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的同时在生活中思考、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作为一名学生,我还应该学习王阳明那种不放弃、不气馁、昂首苦读的精神。王阳明曾两次考中进士,但他说:“世人以不排名为耻,我以不经意为耻”。他不畏惧挫折,用自己的努力克服失败,挑战下一个困难,最终夺得金榜冠军。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阅读,也值得学习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道理。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王阳明》读后感14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读后感15
这个月读书,主打《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读完很失望。
不是对王阳明失望,而是对这本书失望,作者的表述很low,这只是针对我自己的感受。
写到这里,我特意查了一下作者,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不是我感受的原因,哪怕你再出名,我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因为这本书,没有作者自己的东西。
也没有写好王阳明。
好的作者,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不是美好,却能指引你看到美好。
这本书没有让我更多更新地深入了解明朝大儒王阳明。在我的读书生涯里,这样的情况遇到过不超过四次。
拧巴归拧巴,跟王阳明无关。
王阳明,明朝大儒。提起他,要拎起一串人物。远有孔孟,近有理学大儒二程、张载、周敦颐、朱熹、陆九渊……而这些先秦之后的理学明星,在中国哲学的星空熠熠闪光,也是对王阳明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王阳明在儒家的地位,往往被人这样称呼:孔、孟、朱、王。
先秦的孔孟,尤其至圣孔夫子,其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中国文化最温情的一面,去读《论语》,遍数越多,越能体会到里面让你越读越暖的温馨。
朱熹的理学,个人感觉,有时候,灭绝人性。“从天理,灭人欲”,从根本上就违背了人的本性。
朱子特别强调“格物致知”,我也喜欢“格物致知”,这是非常好的“修身”之梯,唯如此,我们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越来越优秀。
但我却又不赞成他的一味的“格物”观,认为凡是至理,都能通过格物“豁然贯通”,这是典型地一味“向外求”。
初期的王阳明正是因为“格物致知”,所以钻进竹林里“格竹子”,格了一周,把自己格病倒了。之后还有一次,还是被格倒了。
正是这两次极端的“向外求”,让爱思考的`王阳明茅塞顿开,龙场悟道:“格物”更需要“内省”,万事离不开人的“本心”。
“心”,是人之本。
“良知”,乃是人心之本。什么是良知?
我常问学生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百分之九十以上孩子会回答:“人之初,性本善。”
我告诉他们:“善恶共存,人心本善也本恶。”
在这里,即人的“本心”。
心不动,无善恶。心一动,善恶立分。
良知就是“本善”。
致良知,就是遵循“本心”之“善”的召唤。这是一个“格物”的过程,这个“物”,便是人本身,这个“格物”就是认识自身,从而趋善避恶达到“修身”的目的。
知行合一,自然就是说道做到,“止于至善”。
王阳明心学,朱子是基础,之后延展了陆九渊的思想,之后发扬光大。
以上明白了,王阳明的“心学四诀”,就没什么难理解的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至简至深。
【《王阳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五百年来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06-13
狼图腾读后感《狼图腾》读后感10-03
哈姆雷特读后感12-29
读后感日记09-19
《在路上》读后感12-24
人生读后感09-28
塞翁失马读后感08-09
《散步》读后感09-22
孔乙己读后感09-16
孟子读后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