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9 18:42:59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

  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

  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

  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

  (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

  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

  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

  谁来说?(多请几个)

  练一练

  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

  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

  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

  B:名称

  C:解释形状

  D:说图意

  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

  一起书空大于号。

  4.请学生观察三组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大于小于看左边,尖头小小是小于,开口大大是大于。

  5.练一练:同桌合作摆学具,并写一写。

  编一编,说一说

  出示学具:○○●●●我们把它们看作是巧克力,你能编个故事吗?

  (左边有2块巧克力,右边有3块巧克力)

  2个单位的计算条比3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所以2小于3。

  三、巩固练习

  1.P18的第三题

  2.P18的第四题的左边3列(要求独立完成)

  3.比一比,赛一赛P18的第四题的右边3列

  4.在()里填数。

  用心爱心专心

  5>(),3<(0="("2="">(),()<4,()=1,()<3>3

  5.发散思维练习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四、总结

  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比较高矮,比较多少等。

  作业设计:练习册P11习题集《比一比(2)》

  板书设计:

  小与,等于,大于

  <,=,>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技能目标: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

  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好,你来,你。(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打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生操作,师巡视)

  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才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三、巩固米的认识。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师:好,手别动,松开绳子,看好了1米有多长?放手,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手放下。

  (2)师:好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站在离我1米远的地方? 抽4位学生。

  师:同学来看一看谁离老师的距离最接近1米。

  怎样能确定你和我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生:米尺的一端送到老师手里,另一端握在手里,拉直,非常聪明。

  生:直尺的一端贴近老师,另一端贴近我 想一想如果离我一米远的距离都站满小朋友,那么他们排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形)

  师:刚才两个同学分别用了直尺和米尺测出了离我一米远的距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发现米尺上的一米和直尺上的一米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将两种尺子重合验证:1米=100厘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生齐读)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讲桌的高度、饮水机的高度)

  师:想出了这么多,真善于动脑。

  四、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米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领生观察,认读刻度。

  (1)0、10、20100cm 100cm(1米)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出示:030cm042cm20xxcm

  五、课间休息。(小故事)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其实米与厘米本是一对好兄弟,他们一起帮助尺子测量长度。可米觉得自己的个大,功劳大,瞧不起厘米。一天,小铅笔跑来找米大哥,说道:米大哥,听说你的本领特别大。你能帮我量一量,现在我有多高?米大哥可犯了愁,因为小铅笔太矮了。这时厘米小弟跑来说道:大哥,别着急,我来试试。长12厘米。厘米很快就量出了长度。

  师: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生:在量较短的物体时,厘米小弟是最棒的。在量、较长的物体时,米大哥就比较合适了。

  师:那同学们说说看,量文具盒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

  生:厘米。量操场的长呢?生:米。

  六、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连一连。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为什么?

  2、3米=()厘米

  5米+6米=()米

  800厘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七、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还需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B、讲授新课:

  出示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1.8

  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一位?(学生独立完成)

  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

  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C、巩固练习:

  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79.9÷101

  D、师生归纳:

  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P-55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

  1、P-40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题。

  F、课堂小结: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还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业:P-40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还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最好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实际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10595791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的。

  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

  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

  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的大小?

  汇报得出:

  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

  师生总结:

  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

  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7239和70072133和3144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28677□0072406466□2□49413□2120142934□6315+7□+7

  20-205□-205

  2、找规律,填一填。

  (1)596、597、()、()、()

  (2)1720、1730、()、()、()

  (3)5000、5100、()、()、()

  (4)1360、2360、()、()、5360、()

  (5)2130、3240、()、()、6570、()

  (6)9999、8888、()、()、5555、()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课本P2—P3

  教学目标:

  1. 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 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 玩中学

  1. 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 尺子1.06元 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 水彩笔16.85元 钢笔8.00元 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 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 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 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 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 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 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 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 学中做

  1. 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 总结。

  货比三家

  教学内容:课本P4—P5

  教学目标:

  1. 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 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 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 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 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大家试着解决。

  4. 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 学中做

  1.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初步感知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过程与方法】

  掷双色片,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随机结果的初步认识,感知数学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

  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这里有两个双色片,它们的一面是蓝色,一面是红色,现在把这两个双色片放到杯子里去掷一下,你们猜猜看,掷出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生:(两个都是红色;两个都是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两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出示课题:掷双色片)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1.知道数的分拆,并能用数字记录;

  学生汇报掷的结果,教师板书

  (1)○●

  (2)○○

  (3)●●

  问:还有其他的情况吗?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几种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

  指着黑板问: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呢?(1和1;0和2;2和0)

  师:通过双色片我们知道了把2分拆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你能用双色片摆一

  摆3的分拆吗?

  (学生操作,汇报结果。师板书,生模仿记录。)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用双色片摆出3的分拆,还能自己进行记录。现在书上有6种数的分拆,你能根据红蓝片的个数进行记录吗?

  书上14页练习9/①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可以分成几和几)

  也可以说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和几是几。

  2.掷双色片,对随机结果进行感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掷双色片和双色片的摆放知道了数的不同分拆。现在每个人拿出5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几个红片,几个蓝片

  板书

  ○○○○○ (1)

  ○○○○● (2)

  ○○○●● (3)

  ○○●●● (4)

  ○●●●● (5)

  ●●●●● (6)

  生完成书上的练习2。

  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掷了5个双色片,知道可以掷出6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些结果经常出现,那些结果很少出现呢?请你们自己再掷几次,然后把掷的结果记在书上。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和6出现的情况较少等)

  同一种颜色出现的较少,而两种颜色都有的情况比较多。

  问: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你们以后长大就会知道,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三、总结交流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

  练习册P9 写数,练习册P45、46

  板书设计:

  双色片

  ○ ●

  ○○○○○ 5 0

  ○○○○● 4 1

  ○○○●● 3 2

  ○○●●● 2 3

  ○●●●● 1 4

  ●●●●● 0 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8-1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