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汇报表
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出示一组口算卡片(贴在黑板上)。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题目都是什么运算?(生:加法运算题)(板书:加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些题目,把它们分分类好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a.25+821+636+759+242+3
b.50+1639+4037+40
第二种:a.21+642+3
b.25+836+759+2
c.50+1639+4047+30
让孩子们在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
师:告诉小朋友们你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在下面计算过程中再继续分)
┌进位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不进位加
2.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计算出来吗?
a.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b.突出进位加法。
师:(指25+8)谁来告诉大家这一题是怎样算的?
生1:5+8=1320+13=33
生2:25+5=3030+3=33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仍然是练习重点。因此,进一步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体现教学开放性。
c.练习:
师:这一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类题?
找学生出题大家回答。
把出题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分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总结呢?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在引导孩子们总结加法后,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减法,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了他们概括、归纳的能力。
2.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在巡视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瞧,这一小组四个小朋友配合得真默契,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还有一个当小老师检查对错呢!
巡视中,教师提示的话比当做要求提出来要有效的多。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扬的形式。这样很多小组就会去模仿。一组做汇报,其他组评价,既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又可以增加孩子们的练习量,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3.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一评。(把汇报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小代表做讲解。重点提问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课本上有这样一组题(P78第1题),请直接写在书上。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作业
第79页的第1题、第2题。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是对全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和提炼,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配合整理已学知识,提高学生计算、归纳总结等能力。
因此,在本节课中,根据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年龄小,但已经有初步的归纳整理能力的特点,编排了加法、减法两种不同的复习整理方式。
1.在加法中,突出教师的引导,从分类,到归纳总结,教师都是通过几道计算题来进行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参与。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练习中,摆脱了以往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而采用了学生出题学生回答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2.在减法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减法。由于有整理加法的基础,学生就有一种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体验。
同时,通过适当的表扬,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合作完成任务中养成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专家评析
本节课是100以内加、减法(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的教学突出了知识的整理。金老师有意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1.引导学生整理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整理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各种情况。
接着,关于计算方法的复习。通过具体的计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在计算和交流中,既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了算法多样化。
在整理复习的基础上,练习加法计算。金老师把出题权交给了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整理减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整理复习加法的基础上,金老师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减法知识的整理。金老师用谈话的方式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以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设问,激起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学生有经历整理加法知识的基础,再尝试整理减法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迁移。学生在合作完成整理减法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做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课堂上尽力给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2、统计的知识和人民币的使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整
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熟练的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100以内的加减法。
1、看图说一说:小熊举的是什么类型的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提问:我们在做题时应注意什么?
25+2125+27说一说计算过程。
小猴举的题:65-2265-29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内容。
出示图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买羽毛球拍和排球公用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2=27(元)30元5角–27元=3元5角
买足球和乒乓球拍还差多少钱?
30+10=40(元)40元-30元5角=9元5角
篮球、足球和排球一共要用多少钱?
50+30+15=95(元)
二、课题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
59+827+2599-3831-24
63-938+4650-2377+23
88-5543-3412+963+36
三、观察与测量。
1、谁离大树最近。
房屋
5厘米
3厘米
蚂蚁大树
4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熟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在上个周末,蓓蕾小学一(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那天,华老师也去参加了,还拍了几张照片留念。你想知道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吗?华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张照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蓓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你是怎么知道唱歌的人数是15的?(数出来的,5个5个数的)这位同学真棒,5个5个数出了唱歌的人数,数地又快又好。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正当这个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找到了主持人,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情境图)
小朋友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
主持人说: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
请你动脑筋想一想,你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师: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师: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师: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如果我们班也要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你想开展什么活动?同桌相互说说。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
〔说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课题一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93~9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准备:统计图、统计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都特别喜欢小动物,全班每个人都喜欢什么动物呢?今天就请你做个小调查。
2、出示动物,学生进行收集数据的过程。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
袋鼠梅花鹿河马
3、提出明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要让每个人看清楚喜欢这些动物的各有多少人。
4、学生活动。
二、探索新知:
1、展示学生刚才初步统计的结果。
(1)用数字表示的。
(2)用学生的名字表示的。
(3)用圆圈表示的。
(4)用画对号的方式表示的。
(5)用写正字的方式表示的。
2、揭题:小朋友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统计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3、发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你刚才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实践活动
(调查全班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物)
统计表:(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学具卡片)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4、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1)通过小朋友们的统计,你能发现什么?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
1、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统计解决,你能说一说吗?
2、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利用课间调查一下班里小朋友的出生月份,完成95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板书设计:统计
统计表: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统计图:
绿孔雀非洲象大熊猫袋鼠梅花鹿河马
课后小记: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24题。
教学目标: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展示几份。
二、练习:练习十七
1、第2题。
(1)看图,明确题意。
(2)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
(3)完成统计表及问题。
(4)集体订正。
2、第3题: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4题: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
4、思考题:用、、三张卡片,可以摆出6种排法,
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 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把我们算出的得数说出来.现在我们做完题后先不用写答话,说出来就可以了.
请同学们一起口述答话,
(4)请同学们读一读例4的算式,说出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3.反馈学习.
山上有8只猴,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题,读懂之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写到练习本上,提醒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4.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里有9个足球,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
引导学生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是学校有9个足球,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借走了7个足球,问题是还剩多少个足球.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想一想,要求还剩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得出,求还剩多少个,就是从9个足球中去掉借走的7个足球,从9里面去掉7用减法算,列式为9-7=2
若学生列式计算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足球摆一摆,先摆9个圆片,从9个圆片中拿走7个,表示借走了7个,还剩2个,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
算式中的9、7、2各表示什么?单位名称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9表示有9个足球,7表示借走了7个足球,得数2表示还剩下2个足球,单位名称是个.(板书:个)
指定2~3名同学口述答话.
5.反馈练习.
小华有10本练习本,用了8本,还剩多少本?
先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写上单位名称,并且口述答话.
6.阅读教科书例4、例5.
引导学生归纳,例4、例5是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它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如果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面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注意得数的后面要写上单位名称,还要口述答话.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这样的题要认真读题,看清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列式计算,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口述答话.
四、随堂练习.
1.按要求填空.
(1)教室里有8个小朋友,又进来4个,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题求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把教室里的小朋友和又进来的小朋友合起来,列式为□○□=□( ),答:现在教室里有______个小朋友.
(2)教室里有8个小朋友,出去了4个小朋友,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这道题求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从教室里的小朋友里面去掉出去的小朋友,列式为□○□=□( ),答,现在教室里有______个小朋友.
2.(1)小云有9个纸飞机,又做了4个,现在有多少个?
(2)学校有10只兔子,卖了7只,现在有多少只?
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3.选择正确答案.
从树上飞走9只小鸟,又飞走了4只小鸟,两次共飞走了多少只小鸟?
小云这样做 9+4=13
小明这样做 9-4=5
小华这样做 9+4=13(只)
小林这样做 9-4=5(只)
他们4个人中谁做得对?为什么?
4.让学生自己编题练习.
五、布置作业.
1.爸爸买了8个苹果,妈妈买了7个,一共买了多少个?
2.小丽家里有10个桃,吃了7个,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应用题
④草地上有8只 又来了3只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8+3=11(只)
答:一共有11只羊.
⑤学校里有9个 ,借走7个,还剩多少个?
9-7=2(个)
答:还剩2个.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7加几的计算.
活动准备
写有算式和答案的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1.将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
2.教师说得数,持有等于该得数算式的学生起立,同时高举卡片,让全班学生判断是否等于教师手中的得数.
3.教师说算式,持有该算式得数的学生起立,同时高举卡片,让全班学生判断是否为教师手中算式的得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8-1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