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03 17:29:55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8-1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4-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