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时间:2024-04-09 13:49:14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1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2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3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

  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6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一)(p12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两位数乘法和除数是两位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一个数乘(除)两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第129页第1题

  2、揭题:这一节课主要复习乘、除数的两位数的乘、除法及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要求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计算正确率和速度。

  二、复习笔算乘法:

  1、计算并验算:(第129页第3题)要求先让学生计算,然后指名说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计算法及验算法。

  2、归纳整理乘数是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投影出示法则)

  三、复习讨论算除法

  1、讨论试商方法(第4题)

  2、计算验算。

  3、归纳整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投影出示计算法则)

  四、小结:(注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法则)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二)(p130)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文字列式加小括号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提出复习内容及目标。

  这一课我们来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和文字题,通过今天的复习使同学们正确掌握运算顺序,合理运算,并在原有基础上使运算正确率有所提高。

  2、口算(第130页第7题),先让学生口算,再集体校对。讲评时注意运算顺序。

  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试题

  1、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计算第8题,并讲出计算顺序与文字叙述试题。

  3、填符第10题。

  三、复习文字题:

  1、对比练习:(列式计算)归纳:运算顺序不同第(1)小题最后一步是求差用680-积=差

  2、只列式不计算。

  四、全课小结:

  计算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要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且要养成认

  真检验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复习(三)(p13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化聚。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一、基本训练

  1、提出复习内容与要求: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

  面积的意义,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问口答。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常用的重量单位有哪些?

  (3)怎样化聚?

  3、填空(p131)第12题。

  二、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提问归纳整理:

  (1)什么叫面积?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什么是周长?又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8

  复习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9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总复习》教案 】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9

小学数学教案08-11

拼音复习教案10-10

【合集】小学数学教案09-09

秋季小学数学教案02-1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22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8-1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