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时间:2024-11-05 10:02:23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端午的鸭蛋》教案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作者——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作者”,请学生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

  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鸭蛋的特点)

  a.名声久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问起籍贯,上海店里,双黄鸭蛋

  b.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现在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哪句看的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

  家乡的鸭蛋,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就更是喜爱的不得了,除了吃以外,孩子们自有玩法。

  请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找出孩子们的趣事,字里行间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挂鸭蛋络子,由蛋壳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明确:怀念童年

  课文小结:作者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是因为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本身就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小结: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品味语言

  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

  五、拓展延伸

  (一)为家乡的鸭蛋做宣传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

  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

  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一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热爱祖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二)畅谈佳节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传统佳节的过节风俗,回忆当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佳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节的习俗,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传统佳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作业设计

  1、生字词语抄写

  2、研讨与练习二完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风俗特点

  感情:热爱家乡,怀念童年趣事

《端午的鸭蛋》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案3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民俗为主题,要求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仅仅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描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让读者在吃鸭蛋、玩蛋壳等看似平淡琐细中体会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学过《云南的歌会》后对不同风俗有较强的新奇感和好奇心,这些都为走近本作品的做了一定的铺垫。

  教学创意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进行细腻、活泼、深刻的文本品读活动:先谈端午风俗,再解读童心童趣,最后理解感悟乡情,领会作品主旨。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联想品味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请大家打开课本

  1、速度课文,看看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都有哪些风俗?用笔勾画出来。

  明确:共8种

  2、作者用笔墨最多的是哪一种?集中在哪些段落?

  明确:生3挂“鸭蛋络子”。第4~5段。

  二、品味“童趣”

  齐读4~5段,思考作者写了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中的`哪些地方特别有趣?

  挑鸭蛋(有形有色)

  吃鸭蛋高兴自由小心翼翼(有滋有味)

  玩蛋壳亲手制作的愉悦仿佛回到了童年(有情有趣)

  小结: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的过程中充满了童年的天真乐趣,让我一想起来就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三、感悟“乡情”

  1、作者可写的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很多,为什么对一枚小小的鸭蛋大用笔墨?文章除了4~5段外,还有哪些段落重点写鸭蛋?

  明确:2~3段

  2、请自读2~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鸭蛋,在文中勾画

  明确:

  (1)有名

  (2)双黄、质细而油多

  (3)感情深厚

  小结:原来一枚小小的鸭蛋中寄托着作者对家乡高邮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写本文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从他19岁离家,到42年后重回故土,这期间对家乡高邮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过。

  四、拓展延伸

  汪曾祺去世后,儿女们商量在其墓碑上写些什么呢?

  大家觉得应该写什么?

  齐读:

  我十九岁离乡,在外面已经四十多年了。

  人之一生,感情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父母和童年。

  下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同学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公开课教案

  导入新课

  1.以同学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检查预习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课文,同学考虑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同学自主考虑、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同学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掌握文章。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溢生活情趣。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沛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和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身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同学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示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交叉朴素的大文言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示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示。

  体验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身的经验积累,介绍自身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一起交流。

  总结全文

  (略)

  安排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

  2.将“体验”的内容写成一篇600字的文章,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端午的鸭蛋》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

  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新课

  1.导语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录音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二》,

  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端午的鸭蛋》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讨论,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生活情趣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端午风俗;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品读课文,在讨论中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养成有条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习惯。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学生答)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说法吗?(出示课件)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简介作者(名、时、地、评、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苋菜(xiàn)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

  3、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道端午的习俗——说家乡的鸭蛋——品端午的鸭蛋;对家乡的热爱

  三、细读品味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朗读时注意读出情感)

  A、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出示课件) 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b、朗读二、三自然段,说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语言表达训练一:回答问题句式要完整)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完整句式:高邮出双黄蛋,具有蛋白柔嫩、油多 ,蛋黄通红的特点。

  高邮鸭蛋如此与众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做宣传吧! 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

  2、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出示课件)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小组讨论2,举例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训练二:说话要有目的)

  小组讨论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那些情感和生活态度。(语言表达训练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四、教师小结:

  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五、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六、作业设计:

  通过实物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汪曾祺借着鸭蛋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在其它文章中也经常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或快乐,或思念,或批判请你选择一种实物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 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茨 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1.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2.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此次备课、授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但整堂课没有能够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课前准备的检查和自主学习指导过细,以致课上时间不够用;缺少拟写广告词的方法指导;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沉闷;欠缺触类旁通。

《端午的鸭蛋》教案7

  一、看古诗、猜人物

  和端午[宋]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ǜ)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古诗和我国历史上哪一位著名的人物有关?谁能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知道他是怎样死的吗?)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说习俗

  我们的那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说一说(看图片)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读文本

  今天呢,我们就随着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了解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风俗,去看一看他们小时候在端午节吃什么,玩什么。(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看题目、猜内容。猜一猜,作者在文章中写了什么内容?

  (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写到黑板上,一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四、析内容

  端午的鸭蛋:共写了三部分内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分小组讨论: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图鸭蛋

  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

  为介绍鸭蛋预设背景(引出)

  名声久远(问起籍贯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会成批输出)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引袁枚文作证以北京鸭蛋相比)

  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谈谈你的理解。

  认为是赘笔者,是为了文章结构严谨,这对中学生大有必要。

  认为“自然、随意”者,是赞赏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也有道理

  文章的题目为“端午的鸭蛋”,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再写到“十二红”。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吃“十二红”,鸭蛋就是其中的一种,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点、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挂鸭蛋络子、打络子、挑鸭蛋、装鸭蛋、挂络子、吃鸭蛋、玩蛋壳、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善于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找寻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也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并成为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出生活的真趣和成长的快乐。因为快乐无小事。

  汪曾祺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品语言

  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语言虽平淡,而细品之下确实有味。

  口语色彩浓厚平淡有味

  请再找出几个有口语色彩的句子

  1、“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3、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5、“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6、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朴实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二)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了高邮咸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

  请再找出几个有文言色彩的句子

  1、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过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3、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文(言)白(话)夹杂”,增添了“淡淡的幽默”。

  (三)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作者写了鸭蛋的吃法,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尤其是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

  运用语言造型动感传神

  (四)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运用适当方言有地方特色

  朗读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六、话佳节

  除了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

  七、读古诗猜传统节日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中秋节)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清明(清明节)(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寒食节)(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夕(七夕节)(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元日(春节)(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令门端阳(端午节)——(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看图片,猜佳节

  一切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

  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集成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因此,我们要保护中国节,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案8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俗风情;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2、问题探究了解端午风俗;品读赏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特点。

  3、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二、话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譭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了不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2、谈谈我们家乡的 “端午节”风俗。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香囊)

  3、那么汪曾祺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如何?

  学生自读课文时行思考。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介绍汪曾祺:

  (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等散文集。代表作品:《受戒》、《夏天的昆虫》、《苦瓜是瓜吗》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文风闲适自由,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

  因他博学多才,情趣广泛,爱好书法,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他认为:狂泻喧嚣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虾赏鱼听流水潺潺,也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所以,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

  三、品鸭蛋

  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在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中,让作者最为难忘的是拿一个习俗?

  端午的咸鸭蛋。

  2、为什么端午的咸鸭蛋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家乡鸭蛋的一句话。

  (第二段“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2-6段,思考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好”在哪里?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好在哪里?并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

  (作者家乡的鸭蛋“好”在:

  (1)名气大。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可见高邮的咸鸭蛋名气之大;另外,上海的店铺里卖咸鸭蛋必标明“高邮咸蛋”也可见其名气大。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专门有关于高邮的咸鸭蛋的记载,更可见其历史悠久。

  (2)好吃。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口感好。

  (3)好看。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不似北京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

  (4)好玩。可以挂“鸭蛋络子”。)

  4、在咸鸭蛋的种种好处中,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恐怕就要属端午节时挂“鸭蛋络子”了。请一个同学感情朗读课文4、5段,其他同学思考端午节挂“鸭蛋络子”的乐趣都有哪些?

  (挂“鸭蛋络子”的乐趣在于:一挑,挑淡青壳的,挑长的秀气的;二挂,挂在大襟的纽扣上作饰物;三吃,一高兴随时可以白嘴吃掉,淡淡的咸味。四玩,用空鸭蛋壳放萤火虫晚上玩,好看极了。)

  5、文章由“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层层推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1)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2)这是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6、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形成你们小组的共同认识。

  (认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只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均可以。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7、教师小结: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当他80年代重出文坛的时候,他的“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四、赏语言

  1、学生试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汪曾琪追求平淡而有味、用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的语言特点。

  试以“我最喜欢 ,因为 。”说一句话。

  (1)有表情地朗读下列句子,并能说出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给四人小组讨论时间,然后请小组代表合作发言。一人表情朗读,其他人赏析。

  讨论后明确:

  ①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作者对故乡浓厚的情感。心态是对外乡人只知道故乡咸鸭蛋而不了解故乡不满,作者的意思是故乡不但咸鸭蛋好,故乡值得称道的东西应该有很多。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在极富口语话的语言中表示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在比较中突出故乡鸭蛋蛋黄的黄,好,充满了自豪感。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两句话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共同特色?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作总结。

  讨论后明确:感情上共同表达了对故乡的浓浓深情。心态上是一种自豪感。语言风格在平淡中见深情,极富口语化。

  (3)独立探究,赏析词语运用。

  ①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③“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请你说说每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让你读句子你会怎样读出其中蕴涵的感情。

  (1)“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个句子中“肃然起敬”用得好。这个词语一般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听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在读这个句子时“哦”可适当拖长音,表示出对高邮咸蛋的向往和知晓。同时读整个句子时读出作者的自豪感。

  (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看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总结归纳,体会语言风格:

  在朗读品析句子的过程中,我们真是体会到作者散文语言的风格,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种风格特色。

  (讨论后明确:平淡处见深情、平淡处见风趣、平淡处见味道。)

  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孩子们装萤与蛋壳之中自然想到的,表达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

  五、吐乡情

  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也有儿时的真趣,也有生活的真情。用你最擅长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法定假日将作调整。(调整草案展示)

  新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

  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十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一天。

  我们的政协委员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提案?难道是为了多休息几天吗?不是的,其实是为了让大家都记住这些节日,为什么要记住这些节日呢?

  师小结: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我们甚至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去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1、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的。我想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在学这篇文章时,比我们更亲切,因为这个作家是我们高邮人,他写的是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他是谁?有没有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他?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我们再看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读文本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小结:文章第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内容?(端午的风俗)--板书

  4、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所以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内容是?(家乡的鸭蛋)--板书

  三、谈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高邮鸭蛋:好、奇、名。)

  特色:多(鸭多蛋多)、奇(盛产双黄蛋)、好(质细而油多),名声远扬

  2、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3、有人认为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你的看法呢?你认为有趣在哪里?

  挂“鸭蛋络子”、蛋壳装萤。

  概括一下,文章第三部分写了什么?(端午的鸭蛋)--板书

  四、品乡情

  1、小结:作者为什么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呢?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五、论风格

  先学会感受,再把它写出来,这是所有写作者的共性,老汪是怎么写的?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结尾:

  1、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另外引用历史上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2、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所以汪的'散文风格是:闲适自由

  3、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4、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六、评经典

  1、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还不就是个鸭蛋!(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6)有!(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板书

  (文学性:文言、成语)

  2、总结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七、练习题

  1、创意读写活动。

  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质疑

  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3、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由于异乡人只赞鸭蛋,会给人一种高邮只有鸭蛋,别无他物之感,所以不满。这表作者热爱家乡的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端 行文 语言

  午 端午的风俗 口语(短句)

  的 家乡的鸭蛋 方言

  鸭 端午的鸭蛋 文言、成语

  蛋 闲适自由 雅俗共赏

《端午的鸭蛋》教案10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4、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延伸

  资料助学:

  1.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关于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人认为它源于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请你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诗词等;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门méi( ) jí( )贯 xiāo( )药 大jīn( )

  车yìn ( ) yān( )渍 城huáng( )庙 手 wàn( )

  náng( )萤映雪 门kǎn( ) jiáo( )石灰 系( )百索子

  用酒和( ) 掉色( ) 苋( )菜 络( )子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思考: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二)合作探究 体味情趣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记?(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进行阐述。(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2.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3. 四、五两段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4.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相应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5. 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领悟端午。

  (四)拓展阅读 体悟端午。

《端午的鸭蛋》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生字词卡或者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2.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板书设计)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②引用袁枚的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第二课时三、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是如何体现的?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三、反思探究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明确: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3.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读了,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让我们都来理解和挖掘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吧。

  四、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腌( ) 门楣( ) 苋菜( )

  lào( )子 车yìn( ) 练náng(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短语中没有多音字的一项是( )

  A、酒和的雄黄 B、鸭蛋络子

  C、装在蛋壳里 D、淡淡的咸味

  4、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⑴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______(A、轻轻 B、淡淡 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⑵ 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 B、也许 C、肯定)

  ⑶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_____(A、也许 B、大概 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文章,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仅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只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无作用,纯属多余。

  7、你的家乡在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一段话(一百字左右)介绍给大家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ān méi xiàn 络 胤 囊

  2、①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造句略 ②十分恭敬。造句略。

  3、D

  4、⑴ B ⑵ A ⑶ C

  5、不能去掉。“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去掉后,效果就显得平淡了。

  6、C

  7、略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端午的鸭蛋》教案12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传统文化,分享节日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

  2、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拓展延伸法

  教法:导入——回顾——品评——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文学家汪曾琪老先生一起继续去品尝《端午的鸭蛋》(点击,屏显课题)

  二、上节课你掌握了吗(3分钟)

  1、字词(屏显)

  2、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屏显)

  3、作者对家乡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意义何在?(屏显)

  (1)爱生活,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快乐,发现诗意。

  (2)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师:对,就是想表达他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切热爱啊!一只小小的鸭蛋,却注入了作者太多的情感,让已近年迈的汪老先生为他浓墨重彩。

  领悟创作风格(3分钟)

  1、文章题目是端午的鸭蛋,第一段却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而不写“鸭蛋”,离题吗?

  (点击屏幕)题为“端午的鸭蛋”,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背景,然后转写“端午的鸭蛋”,有“水到渠成”之妙。

  这也是汪老先生写作风格的体现。(点击屏幕)我们看,汪老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开始谈起,谈到吃“十二红”里有一项是吃咸鸭蛋,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写到了家乡的特色——咸鸭蛋,然后又水到渠成的将笔触转入本文的中心话题——端午的鸭蛋。全文不事雕琢,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他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汪曾琪老先生就是用这种随意聊天式的行文思路,在自然而然中,从一枚小小的鸭蛋里品味出了诗意的生活情趣。

  2、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第三题(生读)

  师: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里面闪闪发亮的样子自然而然地想到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是不是也是汪曾祺闲适自由文风的体现呢?

  这就是汪曾琪散文的魅力所在。他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那么闲适自由,而这种平淡自由的文风在他文章的语言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四、精读美段品味语言(屏显)(19分钟)

  记得汪老先生曾谈到过自己在行文语言上的追求,(屏显)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

  1、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做批注,(不少于三处)仔细品味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1).“平淡而有味”例:(屏显)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好处:读起来亲切自然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屏显)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好处:脱口而出,直率朴素

  (3).“有淡淡的幽默”例:(屏显)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女生读)

  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大词小用,很是幽默(此处可适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及意思,使学生能更深的笔体会语言的幽默)

  意思:看过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看不上了。

  唐代诗人元缜作《无题》一诗悼亡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好处:增加文章的趣味

  2、其实,除了汪老先生自己所说的三点语言特色之外,本文的语言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此环节幻灯要先出现例子,再出现特点)

  (1)如: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他用一两个字就写出了事物的神韵。不是大家,哪有如此风范啊!!!

  (屏显时有意识的将“吱”去掉,然后让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体会其语言的精彩)

  概括特点:语言绘形绘色,极有特色神韵(屏显)

  (2)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我们看,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发干,发粉,极质朴的口语,二者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概括特点:古汉语的点缀增添典雅之美(屏显)

  3、教师小结过渡:

  大家评析得非常好。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4、齐读所分析语句,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教师总结品悟生活(1分钟)

  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滋味,而是缺少一颗感悟的心!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应该是我们学了本文之后的重要启示。汪老先生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别样的情趣,浓浓的诗意,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点击屏显:课文总结。学生大声朗读)

  拓展延伸(话佳节,写片段)(18分钟)

  师过渡:好了,汪曾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儿了,下面老师又有个问题想问同学们: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屏显图片)

  交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热闹场景。

  (1)以春节为例进行交流。

  ①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有哪些特征?

  有许多习俗,如不得摔碎碗盆等东西,不小心摔碎了要说“岁岁平安”;逛庙会.....

  春节最大的特点是热闹、喜庆。

  ②哪些活动或事物能体现春节的热闹、喜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其具体情形

  师提示:描述时充分调动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心里想到的....说具体。

  ③汇报交流情况

  生:春节的节目很多,有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放鞭炮、放烟花、拜年、贴春联、挂灯笼等,这些都很热闹、喜庆。

  师:我们来具体说说春节的几个节目,比如体现热闹的放鞭炮、放烟花。听见了......看见了......嗅见了......

  听见的有:

  生:“噼里啪啦”、“啪啪啦啦”、“咻......砰”“砰砰”一声巨响、一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一阵接一阵......

  生:还可以用上比喻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豆子似的接连不断......

  生:中间还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欢呼声、语言......

  看见的有:

  生: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在空中绽放像星星、像“天女散花”、如同把一篮子花毫不吝惜地撒向人间;爆开的炮的纸片,鲜艳夺目,如同开在地上的花朵儿;还看见火花、一股烟子......颜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嗅到的有:

  生:爆竹味儿、硝药味儿、呛人、香气扑鼻(因为喜欢)

  心情:

  生:开心极了、十分激动、别提有多高兴了......

  ④交流春节的其他活动(略):

  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也可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2)交流其他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

  小组交流

  2、学生写作片段。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赶快拿起笔,把你记忆犹新的画面写下来吧!

  (1)学生写,教师巡视。

  (2)抽阅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师生简单评析。

  小结:学生

  同学们写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也能从节日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呢!我发觉同学们刚才所写的片段好些都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之于文章就犹如花朵与树木的关系,我们校园里有很多花草树木,洋槐树上有了洋槐花,洋槐树就香气扑鼻;玉兰树上有了玉兰花,玉兰树就鲜艳美丽;栀子树上有了栀子花,栀子树就芬芳醉人......同样,一篇文章有了细节描写的花朵,文章就鲜活生动起来了。以后同学们可要在自己的文章中点缀上这些美丽的花朵哟!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行文语言家乡端午的风俗口语化富幽默感家乡的鸭蛋(多、奇、好)——名满天下文白夹杂雅俗共赏家乡端午的鸭蛋方言

《端午的鸭蛋》教案13

  《端午的鸭蛋》教案定稿

  一。由“端午”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已过,端午也在向我们招手了。我们马剑是一个风俗浓郁的地方。谁来谈谈马剑的端午?(如吃粽子、吃鸡蛋、过节)(3分钟)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文章,文中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有关鸭蛋的内容有哪些?过渡:人人熟悉的端午鸭蛋有什么值得写的呢!?

  三。主题

  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如: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板书:乡情)作者的乡情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板书:文字)

  四。品读

  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的乡情?从哪些字词、短语上表达出来的?或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如:写鸭蛋的,开头写端午风俗的、写孩子的)

  写鸭蛋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确实是美味!不过我们别光顾着吃了!

  写端午风俗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似乎用土话来讲,可能味道很特别吧。谁来尝试一下?要不老师来尝试?

  写孩子的:“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这简直是童话世界嘛!太美了!我在家乡失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这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乡情是不是不太看得出来啊?!这正是这篇文章文字上的一个特点。但我们一品味之后也能品出作者的乡情。好!我们来补充一下黑板上的板书,用一种对偶句的形式。

  板书:

  文字淡淡,乡情浓浓

  五。拓展

  其实这种乡情我们也有,只是隐藏在这里。我们借一个高邮人的文字来表达我们马剑人的乡情!仿说:“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出……我实在瞧不上。”把这里的“双黄鸭蛋”用马剑的一种特产来代替。我也想说“……”(读自己的《马剑的馒头》)

《端午的鸭蛋》教案14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看三首古诗,猜猜看这些诗所描述的都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幻灯显示1:看诗猜节日

  二、简介作者

  幻灯显示2:汪曾祺简介(请一位同学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第一部分,请两位同学续读第二、三部分。

  四、理清课文结构

  1、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给课文的第一段,第二、三段和第四、五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同桌互相讨论)

  幻灯显示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在介绍家乡端午的风俗时,作者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幻灯显示4: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3、其中详细介绍的是哪几种?为什么要详细介绍?

  ……由对“十二红”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家乡的鸭蛋”。行文挥洒自如,闲适中透着严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

  五、精读课文第二、三段,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幻灯显示5: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喜欢的句子,你能从字里行间品味出以上这些语言特色吗?)

  2、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六、简析课文第四、五段

  家乡的'鸭蛋不止是名气大,优点多,它同时也是构成家乡端午风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曾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乐趣。

  提问:作者在写“端午的鸭蛋”时主要写了与鸭蛋有关的哪些趣事?

  (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七、归纳本文主题

  提问:从对端午风俗的回忆,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对充满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怀想。)

  八、看新闻,谈感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与我们的课文有关的新闻。这则新闻在去年曾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关注。

  幻灯显示6:新闻

  提问:读了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感受?

  九、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粽子,吃粽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 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端午的鸭蛋》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教案02-20

端午节教案【热】03-21

【热】端午节教案03-20

小班端午节教案06-12

【精】端午节教案03-19

【热门】端午节教案03-20

端午节教案【推荐】03-20

【荐】端午节教案03-20

端午节教案【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