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1 10:01:15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语文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让两位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2、师述:同学们,刚才的两位学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自由议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刚才两位同学的表现是老师故意安排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3、课件出示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

  1、《谈礼貌》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什么是礼貌?为什么要讲礼貌?文章号召我们怎样做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课文,要求:

  (1)、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2)、边读边思: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事理?

  (3)、认读生词。

  师述: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的生词,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

  岳飞 讨嫌纠正

  师傅和谐 彬彬有礼

  (2)、读顺相关语句。

  师述:文中有一些重要句子需要我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让我们来试一试。(教师逐片范读)

  课件逐片出示: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3、整体感知。

  师述: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看,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什么?接着文章用了哪几个事例进行论证?文章的最后又是如何总结全文的?

  课件出示:

  文章一开始提出了什么?接着用了哪几个事例进行论证?文章的最后又是如何总结全文的?

  小结:

  这篇课文一开头提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接下来用了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最后再一次强调“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三:书写生字

  1、 生先描红,再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 重点指导:嫌、傅、谐

  3、 学生临写。

  四:作业

  1、 熟读课文。

  2、 文中的三个事例让你明白了什么?结合实际生活来理解。

  3、 收集生活中关于礼貌的名言、俗语以及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2. 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字词。

  3. 了解水乡秋天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自主识字、读词,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大家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么?常熟是我的家乡,你们去过常熟么?电视上见过么?那儿可是个水乡小镇,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你们想不想去张老师的家乡看看?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我的家乡,那儿的水特别多,所以也叫水乡。大家看看,图上画得是什么季节呀?你怎么看出来的?想知道水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么?读了这些词语你就知道了。出示韵文。

  二.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1. 请大家看着拼音自由读一读,看谁能读正确,并想一想,哪些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由练习。

  2. 交流。你觉得要注意哪个词的读法?为什么呢?请你领大家来读读。谁还想说说。(注意翘舌音,后鼻音)

  3.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些词语,要读好刚才说到的注意点,看谁读得正确,没有错误。谁来读准第一排,四组分四排读;两排一读谁行?男女生分两排读。四排词语连起来谁行?点名2人,齐读。

  4. 去掉拼音谁也会读?学生练习,你会哪一排你就大胆站起来读。齐读。

  5. 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 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1.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水乡看看吧。出示图片,秋天的水乡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水面上飘荡着一层雾气,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水乡变得更美了。你们觉得美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谁来读?点名读。师范读,我读得美么?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我读这排词语的时候,我的眼前好象就出现了这幅画面。你们也来试试,读得慢些,要边读边想。点名读,评议(慢些,听出来了,你很喜欢水乡)男女生读,齐读。

  2.水乡的荷塘更美呢,,看,你喜欢图上的什么?相机认识菱藕。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么?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点名读,评: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出来了,你特别爱吃菱藕。荷塘真美啊。

  3.站在荷塘边,向远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船队为什么要唱着渔歌呢?天色晚了,天上飘着晚霞,湖面上飘着歌声。船舱里装满了鱼虾,这场面多美呀,你喜欢么?能读好这排词语么?注意边读边想,自己练习。点名读。评议。

  4.夕阳终于落山了,夜晚来临了,水乡的夜景也很迷人。出示图片,美么?看谁能凭自己的本领把这排词语读好。点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四. 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1.每一排词语你们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么?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读得真好听,真上口,这里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特别上口,听起来特别悦耳。

  2.听了你们读,我也想读。师配乐朗读。我读得好么?知道我为什么读这么好呢?(边读边想)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

  3.点名配乐读。(评议:停顿,想象。你读得真好,封你做读书大王)这么多人都想读,这样吧,请你离开座位,去找自己的好伙伴,你们两个相互读给对方听。读好了就回到自己的座位。都读好了么,那就请大家起立,带着心情,带着表情一起来读一读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背。配乐齐读。

  五. 示范指导,认真写字。

  1.课文读得真不错,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么?出示生字。谁能熟练地读出它们?点名读。齐读。把拼音去掉也行么?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看来你们真的都记住了。

  2.现在我出个谜语考考大家,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猜一植物。谁猜到了?你怎么猜到的?看看是不是它。你真聪明。

  3.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带有草字头?还发现了什么?对,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而宽。观察范字。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 出示田字个格“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进行范写。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了解水乡金秋十月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指导用文中词语造句,以及文中插图的说话:“游水乡”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水乡景色,幻灯片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

  金秋 烟波 水乡 夕阳 归舟 渔歌

  芦苇 菱藕 荷塘 枫叶 灯火 月光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2.抽读这些词语。

  3、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感悟

  1.激趣促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得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舟再到水乡游一游,细心地看一看,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互说互读。

  4.反馈指导。

  全班交流,大体步骤为: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苍茫、广阔。语速较慢。

  (2)第二行:荷塘多彩明丽,摇曳多姿。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之情。

  (3)第三行:一幅“渔歌唱晚图”。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悦耳的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了丰收的喜悦。

  (4)第四行:湖面的枫叶红得像二月花,湖面的点点灯光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水乡更显宁静和迷人。读的时候语速稍慢。

  5.整体感悟。

  (1)了解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

  (2)练读全文。(提示:边读边联起来想像一幅幅画面。)

  (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 ),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 ),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 ),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 )。

  a,自读,再口头填空。

  b.反馈说,评议,再说。

  C,进一步感悟水乡的美丽富饶。

  三、指导熟读

  1.体会押韵。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自读体会。

  2.指导停顿。

  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3.练读全文。

  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四、练习造句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五、指导看图说话

  1.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

  2.多媒体课件出示金秋的水乡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听。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4)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5)说了这么多的水乡景色,你想发出什么赞叹?

  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6)指名说,比赛说。

  【教学总结】

  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刚刚接触古诗,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课文。所以,上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课前经过了解,有很多同学其实都已经会读课文了,因为他们在幼儿园学了或者爸爸妈妈提前教了。上课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读得都很熟练,但是有拖音现象,停顿也不够准确。我放手先让会读的孩子和同桌相互读一读;然后,重点抽查拼音基础较弱的孩子读,进行指导,孩子提高很快。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大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理解小战士隐瞒真情是为了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以及陈庚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忍饥挨饿”、“疲惫”、“倔强”、“无可奈何”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揭示课题。

  2、听录音,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你听懂了哪些?

  3、自学字词,通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

  ③提出其他字词方面的疑问,讨论。

  (3)自由读文,要求通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评议。

  4、给课文分段。

  (1)读第1自然段,说说段意,并将课文先分成两段。

  (2)陈庚同志谈起的这件往事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中?

  (3)说说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提示:拒绝照顾--倒在草地上--牺牲原因,深深自责。)将2-5自然段再分成三段。

  (4)讨论交流。

  5、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自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欣赏漫画的兴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2、通过读图,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

  3、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母语基础,会认本课的8个生字和1个新的偏旁部首。会写7个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

  教学难点:

  1、注意捎、至、致都是翘舌音。

  2、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过程:

  1、先观察:共有几幅图?

  2、现看看:每一幅图上都画了什么内容?

  第一幅图: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坐着小船在钓鱼,老爷爷悠闲地抽着烟,小朋友在拿着笔写着什么。

  第二幅图:小朋友写好了字,跳下了水。

  第三幅图:老爷爷还在耐心地钓鱼,小朋友潜下水,找到了鱼钩。

  第四幅图:小朋友把写好的卡片挂到了鱼钩上。

  第五幅图:老爷爷以为鱼儿上钩了,赶紧往上拉线。

  第六幅图:老爷爷钓上了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今天不想来,鱼儿。

  啊,原来小朋友不想让老爷爷钓鱼,要保护鱼儿呀!

  3、让学生充分看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感受漫画带来的乐趣。、

  4、学习7个生字,7个要求会认的字。

  5、完成课后习题,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6、再找几幅漫画来欣赏。

  7、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漫画,让其他同学一起欣赏。

  8、课后作业:写生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19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背影语文教案11-18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6-20

实用的语文教案08-27

语文拓展课教案11-23

语文教案[集合]11-26

语文教案[合集]04-24

语文教案【实用】04-27

小学语文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