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9 04:58:49 教案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

  2、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3、解题。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三)诵读,思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4、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说明了什么?

  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5、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说明了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一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

  二是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

  齐读。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

  礼貌

  矛盾

  咳嗽

  思想

  情操

  粗暴

  纠纷

  安慰

  文化

  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然后提出来。

  (放到下节课讨论)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貌、嫌、咳、嗽、鬼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中练习。

  2、抄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3、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情趣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课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课文讲了好几个有关讲礼貌的故事,可教师想不通:为什么课题不用《礼貌的故事》,而要用《谈礼貌》作为课题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再讨论讨论。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思考问题

  二、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

  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

  (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

  练读,交流读,评点

  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

  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

  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

  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

  板书:贴切

  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三、交流收获,自悟自得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取得了哪些收获?

  齐读第五自然段。

  交流。

  四、练习设计

  完成练习册。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

  说说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

  板书:事例动作说理神态语言贴切

  三、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练习设计:

  课后习题4

  板书设计:

  24、谈礼貌

  神态

  故事

  动作

  语言

  说理

  贴切

  课后笔记: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⑴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

  ※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

  ※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

  ※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

  (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

  (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⑶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

  (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

  (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⑴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⑵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⑶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找段落。

  ⑴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⑵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⑴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

  ⑵ 交流。

  a 圈了哪些词语?

语文教案 篇5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看拼音写字,巩固拼读能力,复习学过的汉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听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3、读古诗能借助插图大体了解意思,能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停顿适当。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听的能力和交际能力。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韵母和韵母,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对比,复习汉语拼音,巩固拼读能力。

  2、通过看图拼音节,复习学过的汉字,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整体复习,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卡片认读汉语拼音。

  二、比一比,读一读。

  iu ui a u ie ei

  zh zhi ch chi s si z zi

  (1)比较的'方法:相同点,不同点。

  (2)读音区别。

  三、看图读音节

  shan p he shui ue liang shi tu

  ( ) 坡 河( ) ( )亮 ( )头

  四、读一读。

  1、自由拼一拼数字诗。

  2、看图,帮助学生大体了解诗意。

  五、作业:观察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的意思。

  六、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拼音和汉字的掌握比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拼音,巩固汉字。

  2、复习笔顺规则,指导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写字能力。

  3、看图说句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说完整话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说完整话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把句子说完整。

  1、先按顺序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依据题目把句子补充完整。

  (1)天上有( )。

  (2)山上有( )。

  (3)( )有( )。

  3、指名说一说,教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

  4、说一说你通过这道题都认识了哪些好的词语?

  二、写字练习。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同学说怎样写。

  2、记住占格位置仿写。

  3、同桌评价。

  三、看图填空。注意:没有田字格时也要把字写端正。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培养,学生都有说完整话的意识。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和交际的能力。

  2、听笑话,说说什么地方可笑。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老师要用一个笑话开始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愿意听吗?

  二、提出听说的要求。

  1、注意认真倾听。

  2、边听边想:这个笑话哪里可笑?

  三、教师讲笑话

  四、小组讨论。

  1、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反驳别人。

  2、听时要认真,反驳要和气。

  五、学生讲笑话。

  评“故事大王”、“最佳观众”

  六、作业:回家后,把今天学到的笑话讲给父母听,考考他们知不知道这个笑话为什么可笑。

  七、教学反思:大部分的学生在听笑话时能够认真倾听,但是对于听别人发言时倾听的不够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认知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情感木: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 臆断(y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翌日(yì)

  愕然(è) 窒息(zhì) 宽宥(yu)

  笃信(dǔ) 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象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经典)09-19

语文教案08-19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教案[合集]04-24

【优】语文教案08-18

语文教案[热]08-19

【热】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优秀)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