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
-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
教学时间:
12月11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文章
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文章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
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翻到课文第
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那声音也是元好问在聆听一阵骤雨弹遍新荷弹出如珠似玉的声音后,所发出的“人生几何,休放虚过”的慨叹。那声音更是余先生历经风吹雨打,飘飘荡荡几乎迷失了自己之后心底最深沉的呐喊: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那声音虽然被一片海阻隔,却泛起了先生笼住心脏的悲伤怅惘。那声音就是古大陆的声音,那声音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声音,那声音就是故乡的声音。
2、接下来就由我们同学前后桌四人一小组,来个小组活动。活动项目如下:
确定一段你们最喜欢的写雨的段落;
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诵;
将解读化为优美的文字,小组间交流补充;
确定一个朗诵课文的代表和一个朗诵你们的体会的代表。
(时间是8分钟)
3、约三组学生朗诵评价,老师评价、指导。
朗诵小结:大家刚才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情感还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段的理解,看来余光中让我们同学来听听他的雨声这选择是对的。
4、现在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确地解决余光中要听的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吧?我们用“这冷冷的雨声里有……”句子来形容。给大家
2分钟的时间来确定你们小组里能想到的最优美、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小结: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从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发苍苍的人生岁月。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遥望故乡母亲永远不灭的乡愁。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余光中见证古文明渐渐消散的无尽怅惘。
这冷冷的雨声里有……
三、总结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情多在雨声中”,张咏在《雨夜》里怕听雨声,因为那揪心的乡愁;余光中要听听那冷雨,也是因为乡愁。但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有一个漂泊游子“同乡会”式的乡愁,更有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文化乡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蕴情怀,这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有无限的风景,就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文中涉及的诗歌: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元好问《[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蟑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①燕雁:北来之雁。,②商略:商量,筹划。,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
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韵译: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点鉴赏第二联: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明确
(一)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2.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6.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
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
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
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2、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3、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1)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然后回答问题:①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②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③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④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3)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4、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他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五、布置作业:“我心中的冷雨”: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凄凉思乡之情
雨缠绵思慕传统文化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中国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听雨-----绵绵乡愁
(冷雨) (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2)句式: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们依照本篇散文画一幅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画)什么色调?(冷)为什么?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文章的.语言的确很美,真是如诗如画如歌,我还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他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六、迁移巩固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听听那冷雨》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06-09
《秋天的雨》教案07-13
《桂花雨》教案02-14
幼儿秋天的雨教案10-16
柳永《雨霖铃》教案11-16
那声音常在我心田作文初中优秀12-22
那夜那脚那心-初一记事02-25
冷楼亦有暖爱01-23
精选《秋天的雨》教案汇编七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