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回顾学过的《错过》,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 的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 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
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恒。诵读、___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2、收集有关作者资料,简介作者。
3、将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与同学讨论。
4、课前热身: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亲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时( ) 熬 过 ( ) 桑树( ) 嫩 芽 (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季节是: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e、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叙事线索是 。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再读课文)
1、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细读品味,感受亲情之美。
a、从词语的运用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从句式和表达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个句子。
1.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5.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四、通读全文,互动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样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本文叙述的是初春时节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五、用自己的话来小结课文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巩固案(矫正反馈)
二十二 散步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酷冬( ) 熬过(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时( ) 水波粼粼( )
b:读课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第六自然段中“强壮”、“高大”应如何理解?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
3、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什么?
4、第7段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c:迁移应用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温馨的话语。
家是 ;
亲情是 。
d、亲情体验
1、回家后,请为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记住父母的生日,记得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你最真挚的祝福。
3、写封信给你的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热爱自然,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难点:会读生字、会写生字,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谜语导入: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
2.河水皱眉,树儿摇头,鲜花弯腰,白云溜走。
生:猜出(雨儿)(风儿)
师:对呀!小朋友真聪明。今天我们就与雨儿、风儿一起旅行一次好吗?(大屏幕放影大自然的景色)
生:边看边说。
3.出示课题。
师:小朋友大自然的景色确实美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识字3一课。齐读《识字3》,看看里面有哪些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二、初读体会、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了以后,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2.反馈
(1)学生上黑板写字。
(2)读课文(学生自由选择段落)
(3)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段。
3认读生字
师:谁能把你圈出的生字宝宝读给大家听听?想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正音:(重点:“霜”“蜂”)
师:生字宝宝想回家,你送他们回家好吗?
三、读课文感悟。
1.先自己读,再找好伙伴读。
2.读后说说课文跟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指导发现课文是对对子形式)
小结:小朋友观察真仔细,这种课文的形式,我们中国叫对对子。
四、再读课文,激发兴趣。
1.师生交叉读。
2.生生交叉读。
3.学生下座位找伙伴玩对对子游戏。(边读边拍手。)
五、生字巩固。
1去音节读生字。
2.游戏。给生字找朋友。
六、启发想象,练习表达。
黑板上小朋友写的词语中,请你选一个,为它配上美丽的图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 炮火:11次;
⑵ 蜡烛:6次
⑶ 黑围巾:4次
⑷ 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 “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⑴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写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写出玩具的特点,体现自己的喜爱之情。
2、小组互动,先说后写,激发兴趣。
3、正确使用方格纸,知道常见标点的占格规则。
教学重点:
写一件自己喜爱的玩具。写出玩具的特点,体现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幅图。图上有什么?
玩具。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你最喜欢的玩具。
二、一起读要求
1、齐读课本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你最喜爱的玩具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好玩在哪里?先和同学交流,再写下来。
2、要求:
(1)写自己喜爱的玩具。
(2)写出玩具的特点。
(3)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三、互动交流
1、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快来说一说。
展示变形金刚、毛绒玩具、旋风陀螺等,说一说这些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可以从颜色、材质、形状等来说。
2、这些玩具有什么好玩之处?请你说一说。
展示毽子、积木、魔方等玩具。说一说有趣之处,可以从游戏规则、成果、创意、比赛等方面来说。
四、大家来选材
小组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玩具,说一说它的奇妙之处吧!
选好你最喜欢的玩具准备。
五、大家来构思
1、写什么?
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什么样子,哪里好玩?
2、要表现喜爱之情。抓住玩具的.特点,写出玩的过程或者经历,表现己对这个玩具的喜爱。
六、大家来
出示方格纸样例。讲解使用规则:
1、第一行的中间写题目。
2、每段的开头空两格。
3、逗号、句号这样的标点符号占一格。
七、佳作大家读
1、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作品,看谁写得最有趣,最能体现自己对玩具的喜爱之情。
2、小组成员读完之后才可以,中间不要插嘴。
八、展示台
小组评选优秀作品张贴到班级学习园地或者班级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初步感知介绍做小制作一类文章的写法。
2、领会介绍做小制作类习作的写作要求,即讲清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3、激发习作兴趣,鼓励学生用上准确的动词自由地说、具体地写。
【教学准备】小制作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同学们,老师这个有一个魔术盒子,请大家猜一猜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学生好奇心很高,猜的结果也是令人意想不到。)
2、 打开魔术盒子,一一展示学生课前上交的小制作。
(说明: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介绍小制作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开课,不仅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合理地运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以积极的情趣、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教学情境之中。同时教师又趁机展示了优秀作品,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愿望。)
二、比一比
1、 仔细观察出示的小制作,比一比谁的最优秀。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最优秀的制作,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3、 教师小结:我认为这些小制作各有特点,在我看来都是优秀的,因为每件作品里都有同学们的汗水,有同学们的智慧。
(说明: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学生在比较的时候,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小制作在大小、色彩、材料、结构、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三、考一考
1、 现在我们来考一考,这是不是你亲手制作的。(出示问题)
① 什么时候做的?为什么想到要制作这个作品?
② 用了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制作的方法与过程,请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回答。
④ 制作完成后心情怎样?
2、 小结:看来这些小制作真是同学们亲手完成的。
(说明:与其说是考学生是否亲手制作的,倒不如说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几道考题其实揭示的就是本次习作的写作要领。当然只有亲手制作的,学生才会有话可讲,也才能讲得生动。)
四、找一找
1、 刚才同学们在回答制作过程时,用上了一些动词,但是不够准确。不过没关系,老师今天就搬来了词语仓库,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2、 出示动词:(按、握、折、插、捏、搓、拼、擦、扎、抹、剪、贴、穿、涂、切、削、嵌、填、敲)
3、 读动词,找动词。
4、 指名学生用上动词来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
(说明: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连贯的动作将制作的过程写具体是有些难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词供学生选用。这样一来,学生看到了相关的动词,再回忆自己制作时的一举一动。自然有利于将内容介绍具体。)
五、议一议
1、 为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不至于单调乏味。同学们想一想还可以加进哪些内容呢?
2、 同学展开议论。
① 可以写一写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② 可以写一些自己制作时的心理变化。
③ 还可写一些制作成功后的启示。
3、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希望这些内容能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说明:将所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和过程介绍清楚,表达具体些,是本次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写得生动些,则显然是比较高的要求了。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议一议可加进哪些内容。一方面是诱发学生去创新,提出适合于自己较高的要求,为彰显学生个性提供更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又尊重了大多数基础一般的学生。同时他们在参与议一议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得到鼓舞,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写一写
1、 你们的作品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欣赏自己的成果,是快乐的;让同学或你的朋友分享到你的快乐,哪就更有意思了,大家赶快拿起手中的笔介绍介绍你的小制作吧!
2、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精彩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所以教师总是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其实这里的精彩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作文写得优秀,基础较弱的学生尽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了,同样也是精彩。能力较强的学生永不满足,不断超越,也是精彩。这个教学片断告诉我们,精彩就在教学实践中,就在不断生成中,就在师生的互动中。)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
章叙述线索清晰,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的道理。文章开头简洁地交代了“我”的家庭背景,还特别提到母亲经常用以安慰家里人的一句话,为下文的故事埋下伏笔,又照应了文章的结尾,使文章首尾相衔,结构严谨。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值得学习。这篇课文情节性强,十分适合朗读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和守信的珍贵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对“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句话的深刻领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大家见过彩票吗?如果所买奖券号码跟抽奖出的号码相同,可以获得奖金或奖品的就叫中彩。
2、假如有一天你中彩了,你会怎么样?(生交流)课文中的主人公也“中彩”了,却给他带来了烦恼?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板书课题)
3、出示课题:中彩那天 注意读准第一个字“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分节轮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3、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4、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2.复述课文。
二、根据问题自学课文。
1、中彩以后,“我”和父亲的心情一样吗?找出有关的词句。
2、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三、集体交流自学情况。
1、体会父亲的反常表现。
(1)默读课文4、5小节,用“—”划出描写父亲神态动作的语句。
(2)中彩后应该高兴,可父亲一系列的神态、动作却很反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引读:“当我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难道我们中彩的道德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2、过渡:难道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相信作者的迷惑也正是我们大家的迷惑。默读课文第6—8节,思考:究竟是怎样的道德难题?父亲是怎样处理的?
“留车”的理由:
(1)库伯是有钱人,而我们家生活拮据。
(2)父亲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库伯先生的彩票是父亲捎来的,父亲不说谁也不知道。
(4)两人都把此事忘了。
(5)彩票上的“k”字很容易擦去。
“还车”的理由:
(1)父亲在彩票上做了记号,说明父亲就很诚实。
(2)不想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
(3)跟母亲常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有关。
3.为什么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父亲反而“显得特别高兴”?
四、总结感悟,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和课文最后一节,自由读。谈谈理解。
2.教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像可敬的父亲一样,多一些诚实的面容,多一些守信的品质。我相信,每个人拥有了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 教学新课:
1、 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 合作探究:
(1)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 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 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 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 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语文教案 篇8
【课题】
识字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1、本课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宜、实”等10个要求会写的字。
3、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宜、层”等12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的学会本课的生字,从词语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本课通过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展示了美丽的秋天,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让学生在读词语中体会美丽的秋天,并学会本课要求会读和会写的生字。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识字。先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秋天的体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色的兴趣,使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秋天的知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三组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生字时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我来教”、“我会读”等形式不断的熟悉生字,达到会读、会写,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凉爽的秋天就来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好吗?
(课件演示秋天风景的录像。)
二、读词语识生字
1、我会读: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词语,遇到不认识的用笔轻轻的标出来,结合小树叶中的音节自读生字。
⑵ 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认真听仔细看比比谁读得好。
2、我来教:
出示词语,请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
3、我要读:
课件演示:
秋风吹起,一片片小树叶轻轻的飘落下来,小树叶带来了一位位生字朋友:
宜 层 尽 染 叠 翠 淡 爽 壮 谷 登 华
⑴ 学生自己读读生字,看能全认识吗。
⑵ 谁和生字交朋友了,愿意把你的生字朋友介绍给大家?
⑶ 分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⑷ 全班齐抽卡片读生字。
4、我会记:
你觉得那个生字朋友的模样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它的,和大家说一说好吗?
5、找朋友:
你能给哪个生字再找几个好朋友?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语
1、齐读词语。
2、播放上课伊始的录像,学生仔细看,想想美丽的风景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出来?
3、总结方法:
结合图片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
4、课件演示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学生感知词语的意思。
5、说说你知道了哪个词的意思?
四、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
宜 实 色 丰
学生认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书写生字:
⑴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⑵ 学生书空练习。
⑶ 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请学生认读: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课件出示短文,学生认读: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金色的秋天。淡淡的白云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的飘动,登高远望,田野里稻谷熟了,被风一处就像层层叠叠金色的海浪;树林中枫树染红了头发,翠竹更加挺拔,多么宜人的气候,多么壮美的景色,我更爱可爱的中华!
二、欣赏秋天
配乐播放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是个收获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三、积累词语
课件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认读并积累。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华 谷 金 尽 层 壮
谁能把生字读下来?
2、识记字形:
请你仔细看一看这些生字有哪些特点?谁能想办法记住他们?
3、书写生字:
⑴ 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
⑵ 老师在黑板上范写,集体评议。
⑶ 学生在书上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巩固生字:
同桌做“我来说你来写”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生字掌握的牢固。
五、课后练习“我会读”
1、自己试着读读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住秋天,可以画一幅秋天的图画,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识字1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⑵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么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么,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么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么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⑵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
⑶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⑷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3、那么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那么,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么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经典)09-19
[经典]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集合]11-26
【热】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优选]08-16
语文教案(通用)11-03
[通用]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优)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