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读后感

时间:2021-10-11 09:4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立即下载

《刺》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刺》 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刺》 读后感

《刺》 读后感1

  故事的情节特别吸引人,因此世界读书日那天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我一边看一边脑补画面,以至于陷入情节太深,读完之后好久都还不能从故事中出来。4月27日李尚龙来我们学校,我非常幸运的去参加了龙哥的读书见面会,听完他的分享,我更加觉得深受震憾。

  (一)关于《刺》,关于“暴力”

  暴力其实无处不在:校园暴力、职场暴力、冷暴力、语言暴力以及现在广为人知的网络暴力。在读《刺》这本书之前,我印象中的暴力只是挥舞拳头,殊不知暴力还有那么多的表现形式。

  《刺》这本书有三个板块,分别是“蔷薇下的刺”、“月季花的刺”、“仙人掌的刺”。书中描述了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在我看来,这故事更像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往后推进,一场校园暴力逐步发酵,从校园暴力发展到职场暴力又发展到网络暴力,故事里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

  (二)“暴力”的运作机制

  1.群体助长邪恶

  书中写道;“天开始黑了,黑夜遮住了邪恶,让一切都不为人知。人心在黑夜中最邪恶,尤其是一群人一起施恶时,群体能让人更有胆量。”

  故事中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只是中学生,当她们脱离群体时,她们发现个人的力量极其弱小。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小圈子有着很强的依赖,总以为几个人在一起就天下无敌,做任意事情都是正确的,所以校园暴力才更有可能在这样的群体中发生。同时,她们害怕自己因与群体意见不一致而被孤立,于是只能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无论她是否意识到了那选择是错误的,校园暴力就这样不受制止的发生了。

  2.旁观者的纵容

  “如果她不围观,可能那些孩子下手还没那么狠,就是因为她围观了,还站在一旁鼓励了,所以事情才变得严重起来”

  每当网络上传出校园暴力的视频,我们关注的不仅应该是谁在打人,谁被打,而且还有拍摄视频的是谁,在背后笑的那些人是谁?围观的人是谁?为什么会有人不去上前帮助那些被欺负的人!难道他们不觉得正是他们这些围观群众的笑,助长了打人者的气焰吗?

  像书中的刘涛一样,之前的校园霸凌,她也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已,但是,在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韩晓婷心中,刘涛也是施暴者,为什么呢?书中有一句非常扎心的台词是,“你笑了”,这句话是韩晓婷对刘涛说的。对呀,在韩晓婷受欺负时,刘涛笑什么呢?他为什么不站出来阻止而还在一旁笑呢?笑的人也是施暴者,其实每一个围观的人都是施暴者。

  为何围观者不去阻止?是围观者听到过或是亲身经历过太多弱小的同学被其他同学欺负的情况就以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是这样,弱肉强食了吗?把校园暴力当成一种普遍现象,而不去干预,只是在一旁围观,还不时起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校园暴力就这样被围观者的叫好声“激励”了。

 3.以暴制暴,滋生仇恨

  施暴者们往往认识不到他们做的事情是错的。而且,他们往往善于遗忘罪恶,因为遗忘,能够让他们过得更快乐。

  于是受害者就开始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复仇”。是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强求受害者原谅那些施暴的人,但是以暴制暴,不是一个应该提倡的方法,暴力只能滋生暴力,仇恨永远也不能化解仇恨。书中提及的校园暴力演变成职场暴力就是由于受到校园暴力的韩晓婷选择了以暴制暴,在职场中以暴力的方式折磨刘涛。以暴制暴的方式使得暴力继续发展,到头来两败俱伤。

  4.网络的隐蔽性为暴力滋生提供土壤。

  “网络像一个大熔炉,什么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像一个火锅,所有人都在里面下着自己的菜。”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不能在网上骂人,可是,当一个人埋怨的言论放在网上就在默默酝酿着一场网络暴力,大家总是在黑暗的地方更能做坏事,因为这时候他们以为没人看到,在他们看来觉得违法成本很低。正是网络的这种隐蔽的.特性为施暴者提供了一种畸形的安全感,使得暴力在网络当中酝酿。

  5.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书中校园暴力施暴者欺负同学时的心态是:我是未成年人,法律不会把我怎么样的。从中可看出法律尚未在防范校园暴力方面形成威慑力。

  对于网络暴力也是如此,就像龙哥书中提到的那300个网民一样,他们最终面临着死亡的危险,仅仅是因为他们随手转发了让某人去死的微博,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让某人去死,他们的恶意其实也没有那么大,他们的理由仅仅是,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想到后果那么严重。

  当有了规则和制度,所有人的交流,即使是在网上,也能变得规范起来。就因为我们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这些,网络谩骂没有代价,所以人性才如此散漫,暴力才如此普遍。

  (三)我们能做什么?

  龙哥在分享会上讲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男生看了他的书之后遇到一场校园霸凌的事情,他仅仅是走上前去对那打人的那两个男生说,你们不要打了,你们住手,那两个男生就离去了,只是回头骂了他两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一个很小的举动,每个人只需要一句话,就能阻止一场校园霸凌的继续。其实,我们能做的其实有很多,我们仅仅需要从旁观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成阻止者。

  人总是有一种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多数人的一个群体中,不自觉的对少数人有种轻视,就想要去欺负那些少数人。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自己从其他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作为多数人应该对少数人的那一份善意,却在作为少数人被多数人欺负时,生出了很多的不满。我们要做的就是作为多数人一方时,给予少数人群体应有的尊重和善意。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每人都是一个传播信息的途径,我们多了网络这样一个平台来对很多事情发表观点、意见,我们的言论更加自由了。但是,以微博为例,微博上热点事件下面的评论往往都是成千上万条,评论当中各种观点意见都有,其中不乏观点偏激,攻击当事人的。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我们确实要思考,言论自由的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在哪里?我们是真的义愤填膺想伸张正义还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私人情感呢?我们真的知道事情真相吗?网络的威力十分强大,当一个人埋怨的言论放在网上就在默默酝酿着一场网络暴力。因此,在防范网络暴力这方面,我们能做的做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不在网络上不负责任的发表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言论。

  (四)怎样解决问题?

  “法律约束行为,科技抑制人性。法律可以加强震慑力,科技可以让黑暗曝光。”解决问题需要借助法律和科技这两大武器。近来,对《反校园欺凌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估计这部法律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台,有了法律的规范,校园暴力的现象定会有所减少。在网络方面,现在各种媒体都在要求用户实名制了,实名制之后各种不端言论势必会有所减少。”倘若一个人的人际网络被曝光在网络上,并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这个人的行为往往就会受到限制。因为有限制和约束,暴力才会逐渐消亡。”

  想要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需要去做,那就是提升公众对暴力的关注度。当围观的人都站出来说,这是不对的,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出来声张正义,这个社会上的黑暗就会一点一点地被驱散。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学习、工作、生活中少些尖刺,多些温暖~

《刺》 读后感2

  《刺》是青年作家李尚龙的新作,全书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故事,反映了校园、职场、网络中存在的暴力问题,用贴近生活的描写,为曾经受过伤的人们发声。全班有六位同学选择了阅读这本书,很多同学感同身受,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校园暴力,有的是参与者,有的是被施暴者,当然旁观者居多。他们经历的大多是语言暴力,情感暴力,少有真正拳打脚踢的暴力,这本书触动了大家正视各类暴力的存在,对暴力形态有了新的认识。今天推出雷明的读后感。

  20xx年5月3日,发生了一件引起争议的事件,关于“熊孩子”。

  事情发生在平顶山,起因是因为一名男童朝着其班上女同学吐口水,经老师发现以后,幼儿园老师命班上的17名女生排好队,往这名男童身上吐口水。视频在网上以飞速流传开之后,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我们都知道结果如何,铺天盖地的谩骂声将这个男童推上了大众法庭,说白了就是一边倒,这种共鸣让熊孩子成为了被围攻的对象。几个月前,遂宁一名男子在公交车上殴打了一个7岁的小男孩,截取的视频里能看到这名二十多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几乎用尽全力去揣着个男孩,把他像垃圾一样重重的砸在地上,原因竟然是这个熊孩子踢了男子3下。而评论区早已炸开了锅,一片叫好,“打的太轻了,多踹几脚”,“教育的很成功,替他父母做了该做的事情”,“这种熊孩子应该去死,不然早晚是社会的败类”诸如此类歹毒的言语,可是事实究竟真和我们看到的视频一样吗,完整视频曝光之后,真相终于露出水面,原来是这个男子先招惹的男童,原来社会舆论的矛头早就决定好了谁是受害者,而那些键盘侠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说整个社会欺负一个孩子算是为国争光,那我也能理解那些在爱国思潮中挺身站出的积极狂热分子,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爱国,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更要用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日系车主倒在了无产阶级的铁锁链下,机场滞留出现了这么多“战狼”,我不禁感到恐惧,如今的网络暴力如果都变成了现实,那活下来需要多高尚的灵魂。

  《刺》这本小说,说实话,很聪明,没有过分修饰其报复的手法,也没有多余的情感支线,精炼的语言将读者的思绪围绕在“暴力”这个词之中,非常清晰的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用作者的原话来讲就是:“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人,是暴力”。这也是我第一次以小说的方式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在沉重的心情中,我读完了这本书,其中多次勾起我的回忆,通读完之后给我的感觉不是愤懑,不是惋惜,是无奈。小说的三个部分分别用蔷薇、月季和仙人掌来描写这些施暴者和受害者他们在生命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是蔷薇花的刺,故事发生在十年前,与人们印象中的书声嘹亮,花团锦簇的校园不一样,一阵清脆的上课铃打散了韩晓婷以往对校园生活的全部向往,她遇见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和谐的音调,张家的千金姐妹。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了韩晓娟童年的悲剧,也造就了她,我们都学过一个定理,叫做“沉默的螺旋”,简单的描述就是舆论影响人们的同时,让少数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害怕去发声,而我觉得在韩晓娟悲惨的童年过程当中的旁观者,他们情有可原,在生活上有谁愿意同异类朝夕相处,职场上有谁会与一个屡屡被老板穿小鞋的人共事,他们只是做出了选择,为自己的利益站了错误的阵营,他们只是间接的造成了事情的恶化,而那些可恨的人,我认为死有余辜。

  文中的张家姐妹,彻头彻尾的向读者们展示了人心的险恶,我是一个性恶论的追随者,我相信所有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人的恶性是可以被抑制的,而在这所可悲的学校里,老师与学生勾结,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受害者承受的更多不是来自肉体的折磨,而是心灵的创伤,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成为了校园暴力的保护伞,同时我也为这对姐妹感到可悲,他们无法无天的性格不是来自天生,而是后天的教育,似乎他们就是为了变坏而变坏的,没有选择的权利。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韩晓娟屈服了,或者是没有遇到她的贵人张峰,那她的人生轨迹是否早就走到了尽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以为自己可以凭着年龄为所以为,即使她们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对韩晓娟的一生留下的阴影是无法弥补的,不要说什么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之类冠冕堂皇的话来安慰自己,迟到的正义失去时效性,就变得一文不值,倘若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校园暴力,并且向人们普及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和受到校园暴力以后得解决措施,我相信社会会变得更加稳定,而中国目前的法律,仅仅只是颁给看得懂法律的人。在欧美国家,校园暴力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设有很多官方机构和网站,包括很多学校有校警,情节严重的将面临开除学籍或者蹲号子的情况,由此得知,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触犯法律将要承担的后果,才能更加有效地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暴力的产生。

  接下来就是职场暴力,与我年纪不相仿的,便是职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形似职场的地方,比如社团,组织等。在社团里,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自己的能力明明足以胜任某个职位,却终究争不过那个已被钦点的人,这个时候你能怨谁呢,只能怪自己没有含着金汤匙出生,关系不够硬,或做过什么得罪当局者的事情,这些会成为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而想要改变别人对你的刻板印象,几乎不可能,不论你变得有多好。你身边的人明白你的遭遇,却为了保全自己而置身事外,孤立无援的你,早已不是身处在只用拼命读书的年代了,你身上的负担来自家庭和自己温饱问题,家破人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既然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妨就来谈一谈我的想法吧。我认为避免职场暴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不仅仅是让劳动者自强,人们不应该害怕老板,老板应该害怕员工。

  其实讲到这里我一直想谈一个人物,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刘涛

  刘涛在最初的介绍当中就有提到,她的成绩并不差,在班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和张家姐妹对韩晓娟的态度不同的是,刘涛讨厌的是她和自己的心水男生关系密切,虽然每一次的霸凌行为中,刘涛都没有参与,给人一种无辜的感觉,甚至成为了成年之后刘涛用来反问韩晓娟的筹码,但是韩晓娟并没有因此放过她,因为他笑了,而她也是唯一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当发现曾经的受害者和施暴者身份互换的时候,心中的一个念头占据了我的理性判断,真是自作孽而不可活。刘涛还是幸运的,她遇上了小六,小六也愿意为饱受职场暴力的刘涛出头,但是让我震惊的是,刘涛在摆脱韩晓娟的“魔掌”之后竟然问韩晓娟过去的仇为什么还想报,当时我整个人都被这个奇女子的脑回路吓懵了,为什么当年的施暴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去问受害人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要记前嫌,你折了人家的翅膀还反问人家干嘛打你天堂的主意,难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连刘涛自己都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过客,一个无辜的人吗,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她的能力不足以让我怜悯她,比起那些动手打人的人,她这种默默在一旁欣赏自己杰作的人最令人作呕,如果当时她发声了,或者在事后她主动向韩晓娟道歉,那么在多年后,韩晓娟还会对她进行一系列的报复吗。

  至于书的第三部分,大概想表达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查看身边人的信用等级,甚至可以屏蔽自己不喜欢的人,让每个人的过去都变得更加透明了,我相信这是一个让人们树立良好信用的好办法,但是不实际,透明意味着缺少了一部分自由,人类如果每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信誉而活,那跟机器是一样的,所以在我看来第三段写的特别扯淡,不过他确实表现了许多当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就像我第一段写的一样,网络暴力主导世界。这一部分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个脸上有胎记的男人,将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人,推向了人民的法庭,让群众来决定他们的死活,一句一句歹毒的话,出自不同的阶级,有学生,有买不起房子的上班族,有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活死人,不计后果的言论,就像仙人掌身上的刺,若是靠近必以血馈赠,所以,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什么性善论,性恶论,更多的是人类的无知,也许只有等到所有人意识到自己已是游戏中的一员时,才会憧憬有一个靠谱的惩罚机制来保护自己吧。

  中国有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暴制暴有什么好处吗,有,能满足一时复仇的快感,这是弱者的想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是对于眼光长远的人来说,也许冰释前嫌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但是一定是最有用的,用爱感化仇恨,用制度保护弱者,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只可惜我这一介草民,是注定不能理解鸿鹄之志的,所谓的改造,只是妥协。

【《刺》 读后感】相关文章:

遇见读后感03-28

叶公好龙读后感03-17

《经济》读后感03-08

《尊严》读后感03-08

小学读后感02-28

中庸读后感02-27

《浮士德》读后感02-25

师德读后感02-24

读书读后感02-22

《春》读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