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训练目的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读背背”的内容是12个成语。本题要求学生积累的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成语中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
三、探究与发现部分,注意阅读要仔细。
四、作文要言之有物。
五、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来演课本剧。
课时量:4课时
训练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复习背过的有关的成语,再让学生独立读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喜爱 热爱 酷爱 尊敬 尊重 敬重 想念 思念 怀念 ____ ____ ____ 2、引导学生说说平时积累的这类词语,如,“一往情深”“情深似海”“XXXX”。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留心这样的词语,多积累这样的成语。 3、结合本次练习,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写人物心情、感情和表情的成语、花草成语等,开展语文活动,给学生提供学成语、用成语的机会,进一步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使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写一写、背一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要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读一读”安排的是读短文《写给儿子》。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概括短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写出自己的感想。 短文主要写作者写给已经离开人世的儿子的话,告诉他,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留下了很美丽的东西——鲜花。 短文告诉我们,给予比索要更为愉快。
1、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考:“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感慨,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谈对作者感慨的理解;可以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自身的体验方面谈,更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这次学习主要是学习把句子写成一段话。 1、理解一段话要有一个中心。 学习句子的表达方式,照样字也写一些 2、一句话中有不少词语,但是,句子中也有重点词语,要围绕重点词语些具体。 三、口语交际给妈妈一个惊喜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意见事情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围绕一个话题通顺、完整、准确的表达的看法。 要使学生能展开讨论,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三课时
四、习作 这次“习作”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都在有趣的想象中展现出来,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本次习作,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指导。 1?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教师可以巧妙导入,如,讲许多生活中应该拒绝的事情,让学生知道,多方面的表达,丰富的想象,有条理的写作,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以此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把花草树木都当成人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习作一定要把“下雨的时候,小花小草都喜爱做什么,怎么做”过程写清楚。这一点应作为评价这次习作的重要标准。
第四课时
五、演课本剧 《巨人的花园》剧人说话的神态语气、还有其他课本,都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剧目。 1、 分角色。 2、 四人小组练习。3、 班级演出。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情感目标: 懂得“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非常珍贵的种子,这些种子能够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出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今天老师将会送给每位同学一颗,请大家谈谈你们得到它之后准备怎么做呢?
··· ···
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老师很高兴打架能有这样的认识,说得这么好!今天,老师还将带大家去看另外一颗关于“种子”的故事,那颗种子名叫“方仲永”,我们看看他的故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1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 《泊船瓜洲》、《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希望同学们以后可以多看一些好文章,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段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三、诵读练习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断句,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注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课文,要求读通句子。
3、学生展示朗读。
4、学生评价。
5、教师点拨(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写在纸上。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①、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那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4、重点字词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5、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我们读书就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积累,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②、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天才出于勤奋)
(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常人,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③、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
五、问题探讨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情形?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我们读书就要善于动脑,学会归类总结,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满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学生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二类字只会认读即可。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崇敬老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紫丁香插图,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什么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①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有自读
多读几遍。③把不理解的为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2、学生汇报自读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朗读情况。)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指导、启发)
③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脚尖儿、绿叶儿)、翘舌音(师、枝、株、窗)、后鼻音(星星)。
3、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4、在小组里读一读,互相评议,看看谁读得好。标准如下:
合格:正确地读(不添字、不漏字)
良好:大声、正确地读
优秀:大声、正确、有感情地读。
5、全班交流。小组挑战赛。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读给大家听。互
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适当点拨,重点作以下朗读指导,不一定按
以下顺序教学:
第一节:请学生做“踮起脚尖“动作,和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
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想一想诗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盛开”、“感谢”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
a.引导学生读懂“挂牵”指的就是关心、关爱。利用教师亲身体会,回忆自己的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挂牵。
例:当举行运动会时,老师和我们一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升起的一盆炭火;当我考试得了满分后,老师教育我不要骄傲……
b.让学生说说你也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引导学生仿照例句,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C感情朗读。
第五节,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想想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
6、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
8、师总结:这一群小朋友在浓绿的小院中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与关怀。这一株紫丁香指的是——(生答:同学、小朋友),表达了同学们、小朋友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尊重)
四、积累背诵,加深感悟。
1、自读自背。
2、借助多媒体演示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五、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学生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作业。
自悟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才能在合作中不失去自我。
这一环节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把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体验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二年级上册语文《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以学定教,按学生选择的内容来安排学习的先后顺序。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理解文字内涵。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利用亲身体会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老师回忆既为学生的说话提供示范,打开思路,又是把情感传到学生的心里,引导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去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学生能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作业 设计成阶梯形,直观的显示步步登高,层层递进,喻示生不断的向上拓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熟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事情的经过。
4、体会比喻的含义。
重点、难点
1、了解事情的经过。
2、体会比喻的含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出示《雨中》挂图。
2、看图,说图。
3、过渡:这样一幅图会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来学习《雨中》。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
2、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①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②了解运苹果姑娘的心情。
③了解事情的经过。
④了解“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穿梭的小船”各指什么?
3、汇报学习情况
①解决第1题
②解决第3题:事情的经过在第4--5自然段,写小男孩子和同学、司机、行人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起苹果。
三、体会文章表现的。(简要讲)
大家这样帮助姑娘,体现了什么?(助人为乐的)
四、仔细读课文,把每一个自然段都想象成一个画面。
助人为乐的画面。
热心助人的画面。
义务助人的画面。
五、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六、:
课文描绘了美丽的雨中画面,记叙了一个助人的故事,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你们会怎么做?
七、板书:
撒苹果
雨中助人为乐
捡苹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同学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沛凸显网络优势,让同学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同学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置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同学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同学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同学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陈涉世家,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林中乐队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已经能够“悟”出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自主性更强,应组织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规律,迁移运用。
三、教学内容分析:
《林中乐队》就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生机勃勃的动物发出的奇妙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课是为四年级学生所设计。森林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音乐又是同学们所喜欢的。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情怀,教师需要通过模拟音乐以及引导学生在充分认真地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聆听森林里动物的声音,了解森林里各种声音的演唱者以及演奏者和乐器;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围绕文章的中心句交流并模仿演奏,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产生共鸣,从而体会作者酷爱森林、酷爱动物、酷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词。继续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3.围绕中心句补充交流,模仿演奏,进行拓展。
五、教学难点分析: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理顺中心句,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点落实。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道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两分钟:
二、引入:
前几天,咱们三年级全体师生一起到动物园去参观,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动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些小动物发出的各种有趣的声音的。交流资料(学生出示动物图片,播放自己录制的动物的声音。)
三、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五、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学生互查,记忆字型,了解字意。课题质疑:读准字音,记忆字形
3.集体交流。
①字音:啭:应读“zhuàn”;咕嘟:应读“gū dū”盹:dǔn.;喧嚣:xuān xiāo。
②字形:嘎:最后一笔是点。钩:最后两笔是撇和点。盹:是目字旁。兜:第三笔是撇。
③解词: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交流汇报。学生当小老师。(续表)教师教学活动(教学过
程及形式)学生学习活动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六、读课文。标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七、梳理问题:
八、听写字词:
九、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
3.选做(找资料)。读课文,质疑。
第二课时
一、精彩两分钟(学生表演动物叫声两分钟):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
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参加动物们举行的一个音乐会。
(齐读课题)由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
三、新授:
1.请同学们打开书,出声读一读全文,想一想,动物乐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习思考:
①默读课文,林中乐队是一支什么样的乐队?学生回答问题。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3.学生自学。
4.小组交流。学生自学。
5.集体交流:请大家汇报的时候按照课文顺序,出示重点句子:
第一自然段:“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声叫着,啭啼着。”
第二自然段:(1)围绕中心句,课文详细地介绍林中的各种乐声,又抓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特点细腻地描写。
(2)在描写动物声音时,作者写了象声词,请你画出来,并体会。出示幻灯:作者见了心疼,借用孩子之口“它什么时候睡觉哪?”所以,课文一开篇就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那颗亲和动物的心是多么的自然和善良。学生反复读课文,读通顺。森林之景再现,利用课件或音乐配音,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时的愉悦心情。
(3)请你说出这些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说出象声词)
(4)通过学生分析,知道这是一支神奇、和谐、自然的乐队。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围绕中心句补充交流,或模仿演奏,使课堂有张有弛,内容更有拓展。
自由交流第三、四自然段:
(1)有一些乐手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位乐手,就介绍它的演奏方式。
(2)出示幻灯(有关沙雉的描写)可启发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想像。
(3)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沙雉的?
四、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朗读全文。
五、课后延伸:(出示幻灯)
1.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完成《伴你成长》上的练习。
六、布置作业
学生补全板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同学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同学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身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同学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俺们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身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同学说说自身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同学自身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身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身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同学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优秀出让自身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同学。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同学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缺乏,以指导同学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习作: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二、 写前指导
1. 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 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
3. 交流好词好句。
三、 写作
1. 根据自身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 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
3. 自行修改
四、 交流、欣赏
1. 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 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3. 自身再次修改。
4. 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五、 作业
1. 誊写
2. 家长写出评价。
3. 把画和话贴在教室的墙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自渎、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难点分析
1.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经典)09-19
[经典]语文教案10-15
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集合]11-26
【热】语文教案09-01
语文教案[优选]08-16
语文教案(通用)11-03
[通用]语文教案09-17
语文教案(优)09-28